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复方甘草酸苷(compound glycyrrhizin,CG)MK-2206体内是从中药甘草中提取的一种复方制剂,其主要有效成分甘草酸苷具有抗炎、抗过敏及类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广泛用于治疗感染性皮肤病、炎症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皮肤病~([1])。药物严重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低血钾、高血压、血钠、体液潴留及下肢水肿等,而表现为急性心力衰竭罕Flow Antibodies见报道。本文介绍1例因静脉点滴CG注射液诱发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以期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甘草制剂提供信息参考。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91岁,退休干部。因“全身皮肤红疹伴瘙痒4个月”于2021年12月1日入院。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背部及前胸皮肤大片红斑、丘疹,并逐渐蔓延至全身,伴瘙痒。多次在我院及地方皮肤专科医院就诊,诊断为“湿疹”。给予糠酸莫米松及樟脑软膏外涂,患者皮疹较前改善,皮肤瘙痒仍剧烈。selleckchem Talazoparib起病以来,夜间睡眠差,饮食、大小便正常。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最高血压180/100 mmHg(1mm Hg=0.133k Pa),现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1次/d)及缬沙坦(80 mg,1次/d),血压控制可;前列腺增生10余年,长期服用非那雄胺片(5 mg,1次/d)及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0.2 mg,1次/d);腰椎间盘突出症20余年,长期服用甲钴胺(0.5 mg,3次/d)。有心律失常病史10余年,否认冠心病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基于网络嵌入的癌症性状hub基因发现
研究影响癌症性状的hub基因时存在如下问题:仅关注强相关性基因进行基因Surgical infection信息处理,缺少对NSC 127716小鼠弱相关性基因和不同基因模块间共表达性的研究;仅采用度中心性判断hub基因进行更多分析基因网络,对蕴含数据挖掘不够全面。本文提出基因模块标签信息游走的图嵌入算法Gene2vec:选取合适软阈值,保留更多弱相关性的基因信息。联合不同种类但与性状高度正相关性的基因模块,构成基因模块共表达网络。针对传统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方法与图嵌入方法挖掘基因模块网络信息存在问题,利用标签参数与其他参数调节基因模块网络中的随机游走过程,分析游走生成的节点序列以挖掘基因网络的信息。实验表明,Gene2vec在hub基因的检出率上优于其他算法,得到的hub基因在癌症性状中的基因表达量高于常用生物学方法得到的hub基因。
博纳吐单抗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回顾性研究
Biomass breakdown pathway目的:评估博纳吐单抗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患者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Panobinostat纯度1年8月至2022年4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接受博纳吐单抗治疗的21例B-ALL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21例B-ALL患者,中位随访5.1(1.3~8.3)个月。11例复发/难治性(relapsed andPF-07321332分子量 refractory,R/R)患者中,45.5%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CR伴血液学不完全恢复(CR with incomplete hematological recovery,CRi),其中80.0%达到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阴性。3例CR/CRi且MRD阳性者全部出现MRD反应。14例MRD阳性患者中,5例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9例未移植,6个月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100%和76.0%(P=0.260),2个月无白血病生存率(leukemia-free survival,LFS)分别为80.0%和33.0%(P=0.044)。既往化疗次数少于3次者较3次及以上者拥有更长久的LFS(P=0.001)。所有患者均出现任何等级的不良事件,仅1例出现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未出现致命性不良事件。结论:博纳吐单抗在R/R和MRD阳性B-ALL患者中均获得较高的治疗反应率,早期应用有利于获得深层缓解后尽早桥接移植,延长无病生存期。
降压宝蓝片对SHR肾损害及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影响
目的 探讨降压宝蓝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损害及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KS)的影响。方法 30只12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模型(SHR)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hepatic immunoregulation)、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mcc950-sodium-salt.html依那普利组(0.02 g/kg依那普利)、降压宝蓝片组(0.6 g/kg降压宝蓝片),另设同龄正常血压的雄性WKY大鼠为对照(WKY)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给药,连续12 w。取肾组织,苏木素-伊红(HE)及马松三色(Masson)selleck激酶抑制剂染色观察肾小球硬化指数(GSI)及肾组织间质胶原蛋白容积分数(CVF)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肾组织匀浆液低分子量激肽原(LK)、组织激肽释放酶(TK)、缓激肽(BK)、前列环素(PG)I2;Western印迹测定肾组织缓激肽2型受体(B2R)蛋白表达。结果 与WKY组比较,SHR组GSI和CVF显著增加(P<0.01),肾组织BK、PGI2含量及B2R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降压宝蓝片能显著降低SHR大鼠GSI、CVF(P<0.01),明显升高肾组织PGI2含量及B2R蛋白表达(P<0.05),对BK、TK、LK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压宝蓝片对SHR有肾保护作用,部分作用机制与激活KKS活性有关。
乳腺MRI检查中检出乳腺外病变的价值
