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声图像的机器学习对甲状腺癌侵袭性和淋巴结转移预测的研究

第一部分结合超声、临床和病理特征的列线图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Delphian淋巴结转移风险目的:Delphian淋巴结(DL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意义仍不明确。本研究探索其临床意义,并根据超声(US)、临床和病理特征开发列线图,用于评估PTC患者是否存在DLN转移(DLNM)。材料与方法:1.回顾性纳入2017年2月至2021年6月期间病理诊断为PTC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甲状腺切除术。收集患者临床、病理和US信息,回顾性分析DLNM的相关因素。2.同时从中随机抽取80%的患者作为训练队列,其余20%的患者为验证队列。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分析以明确与DLNM相关的危险因素。3.分别根据临床+病理、临床+US、临床+病理+US特征的组合建立预测DLNM的临床预测列线图并进行验证。结果:1.485名探查到DLN的PTC患者中,98名(20.2%)存在DLNM。在DLNM阳性组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率,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阳性率高于阴性组,T3b-T4b甲状腺肿瘤发生DLNM的概率大于非T3b-T4b甲状腺肿瘤。DLNM阳性组CLNM和LLNM淋巴结数量高于与DLNM阴性组。2.对训练队列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三个预测模型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双侧、位于峡部,保护因素包括:PTC位于下极,年龄≥45岁和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NG)。另外,各分组的独立危险因素为:(I)基于临床+病理特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理诊断甲状腺外侵犯(ETE)、CLNM;(II)基于临床+US特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US诊断ETE、US诊断CLNM;(III)基于临床+病理+US特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US诊断ETE、CLhereditary melanomaNM。3.在验证队列中,“临床+病理+US列线图”的AUC优于“临床+病理列线图”[0.88(95%CI:0.79,0.97)vs.0.79(95%CI:0.67,0.91),P=0.040],而“临床+病理+US列线图”与“临床+US列线图”之间没有显著差异[0.88(95%CI:0.79,0.97)vs.0.87(95%CI:0.79,0.94),P=0.724]。结论:这项研究发现DLNM可能是PTC更具有侵袭性和广泛淋巴结转移的一个征兆。同时本研究研究了PTC转移到DLN的临床、病理和US特征。并分别根据特征不同的组合方式建立了三个预测列线图,可以供不同情况使用,以评估DLN的转移风险。第二部分基于结节周围超声影像组学的列线图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状态目的本研究旨在开发和验证一个基于甲状腺结节周围区域超声(US)影像组学特征的模型,以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颈部淋巴结(LN)状态。材料与方法1.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selleckchem Panobinostat021年3月的两个医院的402名PTC患者(开发队列、内部验证队列和外部验证队列分别包括247名、107名和48名患者)。2.定量提取结节内部和结节周围区域的US图像影像组学特征。在开发队列中,通过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和机器学习分类器训练,得到结节内、结节周围和总体影像组学特征分数(rad-score)。3.使用结节周围rad-score和临床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并于内部和外部验证队列测试其预测表现,包括鉴别、校准和临床实用性评估能力。结果1.在内部和外部验证队列中,结节周围rad-score诊断LN转移的AUC分别为0.80(95%CI:0.71,0.88)和0.83(95%CI:0.72,0.95),与总体rad-score的AUCs[0.82(95%CI:0.74,0.89)和0.79(95%CI:0.66,0.92)]相似,显著高于结节内rad-score的AUCs[0.73(95%CI:0.63,0.82)和0.69(95%CI:0.53,0.84)]。2.基于结节周围rad-score的列线图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内部和外部验证队列中AUC分别为0.87(95%CI:0.80,0.94)和0.85(95%CI:0.74,0.96)]和校准能力,在决策曲线分析中也具有优秀的表现。3.列线图对颈侧区LN转移、US诊断LN阴性患者的LN转移和大量中央区LN转移表现出出色的预测能力[AUC分别为0.78(95%CI:0.71,0.85)、0.80(95%CI:0.75,0.86)和0.80(95%CI:0.74,0.85)]。提示该列线图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结论结节周围区域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对颈部LN转移具有很高的预测能力。影像组学列线图可以作为一个有价值的个体化预测PTC患者术前LN状态的工具。第三部分基于超声图像的深度学习辅助诊断甲状腺癌广泛腺外侵犯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目的:甲状腺癌广泛甲状腺外侵犯(gross ETE)的存在会影响患者的预后,但是影像学检查不能提供准确的诊断。本研究旨在开发深度学习(DL)模型,用PF-03084014于术前在超声图像中自动定位和评估甲状腺癌结节是否存在gross ETE。材料与方法:1.回顾性分析来自4个医学中心的806个甲状腺癌结节的灰阶超声图像(4451张图像),包括517个非gross ETE结节和289个gross ETE结节。2.在内部数据集中随机抽取283个no gross ETE结节和158个gross ETE结节构成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2914张图像),构建多任务DL model用来诊断gross ETE。