小檗碱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反应发挥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保护作用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檗碱(Berberine,BBR)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肾脏组织中内质网应激(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的影响。方法:高糖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复制 DN大鼠PI3K抑制剂模型。实验共分为3组,正常组(NC组)、模型组(DN组)和小檗碱干预组(DN+BBR组)(n=6)。DN+BBR组在DN模型基础上予 BBR 200mg/(kg·d)灌胃治疗,NC组及DN组则予等计量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处理。给药6周后,检测并记录大鼠体重、肾指数(KI=肾重/体重)、空腹血糖(FBG)、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24h 尿蛋白(24h Pro)水平。采用HE、PAS、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及肾间质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肾组织ERS标志物 PERK、IRE1、ATF6、CHOP及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结果:(1)DN组较NC组Scr、BUN、FBG及24hUpro均显著上升,肾功能损伤严重;经小檗碱干预后,DN+BABT199BR组较DN组肾功能损伤情况改善,各组大鼠Scr、BUN、FBG及24hUpro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HE、PAS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 DN组较NC组肾小球形态不规则,体积增大,肾小球囊腔缩窄,弥漫性系膜基质增多,肾小管水肿,肾间质紫红色糖原沉积物增多,蓝染胶原纤维堆积,炎性细胞浸润;经小檗碱干预后,DN+BBR组肾小球状况明显改善,肾小管水肿减轻,糖原沉积减少,胶原纤维堆积相对较少。(3)透射电镜结果显示DN组较NC组大鼠足细胞不规则排列E7080临床试验,大量足突融合、断裂,基底膜不均匀增厚;经小檗碱干预后,DN+BBR组足细胞排列较不规则,可见部分足突融合、断裂,基底膜略增厚。(4)免疫组化显示 DN组CHOP、PERK、IRE1、ATF6及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经小檗碱干预后,DN+BBR组大鼠各蛋白表达情况均显著下降,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BR能显著改善DN大鼠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DN大鼠肾脏组织内质网应激反应,减轻肾脏细胞的凋亡,从而延缓DN的发生发展,保护肾脏组织。

血清E-cadherin和Galectin-9水平与结肠癌患者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究血清E-钙粘蛋白(E-cadherin)和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水平与结肠癌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192例结肠癌患者纳入研究组,另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92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两组血清E-cadherin和Galectin-9水平,血清E-cadherin和Galectin-9水平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1年预后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EPZ-6438 NMR血清E-cadherin和Galectin-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E-cadherin和Galectin-9水平比较,分化程度为低分化的结肠癌患者低于selleck NMR分化程度为中、高分化的结肠癌患者,TNM分期为Ⅲ~Ⅳ期的结肠癌患者低于TNM分期Ⅰ~Ⅱ期的结肠癌患者(P<0.05);随访1年,存活结肠癌患者血清E-cadherin、Galectin-9水平高于死亡结肠癌患者(P<0.05)。结论 结肠癌患者血清E-cadherin、Galectin-9水平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预后密切相关,可能作为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因selleck激酶抑制剂子。

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术式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对比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Alpelisib临床试验excision,CME)术与传统开放术式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6月-2019年6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传统开腹手术的6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2017年Ipatasertib抑制剂6月-2021年6月于本院行腹腔镜CME术的6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变化情况、手术前后肿瘤标志物含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前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引流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此网站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CA19-9、CEA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CME术治疗右半结肠癌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在保证手术切除效果的同时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轻患者应激创伤反应的严重程度,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提高术后短期疗效,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肠癌细胞裂解物纳米疫苗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目的 深入研究结肠癌肿瘤裂解物纳米疫苗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制备纳米化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Cytosine guanine dinucleotide, CPG)佐剂并与结肠癌细胞系(MC38)细胞裂解物(lysate)组成纳米疫苗。体外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分4组进行BMDC的激活实验,分别为PBS组、空纳米颗粒(NP)组、溶解态CPG组和负载CPG的纳米颗粒(CNP)组。建立接种MC38肿瘤细胞的C57BL/6结肠癌荷瘤小鼠模型,肿瘤体积增至50 mm~3时分为4个免疫组,即PBSAlpelisib体内组、MC38细胞裂解物(lysate)组、CNP组和MC38细胞裂解物辅以CNP而成的疫苗(vaccine)组。每隔7 d进行皮下免疫,共免疫3次。最后一次免疫3 d后检测小鼠外周Selleck BMN 673血、脾脏、腹股沟淋巴结T淋巴细胞比例及血清TNF-α、IFN-γ含量。结果 经CNP处理的BMDC成熟比例提高(P<0.01)且分泌大量细胞因子(P<0.000 1),MC38肿瘤裂解物纳米疫苗免疫荷瘤小鼠后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其他组(P<0.000 1),同时外周血T淋巴细胞、脾脏T淋巴细胞、淋巴结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提高(P<0.05),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亦明显增加(P<0.05)。结论 MCselleck激酶抑制剂38肿瘤裂解物纳米疫苗可以有效激活树突状细胞(DC),诱导肿瘤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发挥显著的抗肿瘤作用。

