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表达与肺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肺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鳞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FGFR l表达水平,分析FGFR l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FGFR1在肺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2.22%,28/45)高于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35.56%,1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3,P<0.05)。肺鳞癌患者FGFRl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的性别、吸烟史、分化程度、淋巴转更多移、远处器官转移、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FGFR1阴性患者和FGFR1阳性患者的生存时间Olfactomedin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此网站显示,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器官转移、TNM分期、吸烟史、FGFR1阳性是影响肺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FGFRl阳性是影响肺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GFRl表达结果可作为判断肺鳞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microRNAs参与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的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关于microRNAs(miRNAs)参与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的最新研究,分析miRNAQ-VD-Oph说明书s调控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的机制以及靶向调节这些特异表达的miRNAs,调节小细胞肺癌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应用PubMed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中文关键词为“microRNAs,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英文关键词为“microRNAs, small cell lung cancer, chemoresistance”,检索从建库至2021-09-30的相关中英文文献。纳入标准:(1)miRNAs在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中的作用;(2)miRNAs参与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的机制;(3)miRNAs预测小细胞肺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排除标准:(1)研究重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2)概述、研讨会论文、评论、NSC125066半抑制浓度报告、信函和重复发表的文献等。共检索到英文文献452篇,中文文献25篇,最后纳入分析共70篇文献。结果 目前依托泊苷加顺铂的化疗方案仍是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法。但是,大多数小细胞肺癌患者会很快出现化疗耐药,Global ocean microbiome导致预后不良。miRNAs涉及基因表达和生物调节,通过作用于特殊靶标,多途径地在小细胞肺癌化疗中发挥作用,如调节细胞增殖、凋亡、转移、自噬及DNA损伤修复等。结论 目前认为miRNAs与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密切相关,miRNAs具有作为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作用,特异miRNAs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减少或增多,参与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的产生。
曲妥珠单抗对乳腺癌患者早期心脏电重构的影响
目的 研究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Cytogenetic damage性乳腺癌患者使用曲妥珠单抗靶向辅助治疗中早期心脏电损害的临床预测指标。方法 对我院2017年5月~2020年9月连续170例接受曲妥珠单抗药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评估药物使用前后心电图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liraglutide.html参数变化预测早期心脏电损害,包括SV1、RV5、P波电轴、R波电轴、PR间期、QT间期、QTc间期、QRS间期、T波峰末间期(Tp-Te)、Tp-Te/QTc。通过心脏彩超各项参LY294002小鼠数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脏彩超、心电图临床判定均正常。治疗前后血压、血清钾水平、血清钙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右室内径(RVD)、右房内径(RAD)、SV1、RV5/SV1、T波电轴、P波电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RV5振幅减低、R波电轴偏移、PR间期延长、QT间期缩短、QRS间期延长、V2导联T波峰末间期(Tp-Te)延长、V2Tp-Te/QTc比值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校正的QTc间期在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密切监测Tp-Te间期、Tp-Te/QTc比值、PR间期、QRS间期、R波振幅变化可预测早期心脏电损害。
