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超声心动图联合内皮素-1(ET-1)早期诊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AH)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HI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存在早期PAH分为观察组(24例,存在PAH)和对照组(36例,无PAH)。记录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参数和血清ET-1水平,分析各参数在早期诊断HIV相关性PAH中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medicinal products右室基底部横径(RVd)、LVEDD/RVd、平均肺动脉压(mPAAY-22989作用P)及血清ET-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右室面积变化率(FAC)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显著低于对照组。Pearson线性分析显示,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与Tei指数、LVEDD/RVd及ET-1呈显著负相关,与FAC呈显著正相关(P<0.05)。mPAP与Tei指数、LVEDD/RVd及ET-1呈显著正相关,与FAC呈显著负selleckchem CB-839相关(P<0.05)。血清ET-1与LVEDD/RVd联合检测诊断HIV相关性PAH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7(SE=0.054,P=0.002,95%CI=0.769~1.000),敏感度为0.944,特异度为0.750。结论 超声心动图LVEDD/RVd联合血清ET-1有助于HIV相关性PAH的诊断,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IAV-MRSA共感染小鼠的呼吸道菌群特征及鼠乳杆菌降低共感染小鼠致死肺炎死亡率的机制研究
一、研究背景甲型流感病毒(IAV)是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可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具有较高的传染性。IAV易发生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化,从而引起季节性大流行。IAV合并细菌感染能引起严重肺炎甚至死亡。随着世界范围内抗生素的使用增加,耐甲氧新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社区和临床上检出的比例越来越高,且MRSA呈现广泛的耐药性,对各类抗生素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只对万古霉素敏感,使得IAV-MRSA引起的共感染成为流感患者严重肺炎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IAV-MRSA共感染肺炎的发病机制对于临床救治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者们在IAV与宿主免疫互作、IAV与MRSA的毒力和侵袭性、宿主组织的免疫耐受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随着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宿主菌群对宿主生理、代谢调节和免疫功能以及复杂的宿主行为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者发现IAV感染造成的宿主菌群紊乱与IAV-细菌共感染肺炎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益生菌干预可以提高宿主肠道或呼吸道Ig A含量,通过结合病原菌、加强共生菌的定植力,调节细菌代谢等方法抵抗外来病原入侵。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肠道菌群上,缺少对呼吸道菌群的研究,对菌群中发挥作用的关键细菌及其对宿主保护作用机制知之甚少。本研究通过分析IAV-MRSA共感染小鼠肺炎模型的菌群特征,筛选出关键细菌,并初步探究关键细菌干预对IAV-MRSA共感染肺炎的治疗作用及对Ig A免疫应答的影响,为发展针对IAV合并细菌共感染肺炎的益生菌疗法提供参考。二、研究目的(1)分析IAV-MRSA共感染小鼠的呼吸道菌群,免疫应答和血浆代谢谱特征,探索与IAV-MRSA共感染相关的宿主关键细菌。(2)验证关键细菌对IAV-MRSA共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究相关作用机制。三、研究方法(1)通过同时感染IAV(A/Puerto Rico/8/34株)和MRSA,构建IAV-MRSA共感染肺炎小鼠非致死模型,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感染后第4天(4 dpi)和第13天(13 dpi)小鼠鼻和肺灌洗液IAV和MRSA的病原载量,使用HE染色评估4 dpi时肺组织的病理损伤;通过全长16Sr RNA基因三代纳米孔测序明确4 dpi和13 dpi时小鼠鼻和肺灌洗液的菌群特征;使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方法检测4dpi时肺组织肥大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B细胞、调节性T(Treg)细胞、γδT细胞、CD4+/CD8+T细胞、趋化因子配体2(CCL-2)、白细胞介素-6,8,9(IL-6,IL-8和IL-9)、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TOR抑制剂变化,检测脾脏B细胞和CD4+/CD8+T细胞水平;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4 dpi时小鼠血浆代谢产物变化;最后通过下呼吸道菌群、免疫细胞和血浆代谢产物的相关性分析,筛选与共感染小鼠的免疫应答和代谢紊乱密切相关的关键细菌。(2)采用全长16Sr RNA基因三代纳米孔测序,检测IAV感染4天后小鼠鼻咽、口咽、肺灌洗液和粪便的菌群特征,分析并比较不同部位菌群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关键细菌在正常和IAV感染小鼠的各个采样部位点的分布情况。(3)通过先接种IAV病毒,4天再后接种MRSA,构建IAV-MRSA共感染肺炎小鼠致死模型。