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第二个线粒体衍生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激动剂(Sma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分化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83例浸润性乳腺癌,检测癌组织及癌Lapatinib抑制剂旁正常组织(距瘤体>5 cm)XIAP、Smac、Caspase-3表达,分析上述因子与浸润性乳腺癌分化程度VX-445研究购买、预后的关系。结果 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XIAP阳性表Medium chain fatty acids (MCFA)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Smac、Caspase-3阳性表达率均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中、高分化组XIAP阳性表达率低于低分化组,Smac、Caspase-3阳性表达率均高于低分化组(P<0.05),中分化组与高分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性乳腺癌XIAP阴性组、Smac及Caspase-3阳性组2年生存率分别高于XIAP阳性组、Smac及Caspase-3阴性组(P<0.05)。结论 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XIAP、Smac及Caspase-3呈异常表达,三者在肿瘤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并与患者预后相关。
面向骨转移自动诊断的图像分类研究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影像技术应用的深入,利用深度学习对医学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已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基于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的核医学图像分析不仅可以实现疾病的自动检测,更是有着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度的潜力。然而,不同于自然图像和结构医学图像,SPECT骨显像为典型的超低分辨率大尺度成像模态,加上大规模SPECT数据收集困难且图像标注耗时费力,为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SPECT全身骨显像图像自动分类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构建性能可靠的深度学习SPECT骨显像图像分类模型,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研究面向骨转移自动诊断的图像自动分类技术,涉及SPECT全身骨显像图像的区域切分、面向疾病检测的图像二分类模型构建和面向疾病诊断的图像多分类模型构建等内容。概况而言,本文主要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1)SPECT全身骨显像图像的区域切分。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并结合人体形态学知识,研究并提出了面向SPECT全身骨显像的人体部位切分方法。首先,对全身骨显像数据做非背景“像素”统计;然后,应用多项式曲线拟合技术并结合人体结构的对称特征确定切分特征像素点;最后,以经验方式获取肩部切分点并提取胸腔骨骼区域。应用临床真实数据对提出的切分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图像二分类实现疾病检测。通过构建不同结构的深度分类模型,研究并提出了面向骨转移疾病的非融合图像、融合图像的二分类疾病检测。首先,通过特征切分点的寻找,从全身骨显像图像中提取出感兴趣区域,并进行个性化数据增强;然后,基于序列结构和非序列结构构建非融合分类模型及融合分类模型,同时进行参数微调,训练多种分类器;最后,用一组骨显像临GDC-0068抑制剂床数据进行模型评价及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面向骨显像的胸腔区域非融合图像二分类任务中,疾病检测Immune mediated inflammatory diseases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分别达到0.9807和0.9830。(3)图像多分类实现疾病诊断。考虑到SPECT成像的多体位特征,本文提出一种面向肺癌亚类的细粒度多视图分类方法。首先,在SPEC更多T全身骨显像图像中提取出胸腔区域,并进行数据集扩展;然后,自定义多视图分类器,通过特征提取子网络、特征融合子网络和特征分类子网络进行关键特征的提取、融合及识别;最后,进行模型性能测试和实验结果分析。由实验结果可得,本文构建的多视图分类模型不仅可以预测是否发生了骨转移,而且可以显示原发性肺癌亚类,其Acc、Pre、Roc和F-1分别达到0.7392、0.7592、0.7242和0.7292。通过以上研究工作,本文致力于SPECT全身骨显像图像的自动分类技术,通过数据准备和模型构建对骨转移的二分、多分进行了方法探究。多组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骨转移的自动诊断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可有效进行骨转移热区的识别和分类,有助于骨转移患者的及时诊断、疾病分期及预后。同时,也表明深度学习方法在各类骨转移疾病的自动诊断中具有巨大潜力。
养阴扶正方调控PD-1/PD-L1通路逆转T细胞耗竭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养阴扶正方调控PD-1/PD-L1通路逆转T细胞耗竭的机制。方法:免疫磁珠分选PD-L1~+Lewis肺癌细胞,建立PD-L1~+Lewis肺癌、Lewis肺癌C57BL/6鼠移植瘤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8组,分别予以养阴扶正方、阿特珠单抗、阿特珠BMS-354825采购单抗+养阴扶正方干预;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荷瘤鼠外周血PD-L1~+CD_8~+T、PD-L1~-CD_8~+T细胞以及瘤组织的CD_4~+CD~+_(25)Foxp~+T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瘤组织PD-L1、PD-1、Tim3蛋白表达,RT-PCR检测瘤组织PD-L1、PD-1 m RNA表达。结果:PD-L1~+Lewis肺癌、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的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养阴扶正方可抑制PD-L1~+Lewis肺癌、Lewis肺癌生长,减少荷瘤鼠外周血PD-L1~+CD_8~+T数量,增加PD-L1~-CD_8~+T细胞数量,减少瘤组织PD-L1、D-Lin-MC3-DMA说明书PD-1、Tim3蛋白表达以及瘤组织PD-L1、PD-1mRNA表达。结论:PD-L1~+Lewis肺癌、Lewis肺癌的生物学行为无差异,调控PD-1/PD-L1通路逆转T细胞耗竭是养阴扶正方抑制肺癌生长的机制之一。
