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毫火针半刺法治疗急性期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期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毫火针半刺法治疗,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Lequesne指数评分及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Secretase抑制剂crosis factor α,TNF-α)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1)疼痛程度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Chromatography义(P<0.05)。(2)关节功能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Lequesne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炎症因子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关节液中的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毫火针半刺法治疗急性期寒湿痹阻型膝EZH1/2抑制剂骨性关节炎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关节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如何提高遗传性结直肠癌的筛查防治水平
结直肠癌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恶性肿瘤。遗传性结直肠癌是由于癌症易感基因的胚系突变而引起的家族遗传性疾病,容易发生包括结直肠癌在内的多种肿瘤,而且肿瘤发病年龄早,病情复杂,危害极大。遗传性结直肠癌包括两大类,非息肉病性(林奇综Confirmatory targeted biopsy合征)和息肉病性(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黑斑息肉病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病PI3K/Akt/mTOR抑制剂综合征和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林奇综合征是由于错配修复基因的胚系突变而NSC 125973体内实验剂量引起的,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3%,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最常见的息肉病性遗传性结直肠癌,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1%。目前,广大医护人员对遗传性结直肠癌认识不足,导致我国遗传性结直肠癌的漏诊率较高,筛查防治水平较低。本文将以林奇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两种最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为例,探讨如何提高遗传性结直肠癌的筛查防治水平。
结直肠癌发生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索结直肠癌发生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收集在四川地区长期生活的33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和33例健康人群(对照组)的粪便,采用16S rRNA测序分析比较两组人群粪便肠道菌群差异。结果 结直肠癌组患者Shannon指数较健康人低(P<0.05),而ACE指数、Chao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结直肠癌组患者厚壁菌门(P<0.001)、放线菌门(P<0.01)降低,梭杆菌门(P<0.01)、疣状菌门(P<0.01)升高。在属水平上结直肠癌组患者毛螺菌属、瘤胃球菌、粪球菌、霍氏真杆菌等相对丰度降低(P<0.01或0.05),UBA1819、毛螺菌科selleck化学UCG.010、副拟杆菌属、另枝菌属等相对丰度升高(naïve and primed embryonic stem cellsP<0.01或0.05)。属水平肠道菌群与血红蛋白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结直肠癌组患者多尔菌属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四川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azd6738.html地区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呈现有益菌较少、有害菌增多的特征,其发生可能与副拟杆菌属、另枝菌属、颤螺科UCG.002等有关。此外,多尔菌属可能会促进结直肠癌患者贫血的发生。
清热解毒中药灌洗对宫颈癌放射性阴道炎患者中医证候、阴道炎症的影响和安全性探讨
目的 探讨清热解毒中药灌洗对宫颈癌放射性阴道炎患者中医症候、阴道炎症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原则将120例2019年5月-2022年5月河北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化疗二科收治的宫颈癌放射性阴道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常规阴道冲洗,试验组给予清热解毒中药进行阴道冲洗,2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2组治疗6个月后的疗效,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中医证候、阴道酸碱度值(p H值)、阴道LGK-974纯度症状、免疫功能、阴道炎症指标水平及治疗期间的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的总有效率(80.00%)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较高(93.33%,P <0.05)。治疗6个月后,2组外阴瘙痒、干涩灼热、带下量多PLX-4720、immune sensing of nucleic acids色黄味腥臭、阴道清洁度评分、阴道p H值及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3(IL-13)、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降低,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 <0.05);2组阴道局部体征评分及血清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00%)与对照组(11.67%)比较无差异(P> 0.05)。结论 清热解毒中药灌洗可有效调节宫颈癌放射性阴道炎患者阴道p H值,改善阴道症状和中医证候,并可减轻患者阴道炎症,改善免疫功能,进而可提高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不同力线位胫骨高位截骨对膝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胫骨后倾及髌骨高度影响对比
