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乳腺癌病人病耻感干预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探讨心理干预对降低乳腺癌病人病耻感水平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Wiley OnLine Library、CINAHL、APA PsycInfo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11月25selleck日,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及Stata 1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篇文献,涉及1 975例乳腺癌病人,包含6种心理干预方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乳腺癌病人病耻感水平上,Roy适应模式护理的干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SMD=-3.86,95%CI(-5.79,-1.94),P<0.05],且Roy适应模式护理干预效果优于亲情疏导护理[SMD=-3.07,95%CI(-5.77,-0.36),P<0.05]。排序概率图显示,Roy适应模式护理(SUCRA=93.8%)>“互联网+正念减压”护理(SUCRA=61.8%)>叙事护理(SUCRA=55.7%)>综合干预(SUCRA=47.2%)>同伴支持教育联合思维导图Vastus medialis obliquus护理(SUCRA=38.9%)>亲情疏导护理(SUCRA=37.3%)>常规护理(SUCRA=15.2%)。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在降低乳腺癌病人病耻感水平方面,Roy适应模式护理成为最优心理干预措施的获悉更多可能性最大。推荐研究者在临床中采用Roy适应模式护理来降低乳腺癌病人病耻感。

CSF3R突变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疗效和生存的影响

目的:探讨CSF3R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初诊的AML患者212例,其中22例CSF3R突变AML患者作为突变组,余CSF3此网站R野生型190例,应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从中筛选出6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早期疗效及生存差异。结果:突变组患者中位年龄50(17-73)岁,男女比例为1.2∶1,主要见于AML部分分化型(11例)及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9例),依照2017年欧洲白血病网AML危险度分层体系进行预后分层,预后中高危16例(72.7%);初诊时外周血中位白细胞44.75(1.30-368.71)×10~9/L,其中>10×10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azd9291.html~9/L者有15例(68.18%),中位血小板数24(4-55)×10~9/L;CSF3R T618I(68.18%)为常见突变位点,均存在伴随基因突变,其中伴CEBPA突变最为常见(10例,45.45%),但仅存在于CSF3R T618I突变患者中。突变组和对照组Cytogenetic damageCR+CRi率分别为68.18%和71.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5和9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8和4个月,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CSF3R突变AML患者多为中青年患者,以AML部分分化型和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为主,中高危预后患者居多,CSF3R突变可能不是初诊AML患者的独立预后标志。

僵蚕提取液激活凝血因子XII介导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新生研究

目的 基于接触系统探讨僵蚕提取液激活凝血因子XII(coagulation factor XII,FXII)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管新生的干预作用。方法 检测僵蚕提取液干预血浆凝血四项,体外检测僵蚕提取液对FXII及其下游底物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kinin,KKLapatinib molecular weight)的激活作用。通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检测大鼠的脑形态学及FXII、K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s,VEGF)、CD31、Brdu+/vWF+蛋白表达;通过氧糖剥夺模型,检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细胞增殖情况及VEGF的表达。采用LC-MS鉴定僵蚕提取液药效物质。结果 在体外实验中,僵蚕提取液延长了人血浆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P<0.05),激活FXII并导致下游底物KK的生成,呈剂量相关性(P<0.05);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LXH254,僵蚕提取液改善了大鼠神经元损伤,激活了FXII,导致KK生成和VEGF、CD31、Brdu+/v WF+的表达增加(P<0.05、0.01);在细胞氧糖剥夺实验中,僵蚕提取液干预提高了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Vpain medicineEGF的表达(P<0.05)。LCMS鉴定僵蚕提取液含代谢物共计809个。结论 僵蚕提取液可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抗凝和促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有关。