基于前述关键细菌对IAV感染的应答情况,在IAV感染后,MRSA感染前的4天内,通过滴鼻加饮水方式,对IAV-MRSA共感染肺炎小鼠致死模型进行干预。观察小鼠死亡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AV-MRSA共感染3天后小鼠肺灌洗液中IAV和MRSA的病原载量,采用HE染色检测小鼠肺组织的病理损伤,评估关键细菌对IAV-MRSA共感染小鼠的干预情况。为了研究关键细菌干预的相关机制,进一步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关键细菌干预后,MRSA感染前小鼠肺灌洗液中IAV的病原载量;并检测此时小鼠肺灌洗液与粪便的菌群的分布特征,结合流式细胞术和ELISA方法,检测小鼠肺灌洗液中分泌型Ig A、H1N1反应性Ig A、血清微生物反应性Ig A、肺组织Ig A+细胞、Ig A+浆细胞、Treg细胞、辅助性T细胞17(Th17)、白细胞介素-21(IL-21)、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B细胞活化因子(BAFF)、增殖诱导配体(APRIL)水平,评估关键细菌对小鼠T细胞依赖性(TD)Ig A应答和T细胞非依赖性(TI)Ig A应答的影响。通过混合抗生素饮水两周构建小鼠肠道菌群耗竭模型,使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方法检测小鼠肺灌洗液中分泌型Ig A、微生物反应性Ig A、肺组织Ig A+细胞与Ig A+浆细胞水平、Treg细胞、Th17细胞、IL-21、TNF-β、BAFF和APRIL水平评估肠道菌群对小鼠TD-Ig A应答和TI-Ig A应答的影响。三、研究结果(1)成功构建了IAV-MRSA共感染肺炎小鼠非致死模型,发现IAV-MRSA共感染导致小鼠4 dpi时体重显著降低(P<0.001),肺组织损伤、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0.05);IAV-MRSA共感染小鼠肺灌洗液中IAV(P<0.001)和MRSA病原(P<0.001)载量较IAV或MRSA单独感染小鼠显著升高,且在13 dpi时仍可检出低水平的IAV和MRSAPrecision immunotherapy病原。全长16Sr 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IAV-MRSA共感染引起小鼠鼻和肺灌洗液菌群紊乱,发现肺灌洗液中鼠乳杆菌(Lactobacillus murinus)相对丰度在4 dpi(P<0.01)和13 dpi(P<0.05)时明显降低。在固有免疫方面,IAV-MRSA共感染小鼠同时具有MRSA和IAV单独感染的免疫特征,表现为肺巨噬细胞和NK细胞水平降低,γδT细胞水平增加,但未观察到统计学变化。在适应性免疫方面,IAV-MRSA共感染小鼠与IAV感染的免疫特征更为相似,表现为脾脏CD4+/CD8+T细胞和B细胞水平显著增加(P<0.05),肺组织细胞因子IL-9、IFN-γ、TNF-α、IL-6和IL-8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浆代谢物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结果表明,IAV-MRSA共感染和IAV单独感染小鼠的血浆代谢谱特征相似,而MRSA感染小鼠的血浆代谢谱和正常小鼠相似。其中,与正常小鼠比,共感染小鼠的代表性差异代谢产物是甲戊内酯(上调),而MRSA感染和IAV感染小鼠的代表性差异代谢产物是酪氨酰谷氨酰胺(上调)和溶血磷脂胆碱(下调)。基于下呼吸道菌群、宿主免疫细胞和血浆代谢产物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鼠乳杆菌的相对丰度与肺巨噬细胞和肺NK细胞水平呈正相关,与脾B细胞和CD4+/CD8+T细胞水平呈负相关,与多种血浆代谢产物水平强相关,可能是缓解IAV-MRSA共感染肺炎的关键细菌。(2)鼠乳杆菌在正常小鼠的口咽(23%)、鼻咽(12%)、肺灌洗液(22%)与肠道(22%)中都占据优势地位,而IAV感染改变了呼吸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使鼠乳杆菌在鼻咽(1%)和肺灌洗液(10%)中的相对丰度降低,口咽(6%)和肠道(2%)中的相对丰度下显著降低(P<0.05)。此外,正常小鼠的肺部菌群与鼻咽菌群的相似程度高于口咽菌群,而IAV感染增加了肺和鼻咽菌群之间的相似性,并降低了肺与口咽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似性,结果表明,IAV感染增加了鼻咽微生物群对肺部微生物群的影响,可能使病原更易从鼻咽到达肺部。(3)通过IAV感染4天后再感染MRSA,进一步构建了IAV-MRSA共感染肺炎小鼠致死模型,模型在7天内的死亡率为100%。针对鼠乳杆菌在IAV-MRSA共感染肺炎可能发挥的作用,我们在小鼠感染IAV后采用滴鼻加饮水的方式进行鼠乳杆菌干预,并在继发MRSA感染时停止。结果发现,鼠乳杆菌干预显著降低了IAV-MRSA共感染肺炎致死模型的死亡率(P<0.01)和肺灌洗液中IAV(P<0.001)与MRSA病原(P<0.01)载量。菌群分析则表明,鼠乳杆菌干预增加了肠道鼠乳杆菌绝对丰度,能一定程度上恢复IAV造成的肠道菌群紊乱,但对肺部菌群无显著影响。结合流式细胞术和ELISA检测发现,鼠乳杆菌干预后小鼠的肺灌洗液分泌型Ig A、血清微生物反应性Ig A、肺组织Ig A+浆细胞水平(P<0.01)和APRIL含量(P<0.001)显著增加,但肺组织Treg细胞、Th17细胞、IL-21和TNF-β水平无显著变化。我们推测,鼠乳杆菌可能通过加强TI-Ig A应答进而降低共感染小鼠的死亡率。为了进一步验证肠道菌群在鼠乳杆菌调节小鼠Ig A水平中的作用,我们采用了抗生素饮水方法,成功构建了肠道微生物耗竭小鼠模型,发现菌群耗竭小鼠的肺组织中APRIL水平显著降低(P<0.01),可能通过抑制TI-Ig A应答,进而降低肺灌洗液总分泌型Ig A水平和血清微生物反应性Ig A的含量。三、研究结论首先,本研究构建了IAV-MRSA共感染肺炎非致死小鼠模型,www.selleck.cn/products/r-gne-140结合流式细胞术,全长16Sr RNA三代测序技术和代谢组学,筛选得到与IAV-MRSA共感染小鼠的免疫应答和血浆代谢产物紧密相关的关键细菌-鼠乳杆菌。然后,我们发现鼠乳杆菌在正常小鼠的口咽、鼻咽、肺和肠道中占优势地位,而IAV感染使鼠乳杆菌在所有位置的相对丰度降低。最后,我们使用滴鼻加饮水的方法进行鼠乳杆菌干预,发现鼠乳杆菌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增强T细胞非依赖型-Ig A应答,进而提高小鼠肺灌洗液和血清中Ig A水平,以降低IAV-MRSA共感染肺炎小鼠致死模型死亡率。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宿主微生物组在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也为发展针对IAV细菌共感染肺炎的益生菌疗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徐光星教授依主次病机从“燥”论治肺癌经验