目的: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应用不同力线位的胫骨高位截骨术对膝关节功能、胫骨后倾及髌骨高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84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抽签的方法分为两组。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OWHTO)组42例给予OWHTO术,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www.selleck.cn/products/gsk126骨(CWHTO)组42例给予CWHTO术,对比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影像学指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CCRG 81045使用方法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M-K指数、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平台后倾角(PT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ZO Thin-film transistor biosensor;手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MP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WHTO组患者PTS低于OWHTO组,M-K指数高于OWHTO组(P<0.05);两组患者神经损伤发生率、截骨延迟愈合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WHTO术及OWHTO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均取得满意效果,且安全性较高。CWHTO术对髌骨高度无影响,但会减少胫骨后倾;OWHTO术可降低患者髌骨高度,增加胫骨后倾。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淫羊藿苷对膝创伤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镇痛效果及机制
背景:创伤性关节炎是骨关节炎最常见的形式之一,体内外研究显示,淫羊藿苷能通过多靶点、多途径medial cortical pedicle screws、多通路对骨关节炎起到治疗作用,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但淫羊藿苷对创伤性关节炎的镇痛效果及作用机制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淫羊藿苷对大鼠膝创伤性关节炎的镇痛效果及机制。方法:VE-822临床试验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淫羊藿苷组,每组10只。后两组切断大鼠右膝前交叉韧带造模,假手术组仅切开右膝关节囊。造模结束后,淫羊藿苷组大鼠给予淫羊藿苷溶液100 mg/(kg·d)灌胃,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同时期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8周。给药结束后,AZD2281核磁采用机械刺激法与热辐射法检测机械撤退阈值与热撤退潜伏期,以此评估大鼠的疼痛阈值;应用旷场实验评估大鼠焦虑、抑郁状态;对膝关节软骨组织进行大体观察及Pelletier评分;以番红固绿染色与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评分评估软骨退变程度;采用ELISA检测关节液与滑膜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质量浓度;蛋白印迹法检测软骨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单核细胞膜受体2配体受体轴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1)与模型组相比,淫羊藿苷组的机械撤退阈值与热撤退潜伏期均显著升高(P <0.05);(2)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运动总距离、总穿格数、中央区滞留时间均显著减少(P <0.05),与模型组相比,淫羊藿苷组大鼠上述3个指标均显著增加(P <0.05);(3)与模型组相比,淫羊藿苷组膝关节液及滑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质量浓度均显著降低(P <0.05);(4)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关节软骨面多表现为凹凸不平、形变,软骨组织肥大、硬化无光泽,大量软骨组织剥脱;而淫羊藿苷组较模型组软骨退变明显减轻;(5)番红固绿染色与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评分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膝关节软骨组织退变严重,而淫羊藿苷组较模型组软骨退变明显减轻;(6)与模型组相比,淫羊藿苷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单核细胞膜受体2配体受体轴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05);(7)提示淫羊藿苷可以显著减轻大鼠膝创伤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的痛觉过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膝关节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质量浓度及抑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单核细胞膜受体2配体受体轴的蛋白表达有关。
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药与联合氨基水杨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Meta分析
目的:对于已经升级为抗肿瘤坏死因子α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比较抗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单克隆抗体单药治疗与联合5-氨基水杨酸(aminosalicylic acid,ASA)治疗的疗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医生在选择UC患者用药方案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的方法检索各类中英文数据库,搜集关于在UC患者中使用抗TNF-α单抗单药与联合5-ASA治疗对比的研究,将临床缓解作为主要终点,内镜下缓解和不良事件作为次要终点,制定文章纳入和排除标准后进行文献筛选及资料Bioprocessing提取。文献质量评价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数据分析使用Revman软件。首先对纳入的文章进行异质性分析,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最终结果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P<0.05定义为具有统计学意义,应用漏斗图来评价发表偏倚。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6篇文献,共6326名患者。使用NOS进行质量评价,均为6颗星及以上。共有3篇文章的结局指标包含临床缓解,对其进行异质性检验,I~2=0%,P=0.87,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升级为抗TNF-α单抗后继续使用5-ASA的临床缓解率较低,但该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OR=0.82,P=0.Cobimetinib11,95%CI=0.64-1.05)。共有2篇文章的结局指标包含内镜下缓解,对其进行异质性检验,I~2=69%,P=0.07,提示存在异质性,但I~2<7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升级为抗TNF-α单抗后继续使用5-ASA的内镜下缓解率较低,但该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OR=0.73,P=0.56,95%CI=0.25-2.11)。