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基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靶点在动物水平上探讨美洲大蠊多肽PAE_2逆转肝癌多药耐药细胞BEL-7402/5-FU的机制研究。方法 以Balb/c-nude裸鼠为实验对象,建立裸鼠皮下人肝癌BEL-7402和BEL-7402/5-FU细胞瘤模型(敏感肝癌细胞模型和耐药肝癌细胞模型)。将裸鼠分为正常组、敏感组(敏感肝癌细胞模型)、耐药组(耐药肝癌细胞模型),索拉菲尼组(耐药肝癌细胞模型,给予30 mg·kg~(-1)阳性药索拉菲尼)和高、中、低剂量实验组(耐药肝癌细胞模型,分别给予200,100,50 mg更多·kg~(-1)多肽PAE_(2 ))。计算裸鼠抑瘤率及脏器指数;以生化分析仪检测裸鼠生化指标;以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肿瘤组织及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以实时定量反转此网站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肿瘤组织中侵袭转移相关因子mRNA表达水平。结果 敏感组、耐药组、索拉菲尼组和高、中、低3个剂量实验组MMP2表达水平分别为0.01±0.00,1.00±0.00,0.02±0.01,0.01±0.01,0.07±0.02和0.00±0.00;这6组的MMP9表达水平分别为0.01±0.02,1.00±0.00,0.18±0.08,0.01±0.00,0.04±0.01和0.00±0.00;这6组的4EBP1表达水平分别为0.23±0.08,1.00±0.00,1.80±0.30,0.20±0.06,0.66±0.16和0.12±0.06。PAE_2组与耐药组相比,各项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美洲大蠊多肽PAE_2可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靶点影响裸鼠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因子,降低肿瘤组织中MMP2等mRNA的侵袭,从而vector-borne infections抑制裸鼠肿瘤的生长。
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不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癌患者超声和病理学特点
目的分析桥本甲状腺炎(HT)与甲状腺癌(TC)的关系以及合并HT与不合并HT的甲状腺癌患者的超声和病理学的不同特点。方法接受全甲状腺切除的甲状腺肿大患者613例。观察记录合并HT与不合并HT的甲状腺肿大患者术前超声和术中病理学特点。结果手术过程中组织病理学检查,HT患者92例,其中TC发生率为45.7%;而在非HT患者中TC发生率为29%(P<0.05)。所有Enasidenib molecular weightTC患者HT发生的概率为21.8%,非TC患者HTCL 318952研究购买的发生率为11.9%(P<0.05)。术前细胞学穿刺检查,TC发生率为33.3%,明显高于非HT患者中TC的发生率(13.0%)(P<0.05)。HT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特点和非HT组相似(P>0.05),包括结节数量、回声质地、小钙化灶粗大钙化灶immune complex、晕征以及边缘规则程度。且甲状腺乳头状癌在两组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相似(P>0.05)。结论 HT和TC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HT可能诱导TC的发生。需要对HT患者进行随访,以防止其发生肿瘤变化。HT的存在似乎对恶性结节超声和组织病理学特性没有影响。对同时患有HT的TC患者可以采取相同的初始治疗方法。
~(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疗前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治疗前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8月至2017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经病理证实诊断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81例)的临床病理资料, 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全组81例患者中, 上呼吸消化道受累80例, 上呼吸消化道外受累7例, 受累部位包括腮腺(1例)、乳腺(1例)、脾脏(1例)、胰腺(1例)、皮肤及皮下软组织(1例)、肌肉(1例)、肺(2例)、骨骼(3例PLX5622 molecular weight), 淋巴结受累33例。所有病灶均伴放Insect immunity射性摄取增高, 全组患者中位SUVmax为8.6。15例患者因PET-CT改变临床分期, 其中12例患者调整了治疗方案。21例患者因PET-CT改变了放疗靶区。全组患者1、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8.7%和80.3%, 1、2年生存率分别为97.2%和94.4%。有局部淋巴结侵犯患者的中位SUVmax(11.1)与无局部淋巴结侵犯患者(6.9)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SUVmax与Ann Arbor分期、乳酸脱氢酶、Ki-67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6、0.308和0.270,P值点击此处分别为0.001、0.005和0.017), SUVmax与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4和-0.225, P值分别为0.003和0.043)。结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好发于上呼吸消化道为主的结外器官, 具有明显嗜FDG性。与传统影像学检查比较, 18F-FDG PET-CT可敏感而全面检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受累部位, 协助临床准确分期、治疗方案制定。治疗前SUVmax与部分预后因子存在相关性, 具有潜在预后评估价值。
全程健康教育应用于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护理中的效果
目的 探究全程健康教育应用于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0例,随机抽签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30)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n=30)接受全程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的依从性评分和留置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乳Compound 3研究购买腺癌患者生命质量量表(FGenetic basisACT-B)。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评分及留置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 <0.05);在出院后1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对照中,观察组(3.33%)明显低于对照组(16.67%)(P <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命质量(FACT-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命质量(FACTMicrobiology抑制剂-B)评分明显下降(P <0.05)。结论 全程健康教育应用于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护理中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延长PICC置管留置时间,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PD-1抑制剂治疗晚期肺癌出现垂体免疫不良反应3例
