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谢特征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风险关联性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损伤,高致残性和终身治疗带来显著的疾病负担。既往流行病学研究强调了吸烟、体重指数、饮食和身体活动水平等单个可改变的生活方式因素在RA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由于生活方式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仍需确定综合生活方式模式与RA风险之间的关联。此外,生活方式因素的数据收集通常依赖于自我报告的问卷,从而导致生活方式和疾病的关联受到测量偏倚和回忆偏倚的影响。代谢组学可以通过测定小分子量代谢物来更准确地反映不同生活方式对应的生物系统整体扰动。新近研究利用特定的代谢物集合来构建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谢组学特征,充分解释了健康生活方式对各种慢性病的保护性效应。然而,代谢组学特征能否解释健康生活方式对预防RA的有益作用仍有待探讨。GSK J4随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的发展,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分析已被广泛应用于评估感兴趣的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联,它可以联合遗传和代谢组学的优势,进一步探索健康生活方式代谢组学特征和RA之间的潜在因果关联。此外,先前研究大多基于传统流行病因素和遗传易感性建立RA的风险预测模型,进一步结合代谢组学分析是否对RA风险预测具有增量价值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拟在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UKB)人群中,进行以下三部分研究分析:首先探讨反映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谢组学特征,分析其与RA的前瞻性关联;其次利用GWAS阐明与该代谢特征关联的遗传变异位点,进行MR分析进一步确定该代谢特征与RA的因果关联;最后结合该代谢特征和遗传易感性改善RA的风险预测,为实现RA精准预防提供科学依据。第一部分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谢特征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风险的关联: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确定反映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谢特征,探讨该代谢特征与RA发病风险前瞻性关联,并评估其是否在健康生活方式与RA关联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方法:本研究排除UKB中生活方式问卷数据缺失者、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测量的代谢组学数据缺失者、研究分析期间失访者以及基线自我报告或确诊RA者,共计纳入87 258人。健康生活方式基于五分制量表制定,满足以下一项则得一分:健康饮食、规律运动、不吸烟、适度饮酒和正常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UKB对基线时非禁食血浆样本进行的NMR代谢组学测量包含249种代谢生物标志物,涵盖了多种代谢物类别,包括14个脂蛋白亚类、脂肪酸以及各种低分子量代谢物,如氨基酸、酮体和糖酵解代谢物等。采用弹性网回归评估249种代谢物与RA的关联系数,并通过非零系数的加权浓度和来构建反映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谢特征。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估健康生活方式、代谢特征与RA关联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并应用因果中介分析方法,检查健康生活方式与RA关联中代谢特征的中介作用大小。分别在年龄(<50岁、50-60岁、>60岁)、性别(女性、男性)亚组中验证了健康生活方式、代谢特征和RA风险的关联结果的稳健性和潜在差异。此外,根据代谢特征的第20和80百分位数将其划分为不利(0-20th)、适中(20-80th)、有利(80-100th)三组,以不利代谢特征为参考水平,评估适中/有利代谢特征是否对RA具有保护性作用。结果:在中位8.1年的随访时间中,共记录了557例RA新发病例。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谢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平均直径较大,总胆碱、柠檬酸盐、亚油酸和ω-3脂肪酸浓度增加,磷脂酰胆碱和乙酰糖蛋白浓度减少。代谢特征与健康生活方式评分显著相关(Spearman r=0.45,P=4.2×10~(-15))。前瞻性关联研究结果表明,该代谢特征与RA风险呈负向关联(HR 0.76 per SD,95%CI:0.70-0.83)。代谢特征很大程度上中介了健康生活方式对RA的有益效应(中介比例:64%,95%CI:50-83%)。与不利代谢特征的参与者相比,处于有利代谢特征的参与者发生RA的风险降低了49%(95%CI:33-62%)。年龄>60岁、女性和不利代谢特征的人群亚组,RA的预测绝对风险相对最高。结论: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谢特征与充足能量供应、良好的脂蛋白谱、有益脂肪酸增加和炎症水平下降相关。该代谢特征在健康生活方式降低RA发病风险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改善生活方式以实现有利代谢特征有助于预防RA,尤其对老年女性人群潜在益处更大。第二部分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谢特征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风险的关联: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目的:阐明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谢特征相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并通过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探讨该代谢特征与RA因果关联。方法:基于前瞻性研究人群,进一步排除了遗传和自我报告性别不匹配、杂合率异常值、基因型缺失、亲缘系数过高以及非白人参与者,最终86 675人纳入遗传相关分析。