[目的]总结徐光星教授依主次病机从燥热伤肺、气阴不足论治肺癌的经验。[方法]通过跟诊学习,整理相关医案,查阅历代中医文献及国医大师何任教授辨治肿瘤的相关论述与治疗肺癌验案,从病因病机、辨治思路两方面,分析徐教授依主次病机,从燥热伤肺、气阴不足辨治肺癌的Tumou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临Apoptosis抑制剂床经验,并佐以两则医案验证。[结果]徐教授认为,肺癌的形成是由于正气内虚、邪毒侵袭、燥热伤肺、痰瘀互结所致,提出以燥热伤肺、气阴不足为主次病机治疗肺癌,并传承何任教授从益气养阴治疗中晚期肺癌的基本大法,治疗或以燥热伤肺、气阴不足为主病机,清热润燥、益气www.selleck.cn/products/Cisplatin养阴为主法;或以燥热伤肺、气阴不足为次病机,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法,兼以清热润燥、益气养阴。所附医案一辨为肺癌后期,以燥热伤肺、气阴不足为主病机,治拟益气养阴、清热润燥、化痰散结;医案二辨为肺癌中期,以痰热壅肺为主病机,燥热伤肺、气阴不足为次病机,治拟清热化痰、养阴润燥,均药治稳好。[结论]徐光星教授以燥热伤肺、气阴不足为主次病机论治肺癌,疗效确切,临床实用,值得学习与推广。
伴癫痫发作的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脑炎病程中癫痫发作特征,筛查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标志物。方法 收集2014年8月至2021年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就诊的91例自身免疫性脑炎伴癫痫发作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发病特点、脑电图与影像学特征、治疗与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 (1)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58例)、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BR)抗体相关脑炎(12例)和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GI1)抗体相关脑炎Genetics research(12例)是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常见类型。(2)快速进展性痴呆[79.12%(72/91)]、睡眠障碍[79.12%(72/91)]和精神障碍[75.82%(69/91)]为主要非癫痫症状,而情绪障碍或言语障碍少见。(3)脑炎病程中76.92%(70/91)患者出现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为抗GABABR抗体相关脑炎(12/12)的特征性发作类型;而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则是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4.40%(4/91)]的特征性发作类型。(selleckchem CHIR-990214)视频脑电图主要表现为背景慢波[37.88%(25/66)]、慢波合并痫样放电[27.27%(18/66)]或痫样放电[18.18%(12/66)],但快波活动增加[1.52%(1/66)]少见,亦可无异常脑电波[15.15%(10/66)];δ刷仅见于2例抗NMDAR脑炎患者。(5)MRI异常[58.89%(53/90)]以海马、颞叶T2WI和FLAIR成像高信号为主,尤以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9/12)多见。(6)治疗方案首选免疫治疗[97.80%(89/91)]和抗癫痫发作药物[94.51%(86/91)]。平均随访selleck抑制剂48.50个月,病死率14.29%(10/70),以抗GABABR抗体相关脑炎最高(4/9);癫痫复发率为10.17%(6/59),抗DPPX抗体相关脑炎患者远期复发率相对较高(2/3)。结论 不同类型伴癫痫发作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具有特定的临床特征,对早期诊断、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内质网应激-Wnt/β-catenin循环对内皮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而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al dysfunction,ED)是AS发生的起始,此外,内质网应激(ER-Stress)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都可促进ED。本实验室已有研究表明,通过H2O2或直接添加胆固醇(Cholesterol)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均可引起细胞胆固醇堆积,激活ER-Stress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最终导致ED。但ER-Stress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间的具体关系还Compound C体内实验剂量有待研究。为了深入探究它们间的关系,本论文利用衣霉素激活ER-Stress,沙利霉素或shRNA技术敲低LRP6以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并检测相关分子的表NSC125066供应商达和含量及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方法:1、利用衣霉素激活ER-Stress,沙利霉素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研究对ER-Stress、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胆固醇流出和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为研究ER-Stress、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胆固醇woodchip bioreactor流出之间的关系。本文将HUVECs分为以下四组:C组(对照组)、Tun组(衣霉素组)、Sal组(沙利霉素组)和Tun+Sal组。