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对有关新疆一枝蒿植物的化学成分(有机酸类、氨基酸类、挥发油Trichostatin A纯度、黄酮类、倍半萜类、生物碱类、多糖类、多肽类)、药用价值(抗过敏性鼻炎作用、抗病毒作用、抗流感作用、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抗菌作用、保肝作用、抗肿瘤作用、治疗荨麻疹、蛇虫叮咬、感冒发烧)、有效活性成分,和一枝蒿酮酸衍生物及其抗流感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对一枝蒿酮酸进行分离纯化及其抗肿瘤活性筛选。在1μM、20μM两个浓度下的一枝蒿酮酸DMSO溶液对Lncap、A2780、786-O、GBC-SD、CNE、HK-2、WPMY-1、Hela、KATO III、COLO 201、KYSE-70、769-P、HCCC9810、Hep-2、HT-1197、SKOV3、HCT116、Hep 3B、Calu-1、MS751、NCI-H1299、DU145、8305C、NCI-H1650、Capan-2、FHs 74 Int、HCC70、RL95-2、HFL-1、EC109、NCI-H526、HUH7和293T细胞成功进行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1μM)的一枝蒿酮酸对癌细胞几乎没有抑制效果,抑制率均低于20%,对CNE抑制效果最好,也只有18.11%。在高浓度(20μM)时对293T细胞的抑制效果有75.9%,对SKOV3细胞的抑制效果只有61.8%,对HCT116细胞的抑制效果最好,高达86.5%。一枝蒿酮酸(20μM)对293T、SKOV3和HCT116展现出优异的抗肿瘤活性,具有作为药物中间体,开发成抗肿瘤新药的潜力。第三部分:基于一枝蒿酮酸抗癌活性,对一枝蒿酮酸进行结构修饰。尝试在不同条件合成其酰胺类衍生物,形成了一套,高效合成一枝蒿酮酸杂环酰胺类衍生物的方法:缩合剂选用HATU,DIEA做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CP-690550.html碱、DMF做溶剂,反应1-12 h,TLC跟踪判断反应终点。该方法操作简便、产率较高。在化合物合成,表征后,本课题组对衍生物的进行了抗肿瘤活性探究。第四部分:目前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只是书面数据,无法实时观察癌细胞在给药之后的生理状态。课题组尝试将一枝蒿酮酸接入发光体系,给药之后可以观察到一枝蒿酮酸探针在细胞里的荧光聚集、细胞形态的变化。首先课题组对酮酸探针进行了紫外吸收光谱测试,得到最大吸收波长。然后在最大波长附近激发,探究不同溶剂ACN(乙腈)、DCM(二氯甲烷)、DMSO(二甲基亚砜)、EA(乙酸乙酯)、THF(四氢呋喃)、MeOH(甲醇)和纯水下探针的荧光发射光谱,发现探针在水中发射最强,MeOH最弱。在AIE测试中,选择MeOH和水混合溶剂,得出探针具有AIE(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prophylactic antibioticsnduced emission,AIE)效应。细胞成像中选择DMSO给药,成功实现了细胞成像,但细胞成像稳定性较弱、定量困难,课题组对探针抗肿瘤活性结果无法直观得出,又做了细胞抑制率实验,证实探针对MDA-MB-231(三阴乳腺癌细胞)存在抑制结果,为探究一枝蒿酮酸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家属参与式护理模式对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负性情绪及自护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采用家属参与式护理模式对其负性情绪及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120例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Navitoclax体外例)和对照组(60例),选取病例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4月。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家属参与式管理,均干预12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治疗依从性、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分、健康行为评分及干预后的满意度。结果:对比干预前,干预后两组各Personality pathology项依从性、ESCA、健康行为评分均升高,且相较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干预前,干预后两组SDS、SAS评分均降低,且相较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对照组及观察组满意度总分,观察组明显更高,组间差异有GSK126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肾衰竭透析干预中,将家属参与式护理模式予以患者能够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增强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同时有助于提升满意度。
中国人群外周血RABL6基因甲基化与早期肺癌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 基于病例对照研究,探索中国人群外周血RABL6基因甲基化水平与早期肺癌(LC)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定量检测275例LC患者(81.5%为Ⅰ期)和年龄、性别匹配的185例良性肺结节对照以及267例健康对照外周血RABL6中更多7个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RABL6甲基化水平与LC之间的相关性。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不同临床特征分组之间RABL6甲基化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比较,RABL6_CpG_17甲基化水平与LC在女性中呈负相关(甲基化水平每减少10%:OR=2.47,95%CI=1.19~5.13,P=0.016),在男性中呈正相关(甲基化水平每减少10%:OR=0.52,95%CI=0.29~0.94,P=0.030)。此外,在年龄>55岁的人群中观察到了RABL6_CpG_2和RABL6_CpG_5位点的高甲基化与LC存在关联(甲基化水平每减少10%:OR=0.77,95%CI=0.60~0.99,P=0.038;OR=0.58,95%CI=0.34~0.97,P=0.038medical treatment)。结论 外周血RABL6甲基化水平与早期LC之间存在关联,为开发基于外周血DNA甲基化来评估早期LC风险的潜在标志物提供了新selleck产品的线索。
晚期肺癌病人关于参与治疗决策观点与体验的现象学研究
目的:深入了解晚期肺癌病人关于参与治疗决策的观点与体验,以期为促进病人参与治疗决策进行针对性干预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于2022年3月—2022年5月选取符合标准的20例晚期肺癌病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共提炼出4个主题。1)重视自身权利,特殊时期参与意愿更高(病人重视知情权,关注自身健康状况;特殊时期参与意愿更高);2)自我效能感降Captisol作用低,实际参与情况不容乐观(病人缺乏沟通自信、负性情绪严重、由家属和医护人员代理决策);3)参与过程中病人的人生态度转而更加积极;4)关于参与治疗决策的需求(延长沟通时间,调动参与积极性;完善沟通内容,丰富决策支持资源)。结论:医护人员medicinal guide theory应关注晚期肺癌病人参与治疗Etoposide决策的实际情况与参与意愿的一致性;加强病人参与治疗决策意义的普及,帮助病人提升自我效能感;关注病人参与治疗决策过程中人生态度的转变;丰富病人决策支持资源,联动医院管理层、临床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及病人,从专业和实用层面提升病人参与治疗决策的实际程度。