使用QCTOOL软件对插补基因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inor allele frequencies,MAF)<0.5%、插补基因型信息得分(imputation information scores,INFO)<0.3或未通过Hardy-Weinberg检验(P<1×10~(-6))的SNPs被排除在外。基于基因型加性遗传模型假设,采用BOLT-LMM软件的线性混合模型算法进行代谢特征的全基因组关联(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分析,并调整年龄、性别、评估中心、健康生活方式评分、前10个遗传主成分和基因分型芯片类型。接着,利用PRSice-2软件从上述GWAS结果中通过加权等位基因效应值构建代谢特征的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s,PRS),将该PRS作为工具变量来表示遗传预测的代谢特征,在Cox模型中检查该PRS和RA的关联。此外,还分别进行了单样本和两样本MR分析。对于单样本MR分析,进行了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two-stage least-squares,2SLS),在第一阶段,使用线性回归估计了对遗传工具变量(代谢特征的PRS)回归的代谢特征的预测值,在第二阶段,使用Cox模型将RA作为响应变量,对代谢特征的预测值进行回归,调整了年龄、性别、禁食时间、家庭收入、教育水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患病情况。对于双样本MR分析,通过连锁失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r~2=0.1,±500kb)和提示性显著阈值(P<1×10~(-5))选择了与代谢特征独立相关的SNPs作为遗传工具变量。遗传工具变量中包含的SNPs和RA关联效应值从两项已发布的RA GWAS汇总统计数据集中提取:Finn Gen生物库第5轮分析(6236例RA病例,147 221例对照)和Ha E等人的RA GWAS meta分析(1436animal component-free medium1例RA病例,43 923例对照),分别有183个SNPs和190个SNPs纳入到最终的两样本MR分析。双样本MR分析主要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variance weighted method,IVW)汇总多个SNPs的效应估计量。基于上述两个不同的RA GWAS数据集得到的两样本MR分析结果,再通过逆方差加权固定效应meta分析汇总成一个综合结果。结果:GWAS结果表明,代谢特征基于SNP的遗传力为0.1528(SD=0.0132)。基因组控制膨胀因子λ为1.15,λ偏大反映了研究的大样本量和代谢特征的多基因性。2708个SNPs达到全基因组关联显著性(P<5×PCI-32765使用方法10~(-8)),这些SNPs代表42个独立的位点和七个基因聚集簇,包括GCKR、CTB-40H15.4、MLXIPL、RP11-136O12.2、ALDH1A2、SLC13A5和PLTP。代谢特征的PRS与RA呈负相关(HR 0.76 per SD,95%CI:0.70-0.83)。单样本和两样本MR分析也同样显示了遗传预测的代谢特征与RA的负向因果关联(ORs,95%CI:0.84,0.75-0.94和0.84,0.73-0.97)。结论:GWAS结果提示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谢特征多基因性,涉及脂质和葡萄糖代谢等生物学途径。MR结果表明,该代谢特征与RA风险降低之间存在因果关联。第三部分结合代谢特征和遗传易感性改善类风湿关节炎风险预测目的:探讨结合代谢特征和遗传易感性是否能改善RA风险的预测。方法:研究人群与前一部分研究人群一致。首先建立了三个独立的RA风险预测模型:基础预测模型、代谢特征预测模型和遗传易感性预测模型。基础预测模型包含传统的RA风险预测因素(年龄、性别、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BMI、吸烟、饮酒、饮食和体育活动)。代谢特征预测模型与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包含代谢特征的Cox模型一致。RA的遗传易感性通过计算PRS来衡量,涵盖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MHC)区域的SNPs和非MHC区域的SNPs。遗传易感性预测模型不仅包括了PRS,还包括人类白细胞抗原共享表位基因(human leucocyte antigen-shared epitope,HLA-SE,效应等位基因数量0/1/2)和吸烟包年数(从不吸烟,≤10包年,10-20包年,≥20包年)确证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项。此外,还通过嵌套这三个预测模型构建了一个更全面的结合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来衡量模型预测准确性。将实际绝对风险与预测绝对风险的十分位数进行对比来评估模型校准度。通过连续净重新分类改进(continuous 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c NRI)和综合判别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ndex,IDI)来分别比较结合模型相对于其他三个模型的预测性能改善程度,c NRI和IDI正值表明模型预测性能提高,c NRI和IDI负值则表明模型预测性能下降。结果:基础预测模型、代谢特征预测模型和遗传易感性预测模型对RA风险预测准确性适中,对应的AUCs(95%CI)分别为0.674(0.652-0.696),0.658(0.634-0.682)和0.673(0.651-0.695),结合模型预测准确性相对最高(AUC 0.702,95%CI0.680-0.724)。所有模型校准斜率在0.97-1.04之间,校准斜率接近1反映出预测风险与实际风险相对一致,说明各模型校准良好。结合模型分别与基础预测模型、代谢特征预测模型和遗传易感性预测模型比较的结果显示,结合模型预测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c NRIs>0.3(均有P<0.001)和IDIs≥0.07(均有P<0.001)。结论:结合代谢特征和遗传易感性可以适度改善RA风险预测,仍需在外部验证人群中进一步验证。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87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开展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术后依据是否发生VTE分为VTE组与非VTE组。