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血常规、D-二聚体(D-D)及降钙素原(PCT)与新生儿败血症继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8月至2022年9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根据是否继发NEC分为NEC组(n=12)和非NEC组(n=88)。收集两组患儿及孕母围生期的临床资料及检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红细胞分布宽度(R更多DW)、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D-D及PCT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继发NEC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血常规、D-D及PCT对新生儿败血症继发NEC的预测价值。结果NEC组和非NEC组患儿的胎龄、喂养方式、脐静脉置管、WBC、MPV、D-D及PCT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7Canagliflozin分子式9、5.114、5.634、5.357、4.951,χ~2=7.181、13.145、4.49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喂养方式、MPV、WBC、D-D及PCT均是新生儿败血症继发NEC的独立有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PV、WBC、D-D、PCT及四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5、0.821、0.784、0.703、0.906,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 MPVDrug response biomarker、WBC、D-D及PCT水平均与新生儿败血症继发NEC有关,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继发NEC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性别对膝骨关节炎针刺治疗疗效的影响: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二次分析
目的 探讨膝骨关节炎针刺治疗疗效在不同性别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对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分析。试验将442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手针组(145例)、电针组(151例)、假针刺组(146例)。手针组以犊鼻、内膝眼、曲泉、膝阳关、阿是穴为主穴,按照循经配穴法选择3个配穴,电针仪不输出电流;电针组取穴同手针组,电针仪输出2/100 Hz疏密波;假针刺组选择8个非经非穴点浅刺,电针仪不输出电流。每次针刺干预30 min,每周3次,共8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记录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功能评分、获悉更多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针刺有效应答定义为WOMAC功能评分至少下降6分,且NRS评分至少下降2分。结果 手针组中男性有效应答率58.8%,女性59.6%,不同性别有效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中男性有效应答率62.5%,女性59.7%,不同性别有效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针刺组中男性针刺有效应答率52.5%,女性45.3%,不同性别有效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治疗膝骨关节genetic variability炎疗效与性别无关,不同性别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情况都很少,提示针刺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具有较好的疗selleckchem NVP-TNKS656效以及安全性。
结直肠癌组织CSMD1、MTA3蛋白表达与肿瘤进展及预后的关系
探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CSMD1、转移相关基因基因3(MTA3)蛋白表达更多与肿瘤进展及预后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2例CR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距离癌组织边缘>2 cm)中CSMD1、MTA3蛋白表达情况。Spe arm an秩相关分析CRC组织中CSMD1与MTA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CSMD1、MTA3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Log-rank检验及Kaplan-Me ie r生存分析不同CSMD1、MTA3蛋白表达患者生存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CR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CRC组织中CSMD1、MTA3蛋白阳性glioblastoma biomarkers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均P<0.05)。不同肿瘤分期、分化程度CRC患者癌组织CSMD1、MTA3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SMD1、MTA3阴性表达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阳性表达患者(P<0.05)。CSMD1阴性表达、MTA3阴性表达、低分化程度和肿瘤分期Ⅲ期是CRC患者不良PF-03084014预后的危险因素。CRC组织中CSMD1、MTA3阳性表达降低,两者表达与肿瘤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关,均可促进肿瘤进展,是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泄浊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Notch1、Hath-1及MUC2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泄浊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小鼠Notch1、Hath-1及MUC2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泄浊解毒方在UC小鼠治疗中的作用机selleckchem Erdafitinib制。[方法]选取37只SPF级C57 BL/6小鼠,雄性,随机抽取8只确定为空白组(N组),其余小鼠通过自由饮用DSS溶液建立UC模型。确认造模成功后,将剩余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组)、美沙拉嗪组(S组)、泄浊解毒方组(Z组),每组各8只。N组及M组小鼠给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S组、Z组给予相应Medium Frequency药物灌胃治疗,疗程14 d,治疗结束后处死全部小鼠,留取结肠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MUC2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JAK抑制剂小鼠肠上皮细胞Notch1及Hath-1蛋白表达。[结果](1)与N组相比,M组小鼠MUC2蛋白表达显著减弱,阳性细胞分布区域明显缩小(P<0.05);与M组相比,S组及Z组上皮细胞MUC2均表达增强,阳性细胞分布范围增大(P<0.05);S组与Z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M组相比,S组及Z组小鼠结肠组织MUC2及Notch1蛋白表达均有所升高(P<0.05)、Hath-1蛋白表达有所降低(P<0.05)。[结论]泄浊解毒方可通过增加UC模型小鼠结肠组织MUC2及Hath1蛋白表达,降低UC模型小鼠结肠组织Notch-1蛋白表达,促进肠道黏膜修复
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与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肠黏膜屏障、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5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研究病例分为联合组52例和常规组53例,在健康宣教和日常生活、饮食、作息调理的基础上,常规组服用西药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用药基础上服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对比两组疗效,指标包括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血清D-乳酸含量、二胺氧化酶(DAO)活性、T细胞亚群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明显Next Gen Sequencing低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D-乳糖含量和DAO活性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改善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D8+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D4+、CD4+/CD8+均升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D-Lin-MC3-DMA生产商0.05),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好,可有效增强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缓解炎症BIBW2992反应。