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及其配体-1(PD-1 ligand 1,PD-L1)的抑制剂广泛用于肺癌治疗,但引起BMS-907351临床试验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 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值得关注。垂体irAEs包括垂体炎和垂体功能减退,常见于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抑制剂治疗后,而较少见于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孤立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缺乏是垂体irAEs的一种特殊亚型,不伴垂体其他功能紊乱和垂体肿大。本研究报告3例晚期肺癌患者,PD-1抑制剂治疗后出现孤立性A点击此处CTH缺乏及其他irAEs。病例1是68岁男性患者,先确诊PD-L1高表达的肺腺癌,采用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期间出现免疫性肝炎,经高剂量甲基泼尼松龙(0.5~1.0 mg/kg/d)治疗后缓解;间隔11个月又确诊原发性胃癌,故在帕博利珠单抗基础上增加阿帕替尼治疗;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治疗共17次后,患者的肺癌和胃癌均未进展,但出现严重恶心和无力,此时甲基泼尼松龙已停药10个月,血液生化检查提示重度低钠血症(Na 121 mmol/L,参考值137~147 mmol/L,下同),8:00 a.m.皮质醇(<1 μg/dL,参考值5~25 μg/dL,下同)和ACTH(2.2 ng/L,参考值7.2~63.3 ng/L,下同)降低,但甲状腺功能、性激素和泌乳素均正常。病例2是66岁男性肺腺癌患者,参加新型PD-1抑制剂HX008联合化疗的Ⅱ期临床研究(登记号:CTR20202387)。治疗5个月(共7次用药)后,患者的肺癌达extrusion-based bioprinting到部分缓解,但恶心和呕吐却突然加重,伴轻度呼吸困难和双下肢无力,其血液生化检查提示轻度低钠血症(135 mmol/L),8:00 a.m.皮质醇(4.3 μg/dL)和ACTH(1.5 ng/L)降低,但甲状腺功能正常;同时肺CT显示中度免疫性肺炎。病例3是63岁男性肺鳞癌患者,一线使用信迪利单抗(sintilimab)联合化疗,肺癌最佳疗效为部分缓解,仅出现轻度免疫性皮疹;治疗5周期后,肺癌进展,此后6个月未使用免疫治疗;再次免疫治疗前,常规评估发现8:00 a.m.血皮质醇降低(1.5 μg/dL),ACTH正常(8.0 ng/L),但无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状,使用替雷利珠单抗(tislelizumab)联合化疗2周期后出现肺部感染伴持续低热、中度无力和重度低钠血症(116 mmol/L),此时,8:00 a.m.血皮质醇为3.1 μg/dL,ACTH为7.2 ng/L,甲状腺功能、性激素和泌乳素均正常。这3例患者均无头痛和视力障碍,脑磁共振成像均未见垂体肿大或垂体柄增粗,且无动态变化。患者均接受过泼尼松(2.5~5 mg/d)激素替代治疗,相关症状缓解后均恢复PD-1抑制剂治疗。病例2较特殊,其因同时伴有中度免疫性肺炎而采用高剂量泼尼松(1 mg/kg/d)治疗,并逐渐减量至生理替代剂量,8:00 a.m.血皮质醇和ACTH恢复并维持正常,但其他两例患者的垂体功能减退均未恢复。本组病例提示,PD-1抑制剂诱发的垂体irAEs可表现为孤立性ACTH缺乏,其发病时间跨度大,临床表现不特异,恢复模式也不同。因此,对PD-1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尤其是疗效好的患者,要定期监测垂体相关内分泌激素水平,警惕垂体irAEs。
MEN1缺失通过诱导DNA损伤累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恶性表型
目的:探讨多发性内分泌肿瘤1型综合征(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1,MEN1)编码基因MEN1在乳腺癌细胞恶性表型调控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TCGA数据库分析乳腺癌组织(n=1 097)和正常乳腺组织(n=114)中MEN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收集临床乳腺癌组织标本(n=13)和癌旁组织(n=4),采用RTq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其中MEN1基因的mRNA水平和menin蛋白的表达;CRISPR/Cas9技术构建MEN1基因敲除的MDA-MB-231(MDA-MB-231/KO)细胞,细胞经menin-MLL抑制剂MIDolutegravir-3单独或联合甲基硝基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阿霉素(doxorubicin,DOX)、紫杉醇(paclitaxel,TAX)、他莫昔芬(tamoxifen,TAM)作用后运用CCK-8、克隆形成实验、EdU染色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γH2AX和53BP1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γH2AX、RAD51、BRCA1、53BP1、KU70和KU80的蛋白表达。结果: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乳腺组织比较,MEN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免疫组化和RT-qPCR结selleck果显示,与癌旁组织比较,menin的蛋白水平和MEN1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MEN1基因敲除或MI-3作用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增强乳腺癌细胞对MNNG的敏感性(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EN1基因敲除显著增强MDA-MB-231细胞核中γH2AX的染色强度而降低53BP1的染色强度(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EN1基因敲除显著Urban airborne biodiversity抑制MDA-MB-231细胞中RAD51、BRCA1及53BP1的蛋白表达,而促进KU70和KU80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MEN1基因是乳腺癌诱导因子,MEN1缺失可抑制同源重组修复而代偿性激活非同源末端连接,引起乳腺癌细胞中DNA损伤累积,增强乳腺癌细胞对DNA损伤诱导剂的敏感性。
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Ⅱ)降低家庭自测血压的跟踪随访研究
