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乌梅丸加减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维普Laduviglusib IC50期刊平台、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资源,检索时间限定为自数据库创建至2022年2月1日,查找采用乌梅丸加减联合中药灌肠治疗UC的随机对照试LGK-974体外验文献,采用国际广泛权威认可的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进行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对符合要求的文献研究样本用Rev Man 5.4软件合并计算,并进行异质性评价,采用逐一排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发表漏斗图进行偏倚评估。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Meta分析提示,试验组在提高总有效率、治愈率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 <0.05);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提示不同的治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疗方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不存在明显差异(P> 0.05)。试验组在降低中医症状腹痛、腹泻、体温、红细胞沉降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但两组在降低中医症状脓血便积分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乌梅丸加减联合中药灌肠疗效胜于西药,在临床上可用于推广以及使用。
甲状腺转录因子-1表达联合超声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的表达情况,评价TTF-1结合超声特征预测PTC侵袭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行PTC术前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穿刺(FNA)并接受手术治疗、有病理结果的3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及周边软组Panobinostat说明书织转移分为转移组228例和未转移组116例。通过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其与TTF-1、病灶与甲状腺被膜关系、病灶钙化、病灶血流分布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Oplasma biomarkersC曲线评价各危险因素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的预测价值。结果:TTF-1表达、病灶内微钙化及病灶血流信号呈周边分布均与Ferrostatin-1试剂PTC伴CLNM及周边软组织转移独立相关(均P<0.05)。结论:TTF-1是预测PTC侵袭性的潜在分子标志物。TTF-1结合超声特征对预测PTC的侵袭性非常有价值。
结直肠癌化疗后病人认知功能障碍预测模型的建立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幸存者癌症相关认知障碍(cancer-related cognitive impairmindoor microbiomeent, CRCI)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将医院门诊及病房复诊的356例结直肠癌幸存者纳入研究,按照1∶3比例分为CP-690550抑制剂建模组(267例)和验证组(89例)。采用LASSO回归分析以及交叉验证筛选建模组CRCI的相关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认CRCI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的准确性。结果:所有结直肠癌幸存者CRCI发生率为29.5%。建模组中,年龄、教育水平、放疗、抑郁为CR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采用R软件建立CRCI列线图,建模组和验证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0[95%CI(0.681,0.819)]和0.720[95%CI(0.641,0.800)]。两组的校准曲线均表明鉴别能力良好,临床决策曲线显示净收益率高。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结直肠癌幸存者CGW-572016浓度RCI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有助于甄别高风险病人并及早制定预防措施。
甘草次酸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小鼠Th1/Th2平衡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甘草次酸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小鼠Th1/Th2平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减轻肺部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雌性幼龄BALB/c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Baricitinib化学结构组、醋酸泼尼松组(5 mg/kg)、甘草次酸高剂量组(20 mg/kg)、甘草次酸中剂量组(10 mg/kg)及甘草次酸低剂量组(Hepatic glucose5 mg/kg),每组8只。采用卵蛋白(OVA)诱导的方法建立咳嗽变异性哮喘模型,给予药物治疗后观察动物哮喘行为学;计算肺脏指数;采用ELISA法测定肺泡灌洗液中OVA-sIgE水平;采用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T-bet、IFN-γ、Gata3、IL-4、IL-13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醋酸泼尼松和甘草次酸组小Lorlatinib化学结构鼠肺脏指数、肺泡灌洗液中OVA-sIgE水平及肺组织中的Th2相关因子表达情况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肺组织中的Th1相关因子表达情况明显升高(P<0.05),肺组织的病理情况有所改善。结论:甘草次酸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小鼠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肺组织中Th1/Th2有关。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肿瘤标志物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肿瘤标志物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76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采集所有患者病理特征,并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包括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评价肿瘤标志物水平与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MK-2206分子量瘤大小的血清CA125、diABZI STING agonist化学结构CA19-9、CEA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复发情况患者上述指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将患者预后作为因变量(无转移或复发=0,有转移或复发=1),以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标志物水平作为自变量,应用Cox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CA125、CA19-9、CEA水平为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经Pearson相关Bioaugmentated composting性分析,CA125、CA19-9、CEA均与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预后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肿瘤标志物水平与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预后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预测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
