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血清TPX2、GASP-1表达水平及其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血清Xklp2靶蛋白(TPX2)、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Cutimed® Sorbact®分选蛋白1(GASP-1)水平与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将160例肺癌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均为首次确诊,并未接受过任何肺癌相关治疗,采集其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TPX2及GASP-1水平,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血清TPX2及GASP-1水平的GSK126采购差异。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肺癌组患者血清TPX2及GASP-1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血清TPX2及GASP-1对肺癌有良好的诊断效能,而两者联合应用诊断效能更高。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血清TPX2及GASP-1水平显著高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P<AZD1152-HQPA0.05),此外,肺腺癌患者血清TPX2及GASP-1水平显著高于肺鳞癌患者(P<0.05)。Ⅰ期及Ⅱ期肺癌患者血清TPX2及GASP-1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期及Ⅳ期肺癌患者血清TPX2及GASP-1水平均显著高于Ⅰ期及Ⅱ期者(P<0.05),且Ⅳ期患者血清TPX2及GASP-1水平显著高于Ⅲ期者(P<0.05)。低分化肺癌患者血清TPX2及GASP-1水平显著高于中、高分化患者(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血清TPX2及GASP-1水平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 血清TPX2及GASP-1在诊断肺癌,反映肺癌患者病理分期、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化程度中均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为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病情提供一定的参考。

2014年、2019年南通市海门区高血压流行水平及防控效果比较

目的 了解南通市海门区近年来高血压及危险因素MK-2206细胞培养流行水平及防控效果。方法 通过2014年、2019年2次慢性病调查,采集社区≥18岁常住居民高血压、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主要危险因素数据及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arterial infection,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14年、2019年调查最终分别纳入10 851、8 785人,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9.15%、39.50%,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分别为33.31%、37.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26.30、29.95,P值均<0.05)。2019年人群的体质指数为(23.43±3.19)、腰围值为(82.02±9.87)cm、空腹血糖值为(5.90±1.05)mmol/L、日人均摄盐量为(9.54±6.13)g,均高于2014年[分别为(23.01±3.25)、(81.78±9.59)cm、(5.75±1.14)mmol/L、(8.13±4.95)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5.96、50.45、39.31、83.56,P值均<0.05);2019年确诊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39.27%vs.42.52%)和血压控制达标率(36.66%vs.48.25%)明显低于2014年(χ~2值分别为7.09、79.52,P值均<0.05)。结论 海RSL3使用方法门区作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高血压防控效果尚未彰显,必须建立政府重视、全社会合作、部门支持的慢性病防控新格局,提高慢性病防控成效。

丙酮酸脱氢酶激酶4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及预后价值

目的:基于大数据Cobimetinib分子量分析胃癌中丙酮酸脱氢酶激酶4(PDK4)的表达水平及其预后价值。方法:下载TGCA数据库中375例胃癌组织和45例癌旁组织中的mRNA表达矩阵数据并采用Kaplan Meier plotter数据库中的Gastric cancer模块检索PDK4基因(205960_at),通过线上分析Infections transmission工具比较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DK4的表达情况,并探索不同PDK4表达的生存差别,分析PDK4的预后价值。结果:癌旁组织PDK4中位表达水平为4 211(2 897~6 245);而胃癌组织PDK4中位表达水平为6 INCB28060细胞培养777(2 799~9 3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DK4基因低表达组患者中位OS为53.43个月,而PDK4基因高表达组OS为27.8个月;风险比HR=1.46,95%CI 1.18~1.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36)。PDK4基因低表达组患者中位PFS为30.00个月,高表达组为17.3个月;风险比HR=1.37,95%CI(1.06~1.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PDK4基因是重要的促癌基因,其表达水平与胃癌的预后存在相关性,PDK4高表达提示胃癌预后不良,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新引流模式在肺癌术后引流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究20F硅胶管+8F腹腔引流管引流在胸腔镜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60例胸腔镜肺癌术后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20例患者应selleck化学用20F硅胶管+8F腹腔引流管引流(新模式1组),拔管阈值:<400ml/24h;对20例患者应用20F硅胶管+8F腹腔引流管引流(新模式2组),拔管阈值:<100ml/24h;对20例患者应用28F硅胶管引流(旧模式组),拔管阈值:<100ml/24h。比较不同引流管置管方式的引流效果以及新模式置管下不同拔管阈值的效果。结果 Dibutyryl-cAMP molecular weight新模式患者术后1、2、3天疼痛程度明显低于旧模式,住院时间短于旧模式组,住院费用少于旧模式组,切口愈合情况优于旧模式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genetic homogeneity于旧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天炎性反应指标及应激反应指标水平均低于旧模式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模式下,<400ml拔管阈值模型AUC为0.652(95%CI:0.552~0.714),与实际情况拟合度较好,拔管后疼痛程度更低(P<0.05)。不同拔管阈值下的再住院率、再胸穿率、发热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肺癌术后患者应用20F硅胶管+8F腹腔引流管效果优于28F硅胶管引流。新模式下,提升拔管阈值的安全性较高。