并另外构建临床模型以及临床和DL model结合模型。3.在内部测试队列[974张图像(139个非gross ETE结节和83个gross ETE结节)]和外部测试队列[563张图像(95个非gross ETE结节和48个gross ETE结节)]中,基于病理结果验证各个模型的诊断性能,并与两位高年资医师和两位低年资医师进行比较。结果:1.在内部测试队列中,DL model具有最高的AUC[0.91(95%CI:0.87,0.96)],显著高于两位高年资医师[AUC 0.78(95%CI:0.71,0.85),P<0.001和AUC 0.76(95%CI:0.70,0.83),P<0.001],两位低年资医师[AUC 0.65(95%CI:0.58,0.73),P<0.001和AUC 0.69(95%CI:0.62,0.77),P<0.001],并显著高于临床模型[AUC 0.84(95%CI:0.79,0.89),P=0.019]。与临床+DL模型对比[AUC0.94(95%CI:0.91,0.97),P=0.143]没有显著差异。2.在外部测试队列中,DL Model仍然具有最高的AUC[0.88(95%CI:0.81,0.94]。显著高于高年资医师2和两位低年资医师[0.75(95%CI:0.66,0.84),P=0.008 0.72(95%CI:0.62,0.81),P=0.002和0.67(95%CI:0.57,0.77),P<0.001],但与高年资医师1相比[0.81(95%CI:0.72,0.89),P=0.152]没有显著差异。与临床模型[AUC 0.85(95%CI:0.79,0.91),P=0.516]和临床+DL模型[AUC 0.92(95%CI:0.87,0.96),P=0.093]对比没有显著差异。3.两位低年资医师在DL model的辅助下,诊断能力均有显著提升。结论:基于超声图像的DL model为术前诊断gross ETE甲状腺癌提供了一个简便且实用的工具,其诊断性能不亚于高年资医师。

基于蛋白质组学测序发现的NPC2在甲状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临床应用研究

背景: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PTC的精准诊断和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式是目前临床医生的较大挑战。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不同,蛋白质组学以蛋白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蛋白质水平的变化情况阐明潜在的分子机制。NPC2是一种在溶酶体内的小分子可溶性蛋白,主要参与调控细胞内胆固醇转运过程。研究表明,除了在阿尔兹海默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其在胃癌、肝脏肿瘤、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一定的调控作用,但在甲状腺癌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方法:首先,于我院甲状腺外科收集行初次手术的PTC病人的组织标本,通过基于i TRAQ-TMT的质谱分析方法进行蛋白质组学测序。采用KEGG、Mfuzz、PPI等一系列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具有潜在临床意义的DEP。经PRM验证后,通过机器学习及Nomogram方法确定具有一定诊断效能的biomarkers。其次,在TCGA、GETs、c Bio Portal及CTPAC等数据库中进行NPC2的泛癌分析,基于TIMER、EPIC、QUENTI更多SEQ、STRING、Gene MANIA、WGCNA等方法进行详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另外,采用q PCR、Western blot、CCK-8、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实验、免疫荧光等方法在TPC-1细胞模型中验证NPC2的生物学功能。最后,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收集临床标本,通过q PCR及IHC方法评估NPC2表达与PTC病人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相关性。结果:1、基于蛋白质组学测序和机器学习探究甲状腺癌的biomarkers首先,基于蛋白质测序结果,分别从肿瘤-正常对比组或N1-N0对比组中共鉴定DEPs 5203个。Mfuzz分析结果显示,从癌旁、无淋巴转移的甲状腺癌到发生淋巴转移的甲状腺癌,各比较组DEPs所富集的信号通路与甲状腺癌疾病进展密切相关。PPI分析结果显示,这些DEPs主要富集在以下代谢相关信号通路:胆固醇代谢、丙酮酸代谢、三羧酸循环、PI3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dexK-Akt途径和甲状腺激素合成等。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收集验证队列的组织标本(20对),PRM验证结果显示,18/20个靶标蛋白与测序结果一致,且部分目标蛋白的表达水平与PTC淋巴结转移相关。对验证成功的DEPs进行机器学习,结果显示PDLIM4、ANXA1、PKM、NPC2和LMNA能够很好地区分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而FN1在鉴别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时的效能尚可,AUC为0.690。最后,基于TCGA数据库,如下5个经PRM验证的蛋白与PTC预后相关:FN1、IDH2、VDAC1、FABP4和TG,且以此建立的Nomogram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预后,一致性指数为0.685(置信区间:0.645-0.726)。2、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讨NPC2在甲状腺癌及泛癌中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甲状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机制,我们首先将TCGATHCA数据库中的病人分为N0组及N1组,以Fold-change>1.3或<0.7为截断值筛选出DEGs。WGCNA分析结果显示,black module与PTC的发生发展相关,此基因集中的DEGs与PTC进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主要包括:NPC2、KLHDC8A、METTL7B、ETV4、LRP4、LIPH等。基于以上系列研究,我们将NPC2作为后续的主要研究对象。