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miR-622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预后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挖掘分析miR-622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探究其靶基因功能富集及通路分析及其对甲状腺癌预后的影响,为甲状腺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通过miRBase及dbDEMC 3.0数据库分析miR-622的保守性及在肿瘤中的表达;使用Starbase3.0和CancerMIRNome数据库筛选selleckchem出miR-622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肿瘤。同时分析miR-622在THCA中的表达。对miR-622靶基因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下游靶基因建立相互作用网络,并采用Cytoscape软件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进行Hub基因筛选。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miR-62Carotene biosynthesis2表达与THCA患者总生存期的关系,评估其对THCA患者的预后意义。结果 miR-622序列在多个物种间保持一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数据分析显示,miR-622在甲状腺癌中表达下调,且miR-622的低表达与THCA患者的不良预后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功能富集结果显示,miR-622靶基因主要参与P53信号通路、结肠癌以及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等,通过靶基因分析,得到10个关键基因。结论 miR-622在THCA患者中的表达异常,且miR-622参与THCA的多个生物过程及信号转导过程,可作为THCwww.selleck.cn/products/TaurineA潜在生物学标志物。

钙池操纵性钙内流对特应性皮炎上皮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钙池操纵性钙内流(SOCE)及其介导的钙信号在特应性皮炎(AD)上皮屏障破坏中的作用。方法:6周龄BALB/c小鼠,采取胶带粘贴及1%DNCB致敏法建立AD模型,分为对照组、AD组、SOCE抑制剂BTP2处理的AD组(AD-BTP2)和外用糖皮质激素处理的AD组(AD-TCS)。采用组织学检查表皮厚度,通过皮水分丢失(TEWL)测定小鼠皮肤屏障功能。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HaCaT,分为对照组Expression Analysis、尘螨(HDM)提取物刺激组和HDM刺激并BTP2干预组(HDMZ-IETD-FMK使用方法-BTP2),采用MTT法进行细胞增殖试验,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SOCE及上皮屏障相关基因的表达。FITC-右旋糖酐通透性实验评估HaCaT细胞屏障功能。结果:AD组小鼠较对照组小鼠的经皮水分丢失和表皮增厚均更为显著(P<0.000 1);而BTP2处理后AD小鼠的经皮水分丢失(P<0.05)和表皮增厚(P<0.000 1)进一步加重。HDM刺激可以促进HaCaT细胞的增殖,而BTP对细胞增殖没有影响。HDM刺激后HaCaT细胞SOCE相关蛋白Orai1~3,STIM1~2和SARAF的mRNA表达与对照组细胞无差异,但Orai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DM刺激HaCaT细胞后屏障相关闭合蛋白Occludin和兜甲蛋白Loricrin表达下调;GW-572016而BTP2处理后可以恢复Occludin和增加E-cadherin的表达。HDM组HaCaT细胞的FITC-右旋糖酐通透性高于对照组细胞,而1μmol/L BTP2可以显著降低HDM诱导的FITC-右旋糖苷通透性改变。结论:在AD动物模型和细胞水平,SOCE抑制剂BTP2对上皮屏障具有相反的效应,提示SOCE在2型炎症中作用的复杂性,相关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糖代谢相关蛋白、miR-22与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的关系探讨

目的 研究糖代Laduviglusib临床试验谢相关蛋白、miR-22与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及其相关性分析。方法 QPCR与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主动脉组织中SIRT1、miR-22的表达情况;使用皮尔逊统计法分析SIRT1、miR-22表达情况与主动脉夹层疾病的相关性;将载体miR-con、miR-22、anti-miR-con、anselleckchem PLX5622ti-miR-22、si-con、si-SIRT1、WT-SIRT1与MUT-SIRT1载体单独或是共转至HASMC细胞;双荧光素酶实验研究miR-22与SIRT1的靶向调控关系;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ELISA实验检测各组验证因子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织比较,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组织中miR-22的表达降低、SIRT1的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iR-22能够靶向调控SIRTAutomated Workstations1的靶表达;过表达miR-22能够促进细胞增殖,提高细胞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P <0.05);沉默SIRT1能够促进细胞增殖,提高细胞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P <0.05)。SIRT1与主动脉夹层发病情呈正相关(r=0.532,P <0.05),miR-22与主动脉夹层发病情呈负相关(r=-0.647,P <0.05)。结论 miR-22能够通过抑制SIRT1的表达促进细胞增殖与提高验证因子表达,加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同时其差异表达也可以作为疾病严重程度的潜在判断标准。

