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2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11年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初次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共8 987例, 其中明确诊断为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共23例, 查阅23例患者的电子病历并记录其年龄、临床表现、肿瘤分期、肿瘤类型、治疗方法和预后等临床病理资料;23例患者均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或死亡时间, 记录复发及死亡情况。结果 (1)2010—2020年11年间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呈增多趋势。8 987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 子宫颈癌3 474例、子宫内膜癌3 484例、卵巢恶性肿瘤1 329例、输卵管癌171例、子宫肉瘤182例、阴道癌42例、外阴癌192例、滋养细胞肿瘤110例、其他妇科恶性肿瘤3例, 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和卵巢恶性GSK126试剂肿瘤。(2)8 987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 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23例, 占所有妇科恶性肿瘤的0.26%(23/8 987)。其中, 子宫颈癌合并子宫内膜癌3例, 子宫颈癌合并卵巢恶性肿瘤3例, 子宫内膜癌合并卵巢恶性肿瘤16例, 子宫内膜癌合并输卵管癌1例。(3)23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 根据首诊肿瘤情况, 手术方式包括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及卵巢上皮性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等, 术后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及肿瘤分期辅助放、化疗。(4)23例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为(49.4±9.7)岁(范围:28~66岁);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盆腔肿物;肿瘤分期为早期(Ⅰ~Ⅱ期)16例(70%, 16/23), 晚期(Ⅲ~Ⅳ期)7例(30%, 7/23);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无特异性, 13例(57%, 13/23)患者出现血清癌抗原125(CA125)和癌抗原199(CA199)水平升高。(5)23例患者中, 随访期内未控1例、复发3例, 未控或复发部位均位于盆腹腔;死亡3例。3例死亡患者中, 1例为未控患者, 肿瘤类型为子宫颈腺鳞癌合并卵巢透明细胞腺癌,购买MK-1775 术后辅助放化疗, 总生存时间19个月;2例为复发患者, 肿瘤类型为子宫内膜样癌合并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各1例, 术后均辅助化疗, 分别于术后60、21个月复发, 总生存时间分别为78、28个月。另1例患者于术后43个月复发, 复发后带瘤生存已14个月。其余19例患者均无瘤rickettsial infections生存, 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尚无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 常见症状为阴道流血、盆腔肿物;其治疗与单发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相同, 但需要兼顾两种肿瘤的特质, 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放、化疗均起到重要辅助作用;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的预后与两种恶性肿瘤中分期较晚者有关。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CD59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CD59为含128个氨基酸的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的糖蛋白,是膜结合性补体调节蛋白的重要成员,在血液和多种组织中表达。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发现CD59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Prebiotic synthesisC)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中表达下调,在此基础上,利用Oncomine、GEPIA、Uniprot、COMSIC、SWISS-MODEL、STRING和Kaplan-Meier Plotter等数据库探讨了CD59在肺癌中的表达、蛋白质结构变化及其与患者生存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蛋白质印迹法分析了CD59在早期肺癌组织和血清中的水平。Oncomine和GEPIA数据库分析发现CD59的mRNA在肺癌组织中表达下降,蛋白质印迹实验证实CD59蛋白在早期肺癌组织和血清中的水平也下降。COSMIC数据库分析发GSK J4作用现肺癌患者中CD59蛋白有3个氨基酸位点(NSC 119875 IC50即8、87和128位)存在突变,其中第8和128位点的突变属于同义突变,而第87位的氨基酸由酪氨酸(Y)突变为苯丙氨酸(F),进一步的SWISS-MODEL同源模建结果显示第87位酪氨酸仅与第53位异亮氨酸有氢键作用,突变成苯丙氨酸后,其与53位异亮氨酸之间的氢键并未发生变化。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发现CD59蛋白与CD55、C9、C3AR1、C8A、C8B、INS、PLAUR、CD47、ITGAM和CEACAM8有相互作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发现CD59低表达的肺癌患者生存时间更短。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CD59在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为探索CD59参与肺癌发生机制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2018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卵巢癌流行特征及2010—2018年变化趋势分析