共有4篇文章的Src抑制剂结局指标包含不良事件,对其进行异质性检验,I~2=0%,P=0.68,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升级为抗TNF-α单抗后继续使用5-ASA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但该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OR=0.90,P=0.11,95%CI=0.78-1.03)。结论:对于已经升级为抗TNF-α单抗治疗的UC患者,继续5-ASA治疗并不会在临床缓解和内镜下缓解方面获益,同时也不会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清肠温中方内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清肠温中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U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给予清肠温中方配方颗粒内服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内服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中医症候方面疗效和临床总体疗效),治疗前后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7、IL-23、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1)]、免疫应答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β-内咖肽(β-EP)、ILRepSox纯度-2和IL-8]、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二胺genetic ancestry氧化酶(DAO)、D-乳酸(D-LA)、尿淀粉酶(UAMY)、细菌脂多糖(LPS)和内毒素],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中医症候方面疗效及临床总体疗效,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免疫应答指标IL-2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炎性因子指标IL-1β、IL-17Entinostat供应商、IL-23、NLRP3和CASP1,免疫应答指标TNF-α、β-EP、IL-8及肠黏膜屏障指标DAO、D-LA、UAMY、LPS、内毒素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研究组IL-2水平更高,其他指标水平均更低,P<0.05。研究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肠温中方内服治疗UC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纠正免疫失衡、缓解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修复实现的。
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自噬探讨当归四逆汤对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影响
目的: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信号通路,探讨当归四逆汤对痛风性关节炎(GA)大鼠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0.3 mg·kg~(-1))和当归四逆汤低、中、高剂量组(6.54、13.08、26.16 g·kg~(-1)),每组10只,并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7 d。于第5天给药1 h后向各组(正常组除外)大鼠右侧踝关节注射尿酸钠混悬液(50 g·L~(-1Epimedii Herba))建立GA模型,获悉更多正常组注射等体积的无菌生理盐水。观察大鼠踝关节肿胀情况;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水平;观察踝关节病理形态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滑膜PI3K、磷酸化(p)-PI3K、Akt、p-Akt、m TOR、p-m TOR、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Ⅰ(LC3Ⅱ/Ⅰ)、自噬效应蛋白(Beclin-1)、泛素结合蛋白(p62)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PI3K、Akt、m TOR、LC3、BTamoxifen分子量eclin-1、p62 m 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关节肿胀指数显著升高(P<0.01),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升高(P<0.01),踝关节滑膜组织可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滑膜组织PI3K、p-PI3K、Akt、p-Akt、m TOR、p-m TOR、p6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I3K、Akt、m TOR、p62 m 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LC3Ⅱ/Ⅰ、Beclin-1蛋白和LC3、Beclin-1 m RNA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当归四逆汤中、高剂量组大鼠关节肿胀明显减轻(P<0.05);血清中TNF-α、IL-6、IL-1β表达量显著明显降低(P<0.05);踝关节滑膜组织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减轻;滑膜组织PI3K、p-PI3K、Akt、p-Akt、m TOR、p-m TOR、p6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PI3K、Akt、m TOR、p62 m RNA表达量亦明显降低(P<0.05),而LC3Ⅱ/Ⅰ、Beclin-1蛋白和LC3、Beclin-1 m RNA表达量均明显上升(P<0.05)。结论:当归四逆汤可以抑制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提高大鼠滑膜组织自噬水平,改善痛风性关节炎,并且以高剂量效果最佳。
基于TGF-β1/Smad、NF-κB的中药干预哮喘气道重塑实验研究进展
气道重塑是支气管哮喘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病理变化,是其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中医药界围绕哮喘气道重塑相关信号通路,开展了大量实验探索,该文综述了近五年来中药调控TGF-β1/Smad、NF-κB等通路干预哮喘气道重塑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表明,中医主要以清热化痰平喘;降气化痰平喘;温阳化痰平喘;寒热同调、补泻兼施;健脾化痰平喘;润肺补虚化痰平喘;益气固BAY 73-4506分子量本;解表宣肺平喘;温阳平喘等治法调控信号通路。中药单体抑制气道重塑的选择主要来源于以化痰平喘、活血化瘀功效为主的中药。中药调控TGF-β1/Smad主要通过下调TGF-β1、Smad2、Smad3、Smad4的表达,或提高Smad6、Smad7的表达,减轻气道上皮纤维化,抑制胶原纤维沉着,抑制气道上皮间充质转化,达到改善气道重塑的目的。中药调控NF-κB一方面通过抑制TLR4通路的活性,下调TLR4、TRAF6、MyD88、IL-4、IL-5、IL-13、 p38MAPK、NF-κB p65 mRNA 表达;另一方面升高IκBα的蛋白表达水平,抑制气道平滑肌增殖,减Z-IETD-FMK IC50弱气道高反应性和细胞因子的产生而改善哮喘气道重塑。本研究希冀为科研工作者全面了解中药在干预哮喘气道重塑信号通路方面取得的进展提供帮助,并指出当前中药干预哮喘气道重塑科PIN-FORMED (PIN) proteins研存在的短板,期待更规范得进行科研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