目的 探讨乳腺MRI检查中发现乳腺外病变的检出率、发生部位及性质。方法 选取721例乳腺磁共振Compound 3分子量检查的患者,其中初诊乳腺癌患者163例,乳腺癌治疗后随访患者322例,无乳腺癌病史(如常规体检、乳腺良性病变或其它病变原因进行乳腺MRI检查)患者236例,观察乳腺MRI是否存在乳腺外的其它部位病变及其发生率、分布类型。结果721例乳腺MRI检查患者中,发现乳腺外病变196例(27.18%,196/721),恶性病变124例(17.20%,124/721),良性病变72例(9.99%,72/721)。最常见的乳腺外病变是淋巴结115例(15.95更多%,115/721),其次是肝脏65例(9.01%,65/721)、胸部63例(8.74%,63/721)、骨质病变21例(2.91%,21/721)及其它(包括皮肤、胆囊、脾脏等)5例(0.6Transfection Kits and Reagents9%,5/721)。163例初诊乳腺癌患者中发现乳腺外恶性病变61例(37.42%,61/163),322例乳腺癌治疗后随访中发现乳腺外恶性病变60例(18.63%,60/322),236例无乳腺癌病史患者发现乳腺外恶性病变3例(1.27%,3/236)。结论 在进行乳腺MRI检查时不仅要注意乳腺本身是否存在病变,还要注意扫描范围内乳腺以外的其它区域,特别是对于初诊乳腺癌或乳腺癌治疗后随访的患者。
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单独及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目的 探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采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单独及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血小板聚集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3组,分别为A组、B组及C组,各60例。A组使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B使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C组使用氯吡格雷治疗。对比3组神经功能、临床疗效、血小板聚集功能、血脂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MARAA显著低于B组、C组、GSK J4分子式MFood toxicologyARADP显著高于B组、C组(P <0.05),且B组、C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B组临床总有效率75.00%、C组临床总有效率78.33%(P <0.05),且B组、C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TG、TC、LDL-C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显著低于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8.33%、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0.00%(P <0.05),且B组、C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BIBW2992 IC50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较单独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
STING介导PERK/eIF2α/ATF4/CHOP通路在氟氯氰菊酯诱导胎盘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背景:氟氯氰菊酯是典型的Ⅱ型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由于其兼具杀虫杀螨双重效果、低哺乳动物毒性和环境降解能力,广泛应用于房屋卫生和农业病虫害防治。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母体接触拟除虫菊酯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动物实验发现拟除虫菊酯农药可引起胎盘损伤,导致宫内生长受限,但可能的发病机制仍有待阐明。因此,我们建立氟氯氰菊酯暴露致胎盘损伤体内和体外模型Biomedical science,评估妊娠期氟氯氰菊酯暴露对胎盘发育的影响,探讨干扰素基因的刺激者(STING)基因是否介导PERK/eIF2α/ATF4/CHOP通路调控胎盘损伤,为进一步研究氟氯氰菊酯暴露引起胎盘损伤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建立氟氯氰菊酯暴露致大鼠胎盘和HTR-8/SVneo细胞损伤模型,观察并记录胎盘重量、长度以及孕鼠妊娠结局,Transwell和划痕实验评价染毒后细胞侵袭selleck NMR和迁移能力;HE观确认细节察胎盘组织结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胎盘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和TUNEL染色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构建STING慢病毒载体转染HTR-8/SVneo细胞,利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抑制STING基因后,内质网应激、PERK通路以及凋亡相关因子变化情况。结果:妊娠期氟氯氰菊酯暴露损害胎盘结构和发育引发不良妊娠结局;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胎盘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被抑制,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介导的PERK/eIF2α/ATF4/CHOP通路诱导细胞凋亡;抑制STING基因下调GRP78、ATF4、CHOP、caspase-12和caspase-3的表达,并抑制PERK和eIF2α的磷酸化。与此同时促进HTR-8/SVneo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缓解细胞凋亡。结论综上所述,氟氯氰菊酯具有一定的生殖毒性,妊娠期接触可诱发胎盘损伤导致不良妊娠结局,STING基因通过PERK/eIF2α/ATF4/CHOP通路参与氟氯氰菊酯引起的胎盘损伤。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164例,所有病例均行IVIM及DCE-MRI检查。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病例资料和真实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容量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_e)和速率常数(K_(ep)),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比较其诊断效能。结果:Luminal A型的D*值小于三阴型(P=0.027);Luminal B型的NaporafenibD值小于HER-2阳性型和三阴型(P<0.001,P=0.002);三阴型组的f值高于其他分子分型(P<0.05);HER-2阳性型的K~(trans)和V_e值均大于其他分子分型(P<0.05)。当D*≤20.3×10~(-3)mm~2/s、K~(trans)≤0.36 min~(-1)、K_(ep)≤0.41 min~(-1)时,对鉴别Luminal A/B型与非Luminal型有价值,其中DCE-MRI模型的K~(trans)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较大。当D≥0.56×10~(-3)mm~2/s、K~(trans)≥0.36 min~(-1)、V_e≥0.49时,对鉴别HER-2阳性型与非HER-2型有价值,其中DCE-MRI模型的K~(trans)值AUC较大,将Dimmediate genes、K~(trans)、VJAK/STAT抑制剂_e值联合后AUC为0.860,诊断效能高于单一参数(Z=1.926~3.074;P<0.05)。当f≥55.2%、V_e≤0.59时,对鉴别三阴型与非三阴型有价值,V_e诊断效能高于f值(Z=2.043,P=0.041);f与V_e联合后AUC为0.827,与单一参数有统计学差异(Z=1.948,P=0.041;Z=3.774,P<0.001)。结论:IVIM联合DCE-MRI可用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预测,有利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球囊阻断逆行经静脉闭塞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胃静脉曲张12例效果分析