合成MRI联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预测弥漫性胶质瘤分级及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合成MRI联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成像对弥漫性胶质瘤分级诊断的应用价值及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Ki-67)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颅脑合成MRI和3D-ASL成像的66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66例患者中男36例、女30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inaciclib-sch727965.html例, 年龄4~76岁, 分为低级别胶质瘤(LGG)组25例(WHO Ⅱ级)和高级别胶质瘤(HGG)组41例(WHO Ⅲ、Ⅳ级)。利用GE ADW4.7后处理软件测量肿瘤实质部分T1、T2、质子密度(PD)、脑血流量(CBF)。术后病理切片通过免疫组化检测Ki-67标记指数GW4869价格(Ki-67 LI)。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HGG组与LGG组各定量参数的差异, 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1、PD、CBF和三者联合的诊断效能, 利用Spearman检验分析各参数与Ki-67 LI的相关性。结果 HGG组T1[(1 573±173)ms]、PD[(86.2±2.4)pu]、CBF[(129±48)ml·100 g-1·min-1]均高于LGG组[分别为(1 376±134)ms、(83.0±2.5)pu、(77±49)ml·100 g-1·min-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86、-5.08、-4.24, P0.01)。ROC显示T1、PD、CBF鉴别HGG与LGG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7、0.843、0.777。多参数分析中, 三者联合的诊NK cell biology断效能最高(AUC=0.973), 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8%和100%。在LGG和HGG组中, T1、T2、PD、CBF与Ki-67 LI无相关性;整体胶质瘤患者中, T1、PD、CBF与Ki-67 LI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394、0.411、0.406, P0.01);T2与Ki-67 LI无相关性(r=-0.100, P=0.423)。结论合成MRI和3D-ASL可无创评估弥漫性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并预测Ki-67 LI, 其中T1和PD是较好的影像学新指标。
基于ATF6/CHOP通路的红芪多糖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窦组织平滑肌的影响
目的 观察红芪多糖对糖尿病胃轻瘫(DGP)大鼠胃窦组织平滑肌的影响,从ATF6/CHOP信号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7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造模组60只,造模组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0 mg/kg和高糖高脂饲料不规则喂食4周复制DGP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和红芪多糖高、中、低剂量组。红芪多糖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红芪多糖药液200、100、50 mg/kg灌胃,二甲双胍组予二甲双胍药液200LY2157299作用 mg/kg灌胃,每日1次,连续4周。每2周测定随机血糖;检测大鼠胃排空率;TUNEL染色检测胃窦组织平滑肌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胃窦组织平滑肌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活化转录因子6(ATF6)、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半胱氨酸蛋白酶-12(Caspase-12)、Bcl-2、Bax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胃窦组织平滑肌GRP78、ATF6、CHOP、Caspase12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升高,胃排空率降低;胃窦组织平滑肌细胞凋亡率升高,GRP78、ATF6、CHOP、Caspase-12、Bax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红芪多糖高、中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血糖降低,胃排空率升高;胃窦组织平滑肌细胞凋亡率下降,GRP78、ATF6、CHOP、Caspase-12蛋白表达降低,NVP-TNKS656试剂Bcl-2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红芪多糖可能通过抑制ATF6/CHOP通路蛋白表达减H pylori infection轻DGP模型大鼠胃窦组织平滑肌细胞凋亡,进而缓解DGP进展,保护胃组织。
胃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早期预警评分表的构建
目的:构建胃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早期预警评分表,及早识别高危人群并给予干预。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病人221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病人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效能。依据约登指数确定各独立危险因素截断值,构建胃癌术后肺部感染早期预警评分表。结果:221例病人中,肺部感染发生率为8.14%,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咳嗽咳痰困难(3分)、吸烟Vibrio fischeri bioassay史(3分)、C反应蛋白/清蛋白比值(CAR)≥2.71(3分)、最高体温≥37.8℃(2分)。模型的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有较好的拟合优度(χ2=2.77,P=0.95),本研究构建的早期预警评分表工Q-VD-Oph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97,95%CI[0.92,1.00],P<0.001,依据评分的截断值将221例病人进行风险分级,0~7分为低风险组,8~11分为ZD1839说明书高风险组,两组肺部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2.29,P<0.001)。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胃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早期预警评分表所纳入因素收集简便,预测结果科学有效,能够早期识别高危人群。