重组人白介素-29-Fc融合蛋白在HEK-293F细胞中的表达及体外抗肿瘤活性分析

目的 在人胚肾293F(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F,HEK-293F)细胞中表达重组人白介素-29-Fc(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9-Fc,rhIL-29-Fc)融合蛋白,并分析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构建重组UCOE-IL-29-Fc表达质粒,瞬时转染HEK-293F细胞,经表达、纯化后获得rhIL-2更多9-Fc融合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将rhIL-29和rhIL-29-Fc蛋白分别经左耳皮下免疫雌性日本大耳白兔LY-188011分子量,每组2只,0.5 mg/只,右耳静脉采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半衰期;CCK-8试验检测rhIL-29-Fc蛋白对人结肠癌HT-29、人结肠癌HCT-116、人Burkkit淋巴瘤Daudi、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1975、人小细胞rapid immunochromatographic tests肺癌NCI-H209、人食管癌EC109和人胰腺癌PANC-1细胞的体外抗增殖效果,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50,IC_(50))。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UCOE-IL-29-Fc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瞬时转染HEK-293细胞6 d后,收获培养上清,经纯化获得的rhIL-29-Fc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与预期相符,蛋白浓度为1.5 mg/mL,纯度为93%,可与小鼠抗人IL-29抗体特异性结合。rhIL-29-Fc蛋白半衰期为25 h,对7种肿瘤细胞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增殖抑制效应,对不同细胞的IC_(50)也不同。结论 利用HEK-293F细胞成功表达rhIL-29-Fc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半衰期比rhIL-29延长了20 h。根据7种肿瘤细胞显示出不同程度的体外增殖抑制效应和IC_(50)测定结果,发现rhIL-29-Fc融合蛋白的抗肿瘤活性高于rhIL-29。该研究为IL-29蛋白治疗肿瘤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SOX4在下咽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分析下咽鳞状细胞癌(hyp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HSCC)组织中SRY相关HMGbox转录因子4(SRY-box transcription factor-4,SOX4)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观察siRNAs敲低FaDu人咽鳞癌细胞中SOX4表达对细胞增殖、迁移及裸鼠成瘤的影响。方法:(1)选取下咽癌石蜡切片标本76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18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检测SOX4和Ki67的表达水平。(2)选取6对新鲜的下咽癌组织和相邻正常组织,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OX4表达水平。(3)运用siRNAs敲低FaDu细胞中SOX4表达。(4)饥饿释放实验检测SOX4在增殖期FaDu细胞中的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FaDu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分布,Transwell试验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5)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dyinal transition,EMT)相关分子的表达。(6)裸鼠成瘤实验观察SOX4对ventromedial hypothalamic nucleus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1)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HSCC组织中SOX4表达明显升高,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Ki67表达相关(P<0.05)。(2)SOX4高表达患者生存期较短。(3)增殖期FaDu细胞SOX4和PCNA的表达同步明显增加。(4)SOX4-Si2处理后FaDu细胞中SOX4染色强度显著降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细胞停滞于G1期,S期细胞减少。(5更多)SOX4-Si2干扰后FaDu细胞划痕愈合能力明显下降,细胞迁移数减少,上皮表型标志物β-连环蛋白和E-钙粘蛋白表达显著增加,而间质表型标志物波形蛋白和N-钙粘蛋白表达显著降低。(6)裸鼠成瘤实验显示,SOX4-Si2干扰后裸鼠肿瘤BAY 73-4506生长受到显著抑制,Ki-67阳性率增高。结论:SOX4在HSCC中过表达,SOX4在体内外对下咽癌的进展和迁移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下咽癌患者诊断和治疗的分子靶标。

替米沙坦联合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压的效果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联合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血压水平和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提供用药指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黑龙江省医院治疗的85例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替米沙坦组(41例)和常规治疗组(44例)。替米沙坦组患者应用替米沙坦、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进行治疗;常规治疗组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清B型钠尿肽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JNJ-42756493浓度治疗后,替米沙坦组患者的血压、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B型钠尿肽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替米沙坦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替米沙坦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DC-0068体外>0.05)。结论 替米沙坦联合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并能有Anti-biotic prophylaxis效调节其左心室功能。

复方紫草通络散外用治疗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紫草通络散外用治疗静脉留置针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中西医结合血液科白血病化疗留置静脉留置针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复方紫草通络散湿敷静脉留置针置管穿刺点上方(沿静脉走向涂抹湿敷),每日两次;对照组给予50%硫酸镁溶液局部湿敷,每日两次,干预七天后对比获悉更多分析静脉炎严重程度、局部疼痛程度、患者舒适度等指标。结果:改善静脉炎严重程度方面,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intramedullary abscess(P=0.757),干预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减轻局部疼痛方面,干预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7),干预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高局部舒适度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差获悉更多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舒适度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紫草通络散湿敷外用对改善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程度,减轻局部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效果显著,临床操作便捷,成本低廉,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新型刺激响应性纳米体系的构筑及其在抗菌和细菌相关肿瘤治疗中的性能研究

