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羊藿与附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以网络药理学方法为基础分析淫羊藿与附子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获取药物的活性成分及其潜在靶点,根据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属性对药物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补充;通过PubChem数据库检索活性成分的SMILES结构式和2D结构,经ADME筛选后将符合标准的化学成分传入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药物作用靶点;选用关键词“knee osteoarthritis”或“osteoarthritis of knee”在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Drugbank数据库检索与KOA相关的主要靶点;绘制韦恩图,获取淫羊藿-附子与KOA的交集靶点;基于STRING数据库构建药物与疾病共同靶点Barasertib供应商的蛋白互作(PPI)网络;利用Cytoscape3Fer-1.6.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及PPI网络中关键靶点信息图。利用Metascape平台对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tethered spinal cord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通过TCMSP检索及文献补充共获取药物活性成分33个,主要为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淫羊藿苷、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药对相关靶点224个;作用于KOA的潜在治疗靶点74个,关键靶点有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关键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对脂类和缺氧的反应、细胞正反馈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151条信号通路,主要涉及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RAGE)信号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 淫羊藿与附子主要通过IL-6、TNF、MMP-9、VEGFA等关键靶点与AGE-RAGE、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PI3K-Akt等信号通路产生交互作用,达到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和软骨细胞破坏的目的,从而治疗KOA。