血清25-(OH)D水平在胃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在胃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并且探讨血清25-(OH)D与胃癌进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胃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血清25-(OH)D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胃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血清25-(OH)D浓度有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不同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远行转移等指标下对应的胃癌患者血清25-(OH)D水平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胃癌组血清25-(OH)D水平(10.12±5.78 ng/m1)显著低于对照组(18.12±7.36 ng/ml)(t=8.51,P<0.001)。胃癌Ⅰ期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高于胃癌Ⅲ期(P=0.01)和胃癌Ⅳ期(P=0.006)的水平。胃癌高分化组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高于中分化、低分化和未分化组的水平(均P<0.001)。血清25-(OH)D水平与胃癌淋巴结转移、远行转移、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均无显著相关性(均P>0Torin 1研究购买.05)。结论胃癌患者25-(OH)D比健康对照者低;确认细节胃癌的临床分期越晚,维生素D水平越低;组织学分gut micobiome化程度越低,维生素D水平越低。
阿帕替尼联合经动脉导管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联合经动脉导管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联合应用阿帕替尼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TACE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帕替Dinaciclib半抑制浓度尼口服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指标、血清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肿瘤蛋白Dselleck Empagliflozin52(TPD52)、高迁移率族蛋白B2(HMGB2)表达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结biomass pellets果。结果 观察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47.8%(22/46)比26.1%(12/46)、80.4%(37/46)比65.2%(30/46)](均P<0.05)。治疗后1、3、6个月2组CD~+_3、CD~+_4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CD~+_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CD~+_8组间比较:(26.7±5.7)%比(30.8±6.7)%、(23.8±3.4)%比(30.9±6.8)%、(20.3±2.8)%比(26.4±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血清HSP90α、HMGB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TPD52表达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白细胞减少、腹痛、胃肠道反应、发热、肝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年期间,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9%(5/46)比21.7%(10/46)](P=0.026)。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确切,可显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其血清HSP90α、TPD52、HMGB2表达,抑制肿瘤进展,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清中维生素E、维生素D、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及相关性
目的:探究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清维生素E、维生素D、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Ferrostatin-1溶解度者40例为高血压组,产前检查健康孕妇5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维生素E、维生素D、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表达并分析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维生素E(23.46±1.97 ng/ml)、维生素D(9.42±1.98 ng/ml)、总胆红素(94.00±9.31 mg/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9.21±3.45 ng/ml、20.42±7.10 ng/ml、115.20±11.39 mg/L),间接胆红素(3.97±1.02μmol/L)高于对照组(3.06±0.72μmol/L)(均P<0.05),各指标在妊娠期高血压不同高血压家族史、尿蛋白水平、孕前体质指数患者间有差异(P<0.05)。维生素E与维生素D正相关,与总胆红素正相关,与间接胆红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素负相关;维生素D与总胆红素正相关,与间接胆红素负相关;总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负相关(均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清维生素E、维生素D、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表达异AM-2282分子量常,且与患者家族高血压史、尿蛋白、孕前体质指数有关,各指标间具有相关性。