在TCGA及GTEx数据库中针对NPC2进行甲状腺癌的系统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NPC2在PTC中表达量较高,在Stage III及Stage IV分期中表达量高于Stage II,且PTC低表达与OS高相关。进一步,我们在TCGA、GTEs、CPTAC及c Bio Portal等数据库对NPC2进行多肿瘤的泛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NPC2在多种肿瘤中差异表达,且与肿瘤生存率(OS)相关。重要的是,在TIMER、EPIC、QUENTISEQ等免疫相关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NPC2主要与MHC及免疫刺激因子呈正相关。与NPC2相互作用基因主要富集在溶酶体、胆固醇代谢、自噬等通路中。提示,NPC2可能通过免疫微环境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3、NPC2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为了进一步验证NPC2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我们选取NPC2表达量较高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TPC-1作为主要的实验对象。首先,应用sh RNA技术在TPC-1中构建细胞模型。结果显示,在m RNA水平三个质粒均可显著降低NPC2的表达;而在蛋白质水平,sh NPC2-1的敲除率高达70%以上,因此选择该细胞模型进行后续的功能实验。CCK-8及克隆形成结果显示,与sh NC组相比,NPC2敲低可以显著降低TPC-1的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结果显示,NPC2敲低可明显抑制Cis和Rapa诱导的凋亡水平增加。另外,NPC2敲低还可抑制G2/M期阻滞。Transwell结果显示,与sh NC组相比,NPC2敲低可以显著抑制TPC-1的细胞迁移及细胞侵袭能力。以上结果提示,NPC2可能参与调控甲状腺癌的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4、NPC2表达与甲状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为了进一步验证NPC2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我们重新收集PTC病人的甲状腺癌组织标本及临床基本资料(N=47例)。分别通过IHC观察NPC2蛋白质表达水平,以及应用q PCR检测其m RNA表达水平。q PCR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NPC2在癌组织中高表达。绘制ROC曲线评估NPC2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AUC=0.875,95%CI:0.754~0.996。IHC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NPC2在癌组织中高表达。将同一病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IHC得分进行比值,将Ratio≥2定义为相对高表达组,反之,定义为相对低表达组。结果显示,与NPC2相对低表达组相比,在NPC2相对高表达组中,PTC的肿瘤直径更长,肿瘤内更易出现钙化。提示NPC2的表达可能与甲状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结论:1、基于蛋白质组学和机器学习探究甲状腺癌的biomarkers(1)在蛋白质水平上,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以下代谢信号通路相关:胆固醇代谢、丙酮酸代谢、三羧酸循环、PI3K-Akt途径和甲状腺激素合成等。(2)基于机器学习的筛选,如下蛋白质可以作为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的潜在标志物:PDLIM4、ANXA1、PKM、NPC2、LMNA和FN1。(3)基于5种蛋白的Nomogram模型(FN1、IDH2、VDAC1、FABP4和TG)可以较好地预测甲状腺癌病人的预后。2、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讨NPC2在甲状腺癌中的作用(1)基于WGCNA分析,black module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主要基因包括:NPC2、KLHDC8A、METTL7B、ETV4、LRP4、LIPH等。(2)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证实NPC2在甲状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OS相关。与NPC2相互作用基因主要富集在溶酶体、胆固醇代谢、自噬等通路中。(3)NPC2在不同肿瘤的泛癌组织中差异表达,且与多种肿瘤的生存率(OS)相关。另外,NPC2可能通过免疫微环境调控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3、NPC2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1)NPC2在大多数甲状腺癌细胞系中高表达,选取TPC-1作为主点击此处要的研究对象,并成功建立了NPC2敲低的细胞模型。(2)NPC2敲低可以显著抑制TPC-1的细胞增殖能力,抑制Cis和Rapa诱导的凋亡水平增加,抑制G2/M期阻滞,同时显著抑制TPC-1的细胞迁移及细胞侵袭能力。4、NPC2表达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1)在临床组织标本中,应用q PCR的方法在m RNA水平证实了NPC2在肿瘤组织中的高表达。(2)通过免疫组化在蛋白质水平证实了NPC2在甲状腺癌中的高表达。(3)NPC2相对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直径及肿瘤钙化等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内蒙古地区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结直肠癌相关知识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调查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中晚期结直肠患者的结直DNA Damage/DNA Repair抑制剂肠癌相关知识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全国人口数以及结直肠癌的患病率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内蒙古地区277例结直肠癌患者,在包头市、赤峰市、巴彦淖尔市等医院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对结直肠癌危险因素和筛查知识的认知、筛查的信息等。