活血解毒Ⅰ号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网络药理学分析及实验验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活血解毒Ⅰ号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检索活血解毒Ⅰ号方活性成分及其靶点,采用Uniprot蛋白质数据库标准化蛋白质靶点信息。通过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Gene Cards、Drug Bank数据库获取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靶点基因,筛选药物和疾病共同靶点,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并筛选关键活性成分。通过STRING平台构建共同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关键靶点基因。采用Ma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药物-靶点-通路”多维网络图。选用SPF级8周龄雄性ApoE~(-/-)小鼠30只,体重18~22 g,通过高脂饲料喂养12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模型组、他汀组、活血解毒Ⅰ号方组,每组10只,另选相同周龄及遗传背景的雄性C57BL/6J小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他汀组予阿托伐他汀3selleckchem Bucladesine.400 mg/(kg·d),活血解毒Ⅰ号方组予药液2.171 g/(kg·d),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四组均灌胃12周。实验结束后采用比色法检测四组血脂指标,对主动脉行HE染色及斑块比例定量分析,Western blot检测四组主动脉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aspase-3和核因子-κBp65(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VP-16试剂共筛选出活血解毒Ⅰ号方活性成分25个,潜在靶点214个,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共同靶点118个。GO分析显示2 173个结果包括通路165条。活血解毒Ⅰ号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黄芩素、β-谷甾醇、鞣花酸、小檗浸碱、非洲防己碱、小檗碱等,可调控TNF、AKT1、IL-6、VEGFA、TP53、IL-1B、JUN、CASP3、PTGS2、PPARG等相关靶点,并可能通过TNF、Toll样受体、NF-κB、HIF-1、PI3K-Akt、细胞凋亡、T细胞受体、MAPK、Foxo等信号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正常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活血解毒Ⅰ号方组血清TC、TG、LDL-C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主动脉根部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主动脉根部无粥样斑块沉积,余各组主动脉根部管壁均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沉积。斑块比例定量分析显示,活血解毒Ⅰ号方组斑块面积占血管面积的比例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TNF-α、IL-6、caspase-3、NF-κBp65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活血解毒Ⅰ号方组低于Immunomodulatory action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活血解毒Ⅰ号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作用网络,实验验证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相关炎症通路及细胞凋亡有关,为活血解毒Ⅰ号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应用提供研究依据。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虎地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探析虎地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TCMSP和台湾中医药数据库筛查药物的潜在活性成分及靶点;采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取UC的已知靶点,运用STselleck GDC-0068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应用DAVID数据库对共同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 3.7.2软件和R语言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结果:虎地肠Telaglenastat溶胶囊治疗UC的活性成分143种,关键成分包括山柰酚、β-谷甾醇、槲皮素等;潜在作用靶点69个,主要有肿瘤蛋白P53(TP53rare genetic disease)、原癌基因蛋白(MYC)、胱天蛋白酶3(CASP3)、人雌激素受体α(ESR1)等靶基因。晚期糖基化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涉及DNA转录调控、RNA聚合酶Ⅱ特异性、核受体调控、单加氧酶活性、氧化还原反应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涉及疾病相关信号通路、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结论:虎地肠溶胶囊的多种活性成分具有从多靶点、多通路治疗UC的作用,为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非布司他对痛风性关节炎进行治疗的疗效观察及对血尿酸、血脂水平、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及探讨对痛风性关节炎采用非布司他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血尿酸、血脂水平、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方法:我院住院部收治于2019年6月~2020年8月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88例,选取随机方式(彩色球)将患者分为实验组(45例患者,非布司他)和对照组(患者43例,服用苯溴马隆),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实验组患者服用非布司他药物后血脂水平低于对照组服用苯溴马隆药物的血脂水平(P<0.05);实验组服用非布司他后的血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服用苯溴马隆确认细节(P<0.05);实验组患者在服用非布司他药物后总体治疗有效率(72.10%)高于对照组患者服用苯溴马隆药物的总体治疗有效率(72.10%)(P<0.05);实验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4.44%)低于对照组患者(23.26%)Bucladesine小鼠(P<0.05)。两组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NF-α、IL-6、hsantibiotic-loaded bone cement-CRP水平更低(P<0.05)。结论:对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非布司他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能够降低血尿酸、血脂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且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降低。
