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451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研究

目的:检测microRNA-4513(miR-4513)在胃癌中的表达并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1例胃癌患者的手术标本以及胃癌细胞系HGC27和MGC803,采用实时荧CX-5461分子量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细胞中miR-4513的表达,分析miR-451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miR-4513不同表达水平患者的生存率。结果:HGC27和MGC803胃癌细胞中miR-4513 mRNA表达显著高于GES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胃癌组织中miR-4513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4513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iR-4513可以作为一个独立表示预后的因子,miR-4513高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iR-Intima-media thickness4513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miRPLX5622使用方法-4513高表达组患者可能预后不良。

基于生物网络的关系推断原理、方法与应用

在生物医学大数据时代,如何全面有效地发现致病基因、药物靶标等关键要素,从整体上理解宏观表型的微观本质,是目前信息科学与中西医学交叉研究面临的重大共性挑战之一.生物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克服上述挑战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深入理解复杂生物系统的“关系”本质,解决复杂系统多层次信息融合难题以及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广泛存在的维度高、噪声大、样本少等难点.“生物网络”是构成复杂生物系统的基础,反映人体内部基因和基因寻找更多产物等各种生物分子的相互关系、生物分子与疾病和药物等不同层次的关系,生物网络已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大数据的分析.李梢课题组从20余年前开始中西医药与生物网络的关联研究,率先提出“网络靶标”假说,并进行方法构建与应用.本文对基于生物网络的关系推断理论与方法进行总结与思考.首先,从原理上,发现疾病宏观表型Taurine体内实验剂量与微观分子在复杂生物网络中存在“层次模块化关系”,即宏观层次的涌现在微观上具有局域模块性,宏观表型越相似,微观致病基因或药物靶标在网络上的模块性关联越强.其Enfermedad cardiovascular次,从方法上,给出基于生物网络从生物医学大数据、少量目标样本中推断关键生物要素的“关系推断”一般性方法框架:以层次模块化关系为基础,从全局角度进行关系网络构建、关系表示与建模、未知关系推断,实现关系的实体化、数学化、整体化.进而,从应用上,基于生物网络的关系推断方法在致病基因与药物靶标预测、疾病标志物识别、中医药机制解析等方面表现出很好的性能.综上,关系推断方法能够为从系统角度和分子水平揭示中西医药科学原理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也为网络药理学等新兴学科提供重要的原理和方法学支撑.

地榆升白片同步化疗对胃癌患者增效减毒效果及免疫机制调节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究地榆升白片同步化疗对胃癌患者的增效减毒效果及免疫机制的调节作用。【方法】将101例TNM分期为Ⅱ、Ⅲ期的胃癌脾虚瘀结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EOF方案(表柔比星+奥沙利铂+Canagliflozin小鼠氟尿嘧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地榆升白片治疗,21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骨髓抑制、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期间消化道毒性和神经毒性的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8.4%(40/51),对照组为52.0%(26/50);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总体疗效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和血红蛋白(Hb)等血常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的各项血常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对照组的各项血常规指标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1)。(3)治疗后,对照组的CD4+T细胞和CD4+/CD8+比值明显降低而CD8+T细胞BI 10773化学结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的CD4+T细胞和CD4+/CD8+比值明显升高而CD8+T细胞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的CD4+T细胞和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bio-analytical methodD8+T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4)治疗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74)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和物质生活等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5)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腹胀腹泻、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及出现上消化道麻痹、上呼吸道麻痹及口周麻痹等神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榆升白片同步放疗对胃癌脾虚瘀结证患者疗效确切,可明显减少消化道和神经毒性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有效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与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与顺铂治疗晚期Y-27632试剂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间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4例晚期NSCLC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联合组46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培美曲塞与顺铂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吉非替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因子、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患者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下降,且联合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selleck E-616452<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和γ干扰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白介素-10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CD3~+、CD4~+和Immunohistochemistry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4%,低于对照组的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与顺铂治疗晚期NSCLC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近期疗效,改善免疫功能,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有较高的安全性。

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EGC)淋巴结转移(LNM)的危险因素并建立LNM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427例行胃癌根治术EGC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EGC发生LNM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 建立EGC的LNM预测模型, 采用ROC曲线检验诊断效能并收集133例EGC病例进行外部验证该模型。结果本组EGC患者的LNM率为13.3%(32/427), 黏膜内癌和黏膜下层癌LNM率分别为1.3%(3/237)、15.3%(29/19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 cm、溃疡型、未分化型、浸润黏膜下层、有神经受侵及有脉管侵犯的EGC患者的LNM率均较高(χ2=3.408、16.379、4.808、29.804、25.305、47.120, 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溃疡型、肿瘤直径2 cm、浸润黏膜下层、存在神经受侵及脉管侵袭是发生LNM的独立危险因素(OR=0.326、2.924、11.824、13.047、7.756, 均P0.05)。预测模型P=e^x/(1+e^x), x=-4.792-1.122大体类型+1.073肿瘤大小+2.470浸润深度+2.569神经受侵+2genetic elements.048脉管侵犯, 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45, 最佳界值为0.094、灵敏度为72.70%、特异度为77.20%。外部验证显示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值为0GW-572016半抑制浓度.840。预测模型结果与术获悉更多后病理比较, 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2.35%、68.96%。结论溃疡型、肿瘤直径2 cm、浸润黏膜下层、有血管癌栓及神经侵袭是EGC患者LNM的独立危险因素, 构建的预测模型可在术前预测EGC的LNM。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例2