目的 评价球囊阻断逆行经静脉闭塞术(BRTO)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胃静脉曲张(GV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BRTO治疗的12例肝硬化GV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前后静脉曲张栓塞效果,术后再出血率、肝功能变化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12例患者BRTO手术均获成功。与手术前相比,术后患者总胆红素(TBil)明显降低[15.60(8.55,31.28)μmol/L比22.60(14.60,31.80)μmol/L,P=0.005],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15.57±2.14)s比(16.45±2.19)s,P=0.034];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有所升高(均P>0.05);血清肌酐(Crea)、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有所下降(均P>0.05);Child-Pugh评分无明显变化,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显著降低[(9.92±2.28)分比(10.92±2.91)分,P=0.002]。Kaplan-Meier分析显示,术后3、6、12个月累积再出血率分别为16.7%、25.9%、3selleck Lapatinib5.2%,术后12个月病死率为9.1%。PLX3397体外结论 BRTO治疗GV可行、安全有效,可在止血的同时改善患者肝功能,但可能有食管静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脉曲张和腹水加重风险,需进一步评估远期疗效。
血小板反应性检测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第一部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因素目的:无论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还是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都是重要的治疗方式,然而临床上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差异较大。目前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关于抗血小板药物反应性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有限。因此,本研究试图明确哪些临床因素会影响抗血小板药物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指导依据。方法:连续纳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通过血栓弹力图评估血小板反应性,并使用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或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来反应患者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HTPR)。将患者分为HTPR组和non-HTPR组。利用多因素回归分析以确定HTPR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10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女性患者293(27.2%)例,平均年龄57.1±11.1岁。阿司匹林HTPR有132(12.3%)例,氯吡格雷HTPR有204(19.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既往卒中史(OR=1.875,95%CI 1.216-2.892)和低密度脂蛋白(OR=1.393,95%CI 1.146-1.694)是阿司匹林HTPR的危险因素。女性(OR=2.447,95%CI 1.739-3.444)、年龄(OR=1.016,95%CI 1.000-1.032)和糖尿病(OR=1.431,95%CI 1.020-2.007)是氯吡格雷HTPR的危险因素。结论:在研究人群中,氯吡格雷HTPR的发生率较阿司匹林高,两者影响因素不同。既往卒中史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阿司匹林HTPR相关。性别,年龄及糖尿病是氯吡格雷HTPR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女性、高龄、糖尿病,既往有卒中史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患者这些特殊人群可能需要更加个体化的治疗。第二部分:血小板反应性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后早期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研究目的:在临床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从而可有效的预防卒中复bio-dispersion agent发,但同时出血风险会增加。当抗血小板药物对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抑制过度时,使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风险增加。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小板反应性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后早期出血事件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急性脑梗塞患者,用血栓弹力图检测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血小板反应性,分别用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rachidonic Acid induced inhibi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AA%)或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denosine Diphosphate induced inhibi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ADP%)来表示。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治疗后早期(1个月内)的出血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出血事件组和无出血事件组。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来建立早期出血风险的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判断回归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共859例患者,其中61(7.1%)例患者出现出血事件。