噻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对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气道重塑因子及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噻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对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ACOS)患者炎症因子、气道重塑因子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Medication reconciliation至2021年1月收治的80例ACOS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噻托溴铵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白细胞介素-22(IL-2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CL13900、骨桥蛋白(OPN)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及Th17/Treg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PS-341采购(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噻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ACOS可有效抑制炎症因子,调节气道重塑因子水平与Treg、Th17表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结直肠癌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患者Th1/Th2比值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患者Th1/Th2比值变化及与预medication beliefs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且随访至2022年1月的103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作点击此处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术后有无发生感染性并发症为感染组(n=36)与非感染组(n=67),对比两组Th1、Th2、Th1/Th2比值、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3(IL-13)、病死率、复发率及无进展生存期(PFS)。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h1/Th2比值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感染组的Th1与非感染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的Th2高于非感染组,而Th1/Th2比值低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的IL-2、IFN-γ低于非感染组,而TNF-α、IL-6、IL-10、IL-13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3年病死率、复发率高于非感染组,而PES短于非感染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Th1/Th2比值、IL-10水平会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产生影响(P<0.05)。结论:Th1/Th2比值在结直肠癌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患者中呈明显下降趋势,并其下selleckchem SB431542降与患者预后具有一定关系,临床可通过动态监测Th1/Th2比值变化,为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减少室内空气颗粒物对老年人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
背景暴露于室内空气颗粒物污染会增加呼吸道和心血管疾Erastin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老年人群中尤其明显。目的 探究室内空气颗粒物对老年人心肺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及短期使用空气净化器是否改善老年人的心肺健康。方法 于2020年1月选取中国重庆市江北区老年公寓24名健康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一项随机、双盲交叉试验。老年人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交替使用真、假空气净化器48 h,期间有12 d的洗脱期。每次净化结束后测试老年人14种循环系统的炎症、凝血和氧化应激的生物标CHIR-99021化学结构志物及肺功能、血压、心率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等健康指标。应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评估空气净化器对健康指标的影响。结果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与假净化器相比,使用真净化器的老年人血液炎症因子中纤维蛋白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改变量为-15.1%[95%CI(-23.1%,-6.3%),P<0.05]、-17.7%[95%CI(-22.9%,-12.3%),P<0.05]和-17.2%[95%CI(-23.9%,-9.8%),P<0.05];single-molecule biophysics凝血因子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改变量为-14.9%[95%CI(-21.1%,-8.2%),P<0.05],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改变量为-13.5%[95%CI(-18.7%,-8.0%),P<0.05];心率改变量为-5.8%[95%CI(-10.6%,-0.8%),P<0.05];室内细颗粒物(PM2.5)浓度每升高1μg/m3,老年人纤维蛋白原、MCP-1、MPO、PAI-1、t-PA、D-二聚体、心率相应升高0.51%、0.48%、0.56%、0.49%、0.43%、0.31%、0.20%(P<0.05)。结论 室内空气净化器与炎症和凝血生物标志物的浓度降低有关。空气净化可能成为一种改善老年人的循环和心肺健康的公共卫生措施。
火针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清IL-1β、TNF-α、MMP-13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火针对膝骨关节炎(KOA)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AM-2282溶解度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6只SD大鼠分为造模组23只和空白组13只,建立KOA模型。造模组和空白组随机抽取3只比较Mankin’s评分进行造模鉴定。将造模组剩余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火针组,每组10只。火针组进行火针治疗,隔天1次,治疗4周。治疗前后对3组大鼠进行改良Lequesne MG行为学评分评估,治疗后检测3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MMP-13含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造模组Mankin’s评分明显升高(P <0.05)。治疗前造模组改良Lequesne MG行为学评分高于空白组(P <0.05);治疗后火针组Lequesne MG行为学评分低于模型组(PPreclinical pathology <0.05)。治疗后火针组血清IL-1β、TNGNE-140作用F-α、MMP-13表达低于模型组(P <0.05)。结论 火针能通过降低血清IL-1β、TNF-α、MMP-13表达减轻软骨损伤。
老年ICU插管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特异性生化标志物和发生机制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重症监护室(ICU)插管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研究特异性标志物和临床量表的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要求老年ICU需呼吸机支持患者,将拔管后第1天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24分定为病例组92例,其余96例为对照组,观察入院时(T0)及拔管后1 d(T1),3 d(T2)和7 d(T3)的MoCA、MMSE评分,同时检查两组在对应时间点的S100β蛋白、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更多胞介素(IL)-6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指标。结果 两组MoCA评分均在T0最高,在T1最低,此后逐渐上升趋势,两组MoCA评分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除T0外,两组之间各时间点MoC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例组在T0~3时间点测的S100β蛋白、TNF-α、IL-6及NSEhepatic fibrogenesis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S100Barasertib抑制剂β蛋白、TNF-α、IL-6、NSE与MoCA评分呈显著相关(P<0.001);S100β蛋白与TNF-α、IL-6、NSE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TNF-α与IL-6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 MoCA特异性高,可用于老年ICU认知障碍的评估,而血清S100β蛋白、NSE是敏感可靠反映认知障碍脑损伤的特异性生化标志物,可能和TNF-α诱导全身炎症反应释放IL-6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