收集两组年龄、性别、体Pevonedistat molecular weight质量Molecular Diagnostics指数、饮酒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术后并发症、制动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VTE病史、高脂血症PF-02341066、术前放疗、术前化疗、疾病类型、静脉穿刺次数等多方面资料,先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差异的项目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系统,获得影响结直肠癌术后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7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11例VTE,发生率为12.64%;单因素显示,年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制动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TE病史、高脂血症、静脉穿刺次数与结直肠癌术后VTE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显示,年龄≥65岁、有心血管疾病、有糖尿病、制动时间≥2d、手术时间≥3h、术中出血量≥100ml、有VTE病史、有高脂血症、静脉穿刺次数≥5次为结直肠癌术后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65岁、有心血管疾病、有糖尿病、制动时间≥2d、手术时间≥3h、术中出血量≥100ml、有VTE病史、有高脂血症、静脉穿刺次数≥5次为结直肠癌术后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还需据此制定预防措施,以减少VTE发生,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美阿沙坦钾治疗高血压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美阿沙坦钾片和贝那普利片治疗高血压伴心力衰竭(H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高血压伴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组患者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每次100 mg,qd+口服阿托伐他汀每次5 mg,qd。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贝那普利片每次10 mg,qd;试验组给予口服美阿沙坦钾片每次80 mg,qd。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压、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期间,2组均无患者脱落,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53和54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30%(52例/54例)biological optimisation和81.13%(43例/5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6 min步行距离分别为(342.75±53.83)和(319.25±46.41)m,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62.03±7.05)%和(57.02±5.84)%,内皮素-1分别为(167.28±11.46)和(181.74±15.37)μmol·L~(-1),血管紧张素Ⅱ分别为(60.14±5.92)和(65.81±6.24)pg·mL~(-1),一氧化氮分别为(63.08±6.17)和(51.84±5.49)μmol·L~(-1),血清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分别为(176.50±15.83)和(223.08±18.75)ng·L~(-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确认细节分别为(4.75±1.02)和(8.14±1.27)m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头晕和腹泻,对照组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头晕、头痛和恶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GSI-IX溶解度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43%和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阿沙坦钾片用于治疗高血压伴HF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贝那普利片,前者能更显著地提高患者的心功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NT-proBNP和hs-CRP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老年结直肠癌肠造口者术后早期衰弱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结直肠癌肠造口者术后早期衰弱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70例老年结直肠癌肠造口术后早期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采用Tilburg衰弱量表评估患者衰弱状况,采用造口患者生活质量问卷(QOL-OQ)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焦虑情况。分析患者生活质量、睡眠质量、焦虑情绪biomimetic drug carriers等与术后早期衰弱的相关性,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衰弱的因素。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早期衰弱发生率为92.9%(65/70),Tilburg衰弱量表评分平均(7.96±1.53)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收入水平、伴发疾病、并发症、自觉健康状况组患者Tilburg衰弱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OL-OQ评分与Tilburg衰弱量表评分呈负相关,PSQI、SAS评分与Tilburg衰弱量表评分呈正相关,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高龄、文化程度低、已婚、收入水平低、BAY 73-4506分子量伴发多种疾病、存在造口并发症、自觉健康状况差、生活质量差、睡眠质量差、焦虑是结直肠癌术后早期衰弱的危险因素,P<0.001。结论:老年结GSK126直肠癌肠造口者术后早期衰弱普遍存在,这种衰弱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有针对性的予以干预。