细菌与PD-1抗体联合用药对结肠癌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研究目的:结肠癌是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实体肿瘤之一,中期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60%,晚期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几乎为0。目前,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手段包括手术、化疗合放疗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结肠肿瘤的生长,然而细胞恶性程度高,易发生复发、转移和耐药的中晚期结肠癌患者预后不佳。基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的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为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但大多数人对此免疫疗法不敏感,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同肿瘤细胞中PD-1/PD-L1表达量不一致以及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浸润不足。工程菌S.ΔppGpp FlaB(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分泌鞭毛蛋白B)通过增强M1型巨噬细胞的极化来有效治疗肿瘤。我们推测其可能还具有改善肿瘤微环境(如促进T细胞浸润)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从S.ΔppGpp FlaB与PD-1抗体联合用药治疗肿瘤入手,探究基因工程菌S.ΔppGpp FlaB和PD-1抗体联合用药对肿瘤治疗的效果及机制,为细菌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协同作用的研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了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人结肠癌单细胞测序数据;构建了生物发光菌株S.ΔppGpp FlaB lux,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在第2、第4、第6、第8、第10天检测S.selleck化学ΔppGpp FlaB lux组和S.ΔppGpp FlaB lux+PD-1抗体组荷瘤小鼠体内菌株的存活情况;建立了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人结肠癌细胞HT-29、人肝癌细胞Hep G2和人胃癌细胞HGC-27皮下荷瘤小鼠模型,研究S.ΔppGpp FlaB与PD-1抗体联合用药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对给药后的小鼠肿瘤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验证PD-L1、PD-1、p-PD-1的表达;q RT-PCR验证CD8+、CCL4、CXCL10的表达;免疫荧光切片检测肿瘤内PD-1和PD-L1的表达,以及M1/M2型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和T细胞的浸润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荷瘤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组织病理学检查荷瘤小鼠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等主要生命脏器和肿瘤组织;WB检测PI3K、p-PI3K、AKT和p-AKT的表达,分析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结肠癌肿瘤微环境中缺乏树突状细胞、CD8+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结肠癌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均含有巨噬细胞且数量相当;S.ΔppGpp FlaB lux组和S.ΔppGpp FlaB lux+PD-1抗体组荷瘤小鼠体内实体瘤均能检测到菌体存活,且发光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CT26、HT-29、Hep G2和HGC-27 4种荷瘤小鼠模型中,联合给药组均能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与PD-1抗体和S.ΔppGpp FlaB单独给药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PD-1抗体给药组比较,联合给药组有2546个基因上调和1808个基因下调,主要涉及癌症和PI3K/AKT信号通路;与PD-1抗体组比较,S.ΔppGpp FlaB+PD-1抗体组的PD-L1、PD-1、p-PD-1、CD8+、CCL4、CXCL10的表达均上调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S.ΔppGpp FlaB和S.ΔppGpp FlaB+PD-1抗体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D-1抗体组比较,S.ΔppGpp FlaB+PGW-572016分子式D-1抗体组明显增加PD-1和PD-L1的表达以及M1型巨噬细胞、DC细胞和T细胞的浸润,但S.ΔppGpp FlaB和S.Δpmedicinal leechpGpp FlaB+PD-1抗体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与PD-1抗体组比较,S.