结果 患病前患者对于结直肠癌相关知识(高危因素、早筛知识、治疗手段)的认知水平较低。54.9%的患者不了解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75.8%的患者不了解结直肠癌的早筛知识,37.5%患者不了解结直肠癌的治疗手段。结直肠癌认知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受教育程度和职PTGS Predictive Toxicogenomics Space业;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患者,其认知情况越好。结论 内蒙古地区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在诊断前对结直肠癌危险因素和筛查知识的认知较差,www.selleck.cn/products/plx5622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是结直肠癌认知情况的影响因素,因此,结直肠癌知识的知晓率低、文化程度较低、无业下岗的人群应该优先进行干预。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恶性结节组34例,良性结节组5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SCT双能量增强扫描。在增强融合图像上分析甲状腺结节大小、数目、形状、边缘、强化程度、钙化、囊变和周围组织侵犯等征象。DSCT双能量分析参数包括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和能谱曲线斜率(λ_(HU))。对CT征象、双能Trichostatin A配制量参数及两者结合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甲状腺BI 10773试剂良恶性结节CT征象在数目、形状、边缘、囊变和周围组织侵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恶性结节组动静脉期NIC及λ_(HU)均低于良性组(P<0.001)。CT征象、双能量参数及两者结合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8、0.907、0.934,灵敏度分别为79.4%、88.2%、91.2%,特异度分别为66.7%、92.2%、90.2%,后两者的诊断效能均高于前者(P均<0.001),以两者结合的诊断效能最高。结论 DSCT双能量成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New Metabolite Biomarkers节的鉴别具有较高价值,结合CT征象能进一步提高其诊断效能。

T2DM患者GDF-15、NRG4水平对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神经调节蛋白4(NRG4)水平对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T2DM患者54例为单纯T2DM组,T2DM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31例为T2DM合并甲亢组,健康体检者42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甲状腺水平[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helicop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碘甲腺原氨AZD1152-HQPA细胞培养酸(FT_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_4)]、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GDFEnasidenib采购-15、NRG4水平;分析各指标相关性;ROC曲线评估GDF-15、NRG4对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的预测价值。结果 T2DM合并甲亢组FT_3、FT_4、HOMA-IR高于单纯T2DM组和对照组,TSH低于单纯T2DM组和对照组,T2DM合并甲亢组、单纯T2DM组FBG、HbA1C、2hPBG高于对照组,而GDF-15、NRG4水平T2DM合并甲亢组>单纯T2DM组>对照组(P<0.05)。T2DM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GDF-15、NRG4与FT_3、FT_4、HOMA-IR均呈正相关(P<0.05),与TSH呈负相关(P<0.05)。GDF-15和NRG4联合预测T2DM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效能高于单独预测(P<0.05)。结论 血清GDF-15、NRG4对T2DM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具有预测价值,尤其以二者联合预测价值最高。

机器人辅助微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目的 评价机器人辅助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obot-assiste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RACAB)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纳入2018年4月—2021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行RACAB手术治疗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行RACAB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冠状动脉杂交治疗(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HCR)患者为HCR-RACAB组,行RACAB多支血管搭桥手术患者为MV-RACAB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及随访期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102例患者,其中男81例、女21例,年龄(61.7±10.8)岁。