[目的]分析2018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卵巢癌发病AZD1152-HQPA抑制剂与死亡情况及2010—2018年卵巢癌趋noncollinear antiferromagnets势变化。[方法]按照国家癌症中心制定的数据质量审核评价标准,对甘肃省符合质量控制标准要求的15个肿瘤登记点上报的卵巢癌发病、死亡和人口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按城乡和年龄组分层计算发病(死亡)率、标化发病(死亡)率、0~74岁累积率等统计指标。中标率及世标率分别采用2000年全国普查标准人口年龄构成和Segi’s世界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利用Joinpoint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计算2010—2018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卵巢癌发病率、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 2018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卵巢癌粗发病率为8.09/10万,中标率为6.21/10万,世标率为6.41/10万,累积率(0~74岁)为0.69%,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3.57%,C59采购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第10位。卵巢癌粗死亡率为1.95/10万,中标率为1.36/10万,世标率为1.48/10万,累积率(0~74岁)为0.19%,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1.84%,居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的第13位。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在45岁和40岁开始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高峰均在70~74岁年龄组。2010—2018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卵巢癌中标发病率及中标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APC=-0.95%,95%CI:-7.10%~5.60%;APC=-1.93%,95%CI:-14.60%~12.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地区分布中天祝藏族自治县卵巢癌中标发病率最高,会宁县中标死亡率最高;古浪县中标发病率与死亡率最低。[结论]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卵巢癌发病率仍处我国较高水平,应根据年龄和地区分布差异,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制订卵巢癌防治策略,降低卵巢癌对女性人群的危害。

益气养荣组方联合培能药物治疗小细胞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益气养荣组方联合培能药物治疗小细胞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疗效。方法 将河北中医学院附属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纳入的120例小细胞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随机均Liproxstatin-1配制分为对照组(培能药物)和观察组(培能药物联合益气养荣组方),每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外周血细胞计数、肝、肾功能相关指标、中医证候、KPS、FACT-L评分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后骨髓抑制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统计学差异Biomass bottom ash。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降低,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含量、KPS评分、FACT-L评分均增加(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抑制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养荣组方联合培能药物治疗小细胞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培能药物,适用情况下推广二者MRTX1133抑制剂联合使用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基于“水不涵木”及“方证相应”探讨肝阳上亢证对机体的影响机制及实验研究

目的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预测肝阳上亢证可能对机体的影响机制,并观察该证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方法 在“水不涵木”及“方证相应”理论指导下,借助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integrative pharmacology-based research plat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IP )V2.0,以肝阳上亢证、肝阳上亢证根本原因肾阴虚证临床表现和经典方剂天麻钩藤饮联合预测肝阳上亢证可能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得到核心网络靶点,进行GO及Reactome通路富集分析,构建“疾病-证候-方剂-药物-有效成分-核心网络靶标-通路”关联网络;复制肝阳上亢证大鼠模型,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皮质上述预测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并使用普鲁士蓝染色观察皮质铁代谢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铁代谢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共筛选出29个肝阳上亢证相关词条、25个肾阴虚证相关词条,获得核心网络靶标564个,其中核心节点209个,GO富集分析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CC)、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分别得到前20个条目,Reactome预测得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VEGF)受体2(VEGF receptor 2,VEGFR2)、Raf(rapidly accelerated fibrosarcoma)/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3,4,5-三磷酸磷脂酰肌醇蛋白(PIP3 protein,PIP3)/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传导转录激selleck激酶抑制剂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3,STAT3)、蛋白激酶 A (protein kinase A,PKA)、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ive element-binding protein ,CREB)1等相关的20条通路,并结合实验结果,构建出包含11味中药、86个3-Methyladenine MW中药有效成分、210个核心节点、28条通路的关联网络;成功复制肝阳上亢证大鼠模型,模型大鼠大脑皮质PKA、CREB、VEGF、PI3K蛋白表达较空白大鼠存在变化,铁代谢相关膜铁转运蛋白(recombinant ferroportin,Fpn)、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factor erythroidderived 2-like 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蛋白增加,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medical device蛋白表达减少,普鲁士蓝染色显示模型大鼠皮质细胞外存在多个蓝色斑点。结论 肝阳上亢证可能通过多靶标、多通路、多机制对机体产生影响;对大脑皮质PI3K、PKA、CREB、VEGF相关通路有较为明确的影响作用;可能能够促使大鼠皮质细胞内铁向细胞外的转运。