慈菇平岩方联合内分泌治疗对LuminalA型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目的 :观察慈菇平岩方联合内分泌治疗对LuminalA型乳腺癌患者CD39、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的影响,并分析临床预后与CD39、PD-1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巢式对照研究法,以确诊为晚期LuminalA型乳腺癌为研究起点,将接受内分泌治疗(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或来曲唑片)的病例selleck产品作为内分对照组(35例),将与内分对照组基线资料相匹配的接受内分泌治疗+慈菇平岩方治疗的病例作为慈菇内分组(35例)。观察内分对照组和慈菇内分组临床预后情况(总生存月数)、药物不良反应及血清指标(CD39、PD-1)表达情况,并采用生存时间Kaplan-Meier曲线分析CD39、PD-1表达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INCB28060生产商慈菇内分组平均总生存时间为(21.71±1.10)个月,长于内分对照组(15.06±0.48)个月(Chi-Square=3.419,P=0.044)。慈菇内分组的骨不良事件率(5.71%)、妇科不良事件率(2.86%)、心血管事件率(5.71%)、胃肠道不良事件率(2.86%)、实验室指标reuse of medicines异常率(5.71%)低于内分对照组(22.86%、17.14%、25.71%、20.00%、22.86%)(P<0.05)。内分对照组和慈菇内分组治疗后的CD39、PD-1表达水平相较于治疗前均下降,但慈菇内分组的下降幅度优于内分对照组(P<0.05)。CD39阴性表达病例的平均总生存时间为(21.60±1.19)个月,长于CD39阳性表达病例(18.79±1.00)个月(Chi-Square=5.681,P=0.017)。PD-1阴性表达病例的平均总生存时间为(20.09±0.92)个月,长于PD-1阳性表达病例(18.49±1.15)个月(Chi-Square=5.828,P=0.016)。结论:与内分泌治疗方案比较,慈菇平岩方+内分泌治疗方案能够使LuminalA型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延长,不良反应降低,其机制可能与慈菇平岩方联合内分泌治疗改善患者免疫相关因子CD39、PD-1表达,恢复机体抗肿瘤免疫力有关。

铁皮石斛对肺癌循环肿瘤细胞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铁皮石斛对肺癌循环肿瘤细胞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55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铁皮石斛组78例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组77例,两组均在1年内完成4个疗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SCLC患者术后外周血中细胞免疫功能,包括T细胞(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和CIK细胞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对NSCLC患者术后肺癌循环肿瘤细胞(CTC)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差异。结果 治疗后,铁皮石斛组与治疗前外周血CTC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Canagliflozin细胞培养05);CIK细胞组CT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同期疗程CTC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对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第五类免疫细胞状GW4869供应商态的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CIK组对免疫细胞的改善均好于铁皮石斛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铁皮石斛主要通过改善患者机体体质,改善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布特征,增加效应细胞中的CHepatic infarctionD8、NK、CIK细胞,导致患者机体的CTC水平下降。

高清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肝左外叶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高清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肝左外叶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遂宁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61例肝左外叶肝细胞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9例,采用高清腹腔镜下传统Pringle法肝左外叶切除术治疗)和观察组(32例,采用高清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肝左外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情况、肝功能情况、肿瘤标志物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 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总时长明显长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两组肝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3、7d对照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而总胆红素、白蛋白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3、7d两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均随时间延长明显降低(P<0.05),而白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术后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及糖类抗原19-9的下降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herbal remedies(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1.03%)明显高于观察组(9.38%),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3~18个月,观察GSK J4配制组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8个月),且远期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高清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肝左外叶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术中输血率低、术后并发症少、远期GDC-0068研究购买生存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干扰B7-H4表达通过下调E2F家族相关转录因子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目的:探讨干扰B7-H4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周期以及相关下游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分别将特异性靶向B7-H4的siRNA(siB7-H4)及其阴性对照(siNC)转染至对数生长期的乳腺癌T47D和MCF-7细胞,分别命名为T47D-siB7-H4、T47D-siNC、MCF-7-siB7-H4和MCF-7-siNC组。用qPCR法和WB法验证siRNA干扰效果及其对细胞周期分子cyclin D1表达的影响,CCK-8法和FCM分别检测干扰B7-H4表达对T47D和MCF-7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qPCR法检测B7-H4干扰对E2F家族相关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干扰B7-H4表达的乳腺癌T47D和MCF-7细胞。与T47D-siNC和MCF-7-siNC组相比,T47D-siB7-H4和MCF-7-siB7-H4组细胞中B7-H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均P<0.01),并伴有G1/S期细胞周期阻滞以及cyclin D1表达下调(均P<0.01),但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47D-siNC相比,干扰B7-H4后T47D细胞中ED-Lin-MC3-DMA MW2F1、E2F2、E2F7和E2F8 mRNA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均P<0.01);与MCF-7-siNC相比,干扰B7-H4后MCF-7细胞中E2F1、E2F2、E2F3、E2F7和E2F8 mRN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结论:干扰乳腺癌细胞B7-H4表达immune recovery可下调cyclin D1和E2F家族selleckchem Barasertib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并抑制细胞增殖。