ΔppGpp FlaB+PD-1抗体组的IL-10、MCP-1、TNF-α和IFN-γ含量明显增加;实验各组中荷瘤小鼠的心脏、脾脏、肺脏和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S.ΔppGpp FlaB和S.ΔppGpp FlaB+PD-1抗体组中荷瘤小鼠的肝脏出现肝小叶周边和结肠癌肿瘤组织出现多灶性、桥接状细胞坏死;与PD-1抗体组比较,S.ΔppGpp FlaB+PD-1抗体组的p-PI3K和p-AKT表达均显著下调。研究结论:S.ΔppGpp FlaB可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促进CD8+T细胞的浸润,同时促进PD-1和PD-L1的表达,进而增强肿瘤对PD-1抗体的敏感性。此外,S.ΔppGpp FlaB可以通过抑制PI3K和AKT的磷酸化来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抑制肿瘤生长。本研究可为细菌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为临床中使用合成生物学手段的可能性奠定基础,为细菌和基于PD-1免疫检查点阻断剂联合治疗肿瘤提供新的参考。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LncRNA的研究

目的: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刺激的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medical model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体外模型,通过高通量测序筛选出表达上调的差异lnc RNA,经q PCR验证后sh RNA慢病毒感染细胞来抑制相关lnc RNA的表达,同未干预HA-VSMC对比,检测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胆固醇水平,为探索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及思路。方法:1.第一阶段,HA-VSMC随机分为两组:ox-LDL组和selleckchem PLX5622非ox-LDL组。前者予以100μg/ml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刺激24h,后者未予特殊处理。质检合格后,Trizol法提取总RNA,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符合标准的表达上调的差异lnc RNA。q PCR验证差异lnc RNA。2.第二阶段,HA-VSMC随机分为三组。sh RNA慢病毒感染72小时的正常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作为实验组,空载病毒感染为sh Ctrl组,正常HA-VSMC未予任何处理为对照组(CON组),通过显微镜下观察荧光及感染效率,使用q PCR检测3组目的基因表达量,验证实验组基因干扰的有效性。3.第三阶段,分为三组。第一组:正常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未予任何处理。第二组:仅加用100μg/m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刺激的正常HA-VSMC。第三组:加用100μg/m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上述sh RNA慢病毒感染的成功细胞,分别为ox-LDL+sh BOLA3-AS1组、ox-LDL+sh POC1B-AS1组、ox-LDL+sh GRXCR1-4组。以第二组作对照组,CCK8法检测3组细胞增殖活力;transwell小室法检测3组细胞迁移能力,ELISA法检测细胞内胆固醇浓度。结果:1.经过ox-LDL处理过的人主动脉血管平肌细胞与正常该细胞相比,初步筛选和验证出三种显著差异表达上调的长链非编码RNA BOLA3-AS1、POC1B-AS1、以及GRXCR1-4。2.显示本阶段实验组的细胞感染效率达到80%以上,细胞形态正常,感染成功。q PCR检测本阶段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目标lnc RNA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与对照组相比,ox-LDL+sh BOLA3-AS1组、ox-LDL+sh POC1B-AS1组、ox-LDL+sh GRXCR1-4组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活性显著降低(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x-LDL+sh BOLA3-AS1组、ox-LDL+sh GRXCR1-41组、ox-LDL+sh POC1B-AS1组细胞的迁移数分别为52±10.07、58±5.57、43±8.62,对照组细胞迁移数为120±10.41,与对照组相比,慢病毒感染组细胞迁移数显著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标准品对应的浓度和OD值得到回归直线方程y=0.4126x+0.0548(R~2=0.9943),与对照组相比,正常组胆固醇量明显降低(P<0.001),各慢病毒感染组胆固醇浓度均显著降低(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进行动脉粥样硬化lnc RNA的筛选。2.Lnc RNA可能参与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3.高表达的Lnc RNA(BOLA3-AS1、POC1B-AS1、GRXCR1-4)经验证后显示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4.Lnc RNA(BOLA3-AS1、PGefitinib IC50OC1B-AS1、GRXCR1-4)可能作为新的干预靶点,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病因学研究及药物靶点治疗。