益气养血方联合皮内针对三阴性乳腺癌术后患者疲乏症状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气养血方联合皮内针对三阴性乳腺癌术后患者疲乏症状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BioMonitor 2择新郑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60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术后1个月行常规化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气养血方(党参、生晒参、黄芪、五味子、陈皮、熟地黄、白芍、当归、大枣)加皮内针(蠡沟穴、足三里、内关、太冲等)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在简明疲乏量表(BFI-C)评分、免疫功能CD3细胞(CD3~+)、CD4细胞(CD4~+)、CD8细胞(CD8~+)、CD4细胞/CD8细胞(CD4~+/CD8~+)及PLX5622小鼠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NSC 127716供应商<0.01)。结论:益气养血方联合皮内针能够有效改善TNBC术后患者疲乏情况,改善免疫功能,缓解毒副反应的发生。
术前联合术毕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质量的影响
目的 评价不同时间点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selleck化学期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术前椎旁神经阻滞组(A组)、术毕椎旁神经阻滞组(B组)、术前联合术毕椎旁神经阻滞组(Baricitinib配制C组),每组50例。A组术前T_(4、6)两点胸椎旁神经阻滞,B组术毕T_(4、6)两点胸椎旁神经阻滞,C组术前、术毕T_(4、6)两点胸椎旁神经阻滞。3组术毕时连接镇痛泵,术后随访,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时给予阿片类药物补救镇痛。记录各组患者术后3d内恶心、呕吐及补救镇痛的情况;采用中文版康复质量量表(QoR)评分评估术前和术后第1、2、3天康复质量。结果 与A组相比,B、C组患者术后第1、2天QoR评分明显升高,恶心、呕吐及补救镇痛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与B组相比,C组患者术后第1、2天QoR评分明显升高,恶心及补救镇痛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intensive lifestyle medicine与A组比较,C组术后舒芬太尼用量降低(P<0.05)。结论 术前联合术毕胸椎旁神经阻滞可明显改善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的康复质量。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与食管癌微转移及术后复发的关系
目的 分析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比值与食管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阳性率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2月RNA virus infection—2021年2月西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收治行胸腔镜根治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97例,根据术后随访1年期间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47例和未复发组50例,检测2组术前CRP、Alb水平,外周血CTC-EpCAM阳性率。Pearson相关性分析CRP、Alb、CRP/Alb比值与外周血CTC-EpCAFUT-175M阳性率的相关性;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CRP/Alb比值患者生存情况;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影响食管癌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 复发组cTNM分期Ⅲ~Ⅳ期比例、淋巴Cobimetinib结转移比例高于未复发组(χ~2/P=6.147/0.013、8.594/0.003);CRP、CRP/Alb比值、CTC-EpCAM阳性率高于未复发组,Alb水平低于未复发组[t(χ~2)/P=21.908/<0.001、16.179/<0.001、9.854/<0.001、15.657/<0.001]。CRP、CRP/Alb比值与CTC-EpCAM阳性率呈正相关(r=0.512、0.679,P均<0.001),Alb与CTC-EpCAM阳性率呈负相关(r=-0.496,P<0.001)。高CRP/Alb比值患者无复发生存率低于低CRP/Alb比值患者(χ~2=4.516,P<0.001)。CTC-EpCAM阳性率高、CRP/Alb比值高是食管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95%CI)=2.821(1.725~4.613)、1.956(1.361~2.811)]。结论 高CRP/Alb比值与食管癌微转移及术后复发有关。
妇科肿瘤术后厌氧菌性盆腔感染患者外周血LAMC1和ESR1基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究妇科肿瘤术后厌氧菌性盆腔感染患者外周血层粘连蛋白γ1(LAMC1)和雌激素受体1(ESR1)基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于医院行妇科肿瘤手术的92例患者,其中术后出现厌氧菌性盆腔感染患者32例(感染组)、无感染患者60例(未感染组),分析感染组患者厌氧菌分布特征,采集感染组患者明确诊断当天及未感染患者同期静脉血,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NN2211试剂外周血单个核细胞LAMC1、ESR1基因水平,并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感染组患者共检出厌氧菌38株,主要感染菌为脆弱拟杆菌(34.21%Blood stream infection)、产黑色素拟杆菌(18.42%)、厌氧消化链球菌(13.16%);感染组患者血清PCT(52.86±18.31)μg/L、CRP(119.GPCR & G Protein抑制剂83±25.74) mg/L水平和LAMC1(18.07±4.03)、ESR1(116.83±43.56)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患者LAMC1、ESR1基因表达水平与感染指标PCT、CRP水平均呈正相关。结论 厌氧菌性盆腔感染患者存在外周血LAMC1和ESR1基因表达水平上调,可反映患者感染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