Caprini风险评估下的分级护理对子宫全切除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Caprini风险评估下的分级护理对子宫全切除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价值LY2835219试剂。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2年5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子宫全切除术患者191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5月—2021年4月入院的9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1年5月—2022年5月入院的Ipatasertib IC509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Caprini风险评估下的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凝血指标变化、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7 d,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均长于护理1 d,且观察组APTT、TT及PT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7 d,两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护理1 d,且观察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prini风险评估下的分级护理可有Biobehavioral sciences效预防子宫全切除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凝血指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并发症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构建
目的:总结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并发症的最佳证据,基于最佳证据构建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并发症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为该类患者的术后护理提供科学指导。方法:1.基于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采用循证护理方法,按照证据资源检索的“6S”模型进行文献检索,对文献进行严格文献筛选后,由2名研究人员(指南为4名)按照相应的文献质量评价工具对文献进行独立评价,并根据JBI干预性研究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版)确定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并发症的最佳证据及推荐等级。2.采用德尔菲法,邀请全国9个省份的12位专家对初步形成的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并发症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进行论证,根据指标筛选原则和专家意见,经研究小组讨论,对各指标条目进行增减或内容修订,形成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并发症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结GSK1349572 IC50果:1.获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计26篇,包含5篇指南、11篇专家共识、4篇证据总结、3篇系统评价和3篇RCT研究。汇总出46条证据条目,归纳为术后评估与监测、一般护理、血压管理、血糖管理、穿刺部位管理、用药护理6个维度。2.两轮专家咨询的问卷有效回收率均community geneticsheterozygosity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均≥0.7。各指标条目的重要性赋值均数((?))均>3.5分,变异系数(CV)均<0.25。第一、二轮专家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258、0.1DS-3201供应商71(P<0.001),最终构建的护理实践方案包含9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和61个三级指标,并制定了相应的具有临床护理可操作性的护理评估单、流程图及实践手册。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并发症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汇总了国内外现有的最佳证据,内容涉及病情观察、血压管理、穿刺侧肢体管理、气道管理、体位管理、疼痛管理、躁动管理、血糖管理、体温管理9个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经论证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和临床意义,可为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并发症的循证护理实践提供充足证据和科学指引,但是,本研究产生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尚未进行临床应用,其临床效果尚待验证。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合并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合并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CAVM-FA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寻求更加安全的治疗策略。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到2019年6月经血管介入治疗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CAVM)临床数据,通过比较脑动脉畸形合并血流相关性动脉瘤患者(CAVM-FA)相比于单纯CAVM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CAVM的临床特点并对血管内介入治疗对脑动静脉畸形合并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同时我们通过亚组分析,对动脉瘤性出血、畸形破裂selleck NMR出血的风险进行统计评估,以期指导更安全的治疗。结果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总共纳入了 685例患者,其中单纯CAVM患者596例,CAVM-FA患者89例。CAVM-FA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单纯CAVM组(45.9± 16.8 vs 33.7±17.1,P<0.001),性别无明显差异(P=0.466)。