载槲皮素仿生纳米粒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构建一种载槲皮素(QT)仿生纳米粒,旨在提高QT的靶向入胞效率,以提高QT对结直肠癌(CRC细胞的抑制和凋亡作用。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法制得PLGA.QT纳米粒,并在表面包覆红细胞膜(RBC)后,采用“后插入法”进行氨基乙基茴香酰胺(AEAA)靶向修饰,最终获得仿生靶向纳米粒(PLGA.QT.RBC-AEAAmedial cortical pedicle screws)。随后,对PLGA.QT.RBC-AEAA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及药物释放情况等进行表征。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细胞摄取情况,分别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评价纳米粒对小鼠CRC细胞CT26的增殖抑制作用和细胞凋亡作用。结果:制备得到的PLGA.QT.RBC-AEAA粒径为(107.3±7.7) nm、Zeta电位为(-17.5±0.6) mV、包封率为(65.7±5.2)%、载药量为(4.8±0.2)%,粒径小且均一,整体呈圆形,能有效装载QT。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PLGA.QT.RBC-AEAA纳米粒在酸性环境比在中性环境中具有更快的药物释放速率(P<0.01)。此外,该仿生靶向纳米粒能促进更多的QT进入到细胞内(P<0.05),并有效提高其对CT26细胞的毒性(PPF-03084014<0.0selleck VP-161),与游离药物相比,仿生靶向纳米粒对CT26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提高了近3倍。同时,与非靶向组相比,靶向纳米粒具有更强的促凋亡效果(P<0.01)。结论:经AEAA靶向配体修饰的PLGA.QT.RBC-AEAA纳米粒,能提高QT的靶向递送效率,增强其对CRC细胞的抑制和凋亡作用,可为今后QT体内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评价提供理论基础与实验依据。

骨痹散干预膝骨关节炎兔软骨组织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

背景:Wnt信号转导的活化与膝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当前对Wnt信号通路的研究侧重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其激活或抑制蛋白的表达。目的:观察院内协定处方骨痹散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兔体内炎症因子与Notch3/Hes1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用药思路。方法:将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组与骨痹散组,每组10只,使用改良Hulth法构建兔膝骨关节炎模型,持续造模8周,模型构建完毕后假手术组、模型组膝骨关NSC 119875试剂节处涂抹生理盐水,阳性组涂抹双氯芬酸钾凝胶,骨痹散组涂抹骨痹散,每天敷8 h,连续1周。给药完毕后观察动物活动情况并进行行为学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中前列腺素E2、环氧化酶2、白细胞介素1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与番红O染色观察软骨组织病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膝关节软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2,3,13蛋白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膝关节软骨组织中Notch3、Hes1、Wnt5a、β-catenin、Bcl-2、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BLZ945作用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动物行走困难,膝关节软骨组织损伤严重,血清中前列腺素Efaecal microbiome transplantation2、环氧化酶2、白细胞介素1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升高(P <0.05),软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2,3,13和Bax、Caspase-3、Wnt5a、β-catenin蛋白表达升高(P <0.05),Notch3、Hes1、Bcl-2蛋白表达降低(P <0.05);(2)与模型组相比,骨痹散组动物行走情况良好,血清中前列腺素E2、环氧化酶2、白细胞介素1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降低(P <0.05),膝关节软骨组织损伤减轻,软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2,3,13和Bax、Caspase-3、Wnt5a、β-catenin蛋白表达降低(P <0.05),Notch3、Hes1、Bcl-2蛋白表达升高(P <0.05);(3)结果表明,院内协定处方骨痹散能减轻兔膝骨关节炎的症状,改善软骨组织病变,减少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Notch3/Hes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基于TLR4/NF-κB通路研究诃子多糖对CIA模型大鼠及其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目的 观察诃子多糖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大鼠关节和肠道组织的影响,揭示肠黏膜屏障与类风湿关节炎之间的联系,发现诃子多糖治疗CIA大鼠的新靶点。方法 采用牛Ⅱ型胶原与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建立CIA大鼠模型,除正常组外,其bio-based crops余造模成功随机分为模型组,诃子多糖高、中、低剂量组及甲氨蝶呤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28天。