消瘿止痛汤联合西药治疗火郁痰阻型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消瘿止痛汤联合西药治疗火郁痰阻型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郑州市中医院门诊或住院的中医辨证为火郁痰阻证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口服依托考昔片,60 mg/次,1次/d;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消瘿止痛汤(柴胡、白Symbiotic relationship芍、白术、生地黄、牡丹皮、夏枯草、黄芩、当归、牛蒡子、金银花、连翘、栀子、玄参、防风、炙甘草),1剂/d,水煎药汁至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两组均以6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11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33%(28/30)购买CH-223191;对照组临床治愈6例,显效8例确认细节,有效6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66.67%(20/30)。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发热消退时间、甲状腺疼痛缓解时间少于对照组,治疗后2、4、6周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4、6周的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复发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瘿止痛汤治疗火郁痰阻型亚急性甲状腺炎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炎症和甲状腺功能,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基于“虚、瘀、毒”病机理论的膝痹病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目的 基于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虚、瘀、毒”病机理论,探讨KOA病证结合模型的建模方法。方法 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SHAM)组、KOA模型(MODEL)组、KOA病症结合模型(TCM+MODEL)组,每组8只。SHAM组正常喂NN2211纯度养;MODEL组采用石膏固定法建立KOA模型;TCM+MODEL组在石膏固定法的基础上,联合氢化可的松灌胃和中医病因因素(风、寒、湿)干预。造模6周后,对各组动物进行综合评价,包括中医证候及体征评分、膝关BIBW2992节影像学、关节面大体观察、番红O-固绿染色、血液及关节液IL-6和TNF-α表达水平、血液流变学、血清皮质醇(CORT)、睾酮(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表达水平。结果 TCM+MODEL组兔在中医症候及体征评分、影像学评分、大体观察评分、Mankin评分、关节液中IL-6、TNF-α表达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中的血浆黏度(PV)和红细胞聚集指数(RCAI)、血清MDA方面,均明显高lifestyle medicine于SHAM组和MODEL组(P<0.05);与MODEL组比较,TCM+MODEL组血清CORT、T、SOD明显降低(P<0.05),而血清IL-6、TNF-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采用石膏固定法,再结合以氢化可的松灌胃的肾虚证造模方式和中医风、寒、湿病因干预,可复制出具有“虚、瘀、毒”病机特点的KOA病证结合模型,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对膝痹病的辨证论治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H型高血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H型高血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分别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TOAST病因分型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探讨两者的关系,从而为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至2022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乐群院区神经内科就诊的2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同期在我院体检的64例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以下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叶酸、维生素B_(12)、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并对比分析。再根据Hcy检查结果和是否患有高血压将脑梗死组患者分组,分为H型高血压组、高血压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HHcy)组和对照组(无高血压无HHcy),重点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TOAST病因分型、颈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比较,以进行H型高血压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的相关分析。结果:1、比较脑梗死组和正常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脑梗死组共260例患者,其中男性184例(70.8%),女性76例(29.2%),平均年龄61.94±11.26岁,吸烟137例(52.7%),饮酒116例(44.6%)。正常组共64例患者,男性占32例(50.0%),女性占32例(50.0%),平均年龄63.86±11.43岁,吸烟23例(35.9%),饮酒22例(34.4%)。两组在男女比例、吸烟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年龄、饮酒史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有239例(91.9%),合并H型高血压有108例(41.5%),合并糖尿病有80例(30.8%)。正常组合并高血压的患者37例(57.8%),合并H型高血压的患者10例(15.6%),合并糖尿病的患者8例(12.5%)。两组在高血压、H型高血压患病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在糖尿病患病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Hcy(umol/L)水平为13.8(11.03,20.03)高于正常组Hcy水平12.0(8.68,14.78),脑梗VX-661 IC50死组叶酸(ng/ml)水平为3.89(2.80,6.01)低于正常组叶酸水平5.12(3.29,8.24),MG132核磁Vit B_(12)(pg/ml)水平为367.5(292.25,494.0)低于正常组Vit B_(12)水平480.0(356,625),两组在Hcy、Vit B_(12)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在叶酸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TC、TG、HDL、LDL水平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Vit B_(12)水平是脑梗死的独立保护因素。3、分别计算四组患者入院时的NIHSS评分并进行比较,得到H型高血压组NIHSS评分为6.0(4.0,8.0)。高血压组NIHSS评分为4.0(2.0,6.0)。HHcy组NIHSS评分为4.0(0.0,8.0)。对照组NIHSS评分为2.0(1.75,4.0)。其中H型高血压组NIHSS评分最高,且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根据年龄将脑梗死组患者分组,比较青年、中年、老年三组患者H型高血压的发生情况。青年脑梗死组共24例,其中合并H型高血压的患者有7例(29.1%),单纯高血压的患者有9例(37.5%),单纯HHcy的患者有4例(16.7%)。中年脑梗死组共71例,其中合并H型高血压的患者有24例(33.8%),单纯高血压的患者有39例(54.9%),单纯HHcy的患者有2例(2.8%)。老年脑梗死组共165例,合并H型高血压的患者有77例(46.7%),单纯高血压的患者有83例(50.3%),单纯HHcy的患者有1例(0.6%)。H型高血压在老年脑梗死组患者中的发生率最高,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进一步计算发现,青年脑梗死组Hcy(umol/L)水平为21.66±24.39,中年脑梗死组Hcy(umol/L)水平为20.60±19.94,老年脑梗死组Hcy(umol/L)水平为18.57±11.86,青年脑梗死组Hcy水平高于中老年脑梗死组。5、比较四组脑梗死患者TOAST病因分型的分布。H型高血压组LAA型60例(55.5%),SAA型46例(42.6%),其他型2例(1.9%)。高血压组LAA型66例(50.4%),SAA型60例(45.8%),其他型5例(3.8%)。HHcy组LAA型2例(28.6%),SAA型4例(57.1%),其他型1例(14.3%)。对照组LAA型4例(28.6%),SAA型7例(50.0%),其他型3例(21.4%)。H型高血压组和高血压组均以LAA型为主,并且H型高血压组LAA型患病率高于其他三组,四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比较四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H型高血压组患者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97例(89.8%)。高血压组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106例(80.9%)。HHcy组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6例(85.7%)。对照组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9例(64.Cellobiose dehydrogenase3%)。四组斑块发生率:H型高血压组>HHcy组>高血压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比较四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H型高血压组患者合并易损斑块的有71例(73.2%),稳定斑块有26例(26.8%)。高血压组易损斑块66例(62.3%),稳定斑块40例(37.7%)。HHcy组合并易损斑块1例(16.7%),稳定斑块5例(83.3%)。对照组合并易损斑块3例(33.3%),稳定斑块6例(66.7%)。其中H型高血压组易损斑块发生率最高。四组斑块性质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进一步利用流行病学交互作用相加模型分析时,得到高血压和HHcy在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中具有协同作用(S=2.624>1)。结论:1、H型高血压的发生与年龄有关,常见于老年患者;Hcy水平与青年卒中的发生可能存在相关性。2、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相关。高血压和HHcy在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中具有协同作用。3、进一步验证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Vit B_(12)水平可能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直肠癌胆固醇代谢及相关治疗研究进展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的胆固醇代谢重编程过程,为结直肠selleck BI 10773癌的预防、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 以“cholesterol metabolism reprogramming, colorectal cancer, molecular mechanism, advances in therapy, PD0325901细胞培养prognostic marker”为英文关键词,以“胆固醇代谢重编程、结直肠癌、分子机制、疗法进展、预后标志物”为中文关键词,检索PubMed与中国知网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00年11月-2022年12月。纳入标准:(1)结直肠癌胆固醇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及酶活性变化;(2)结直肠癌胆固醇衍生物代谢改变;(3)基于靶向胆固醇代谢结直肠癌疗法;(4)基于胆固醇代谢重编程的结直肠癌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排除标准:(1)存在以上关键词,但内容毫无关联的文章;(2)会议性、评论类等文章;(3)研究机制模糊、存在争议的文章。共纳入文献45篇(中文5篇,英文40篇)。结果 结直肠癌中胆固醇及相关衍生物的生物合成和摄取增强。除了结直肠癌实质细胞外,胆固醇代谢重编程也发生在applied microbiology间质免疫细胞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并且在促进癌症发生发展、调控肿瘤免疫等方面发挥复杂的作用。针对胆固醇代谢关键靶点,以靶向胆固醇合成、抑制胆固醇酯化、调节胆汁生成等途径为中心的代谢干预疗法逐渐成为结直肠癌综合治疗的新方向。结论 结直肠癌胆固醇代谢重编程过程复杂,基于靶向胆固醇治疗结直肠癌的方法以及胆固醇相关的结直肠癌预后标志物众多,有待进一步探索。

四妙散加减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及对患者T细胞亚群、血液流变学及炎性标志物的影响