全组共2例患者分别因突发心室颤动和胸膜粘连转正中开胸手术,中转率2.0%。其余100例患者共获取左乳内动脉100支,右乳内动脉46支,获取成功率100.0%,机器人手术患者前降支均实现乳内动脉搭桥,所有患者平均靶血管干预数(2.5±0.6)支。围手术期1例患者心肌梗死,最终死亡,无脑卒中及二次开胸止血病例,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平均随访时间28.2个月,随访率99.0%,总体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7.0%,其中全因死亡3例(3.0%),心源性死亡1例(1.0%),非致命性心肌梗死1例(1.0%),脑卒中2例(2.0%),再次血运重建3例(3.0%)。组间比较发现,HCR-RACAB组红细胞Biomass valorization输注量(P=0.030)和术中出血量(P=0.037)较MV-RACAB组少,而围手术期主要不良事件和随访期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www.selleck.cn/products/Methazolastone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CAB治疗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近中期结果良好,其中,高质量获取乳内动脉和升寻找更多主动脉无接触技术至关重要。

植物乳杆菌HFY09通过调控TGF-β1表达对小鼠狼疮性肾炎的干预作用

该研究观察了一株分离于自然发酵牦牛酸乳的植物乳杆菌HFY09(Lactobacillus plantarum HFY09,LP-HFY09),通过降植烷建立狼疮性肾炎动物模型验证了LP-HFY09的作用,并通过试剂盒法、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法、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exidartinib研究购买小鼠血清和肾组织的相关指标。实验结果显示LP-Pidnarulex采购HFY09能够降低狼疮性肾炎造成的尿蛋白升高和血清、肾组织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和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细胞因子水平升高。LP-HFY09还可以降低肾炎小鼠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1ood urea nitrogen、BUN)、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和提高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另外LP-HFY09具有抑制肾炎小鼠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体(double-stranded deoxyribonucleic acid,dsDNA)阳性率的作用。切片观察发现LP-HFY09能够减轻肾炎造成的肾小球形态不完整和炎性浸润等组织损伤。LP-HFY09还能够下调狼疮性肾炎小鼠肾脏组织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和蛋白表达Anti-retroviral medication和上调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opper/zinc superoxide dismutase,Cu/Zn-SOD)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表达。这些结果表明LP-HFY09能够起到对狼疮性肾炎的起到明显的干预作用,且LP-HFY09的作用与其浓度呈正相关,在10~(9) CFU/kg作用下效果接近药物泼尼松。

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探究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影响因素与相关性;方法: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根据Bell分期诊断标准诊断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91例Pexidartinib研究购买,根据出生体重分组,收集产前、产时、产后等相关临床资料,与同期住院的同胎龄同体重的非NEC新生儿207例对照,寻找不同出生体重儿组的影响因素,并探究出不同出生体重组间影响因素的关系。同时收集NEC各组确诊NEC前、确诊中、确诊后的辅助检验资料,通过确诊前中后的对比寻找具有预警意义的预测指标。结果:1.NEC病例一般资料: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组、低出生体重儿组与正常体重儿组的NEC发病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发病时间越晚,即发病时间与出生体重、胎龄呈负相关,且NCross-species infectionEC‐III期选择手术治疗者偏多(P<0.05)。2.NEC组与对照组的比较结果:(1)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组:NEC患儿头围偏小(P<0.05),胎膜早破者占比高、5分钟APgar评分较低(P<0.05);出现腹胀、呕吐、大便不消化、大便不解、血便的症状比例偏高(P<0.05);血红蛋白、血磷水平较高,血小板、肌酐/血磷水平较低(P<0.05);输血超过3次者占比少,维生素E、胃肠动力药、益生菌临床使用占比低,母乳喂养占比多,早产儿奶、深度水解奶喂养占比少,丙球蛋白治疗者多(P<0.05);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的占比小(P<0.05)。(2)低出生体重儿组:NEC患儿母亲子宫异常者占比大(P<0.05);羊水过少者占比高、1分钟APgar评分较低(P<0.05);出现腹胀、呕吐、大便不消化、大便不解、血便症状比例偏高(P<0.05);红细胞、血磷、肌酐、降钙素原水平较低,血小板、白蛋白水平较高(P<0.05);维生素E临床使用低,丙球蛋白治疗者多;并发呼吸暂停、贫血占比多。(3)正常体重儿组:NEC患儿母亲子宫异常者占比大、年龄偏大、剖宫产占比高(P<0.05);出现血便、腹胀、呕吐症状高(P<0.05);血红蛋白、血钙水平较低(P<0.05);限制性抗生素临床使用高,胃肠动力药治疗者少,部分水解奶粉喂养者少,喂养速度偏慢(P<0.05);并发低血糖症、贫血的占比多,并发卵圆孔未闭或者先天性心脏病的占比小(P<0.05)。