基于转录组学研究1型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腰膨大处脊髓背角基因表达的改变

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腰膨大处脊髓背角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 40只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只。实验组采用腹腔单次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 65 mg/kg的方法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别在注射STZ的第0,4,30,60天测定每只大鼠的血糖,并在第30,60天测定糖尿病大鼠的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阈值低于自身基础水平85%的1型糖尿病大鼠则认为1型糖尿病神经痛大鼠模型构建成功。在第60天痛阈检测结束后,收集1型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脊髓腰膨大部的脊髓背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层次聚类树分析、组间表达差异分析和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结果intramedullary abscess(1)20只实验组大鼠中,共有17只为1型糖尿病大鼠,在这17只大鼠中,8只成功构建了1型糖尿病神经痛大鼠模型。(2)PcoA主坐标分析和层次聚类树分析结果表明1型糖尿病神经痛大鼠和对照组大鼠可以明显分开,且每组组内样本重复性很好。(3)与对照组相比,1型糖尿病神经痛组共有42个基因在转录水平发生了上调,有51个基因在转录水平发生了下调。(4)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两组间差异表达此网站的基因富集于酰基磷酸酶活性、MHC蛋白复合物和MHCⅠ类蛋白复合物3个GO分类条目,差异基因的改变可能与这3个功能类群有关。KEGG富集分析提示,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5条通路上,分别是:抗原加工和提呈、氨基苯甲酸酯降解、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selleck化学细胞毒性、细胞黏附分子(CAM)和吞噬体。结论 1型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腰膨大处脊髓背角存在显著的基因表达的改变,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1型糖尿病所致神经病理性痛的病理生理机制。

支气管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和分子病理特点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的临床表现、影像和分子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21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6例LCNEC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临床表现、肿瘤位置及大小、CT影像特征、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特点, 并与同期确诊的1CX-5461 IC5015例复合型小细胞癌(M-SCLC)对比。结果 LCNEC患者中, 男190例, 女26例, 年龄33~85岁, 中位年龄65岁。首诊症状以咳嗽[106例(49.1%)]与痰中带血[48例(22.2%)]为主。肿瘤长径中位数4.7 cm, 其中结节型55例(25.5%), 肿块型161例(74.5%Translation)。CT结果显示, LCNEC病变呈软组织密度, 轻度强化的比例低于M-SCLC组(52.3% 比74.8%, P0.001)。相反, LCNEC患者瘤体中出现坏死(87.0% 比 58.3%, P0.001)及钙化(26.9% 比 2.6%, P0.001)的比例高于M-SCLC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LCNEC中的CK阳性率高于M-SCLC(99.0% 比 90.5%, P0.05), 而TTF-1阳性率低于M-SCLC(51.6% 比 67.0%, P0.05)。LCNEC组Ki-67阳性指数在50%~80%间的比例高于M-SCLC组(41.2% 比 25.2%), 而在80%~100%间比例低于M-SCLC(51.9% 比 72.2%), 而两组CD56(91.7% 比 94.6%, P=0.336)、Syn(8寻找更多3.8% 比 84.7%, P=0.838)和CgA(54.8% 比 50.0%, P=0.632)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子病理检测结果显示, 突变频率较高的位点主要位于TP53(54.5%)、RB1(36.4%)、KEAP1(18.2%)、MYC(18.2%)及PTEN(14.3%)等基因, 肿瘤突变负荷(TMB)25个突变/MB的比例为27.3%。结论 LCNEC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 CT影像和M-SCLC有特征性鉴别点, 分子病理有一定的突变频谱, 确诊仍需要病理联合免疫组化综合判读, 与M-SCLC的鉴别主要依靠光镜下细胞大小及核染色质模式。