与无出血事件组比较发现,出血事件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ADP%水平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OR=1.731,95%CI1.188-2.573)、NIHSS评分(OR=1.181,95%CI 1.064-1.311)和ADP%(OR=1.020,95%CI 1.001-1.039)的水平仍与出血性事件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示:ADP%(AUC=0.665,95%CI 0.573-0.767,P<0.01)和Logistic回归模型(AUC=0.720,95%CI0.625-0.858,P<0.01)对出血事件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氯吡格雷治疗的血小板抑制率(ADP%)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后的出血事件相关。基于ADP%、D-二聚体水平和NIHSS评分的逻辑回归模型有助于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后早期出血事件。第三部分:血小板反应性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可忽略的是血小板作为炎症介质的一部分,同样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进展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往研究报道基线血小板功能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的反应性密切相关,当基线血小板功能较高时,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HTPR)的发生率越高。基于这种联系,在冠心病患者中发现氯吡格雷HTPR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负担呈正相关性。然而,目前尚不明确血小板反应性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急性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塞患者,所有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并通过弹力图检测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血小板反应性,分别用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rachidonic Acid induced inhibi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AA%)或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MG132配制板抑制率(Adenosine Diphosphate induced inhibi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ADP%)来表示,并以AA%<50%定义阿司匹林HTPR,以ADP%<30%定义氯吡格雷HTPR。所有患者完善脑血管检查和血管壁高分辨磁共振。仅有1个主要动脉节段的狭窄率超过50%定义为单血管病变,当≥2个主要脑动脉节段狭窄50%以上定义为多血管病变。所有患者被分至单血管或多血管病变组。通过组间比较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血小板反应性与多血管病变的关系。考虑到斑块强化程度与症状性动脉狭窄相关,而对于多血管病变组患者,他们的部分病变血管为非症状性血管狭窄。因此仅在单血管病变患者中进一步探究血小板反应性与责任斑块强化程度的关系。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确定血小板反应性与责任斑块明显强化的关系。结果:共19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多血管病变患者有66(34.7%)例。与单血管病变组患者相比较,多血管病变组患者的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ADP%水平更低,氯吡格雷HTPR比率更高。通过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校正了性别、年龄、血管危险因素等混杂因素,结果发现ADP%(OR=0.986,95%CI 0.972-1.000,P=0.049)和氯吡格雷HTPR(OR=2.066,95%CI 1.067-3.998,P=0.043)与多血管病变独立相关。在124例单血管病变患者中进一步分析,发现有76(61.3%)例患者的责任斑块是明显强化的。斑块明显强化组和非明显强化组的ADP%水平和氯吡格雷HTPR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塞患者的ADP%和氯吡格雷HTPR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负担相关。然而,未发现ADP%和氯吡格雷HTPR与脑动脉病变局部斑块强化程度之间的统计学关联。未来仍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血小板反应性与斑块特征之间的关联。第四部分:血浆外泌体miRNA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和血小板反应性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外泌体miRNA作为细胞间遗传物质交换和交流的介质,在血小板功能调节及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之前的研究结果,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HTPR)与脑动脉粥样硬化负担是密切相关的。为进一步探索二者相关的潜在机制,本研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和筛选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sICAS)患者与健康对照血浆中差异表达的外泌体miRNA,并探讨了差异表达的外泌体miRNA与氯吡格雷HTPR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sICAS患者10例和同期健康志愿者10例,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出两组的差异基因。另外前瞻性选取了sICAS患者61例和同期健康志愿者27例,利用q RT-PCR法对重点关注的差异表达miRNA进行验证。根据弹力图检测的氯吡格雷血小板反应性结果将61例sICAS患者分为HTPR组和non-HTPR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了差异表达蛋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HTPR的相关性。结果: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出与sICAS相关的81种显著差异表达的血浆外泌体miRNA,其中有71种表达上调,10种表达下调。根据测序结果、结合文献回顾和表达量的高低,本研究重点关注的6种miRNA进一步验证(hsa-miR-10b-5p,hsa-miR-320d,hsa-miR-21-5p,hsa-miR-17-5p,hsa-miR-193a-5p,hsa-miR-224-5p)。利用q RTPCR方法验证了这6种外泌体miRNA。校正混杂因素后,结果发现hsa-miR-224-5p和hsa-miR-193a-5p与sICAS相关,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探讨了selleck合成这6种miRNA与sICAS患者的氯吡格雷HTPR的关系,结果发现hsa-miR-21-5p的表达水平升高与氯吡格雷HTPR相关(OR=1.138,95%CI 1.113-1.769,P=0.009)。结论:has-miR-21-5p是目前研究相对较为广泛的一种miRNA,不仅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而且与氯吡格雷疗效相关,可能同时参与了血小板功能调节。然而,尚需更进深入的功能验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