诊断为艰难梭菌腹泻、复杂杂尿路感染, 予口服万古霉素(浙江医药股份新昌制药, 国药准字H20033366), 静脉滴注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2021年12月7日患者出现胸部、面部广泛斑疹, 伴痒, 皮肤科会诊, 考虑药物性皮炎不除外, 停用万古霉素, 静脉滴注甲强龙(比利时辉瑞制药, 国药准字HJ20170197)40 mg, 辅助抗过敏、药物外涂等对症治疗。2021年12月13日全身皮疹出现广泛剥脱, 伴有疼痛感, 未渗血渗液流脓,SAG体内 考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停用美罗培南, 甲强龙加量至80 mg静脉滴注, 每8 h 1次, 加用丙球(成都蓉生药业, 国药准字S19993042)20 g/d, 每日1次, 连续5 d, 辅助抗生素外涂湿敷等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 同日转至单间病房。患者皮疹未明显缓解, 疼痛感未减轻。2021年12月16日行血浆置换, 2021年12月17日甲强龙剂量调整至160 mg, 静脉滴注, 每8 h 1次。诊断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系抗程序化细胞死亡蛋白(programmed death 1, PD-1)抗体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建议患者此后禁用PD-1抑制剂, 考虑3 d后激素逐渐减量为1RAD001核磁00 mg, 静脉滴注, 每日1次后改为80 mg, 静脉滴注, 每日1次维持;加强全身皮肤黏膜护理, 加用静脉滴注磷霉素钠4 g, 每12 h 1次预防感染。2021年12月18日血红蛋白67 g/L, 白细胞计数6.36×109/L, 血小板计数37×109/L,CoQ biosynthesis C反应蛋白14.1 mg/L, 降钙素原1.07 μg/L。患者12月18日行血浆置换过程中出现胸闷, 血压下降至70/43 mmHg(1 mmHg=0.133 kPa), 心率每分钟74次, 指尖氧饱和97%, 予面罩鼻塞交替吸氧5 L/min, 托拉塞米(浙江诚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1396)利尿, 去甲肾上腺素(上海禾丰制药, 国药准字H31021177)升压。急查血气示:血液酸碱度7.18,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16 mmHg, 动脉血氧分压148 mmHg, 实际碳酸氢盐5.9 mmol/L, 标准碳酸氢盐9 mmol/L, 碱剩余-20.5, 动脉血氧饱和度99.6%;心肌标记物回报心肌钙蛋白T为0.354 ng/ml, 人肌酸激酶同工酶MB为23.5 μg/L, B型脑钠肽为7 434 pg/ml, 考虑可能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心功能不全、代谢性酸中毒。因病情危重, 存在冠状动脉造影禁忌, 予内科保守治疗。同日夜间患者血压无法维持, 抢救无效宣告临床死亡。

糖尿病皮肤慢性创面无细胞治疗的进展与问题

背景:糖尿病皮肤溃疡是糖尿病的难治并发症之一,发生后迁延不愈。以往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组织修复和炎症免疫调节能力,并且相关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能主要是通过旁分泌效应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和外泌体等,发挥组织与创面修复作用。因而可使用生长因子、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及外泌体等治疗糖尿病皮肤慢性创面,以直接或间接机制对伤口愈合产生积极影响。目的:总结生长因photodynamic immunotherapy子、条件培养基和外泌体等促进糖尿病皮肤慢性创面修复的相关机制、应用效果,以及无细胞治疗在当前研究的局限性。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Diabetes,Diabetic foot,Diabetic foot ulcers,Chronic wound,MStaurosporine核磁esenchymal stem cells,Cell-free,Liproxstatin-1化学结构Exosomes,Growth factors,Conditioned mediums,Wound healing,Tissue repair,Angiogenesis,Regeneration,Biomaterial”,文献检索时限为2005年1月至2022年2月,经过阅读并筛选整理,选择与综述内容相符的文献,最终确定整理出75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外泌体和生长因子可通过不同机制改善局部微环境,促进慢性创面的愈合;(2)通过条件培养基、外泌体和生长因子与新兴的组织工程生物学材料(如细胞支架、水凝胶等)相结合,可使其发挥更强的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作用;(3)基于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外泌体、生长因子的无细胞疗法是促进慢性创面修复的极有前景的治疗策略,要实现由临床前研究转化到临床研究,确保其用于患者治疗的安全性,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查明相应的治疗作用机制。