补骨脂乙素通过多途径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死亡

目的 探究补骨脂乙素(IBC)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死亡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IBC处理MCF-7细胞24、48、72 h后,用MTT法检测IBC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将MCF-7细胞设置10、20、40μmol/L IBC处理组,用Annexin V-FITC/PI双染结合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检测IBC对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自噬相关蛋白(Bax、Bcl-2、Akt、p-Akt、p62、LC3)表达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40μmol/L IBC处理MCF-7后的细胞亚显微结构;利用JC-1试剂盒、ATP试剂盒和活性氧试剂盒检测IBC对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 MTT实验结果显示,IBC具有抑制MCF-7细胞增殖的作用,并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其作用24、48、72 h的IC50值分别为38.46、31.31、28.26μmol/L。IBC诱导MCF-7细胞发生凋亡,呈现浓度依赖性。预处理凋亡抑制剂z-VAD-fmk后,其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单独处理IBC组(P<0.0selleckchem AZD1152-HQPA5),而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1没有保护作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IReal-Time PCR Thermal CyclersBC增加促凋亡蛋白Bax(P<0.05)表达,下调Bcl-2(P<0.05)、Akt(P<0.05)及其Ser-473位的磷酸化水平(P<0.05)而诱导凋亡。同时,随着IBC浓度的增加,自噬相关蛋白p62的表达逐渐增加,LC3-II/I比值升高,Talazoparib说明书透射电镜下也观察到IBC处理的MCF-7细胞胞浆内有自噬泡以及自噬小体。试剂盒检测到IBC导致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细胞内ATP水平下降、产生和积聚活性氧(ROS)(P<0.05)。结论 IBC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等多种死亡形式,可成为今后抗乳腺癌创新药物研发的先导化合物。

右乳头乳晕区外乳房皮肤Paget病1例

患者女, 71岁, 因”右侧乳房皮肤红色斑块15年, 加重1年”入院。查体:右侧乳房内侧及胸正中的皮肤有红色湿疹样改变, 中央有带缝线切口(图1), 同侧腋窝未触PF-6463922价格及肿大淋巴结。病理活检提示:(乳房区皮肤)Paintrahepatic antibody repertoireget病可能。免疫组化检查示:CK7(+), CK8(+), CK10/13(-), CEA(部分+), S100(-), ER(部分+), PR(-), CK20(-), AR(+), Her-2(+++), Ki67(30%~60MDV3100体内实验剂量%+)。超声检查提示:乳腺腺体内未见明显占位性回声。乳腺增强MR表现:未见明确异常强化占位灶。行右乳皮肤病损切除术+腹部大V形皮瓣转移术。冰冻病理检查示:(右侧乳房)皮肤Paget病, 上、下、内、外切缘及基底切缘(-)。术后病理报告:带皮肤组织的右侧乳腺, 灰黄、灰红色乳腺组织1块, 大小9 cm×8 cm×3.2 cm, 皮肤大小8 cm×8 cm, 切面距上切缘3.2 cm、下切缘4 cm、内切缘3 cm、外切缘1.5 cm处见1个皮肤粗糙区, 大小3.5 cm×1.3 cm, 灰白色, 实性, 质硬, 界不清。光镜检查:右侧乳腺组织见肿瘤位于表皮内, 肿瘤细胞大、圆形, 胞质丰富, 核大, 异型明显, 呈小簇状、团巢状或散在分布于皮肤表皮内(图2)。未见浸润乳腺实质, 未见导管内癌成分。上、下、内、外切缘及基底切缘均(-)。诊断为(右侧乳房)皮肤Paget病。随访2个月, 局部未见复发, 无远处转移, 无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