3.NEC辅助检验资料组内重复比较结果:(1)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组:确诊前、确诊时、确诊后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磷、C反应蛋白、球蛋白、白蛋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确诊前与确诊后白细胞、血磷、C反应蛋白、球蛋白、白蛋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时与确诊后红细胞、血磷、白蛋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低出生体重儿组:确诊前、确诊时、确诊后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磷、肌酐、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确诊前与确诊后血红蛋白、血磷、肌酐、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CX-5461半抑制浓度.05)。(3)正常体重儿组:确诊前、确诊时、确诊后的血磷、肌酐/磷、C反应蛋白、白蛋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常出生体重儿组NEC确诊前与确诊时肌酐/磷、白蛋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前与确诊后血磷、肌酐/磷、C反应蛋白、白蛋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时与确诊后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头围偏小、呕吐症状、血便症状是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NEC患儿的危险因素(P<0.05);输血、维生素E、喂养是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NEC患儿的保护因素(P<0.05)。血便症状是低出生体重儿NEC患儿的危险因素(P<0.05),红细胞是低出生体重儿NEC患儿的保护因素(P<0.05)。孕妈年龄、腹胀症状为正常出生体重儿NEC患儿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补充维生素E与母乳喂养、输血或可降低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组NEC的风险,头围偏小是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组的危险因素,孕期不良生活习惯与环境、头围、NEC的关系或许是未来一个需要关注的焦点。孕母高龄是正常出生体重儿NEC的危险因素,适孕年龄生育可降低正常出生体重儿NEC发病率。NEC病情进展时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趋势或成为NEC与其他的新生儿严重疾病的鉴别点之一。

结直肠癌患者组织细胞角蛋白7、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抑制P53基因蛋白表达及意义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组织细胞角蛋白7(CK7)、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抑制P53基因蛋白(P53)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2更多1年8月于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60例结直肠癌(CRC)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的CK7、CDX2、P53阳性表达率。分析各指标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CK7、CDX2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CK7、CDX2阳性表达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浆膜浸润型、Dukes C+D期癌组织中的CDX2阳性表达率低于高分化、非浆膜浸润型、Dukes A+B期Enasidenib溶解度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低分化、浆膜浸润型、Dukes C+D期中P53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中高分化、非浆膜浸润型、Hepatic lineageDukes A+B期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CRC癌组织中,CK7、CDX2阳性表达下调,P53阳性表达率上调,均可能参与着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进展的指标。

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联合去甲基化药物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8例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联合去甲基化药物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8例,其中6例为复发/难治AML,2例为初治AML,予以维奈克拉联合去甲基化药物(4例地西他滨,4例阿扎胞苷)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个疗程后获得完全缓解(CR)3例,骨髓完全缓解(mCR)1例,部分缓解(PR)2例,疾病进展(PD)1例,死亡1例,客观缓解率(ORR)为75.0%,缓解率为50.0%。8例患者均出现骨髓抑制,其中Ⅱ度骨髓抑制3例,Ⅲ度骨髓抑制2例,Ⅳ度骨髓抑制1例,Ⅲ~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37.5%。经积极输注成分血、预防感染、升血Z-VAD-FMK细胞等处理Medical Biochemistry后,骨髓抑制改善。感染发生率为50.0%,Ⅲ~Ⅳ度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12.5%,经对症CCRG 81045分子量处理后好转。结论:维奈克拉联合去甲基化药物为不能耐受高强度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老年AML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临床疗效和患者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