观测各组大鼠足掌厚度、关节炎指数;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IFN-γ、TLR4的含量;HE观察大鼠踝关节及肠道组织病理学形态变化;IHC法检测大鼠小肠组织IFN-γ,TLR4和踝关节组织NF-κBp50,NF-κBp65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测肠道组Belumosudil说明书织ZO-1、claudin-1、occludin-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各用药组足掌厚度、关节炎指数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氨蝶呤组及诃子多糖各组治疗后血清IFN-γ、TLR4因子水平明显下降(P<0.01),甲氨蝶呤组与诃子多糖高剂量组间无明显差异(P>0.01);HE结果显示各用药组的小肠和踝关节组织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BYL719化学结构改善;IHC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用药组小肠组织的IFN-γ,TLR4的表达与踝关节组织NF-κBp50,NF-κBp65的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B结果显示:各用药组的ZO-1、claudin-1、occludin-1蛋白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诃子多糖可能通过调控TLR4/NF-κB通路,抑制炎性因子表达,发挥治疗CIA大鼠关节及肠道组织,明确类风湿关节炎和肠黏膜屏障之间的联系。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分层及其特征的横断面研究

目的:探索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临床分层及其特征,为RA的发病机plant bacterial microbiome制、临床诊治和转归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2021年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RA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关节受累部位及数量、关节外表现、合并selleckchem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采用统计及生物信息分析的方法,以受累关节部位、有无系统受累或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进行临床分层,并对各亚型患者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11例RA患者,平均年龄(48.84±15.17)岁,其中女性346例(84.2%)。患者被分为小关节型(74,18.0%)、全关节型(154,37.5%)、系统型(100,24.3%)、重叠型(83,20.2%)4个亚型。小关节型者无中大关节受累,其中35.1%有系统表现,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 CRP)水平和血小板计数较其他亚型低,而IgA及IgG类风湿因子阳性率较高;全关节型者中大关节和小关节均可受累,关节外表Taurine现少见,晨僵发生率和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A)阳性率显著低于其他亚型,而ESR及CRP水平相对较高;系统型者以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和口、眼干燥症状常见,病情活动指数高;重叠型至少合并另一种风湿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桥本甲状腺炎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最为常见,与其他亚型相比,女性多见,高免疫球蛋白血症、低补体血症和斑点型ANA为其特征。结论: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可初步将其分为小关节型、全关节型、系统型、重叠型4个亚型,各有其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有助于进一步认识RA和为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肉苁蓉的药理作用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肉苁蓉(Cistanches)是列当科植物肉苁蓉的肉质茎,selleck NMR又名金笋、地精、大芸。肉苁蓉的提取物主要包括肉苁蓉总苷、苯乙醇苷类、环烯醚萜类、挥发性成分、木脂素类、多糖、生物碱等。肉苁蓉的传统中药作用有补肾壮阳、润肠通便、女子不孕、滋férfieredetű meddőség补强身等;现代药理作用包括抗氧化、抗凋亡、调控自噬、增强体力和抗疲劳、改善学习认知功能。相关研究表明肉苁蓉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发生常伴随着脑水肿、血脑屏障的破坏、神经炎症、神经元凋亡,肉苁蓉提取物肉苁蓉总苷可抑制神经细胞炎症及凋亡,减少脑梗死面积,对CIRI模型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肉苁蓉通过减少自由基堆积、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提高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肉苁蓉可以改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小鼠运动行为异常,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肉苁蓉能够抑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兴奋性氨基酸的水平,减轻神经毒性作用,改变星形胶质细胞功能,提高神经细胞存Taurine生产商活率。目前肉苁蓉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其药理作用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肉苁蓉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