Western blot检测ER-Stress、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胆固醇流出和ED相关蛋白分子的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胆固醇和ROS的含量,利用试剂盒检测LDH、SOD和NOS的含量,THP-1细胞与HUVECs共培养进行细胞黏附实验。2、敲低LRP6对ER-Stress、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胆固醇流出和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确定ER-Stress、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胆固醇流出之间的关系。本文将HUVECs分为以下四组:C组、Tun组、sh LRP6组和Tun+sh LRP6组四组。检测ER-Stress、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胆固醇流出和ED相关蛋白分子的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胆固醇和ROS的含量,利用试剂盒检测LDH、SOD和NOS的含量,THP-1细胞与HUVECs共培养进行细胞黏附实验。结果:1、ER-Stress、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通过相互影响调控ED的发生(1)ER-Stres…
早期预防管理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早期预防管理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骨科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03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52)、干预组(n=5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预防管理。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生命质量评分和负性情绪评分。结果:对照组DVT发生率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1天,干预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生命质量得分低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Barasertib05);干预后干预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早期预防管理从康复锻炼、营养改善、社会支wrist biomechanics持、心理干预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干预,进而提高了患者生命质量,改善患者负性情绪,降低术后DVT发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empagliflozin-bi10773.html生率。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复发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分析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复发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PTE患者185例。根据患者出院后12个月是否复发VTE分为复发组(n=63)和非复发组(n=122)。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PTE患者复发VTE的影响因素。结果 复发组男性占比及年龄≥60岁、肥胖、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接受溶栓治疗、出院前D-二聚体升高、出院前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升高者占比高于非复发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542,95%CI(1.239,1.919)]、年龄≥60岁[OR=RepSox化学结构1.691,95%CI(1.336,2.140)]、肥胖[OR=1.482,95%CI(1.195,1.838)]、合并高血压[OR=1.862,95%CI(1.352,2.564)]、合并糖尿病[OR=1.592,95%CI(1.219,2.079)]、接受溶栓治疗[OR=1.711,95%CI(1.298,22.255)]、出院前D-二聚体升高[OR=1.352,95%CI(1.092,1.674)]、出院前NT-proBNP升高[OTrichostatin A抑制剂R=1.511,95%CI(1.259,1.813)]是急性PTE患者复发VTE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男性、年龄≥60岁、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接受溶栓治疗及出院前DHepatic cyst-二聚体≥1.0 mg/L、NT-proBNP≥450 ng/L是急性PTE患者复发VTE的危险因素。
血栓分子标志物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及溶栓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探究血栓分子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情严重程度及溶栓预后Specialized Imaging System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患者120例为研究组,根据患者NIHSS评分为轻症组(n=48)、中症组(n=52)及重症组(n=20);NIHSS评分升高组(n=50)和降低组(n=70)。同期选择我院查体中心查体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n=30Dinaciclib MW)。