2014—2018年三门峡市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

目的 了解2014—2018年三门峡市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方法 利用三门峡市肿瘤登记处的肿瘤发病与死亡数据,计算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标化率和累积率(0~74岁),主要恶性肿瘤发病、死亡顺位。结果 2014—2018年,三门峡市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为302.40/10万(男性293.43/10万,女性311.28/10万),中标发病率211.62/10万(男性208.95/10万,女性218.51/10万),累积率(0~74岁)为22.60%(男性23.19%,女性22.46%);恶性肿瘤死Medicare and Medicaid亡率为166.08/10万(男性201.52/10万,女性130.9ICI 46474临床试验8/10万),中标死亡率为113.16/10万(男性141.67/10万,女性87.40/10万),累积率(0~74岁)为12.11%(男性15.53%,女性8.98%)。全人群、男性、女性发病率及中标发病率APC值为0.70%~10.00%,变化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0.50~3.00,P值均>0.05),全人群死亡率、男性死亡率和中标率、女性中标率APC值为3.50%~12.10%,变化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此网站值为1.10~4.30,P值均>0.05);全人群死亡中标率、女性死亡率APC分别为9.70%、7.30%,均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30、5.60,P值均<0.05)。年龄别发病率、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发病前10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宫颈癌、白血病、前列腺癌,占75.26%;死亡前10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胰腺癌、乳腺癌、胆囊及其他癌、白血病、脑与神经系统肿瘤,占81.55%。结论 2014—2018年三门峡市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较为平稳,肺癌、乳腺癌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癌种,应加大综合防治力度。

miR-18a通过靶向SOX6调控宫颈癌细胞C-33A增殖、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讨miR-18a通过靶向SOX6调控宫颈癌细胞C-33A增殖、凋亡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RT-PCR与westernblotting检测非癌性宫颈上皮细胞Ect/E6E7细胞系与4个宫颈癌细胞系(SiHa、HeLa、Ca-Ski和C-33A)的miR-18a及SOX6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以miR-NC为阴性对照,对C-33A细胞转染miR-18ainhibitor后,CCK-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流式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对miR-18a与SOX6进行靶向验证;RT-PCR和westernBlotting法验证转染后细胞中SOX6的转录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宫颈癌细胞系中miR-18a的相对表达量相比非癌性宫颈上皮细胞Ect/E6E7均Febrile urinary tract infection高表达(P<0.05或P<0.01),且C-33A表达最高(P<0.01);相反,宫颈癌细胞系中SOX6蛋白表达水平相比Ect/E6E7细胞系均降低(P<0.05或P<0.01),且C-33A细胞中表达水平最低(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miR-18a与SOX6负相关(r=-0.8913,P<0.01)。相比转染miR-NC阴性对照组,C-33A细胞转染miR-18ainhibitor后miR-18a表达水平与细胞增殖活力降低,而细胞凋亡水平升高(P<0.05),并且两组细胞在细胞分裂的G0/G1期、S期和G2/M期的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miR-18amimic降低3’-UTRWT的荧光酶活性(P<0.05),但对3’-UTRMUT的荧光酶活性无影响(P>0.05)。结论miR-18a通过直接靶向SOX6PD-0332991分子式AZD9291纯度负调控SOX6的表达,从而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增殖以及促进凋亡。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切除术后并发嗓音嘶哑及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1例

目的总结1例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神经鞘瘤切除术后并发嗓音嘶哑、吞咽障碍患者的联合康复护理过程。方法 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1例左侧颈静脉孔区selleck激酶抑制剂颅内外沟通肿瘤术后并发嗓音嘶哑及吞咽障碍的患者, 早期实施呼吸肌舌肌运动辅助下的阶梯嗓音训练, 以及基于电子喉镜为依据的呼吸吞咽方法、食物及MS-275一口量的评估、咀嚼次数辅助下食物稠度的维ruminal microbiota持和晋级饮食种类方法的吞咽摄食指导, 提供全程连续的康复训练。结果通过术后至出院, 出院后居家持续3个月的全程康复护理, 嗓音嘶哑评估GRBAS分级标准从G3重度异常恢复至G2中度异常, 嗓音障碍指数评估量表中文翻译版评分由75分降至52分, 发音平均时间从2.45 s延长至5.32 s。进食呛咳次数从0.4~0.5次/min到无呛咳。结论早期给予嗓音和吞咽摄食康复训练, 可促进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切除术后嗓音嘶哑及吞咽障碍功能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