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导致癌症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肿瘤细胞的Redox mediator化疗耐药性。大量研究表明,微生物可以影响抗癌药物的药效,甚至使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单独使用传统化疗药物进行肿瘤治疗表现出诸多缺点,例如:溶解性差、稳定性差、靶向性差及毒副作用强等,因此,利用正常细胞组织和肿瘤微环境的不同特征,设计和研发具有不同刺激响应性特性的纳米载体成为重要的癌症治疗手段。基于此,本论文构建了一系列兼具抗菌及抗肿瘤的多功能响应性纳米载药体系,这些纳米体系在不同外源或内源性刺激条件下响应性解离,可以同时实现抗菌和抗肿瘤的功效,从而达到抑制细菌引起的化疗耐药性的目的。(1)电荷反转两亲性载药纳米体系的构筑及抗菌和抗肿瘤性能研究。本课题将聚乙二醇(PEG)化的阳离子两亲性共聚物与阴离子透明质酸(HA)络合,在酸性环境中响应性释放阿霉素(DOX)。由于癌细胞表面过表达HA受体CD44,有效提高了癌细胞的内吞作用,减少了生物环境中非特异性反应。本体系的关键设计理念是同时包含抗菌剂季铵盐及丙烯酸正辛酯(OA),使得纳米载药体系兼具抗菌和抗肿瘤双重功能,为克服细菌引起的肿瘤耐药性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颖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基础。(2)响应性超分子纳米平台的构建及其在细菌引起的耐药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研究。研究表明,通过抑制肿瘤微环境中的菌群来逆转肿瘤细胞的化疗耐药性,有助于提高抗肿瘤疗效。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超支化聚缩水甘油醚(PG)作为纳米药物载体,通过引入抗菌剂月桂酸(LA)、抗肿瘤分子Ox Pt和生物相容性葫芦[7]脲(CB[7]),构建了超分子体系PG-Pt-LA/CB[7]。在过表达精胺的CRC微环境中,Ox Pt药物发挥抗肿瘤功效。特别是,LA显示选择性抗菌活性,通过抑制F.nucleatum引起的自噬这一机理,降低了化疗药物耐药性。动物实验表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体内生物相容性,能够逆转F.nucleatum引起的化疗耐药性,最终实现抗肿瘤治疗。该体系有望成为耐药CRC治疗中新的突破口。(3)近红外响应超分确认细节子纳米体系的构建及抗耐药结直肠癌的研究。近十ABT-199几年中,光响应性控释功能被引入到纳米运载体的设计,利用光控可以实现化疗药物的特异性释放,从而避免对周围组织产生副作用。基于此,本课题在树状分子PAMAM上接枝抗菌剂LA和超分子环糊精(CD),再与羧酸化奥沙利铂(Pt-COOH)进行正负电荷组装,然后CD与聚乙二醇化偶氮苯(Azo-PEG)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结合,最后包覆疏水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s),最终得到纳米载体UCNPs@Pt-COOH/PAMAM-LA-CD/Azo-PEG(PAMAM NPs)。在980 nm近红外激光照射下,核内的UCNPs可将穿透性强的近红外光激发转换成紫外/可见光,促使偶氮苯实现异构化,引发CD和Azo-PEG的解离,使纳米载体在肿瘤特定部位发挥抗菌及抗肿瘤功能,从而逆转F.nucleatum引起的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小鼠实验表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体内生物相容性,并可以有效逆转F.nucleatum引起的化疗耐药性,最终成功实现了抗肿瘤治疗。这种近红外光控的智能响应性超分子组装体的构建有效克服了化疗耐药性,为克服细菌引起的耐药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筛选大叶藜抗卵巢癌活性成分

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HPLC-Q-TOF-MS)及购买PF-6463922分子对接技术筛选大叶藜中抗卵巢癌活性成分。获得大叶藜(制物对卵巢癌OVCAR-3细胞抑制的影响,确定大叶藜抗卵巢癌活性部位,并采用HPLC-Q-TOF-MS技术分析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选择5个重要的卵巢癌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8、Caspase-9、BAX和EGFR,分别与大孔树脂精制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子对接。发现大叶藜醇提物与大孔树脂精制物对OVCAR-3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随浓度增加而升高,其中大孔树脂精制物具有较强的抗卵巢癌活性;HPLC-Q-TOF-MS鉴定出大孔树脂精制物中13个化学成分,包括槲皮素-7-O-β-D-葡萄糖-3-O–L-鼠李糖苷、山柰酚等12个黄酮类成分和1个酚酸类成分绿原酸;分子对接结果说明,13个成分与5个靶点之间具有较高亲和力,其中槲皮素-7-O-β-D-葡萄糖-3-O–L-PCI-32765 molecular weight鼠李糖苷与山柰酚-3-O–L-鼠李糖early life infections苷-7-O-β-D-木糖苷与各靶点间结合较好。研究证明大叶藜抗卵巢癌活性部位为大孔树脂精制物,其活性成分主要为黄酮,具有较好的抗卵巢癌作用。

HER2阳性乳腺癌病人肿瘤特异性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目的 筛选影响HER-2阳性乳腺癌病人特异性死亡的预后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列线图。方法 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选择2SAG IC50010—2015年诊断为HER-2阳性浸润性导管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Kaplan-Meier分析和竞争风险模型计算的肿瘤特异性病死率的差异。采用竞争风险模型识别独立预后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校正曲Alpelisib核磁线对模型的效率进行评估。结果 共纳入31 282例HER-2阳性浸润性导管癌乳腺癌病人,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按7∶3比例分为建模组(21 897例)和测试组(9385例),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Kaplan-Meier生存分析相比,竞争风险模型计算出的肿瘤特异性病死率较低。年龄、种族、type 2 pathology婚姻、组织学分级、T分期、N分期、手术方式、化疗、第一原发恶性肿瘤和孕激素受体状态是HER-2乳腺癌肿瘤特异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建模组和测试组预测列线图的C-index分别为0.789和0.797。在建模组中预测肿瘤特异性死亡的1、3、5年AUC值分别为0.774、0.810、0.787,测试组中为0.776、0.814、0.793。校正曲线证实列线图与实际观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利用竞争风险模型构建的HER-2阳性乳腺癌肿瘤特异性死亡风险预测列线图,可较好地预测HER-2阳性乳腺癌病人肿瘤特异性死亡风险,对临床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