合并尘肺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head impact biomechanics合并尘肺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手术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从2019年8月–2021年5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就诊的16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患者合并尘肺,为尘肺组,剩余144例患者为普通组。两组均行肺癌根治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术中、术后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尘肺组男性患者比例以及有吸烟史患者比例高于普通组(P<0.05);尘肺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肺通气功能、弥散功能低于普通组(P<0.05)。尘肺组中位手术时间和中位术中出血量与普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尘肺组Ⅱ期/Ⅲ期肿瘤比例、术后并发症发PI3K/Akt/mTOR抑制剂生率、中位术后拔管天数和中位术后住院天数均高BI 10773溶解度/长于普通组(P<0.05);尘肺组淋巴结钙化、胸膜致密粘连发生率和更改手术方式发生率(从胸腔镜手术转换为开放手术或胸腔镜辅助)也较普通组更高(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尘肺、肺功能受损、淋巴结钙化、胸膜致密粘连、术中出血量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OR=1.37,P<0.05)、淋巴结钙化(OR=2.36,P<0.05)和肺功能受损(OR=5.21,P<0.05)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尘肺患者行肺癌根治手术围手术期风险相对更高,应引起术者及护理人员重视。

不同运动干预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肾间质纤维化

背景:2型糖尿病并发症肾间质纤维化日益高发,然而有关2型糖尿病并发症肾间质纤维化及运动对其作用的影响机制尚待揭示。目的:探究不同方式运动对2型糖尿病小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Klotho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途径在此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方法:44只4周龄C57BL/6雄性小鼠,1周适应性喂养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2型糖尿病造模组。利用高脂膳食和一次注射链脲佐菌素法制备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和下坡跑组,进行8周运动干预。结束后,检测肾功能生化指标;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肾组织微细结构变化;Masson染色检测肾间质纤维化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相关因子mRNA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相关因子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肾中Ⅰ型胶原蛋白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血肌酐、尿素氮和24 h尿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肾盂扩张、肾实质变窄、肾小管数量减少;胶原面积百分比升高;肾组织中Klotho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转Fulvestrant体外化生长因子β1、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Smad3 mRNA和p-Smad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肾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的确认细节蛋白表达阳性区域显著增加;(2)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高强度间歇训练组Klotho、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出现显著变化,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Ⅲ型胶原蛋白的蛋白表达上调;(3)与高强度间歇训练组相比,下坡跑组血肌酐、尿素氮和24 h尿蛋白水平下降;肾盂、肾小管、肾小球等结构病变被显著改善;胶原面积百分比显著降低;Klotho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转化生长因子β1、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p-Smad3蛋白表达下调;Ⅰ型胶原蛋白的蛋白表达阳性区域显著减少;(4)提示2型糖尿病小鼠肾间质发生了Medicine storage纤维化;下坡跑通过上调Klotho并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途径进而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肾间质纤维化,但高强度间歇性运动的作用效果不显著。

微小RNA-151a-3p及Notch2在结肠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背景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被诊断为结肠癌,探究结肠癌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诊断指标及治疗方法是其治疗关键. RNA在其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Notch2表达与结直肠癌密切相关,抑制其表达可能在肿瘤抑制中发挥作用.目的探究微小RNA-151a-3p(miR-151a-3p)及Notch2在结肠癌(colonic cancer, CC)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Chemical-defined medium义.方法选取2018-01/2020-06我院92例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取术中切除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距癌边缘>2.0cm,且病理结果显示无癌细胞)标本,检测比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miR-151a-3p、Notch2蛋白表达量,分析癌组织中miR-151a-3p与Notch2蛋白表达量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性Barasertib生产商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浸润深度、分化DS-3201使用方法程度、淋巴结转移)患者癌组织中miR-151a-3p、Notch2蛋白表达量,分析miR-151a-3p、Notch2蛋白表达量与CC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癌组织中miR-151a-3p、Notch2蛋白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P<0.001);癌组织中miR-151a-3p表达量与Notch2蛋白表达量呈正相关(P <0.001);随着CC患者肿瘤分期和浸润深度增加、分化程度降低、发生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miR-151a-3p、Notch2蛋白表达量逐渐升高(P<0.05);癌组织中miR-151a-3p、Notch2蛋白表达量与CC患者肿瘤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miR-151a-3p、Notch2蛋白在CC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且二者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其过表达可参与了结肠癌疾病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