目的:评价单片复方制剂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Ⅱ)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和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方法: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招募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者洗脱2周后,口服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Ⅱ)1片,每天1次,治疗6个月。患者分别于每天清晨7点和晚上8点测量坐位血压,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空腹血液和尿液相关化验指标及超声心动图中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清晨及夜间的家庭自测血压明显下降,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尿蛋白肌酐比值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左室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与二尖瓣环根部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比值(E/ e')、左室质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房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的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个月后的血糖水平也较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Cell Cycle抑制剂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combination immunotherapy。结论: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FG-4592细胞培养(Ⅱ)不仅降压疗效显著,而且对心脏、肾脏有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在晚期NSCLC患者中的效果及对血清Ang-2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Cell Cycle抑制剂肺癌(NSCLC)患者中的效果及对血清Ang-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丰城市人民医院肿瘤一科2018年5月-2021年4月收治的75例晚期NSCL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8)。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疗效、血管内皮因子水平、肿瘤标志物以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结束后,观察组客观缓解率(76.32%)高于对照组(54.05%tissue biomechanics)(P<0.05);观察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以及糖类抗原199(CA199selleck抑制剂)水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28.95%)和对照组(24.3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通过调节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进而提高近期疗效且不增加毒副反应发生率。
低剂量穿刺活检联合癌胚抗原、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低剂量穿刺活检联合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150例疑似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低剂量穿刺活检联合CEA、CYFRA21-1检测,观察患者的射线剂量、图像质量及CEA、CYFRA21-1水平。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各检测方法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血清CEA、CYFRA21-1检测和低剂量穿刺活检单独及三者联合对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肺癌患者112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38例。图像质量均达到进行穿刺活检的要求,且穿刺均顺利完成,成功率为100%,无穿刺失败情况。图像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NR)分别为(23.14±8.43)和(21.12±6.07)。体积CT剂量指数RSL3生产商(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为(2.14±0.24)m Gy和(127.13±9.07)m Gy·cm。肺癌患者的血清CEA、CYFRA21-1水平均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穿刺活检联合CEA、CYFRA21-1检测对肺癌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具有很好GW-572016细胞培养的一致性(Kappa=0.930,P﹤0.01)。低剂量穿刺活检联合CEA、CYFRA21-1检测对肺癌的诊断效能最好,灵敏度为98.21%,特异度为94.74%,准确度为97.33%。结论 低剂量穿刺活检联合CEA、CYFRA21-1检测对肺癌的诊断效能较好Oncology Care Model,优于单独检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疼痛综合征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Hepatic decompensation良根治术后疼痛综合征(PMPS)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Navitoclax临床试验2020-05—2021-05商丘市立医院普外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0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PMPS分为PMPS组和非PMPS组。统计术后PMPS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PMPS的相关因素。结果 105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95例患者未发生PMPS,占90.48%;10例患者发生Pselleck HPLCMPS,占9.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PMPS不受年龄、BMI、文化程度、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的影响(P>0.05);但可能受肿瘤位置、术中是否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既往是否有慢性疼痛史、术后是否接受放化疗的影响(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位置为外上象限、既往有慢性疼痛史、术中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接受放化疗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PMPS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PMPS可能受肿瘤位于外上象限、既往有慢性疼痛史、术中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接受放化疗的影响,临床应制定针对性预防以及治疗方案,以降低PMPS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