不同运动干预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肾间质纤维化

背景:2型糖尿病并发症肾间质纤维化日益高发,然而有关2型糖尿病并发症肾间质纤维化及运动对其作用的影响机制尚待揭示。目的:探究不同方式运动对2型糖尿病小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Klotho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途径在此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方法:44只4周龄C57BL/6雄性小鼠,1周适应性喂养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2型糖尿病造模组。利用高脂膳食和一次注射链脲佐菌素法制备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和下坡跑组,进行8周运动干预。结束后,检测肾功能生化指标;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肾组织微细结构变化;Masson染色检测肾间质纤维化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相关因子mRNA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相关因子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肾中Ⅰ型胶原蛋白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血肌酐、尿素氮和24 h尿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肾盂扩张、肾实质变窄、肾小管数量减少;胶原面积百分比升高;肾组织中Klotho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1、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Smad3 mRNA和p-Smad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肾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的蛋白表达阳性区域显著增加;(2)与模型对照组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gdc-0068.html相比,高强度间歇训练组Klotho、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出现显著变化,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Ⅲ型胶原蛋白的蛋白表达上调;(3)与高强度间歇训练组相比,下坡跑组血肌酐、尿素氮和24 h尿蛋白水平下降;肾盂、肾小管、肾小球等结构病变被显著改善;胶原面积百分比显著降低;Klotho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转化生长因子β1、Ⅰ型胶原蛋白、PanobinostatⅢ型胶原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p-Smad3蛋白表达下调;Ⅰ型胶原蛋白的蛋白表达阳性区域显著减少;(4)提示2型糖尿病小鼠肾间质发生了纤维化;下坡跑通过上调Klotho并抑制转化生长因Alpelisib说明书子β1/Smad3途径进而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肾间质纤维化,但高强度间歇性运动的作用效果不显著。

Akt抑制剂MK-2206在缺氧环境下对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

目的:探讨Akt抑制剂MK-2206在缺氧环境下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方法:根据CCK-8实验结果选择CoCl_2和MK-2206的浓度,最后分成空白组、MK-2206组、CoCl_2组、MK-2206+CoCl_2组;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四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RT-PCR法检测各细胞组中Akt、mTOR、HIF-1α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细胞组中Akt、p-Akt、mTOR、p-mTOR、HIF-1α蛋白表达的差异性情况。结果:CoCl_2诱导的缺氧环境可以促进SW480细胞的更多侵袭、迁移(P<0.05),同时能够促进HIF-1α的selleck激酶抑制剂mRNA和蛋白表达(P<0.05),但是低浓度范围内的CoCl_2对SW480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MK-2206可以在体外的常氧和缺氧环境中抑制SW480细胞的增殖活性和侵袭、迁移能力(P<0.05);MK-2206能在体外的常氧环境下抑制SW480细胞的Akt、mTOR、HIF-1α的mRNA表达(P<0.05),缺氧环境无明显作用;同时MK-2206能够在常氧和缺氧环境中显著降低p-AktMK-1775半抑制浓度、p-mTOR、HIF-1α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Akt抑制剂MK-2206可以在体外的常氧和缺氧环境下抑制SW480细胞的增殖活性和侵袭能力,但缺氧环境可能会弱化MK-2206对SW480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湿热证的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2型Panobinostat糖尿病湿热证的用药规律,并通过聚类方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自建库起至2021年9月30日收录的有关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湿热证的文献。经过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之后selleck,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数据录入、统计与分析。结果 共纳入89篇文献,91首处方,136味中药。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有黄连、黄芩、茯苓、Ipatasertib浓度苍术、葛根等;药性以寒性最多;药味以苦为主,兼具甘、辛;药物主归脾经、胃经和肺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使用频率最高的药对为黄连-茯苓,置信度最高的药物组合有“葛根,黄芩→黄连”、“丹参→黄连”;通过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5首新方组合。结论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湿热证具有一定的可循规律,黄连为核心中药,葛根芩连汤为常用基本方,苦寒燥湿清热为用药基本原则。聚类分析得到5首新方,提示2型糖尿病湿热证可能具有中满热盛、湿热内蕴、湿重于热、湿聚成痰和湿热下注等临床特点。

蠲毒消瘤饮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对结肠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蠲毒消瘤饮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对结肠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FOLFOX4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蠲毒消瘤饮治疗,连续治疗2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结肠癌细胞转移能力。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高于对照PD0325901半抑制浓度组的53.33%(1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ABT-199分子式MMP-9)、转化生长因子-βRapamycin使用方法1(TGF-β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泻、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及红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蠲毒消瘤饮治疗结肠癌效果确切,能抑制结肠癌细胞转移,减少化疗药物不良反应。

ICU高危妊娠妇女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高危妊娠妇女的基础情况及特点,发现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的相关高危因素并进一步探讨其实践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MK-17750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6例高危妊娠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基础情况及特点和相关的高危因素。结果:孕产妇的年龄、学历、怀孕次数、既往病史如高血压、心脏病等与高危风险密切相关,如年龄大于35岁、小学及初中学历LY2835219、孕次越多,则风险越大(P<0.05)。也发现妊娠过程中的高血压、子痫、出血、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流产、感染、糖尿病、胎盘异常均能增加孕产妇的高危风险(P<0.05)。96例患者中2例数据不全排除,3人死亡,死亡率约为3.1%。结论:分析高危妊娠妇女的高危风险影响因素,制ABT-199作用定相关高危风险评分表很有必要,有利于早期识别高危妊娠妇女,尽早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综合救治,有利于提高高危妊娠妇女的生存率。

预见性护理联合急救流程优化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抢救效果影响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联合急救流程优化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抢救效果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0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急救流程优化进行护理干预selleck化学)和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进行干预),每组52例,两组均干预1个月,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统计两组Y-27632化学结构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1d,两组功能独立性量表(FIM)、生活质量评价量表(QOL)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FIM、QOL评分均比干预前1d高(P<0.05),且研究组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5.77%VS 19.23%,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92.31%VS 76.92%,P<0.05)。结论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联合急救流程优化进行干预护理,可提高患者自理能BMN 673浓度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且能缩短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