结直肠癌中皮动蛋白的表达与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皮动蛋白(cortact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20BAY 73-4506试剂09年MC3 NMR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确诊为结直肠癌并接受治疗的患者319例,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组织芯片中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和结直肠癌组织中cortactin的表达, 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 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cortactin在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1%(195/319)和5.6%(18/319, P0.001)。T分期、N分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神经侵犯和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与cortactin表达状态有关(均P0.05)。在Ⅱ~Ⅲ期患者中, cortactin阳性表达与较差的Hepatic inflammatory activity无病生存(P=0.036)和总生存(P= 0.043)有关。对于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 术后辅助治疗与无病生存(P=0.007)和总生存(P=0.015)有关。脉管瘤栓、病理类型、术前CEA水平和cortactin表达状态为无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 年龄、AJCC分期、术前CEA水平和cortactin表达状态是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 术前CEA水平和cortactin表达状态为无病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cortact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 在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中, cortactin是一个潜在的预后因子。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人参皂苷R_(b1)肠道菌转化物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人参皂苷R_(b1)的肠道菌转化物-人参皂苷R_d及人参皂苷F_2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为人参皂苷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人参皂苷R_d及人参皂苷F_2的靶点;以“Gastric cancer”为关键词在Disgenet、Malacards和Omim数据库中获得胃癌的靶点;将人参皂苷R_d及人参皂苷F_2Cadmium phytoremediation的PPI网络分别与胃癌的PPI网络取交集分别获得人参皂苷R_d及人参皂苷F_2治疗胃癌的PPI网络;分别将人参皂苷R_d及人参皂苷F_2治疗胃癌的核心靶点导入到Metascape数据库中,得到GO分析结果和KEGG富集结果。结果: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_d及人参皂苷F_2治疗胃癌的关键靶点分别有64个及56个。结合人参皂苷R_d及人参皂苷F_2的生物学特性,发现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HIF-1t信号通路及ErbB信号通路可能是上述两种人参皂苷抗胃癌作用涉CB-839半抑制浓度及的主要通路。结论:人参皂苷R_(b1)肠道菌selleckchem SAHA群转化物-人参皂苷R_d及人参皂苷F_2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HIF-1t信号通路及ErbB信号通路治疗胃癌,后续可开展相关实验加以验证。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乳腺癌的中医证治规律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学术论文总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 Database selleck Tezacaftorfor Chinese Technical Periodicals)中收录Colforsin溶解度的、以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相关文献,并建立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中的中药进Medical billing行频次统计、药物功效分类及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59篇文献,中医证型主要以气血两虚、气阴两虚、肝郁脾虚、肝郁气滞为主;单味中药使用频次位于前10位的分别是茯苓、白术、甘草、黄芪、白芍、当归、陈皮、熟地黄、柴胡、白花蛇舌草;使用频次较多的中药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和清热药为主,其次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中药性味以寒、温、甘、苦、辛为主,主入肝、脾、肾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药对16对,聚类分析得到6类核心药物组合。[结论]分析结果体现了现代中医辨治乳腺癌以虚证为主的证治特点,治疗以调补中焦脾胃为主,补益肝肾、疏肝养血,并配合化痰散结之法。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马归液干预膀胱癌的机制及验证
目的 探究自拟方马归液干预膀胱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使用TCMSP及BATMAN-TCM数据库获Dorsomorphin采购得马归液组成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使用GEO数据库获得肿瘤及正常样品数据集,运用RobustRankAggreg法多芯片联合分析膀胱癌差异表达基因;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交集靶点网络图;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分子对接技术验证靶点与成分之间结合的可靠性;GEPIA数据库验证靶点的表达情况。结果 获得马归液有效成分38种,差异基因770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26个,槲皮素、山奈酚等药物关键成分,E2F2、CCNB1selleckchem SCH727965和TOP2A等关键靶点;主要涉及的生物学过程有细胞再生、金属离子反应和细胞通讯等;关联细STI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胞衰老、细胞周期、脂质代谢等信号通路。结论 马归液通过靶向E2F2、CCNB1、JUN、TOP2A和MMP1等靶点,经由多个生物学过程及多条通路协同作用,发挥干预膀胱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