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谢特征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风险关联性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损伤,高致残性和终身治疗带来显著的疾病负担。既往流行病学研究强调了吸烟、体重指数、饮食和身体活动水平等单个可改变的生活方式因素在RA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由于生活方式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仍需确定综合生活方式模式与RA风险之间的关联。此外,生活方式因素的数据收集通常依赖于自我报告的问卷,从而导致生活方式和疾病的关联受到测量偏倚和回忆偏倚的影响。代谢组学可以通过测定小分子量代谢物来更准确地反映不同生活方式对应的生物系统整体扰动。新近研究利用特定的代谢物集合来构建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谢组学特征,充分解释了健康生活方式对各种慢性病的保护性效应。然而,代谢组学特征能否解释健康生活方式对预防RA的有益作用仍有待探讨。GSK J4随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的发展,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分析已被广泛应用于评估感兴趣的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联,它可以联合遗传和代谢组学的优势,进一步探索健康生活方式代谢组学特征和RA之间的潜在因果关联。此外,先前研究大多基于传统流行病因素和遗传易感性建立RA的风险预测模型,进一步结合代谢组学分析是否对RA风险预测具有增量价值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拟在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UKB)人群中,进行以下三部分研究分析:首先探讨反映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谢组学特征,分析其与RA的前瞻性关联;其次利用GWAS阐明与该代谢特征关联的遗传变异位点,进行MR分析进一步确定该代谢特征与RA的因果关联;最后结合该代谢特征和遗传易感性改善RA的风险预测,为实现RA精准预防提供科学依据。第一部分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谢特征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风险的关联: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确定反映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谢特征,探讨该代谢特征与RA发病风险前瞻性关联,并评估其是否在健康生活方式与RA关联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方法:本研究排除UKB中生活方式问卷数据缺失者、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测量的代谢组学数据缺失者、研究分析期间失访者以及基线自我报告或确诊RA者,共计纳入87 258人。健康生活方式基于五分制量表制定,满足以下一项则得一分:健康饮食、规律运动、不吸烟、适度饮酒和正常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UKB对基线时非禁食血浆样本进行的NMR代谢组学测量包含249种代谢生物标志物,涵盖了多种代谢物类别,包括14个脂蛋白亚类、脂肪酸以及各种低分子量代谢物,如氨基酸、酮体和糖酵解代谢物等。采用弹性网回归评估249种代谢物与RA的关联系数,并通过非零系数的加权浓度和来构建反映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谢特征。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估健康生活方式、代谢特征与RA关联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并应用因果中介分析方法,检查健康生活方式与RA关联中代谢特征的中介作用大小。分别在年龄(<50岁、50-60岁、>60岁)、性别(女性、男性)亚组中验证了健康生活方式、代谢特征和RA风险的关联结果的稳健性和潜在差异。此外,根据代谢特征的第20和80百分位数将其划分为不利(0-20th)、适中(20-80th)、有利(80-100th)三组,以不利代谢特征为参考水平,评估适中/有利代谢特征是否对RA具有保护性作用。结果:在中位8.1年的随访时间中,共记录了557例RA新发病例。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谢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平均直径较大,总胆碱、柠檬酸盐、亚油酸和ω-3脂肪酸浓度增加,磷脂酰胆碱和乙酰糖蛋白浓度减少。代谢特征与健康生活方式评分显著相关(Spearman r=0.45,P=4.2×10~(-15))。前瞻性关联研究结果表明,该代谢特征与RA风险呈负向关联(HR 0.76 per SD,95%CI:0.70-0.83)。代谢特征很大程度上中介了健康生活方式对RA的有益效应(中介比例:64%,95%CI:50-83%)。与不利代谢特征的参与者相比,处于有利代谢特征的参与者发生RA的风险降低了49%(95%CI:33-62%)。年龄>60岁、女性和不利代谢特征的人群亚组,RA的预测绝对风险相对最高。结论: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谢特征与充足能量供应、良好的脂蛋白谱、有益脂肪酸增加和炎症水平下降相关。该代谢特征在健康生活方式降低RA发病风险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改善生活方式以实现有利代谢特征有助于预防RA,尤其对老年女性人群潜在益处更大。第二部分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谢特征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风险的关联: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目的:阐明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谢特征相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并通过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探讨该代谢特征与RA因果关联。方法:基于前瞻性研究人群,进一步排除了遗传和自我报告性别不匹配、杂合率异常值、基因型缺失、亲缘系数过高以及非白人参与者,最终86 675人纳入遗传相关分析。使用QCTOOL软件对插补基因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inor allele frequencies,MAF)<0.5%、插补基因型信息得分(imputation information scores,INFO)<0.3或未通过Hardy-Weinberg检验(P<1×10~(-6))的SNPs被排除在外。