龙血竭散灌肠联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龙血竭散灌肠联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CGEC)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随机数表法将78例UC患者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在auto-immune response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服CGEC,观察组接受龙血竭散灌肠联合CGEC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胃肠道功能[改良梅奥(Mayo)评分]、肠道屏障功能[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细菌内毒素(ET)水平]、炎症反应[肿瘤坏死BYL719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以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改良Mayo评分以及DAO、D-LA、ET、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87%)较对照组(79.49%)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2.56%,组间无Belumosudil体内实验剂量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6个月内UC复发率(2.56%)较对照组(17.95%)低(P<0.05)。结论:龙血竭散灌肠联合CGEC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UC患者胃肠功能、肠道屏障功能和炎症反应,且能有效降低复发风险。

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Hcy、NT-proBNP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阳性率及成像特征,检测并对比两组血清Hcy、NT-pro BN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Hcy、NT-proBNP诊断冠心病的效能。结果:研究组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且轻度、中度以及重度狭窄人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91例阳性患者中73例为右优势型冠状动脉,3例为左优势型冠状动脉,15例为均势型冠状动脉;32例为单支病变,50例为双支病变,9例为多支病变;17处位于右冠状动脉,5处位于左主干,38处位于左前降支,31处位于左旋支。研究组血清Hcy、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Telaglenastat半抑制浓度HStructuralization of medical reportcy、NT-pro BNP诊断冠心病的曲线下面积NSC 119875作用为0.863,高于上述三项单独检测的0.673、0.649、0.655。结论: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Hcy、NT-proBNP可有效提高冠心病的诊断效能。

胃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血清学抗体和胃肠激素表达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分析胃溃疡患者幽门biomarker risk-management螺杆菌(Hp)血清学抗体及胃肠激素表达与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118例胃溃疡患者为胃溃疡组,同期的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Hp感染情况及胃溃疡类型(Ⅰ型、中间型及Ⅱ型),比较2组受试者Hp感染血清学抗体[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空泡毒素A(VacA)、尿素酶A(UreA)、尿素酶B(UreB)]阳性检出率及血清胃肠激素[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探讨胃溃疡患者Hp感染与血清胃肠激素水平的关系,分析胃溃疡患者Hp感染血清学抗体检出率、血清胃肠激素水平与胃溃疡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胃溃疡组Ⅰ型Hp感染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血清CagA、VacA、UreA及UreB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GAS、PGⅠ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SS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胃溃疡Hp感染阳性患者血清GAS、PGⅠ及PGⅡ水平高于阴性患者,血清SS水平低于阴性患者(P<0.05);溃疡面积>2 cm~2、炎症活动性中重度、恶性溃疡CagA阳性率较高,溃疡面积>2 cm~2、恶性溃疡患者中VacA阳性率较高,溃疡面积>2 cm~2患者中UreA、UreB阳性率均较高(P<0.05);溃疡面积>2 cm~2患者血清GAS、PGⅠ水平较溃疡面积≤2 cm~2患者升高(P<0.05),SS较溃疡面积≤2 cm~2患者下降(P<0.05);炎症活动性中重度患者血清GAS、selleck产品PGⅠ水平较轻度患者升高(P<0.05),SS较轻度患者下降(P<0.05);恶性溃疡患者血清SS、PGⅠ表达较良性患者下降(P<0.05),PGⅡ较良性患者升高(P<0.05)。结论 胃溃疡患者Ⅰ型Hp感染阳GW4869小鼠性检出率较高,患者存在血清胃肠激素水平异常,Hp感染血清学抗体阳性检出率及胃肠激素水平均与胃溃疡病理特征有关。