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同严重程度和不同预后患者外周血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AIS患者外周血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评估外周血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对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IS组患者外周血TM、TAT、PIC及t-PAI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重症组患者外周血TM、TAT、PIC及t-PAIC水平明显高于中症组及轻症组,中症组患者血清TM、TAT、PIC及t-PAIC水平明显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NIHSS评分升高组患者外周血TM、TAT、PIC及t-PAIC水平明显高于NIHSS评分降低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外周血TM、TAT、PIC及t-PAICt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6、0.513、0.124和0.417,P均<0.05)。外周血TM、TAT、PIC及t-PAIC水平预估AIS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737,0.850,0.762和0.712。其中TAT预估AIS患GNE-140作用者预后的AUC、敏感度和特异性均最高。结论:AIS患者外周血TM、TAT、PIC及t-PAIC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可随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其在病情评估及溶栓预后预测中具有指导价值。
全程护理干预联合培元抗癌汤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应用及对生活质量影响
目的:研究探讨全程护理干预联合培元抗癌汤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应用及对生活质量影响。方法:以2021年6月—2022年6月医院收治的86例NSCLC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3例Microbiome research。对照组内服培元抗癌汤+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全程护理干预。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负AZD9291性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贝克拉范森躁狂自评量表(BRM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74(GAZD2281分子量QOLI-74)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3.02%(40/43),高于对照组患者为76.74%(33/43) (P<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联合培元抗癌汤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中医证候,下降负性情绪评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可在此类患者人群中推广应用。
额叶癫痫患者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额叶癫痫为第二常见的局灶性癫痫,大约占局灶型癫痫的20-30%,以复杂部分性发作多见,多在夜间睡眠中发作,且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额叶癫痫的自Panobinostat化学结构主神经变化严重时可能因为传导到导叶,引发癫痫的猝死,癫痫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研究是目前癫痫国际研究的前沿课题,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癫痫患者存在动态脑血流调节功能受损。本研究探讨额叶癫痫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为额叶癫痫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拟选取了2020年12月份至2022年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Bemcentinib分子式科门诊确诊为额叶癫痫的患者54例,最终入组40例患者。对照组选取与病例组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者40例,对其予以d CA功能监测。同时记录双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速度和动脉血压,应用传递函数分析(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TFA)方法分析出d CA的相关参数:相位差(Pharse difference)和增益(Gain),对Infectious causes of cancer所得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对照组比较,额叶癫痫组双侧相位差明显下降(P_左=0.002,P_右=0.005),提示额叶癫痫患者d CA功能受损;2、通过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额叶癫痫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自主神经量表评分(SCOPA-AUT)与双侧相位差均呈负相关(β_左=-1.621,P=0.001;β_右=-2.428,P=0.002);SCOPA-AUT(心血管部分)与双侧相位差均呈负相关(左侧:β=-0.432,P=0.012,右侧:β=-0.543,P=0.006);发现棘慢波数目与d CA功能相关(β_左=-0.344,P=0.029;β_右=-0.413,P=0.008);3、患者予以拉莫三嗪治疗后双侧相位差、SCOPA-AUT评分、SCOPA(心血管部分)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额叶癫痫患者的动态脑血流参数相位差降低,其d CA功能受损;2、额叶癫痫患者SCOPA-AUT量表、棘慢波数目与d CA功能呈负相关;3、拉莫三嗪治疗后额叶癫痫患者的d CA功能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