基于基因型加性遗传模型假设,采用BOLT-LMM软件的线性混合模型算法进行代谢特征的全基因组关联(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分析,并调整年龄、性别、评估中心、健康生活方式评分、前10个遗传主成分和基因分型芯片类型。接着,利用PRSice-2软件从上述GWAS结果中通过加权等位基因效应值构建代谢特征的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s,PRS),将该PRS作为工具变量来表示遗传预测的代谢特征,在Cox模型中检查该PRS和RA的关联。此外,还分别进行了单样本和两样本MR分析。对于单样本MR分析,进行了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two-stage least-squares,2SLS),在第一阶段,使用线性回归估计了对遗传工具变量(代谢特征的PRS)回归的代谢特征的预测值,在第二阶段,使用Cox模型将RA作为响应变量,对代谢特征的预测值进行回归,调整了年龄、性别、禁食时间、家庭收入、教育水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患病情况。对于双样本MR分析,通过连锁失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r~2=0.1,±500kb)和提示性显著阈值(P<1×10~(-5))选择了与代谢特征独立相关的SNPs作为遗传工具变量。遗传工具变量中包含的SNPs和RA关联效应值从两项已发布的RA GWAS汇总统计数据集中提取:Finn Gen生物库第5轮分析(6236例RA病例,147 221例对照)和Ha E等人的RA GWAS meta分析(1436animal component-free medium1例RA病例,43 923例对照),分别有183个SNPs和190个SNPs纳入到最终的两样本MR分析。双样本MR分析主要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variance weighted method,IVW)汇总多个SNPs的效应估计量。基于上述两个不同的RA GWAS数据集得到的两样本MR分析结果,再通过逆方差加权固定效应meta分析汇总成一个综合结果。结果:GWAS结果表明,代谢特征基于SNP的遗传力为0.1528(SD=0.0132)。基因组控制膨胀因子λ为1.15,λ偏大反映了研究的大样本量和代谢特征的多基因性。2708个SNPs达到全基因组关联显著性(P<5×PCI-32765使用方法10~(-8)),这些SNPs代表42个独立的位点和七个基因聚集簇,包括GCKR、CTB-40H15.4、MLXIPL、RP11-136O12.2、ALDH1A2、SLC13A5和PLTP。代谢特征的PRS与RA呈负相关(HR 0.76 per SD,95%CI:0.70-0.83)。单样本和两样本MR分析也同样显示了遗传预测的代谢特征与RA的负向因果关联(ORs,95%CI:0.84,0.75-0.94和0.84,0.73-0.97)。结论:GWAS结果提示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谢特征多基因性,涉及脂质和葡萄糖代谢等生物学途径。MR结果表明,该代谢特征与RA风险降低之间存在因果关联。第三部分结合代谢特征和遗传易感性改善类风湿关节炎风险预测目的:探讨结合代谢特征和遗传易感性是否能改善RA风险的预测。方法:研究人群与前一部分研究人群一致。首先建立了三个独立的RA风险预测模型:基础预测模型、代谢特征预测模型和遗传易感性预测模型。基础预测模型包含传统的RA风险预测因素(年龄、性别、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BMI、吸烟、饮酒、饮食和体育活动)。代谢特征预测模型与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包含代谢特征的Cox模型一致。RA的遗传易感性通过计算PRS来衡量,涵盖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MHC)区域的SNPs和非MHC区域的SNPs。遗传易感性预测模型不仅包括了PRS,还包括人类白细胞抗原共享表位基因(human leucocyte antigen-shared epitope,HLA-SE,效应等位基因数量0/1/2)和吸烟包年数(从不吸烟,≤10包年,10-20包年,≥20包年)确证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项。此外,还通过嵌套这三个预测模型构建了一个更全面的结合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来衡量模型预测准确性。将实际绝对风险与预测绝对风险的十分位数进行对比来评估模型校准度。通过连续净重新分类改进(continuous 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c NRI)和综合判别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ndex,IDI)来分别比较结合模型相对于其他三个模型的预测性能改善程度,c NRI和IDI正值表明模型预测性能提高,c NRI和IDI负值则表明模型预测性能下降。结果:基础预测模型、代谢特征预测模型和遗传易感性预测模型对RA风险预测准确性适中,对应的AUCs(95%CI)分别为0.674(0.652-0.696),0.658(0.634-0.682)和0.673(0.651-0.695),结合模型预测准确性相对最高(AUC 0.702,95%CI0.680-0.724)。所有模型校准斜率在0.97-1.04之间,校准斜率接近1反映出预测风险与实际风险相对一致,说明各模型校准良好。结合模型分别与基础预测模型、代谢特征预测模型和遗传易感性预测模型比较的结果显示,结合模型预测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c NRIs>0.3(均有P<0.001)和IDIs≥0.07(均有P<0.001)。结论:结合代谢特征和遗传易感性可以适度改善RA风险预测,仍需在外部验证人群中进一步验证。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87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开展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术后依据是否发生VTE分为VTE组与非VTE组。收集两组年龄、性别、体Pevonedistat molecular weight质量Molecular Diagnostics指数、饮酒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术后并发症、制动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VTE病史、高脂血症PF-02341066、术前放疗、术前化疗、疾病类型、静脉穿刺次数等多方面资料,先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差异的项目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系统,获得影响结直肠癌术后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7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11例VTE,发生率为12.64%;单因素显示,年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制动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TE病史、高脂血症、静脉穿刺次数与结直肠癌术后VTE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显示,年龄≥65岁、有心血管疾病、有糖尿病、制动时间≥2d、手术时间≥3h、术中出血量≥100ml、有VTE病史、有高脂血症、静脉穿刺次数≥5次为结直肠癌术后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65岁、有心血管疾病、有糖尿病、制动时间≥2d、手术时间≥3h、术中出血量≥100ml、有VTE病史、有高脂血症、静脉穿刺次数≥5次为结直肠癌术后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还需据此制定预防措施,以减少VTE发生,加快患者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