目的:探究四妙散加减治疗对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患者T细胞亚群、血液流变学及炎性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湿热蕴结型AGA患者104例,分为塞来昔布组49例(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和四妙散组(在塞来昔布组基础上给予四妙散加减治疗)55例,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T细胞亚群、血尿酸(SUA)、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电泳(EEP)、纤维蛋白原(Fi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genetic manipulation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7(IL-17)、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硝基络氨酸修饰蛋白(3-NT)、丙二醛(MDA)水平、疼痛评分(VAS)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JQ1使用方法治疗后,四妙散组治疗总有效率、CD3~+、CD8~+水平明显高于塞来昔布组,临床症状积分、CD4~+、CDselleckchem4/CD8、SUA、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ESR、EEP、Fib)、炎性标志物(hs-CRP、TNF-α、IL-1β、IL-6、IL-8、IL-17)、MDA、3-NT、8-OHdG水平、VAS评分、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塞来昔布组(均P<0.05)。结论:四妙散加减能改善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T细胞亚群和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尿酸,减轻疼痛,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表达,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外泌体来源非编码RNA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

肿瘤来源的外泌体在肿瘤微环PF-03084014小鼠境中发挥重要作用。肿瘤来源的外泌体非编码RNA主要以三种途径在肿瘤微环境中彼此传递,包括肿瘤细胞与肿瘤细胞间的交流、微环境细胞影响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影响微环境细胞。通过这三种方式,外泌体非编码RNA参与肿瘤进展的调控,影响肿瘤血管的生成、肿瘤的侵袭性、耐药性、干性、肿瘤代谢重编程和免疫逃逸等过程,并呈现出促进或抑制肿瘤发展的双重作用。外泌体具有膜性结构,其内容物能够抵抗胞外蛋白酶的降解,在体液中保持高度稳定,因此外泌体来源的非编码RNA有望成为多种癌症的诊断和预后指标。此外,在肿瘤治疗领域,可以利用外泌体递送非编码RNA进行靶向治疗,或者敲低或改造对肿瘤起促进作用的非编码RNA进行肿瘤治疗。本文综述了外泌体HLA-mediated immunity mutations非编码RNA在肿瘤微环境中的通信机制和功能,包括其作用途径、效应、标志物价值和靶向治疗潜力,并指出了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以期促进外泌体非编码RNA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及在肿瘤诊疗selleck HPLC中的应用。

自拟涩肠止泻汤联合姜石颗粒治疗脾胃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究自拟涩肠止泻汤联合姜石颗粒治疗脾胃虚弱型溃疡性结INCB018424抑制剂肠炎的疗效。方法:将126例脾胃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每组63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姜石颗粒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联合自拟涩肠止泻汤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症候评分、肠黏膜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更低(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三叶因子3(TFF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EGFR、TFBelumosudil体外F3水平均升高(P<0.05),且联合组EGFR、TFF3水平更高(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Automated DNA涩肠止泻汤联合姜石颗粒治疗脾胃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肠黏膜指标,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雷公藤甲素对ox-LDL诱发的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本实验研究拟阐明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RSL3ipoprotein,ox-LDL)所诱发的血管内皮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从而阐明TP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学机制。方法 利用人类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培养模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单核细胞粘附实验,以及活性氧相关指标测定等方法,明确TP对ox-LDL所诱发的血管内皮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x-LDL明显促进HUVECs产生和释放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ɑ、白细胞介素-6)、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黏附因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P<0.05),并增加单核细胞粘附于HUVP-16 IC50VECs的数量(P<0.05),同时non-oxidative ethanol biotransformationox-LDL显著增加磷酸化抑制因子κBα(InhibitoryκBα,IκBα)蛋白含量及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活性(P<0.05)。另外,ox-LDL明显增加活性氧代谢产物(8-异构前列腺素、丙二醛)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活性,并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TP明显抑制上述病理变化(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本实验的体外实验结果提示,TP可能通过抑制活性氧/NF-κB信号通路减轻和缓解ox-LDL所诱发的血管内皮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miR-622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预后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挖掘分析miR-622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探究其靶基因功能富集及通路分析及其对甲状腺癌预后的影响,为甲状腺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通过miRBase及dbDEMC 3.0数据库分析miR-622的保守性及在肿瘤中的表达;使用Starbase3.0和CancerMIRNome数据库筛选selleckchem出miR-622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肿瘤。同时分析miR-622在THCA中的表达。对miR-622靶基因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下游靶基因建立相互作用网络,并采用Cytoscape软件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进行Hub基因筛选。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miR-62Carotene biosynthesis2表达与THCA患者总生存期的关系,评估其对THCA患者的预后意义。结果 miR-622序列在多个物种间保持一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数据分析显示,miR-622在甲状腺癌中表达下调,且miR-622的低表达与THCA患者的不良预后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功能富集结果显示,miR-622靶基因主要参与P53信号通路、结肠癌以及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等,通过靶基因分析,得到10个关键基因。结论 miR-622在THCA患者中的表达异常,且miR-622参与THCA的多个生物过程及信号转导过程,可作为THCwww.selleck.cn/products/TaurineA潜在生物学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