骶管封闭术联合四步松解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骶管封闭术联合四步松解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行骶管封闭术联合四步松解法治疗,对照组予Blebbistatin抑制剂单纯口服非甾体消炎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治疗14 d后,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每个时间节点VAS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P <0.05),对照组治疗后1 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治疗后3、7、14 d时,与治疗前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ODI、JOA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 获悉更多<0.05)。组间比较,治疗组VAS评分在治疗后1、3、7 d时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14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每个时间节点ODI评分、JOA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其中第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第14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 <0.05),且每个时间节点治疗组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 <0.05)。治疗组优良率为8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P <0.05)。结论 骶管封闭术联合四步松解法治疗LDH疗效确切且持久,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周围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盐酸雷尼替丁联合奥曲肽对急性胰腺炎的疗效

目的 探讨盐酸雷尼替丁胶囊联合奥曲肽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许昌市北海医院Biosorption mechanism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16例SAP患者,随机且均等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58例)。对照组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与奥曲肽注射液治疗,联合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盐酸雷尼替丁胶囊,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恢复正常时间,检测治疗前后血、尿淀粉酶水平、白细胞计数(WBC)和C-反应蛋白(CRP)表达情况以及血清炎症因子(IL-6及IL-8、TNF-α和IL-10)水平。结果 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91.38%)高于对照组(7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腹痛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及血淀粉酶、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淀粉酶水平、尿淀粉酶水平、WBC、CRP、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盐酸雷尼替丁胶囊联合奥曲肽注射液在治疗SAP患者中应用疗效肯定,其可促进腹痛腹胀消失、血淀粉酶和胃肠功能的恢复,并可调节血淀粉FUT-175采购酶、尿淀粉酶、WBC、CRP及血清炎TGF-beta/Smad抑制剂症因子表达水平。

miR-214-5p靶向FGFRL1对甲状腺癌细胞TPC-1增殖、侵袭和迁移影响

目的 探讨微小RNA-214-5p (miR-214-5p)靶向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样1 (FGFRL1)调控甲状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机制。方法 2019年1~5月收集来自榆林市第一医院的47例甲状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体外培养甲状腺癌BCPAP、TPC-1、SW1736细胞和正常甲状腺HT-ori3细胞,采用qRT-PCR法检测miR-214-5p与FGFRL1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甲状腺癌组织中FGFRL1阳性率;miR-214-5p模拟物/抑制剂(mi R-214-5p mimics/anti-miR-214-5p)及阴性对照(mi R-con/anti-miR-con)、FGFRL1小干扰RNA (si-FGFRL1)及GSK1349572分子式其阴性对照(si-con)、miR-214-5p mimics与pcDNA-con、miR-214-5p mimics与FGFRL1过表达载体(pcDNA-FGFRL1)转染至TPC-1细胞;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与Transwell迁移及侵袭实验分别检测miR-214-5p、FGFRL1对TPC-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214-5p与FGFRL1的关系。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甲状腺癌组织中miR-214-5p的表达量降低,FGFRL1的表达量升高,FGFRL1阳性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细胞中miR-214-5p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甲状腺细胞,而FGFRL1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甲状腺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miR-214-5p mimics后,TPC-1细胞存活率降低,迁移及侵袭细LXH254供应商胞数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anti-miR-214-5p后,TPC-1细胞存活率升高,迁移及侵袭细胞数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敲减FGFRL1可明显抑制TPC-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miR-214-5可靶向结合FGFRL1;FGFRL1过表达可逆转上调miR-2viral hepatic inflammation14-5p表达对TPC-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抑制作用。结论 miR-214-5p通过靶向FGFRL1而减弱甲状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