两组之间术前mRS评分和破裂出血的人数比例无明显差异(P=0.894;P=0.370)。在这些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出血(41.8%)、头痛(50.7%)和癫痫(21.5%),在两组患者中出血、头痛、癫痫、神经功能损害、无症状患者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0.467;P=0.343;P=0.072;P=0.526;P=0.224)。两组患者畸形病灶的 SM分级、最大直径、部位及是否位于功能区、深静脉引流均无明显差异(P=0.322,P=0.513,P=0.479)。SM分级分布在两组间比较相似(P=0.120),且均以Ⅱ、Ⅲ级患者为PCI-32765分子量主。89例CAVM-FA患者中共有106个FA,主要分布在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其中破裂IA有62个(58.5%),未破裂IA有44个(41.5%);单个IA有72人(80.9%),多发IA有17人(19.1%)。共计100个FA进行了弹簧圈栓塞。单纯介入栓塞治疗和介入栓塞联合伽马刀治疗两种治疗方式的人数有明显差异,结果提示CAVM-FA组中单纯应用介入治疗的人数较低,介入联合放射治疗的人数比例更高(P=0.009)。在平均18.6±14.2个月的随访中,共有279人(40.7%)达到了影像学上完全/次全闭塞的标准,17人在完全栓塞后复发(2.5%),尽管介入栓塞治疗后癫痫(P=0.007)和神经功能损伤(P=0.005)风险增加了,但两组之间的完全闭塞率和随访复发风险无明显差异。在CAVM-FA出血的危险因素亚组分析中发现更高的年龄和更小的畸形体积与CAVM-FA患者动脉瘤破裂显著相关(P=0.029和P=0.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fluid biomarkers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果(P<0.05和P<0.01)。畸形位于功能区与非出血性表现相关(P=0.032)。CAVM位于小脑也与动脉瘤破裂显著相关(P=0.040)。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CAVM-FA患者的一种主要治疗方式,也可以作为开颅手术切除和伽马刀治疗的辅助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低、术后复发风险低的优势。在治疗时应优先确认并栓塞责任病灶,如责任病灶不明则优先栓塞破裂出血风险较高的动脉瘤,或动脉瘤和畸形病灶同时栓塞。更准确的研究结果需要优质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来得出。
肺癌外周血MMP-7 mRNA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Airborne microbiome肺癌患CHIR-99021溶解度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LY2835219供应商-7(MMP-7)mRNA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肺癌免疫微环境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25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外周血MMP-7 mRNA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及NK细胞受体NKG2D比例,并与7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肺癌组外周血MMP-7 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性别、病理分型、分化程度的肺癌患者外周血MMP-7 mRN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B期、Ⅳ期肺癌患者外周血MMP-7 mRNA水平均高于Ⅰ~ⅢA期(P<0.05)。与对照组相比,肺癌组外周血CD4~+T细胞、B细胞、NKG2D比例均明显降低(P<0.05),CD8~+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肺癌患者外周血MMP-7 mRNA水平与CD4~+T细胞、B细胞、NKG2D比例呈负相关(r=-0.190、-0.237、-0.329,P<0.05),与CD8~+T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230,P<0.05)。结论 MMP-7 mRNA高表达的肺癌患者呈现免疫抑制特征,并且二者交互作用,共同促进了肿瘤的发展、浸润、转移。
变应性鼻炎及非变应性鼻炎患者糖精清除时间和鼻一氧化氮浓度之间相关关系研究
目的 研究变应性鼻炎(AR)和非变应性鼻炎(NAR)患者鼻一氧化氮(NO)及鼻糖精清除时间(saccharin clearancetime,SCT)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各组症状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本研究连续纳入AR及NAR患者共119例,并根据合并鼻窦受累(sinus inflammation,SI)与否分为AR组、ARw SI组、NAR组及NARw SI组;分别评估患者的症状、SCT、鼻NO水平,计算SCT与鼻NO及鼻部症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总计有70例AR、49例NAR连续患者符合条件入选,同期入选健康对照组46例。根据鼻窦CT,AR组有34例合并鼻窦受累(ARw SI组),NAR组中有22例鼻窦受累(NARw SI组)。与对照组相比,AR、ARw SI及NARw SI患者的SCT时间显著延长,而NAR患者SCTKD025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12.3±4.6)min vs.(8.4±2.6)min,P>0.05]。对比AR和NAR各亚组,SCT之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AR患者SCT显著延长,同时伴有鼻NO水平升高;相对于正常对照组,NARw SI及ARw SI组SCT明显延长(P均<0.001)。NAR组鼻NO和对照组鼻NO之间无统计学差异,SCHepatocyte growthT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8.4±2.6)min vs.(12.3±4.6)min,P>0.05]。AR组SCT与鼻NO水平呈弱正相关关系,现有数据未达显著相关(r=0.2Fulvestrant体内实验剂量12,P=0.078);在NAR组,SCT与鼻NO水平呈负相关关系,现有数据可见为显著相关(r=-0.335,P=0.019)。结论 鼻NO和SCT都是评估黏膜纤毛传输系统的常用方法,均能反映鼻黏膜炎症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然而在不同组别中表现出相反的相关关系。若SCT明显延长,需考虑鼻黏膜炎症较重或存在鼻窦受累的可能。
广西某农村地区中老年艾滋病感染状况及已婚者性行为特征调查
目的 了解广西某农村地区中老年艾滋病感染状况及已婚者性行为特征,为老年人艾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统计分析全国艾滋病防治信息系统中某农村地区报告的50岁及以上病DS-3201生产商例,并随机抽取该地区1209名50岁及以上已婚有配偶的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开展一对一调查。结果 广西某农村地区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艾滋病报告感染率1.13%(158/13983),79.11%(125/158)的报告病例婚姻状况为已婚有配偶,双阳家庭病例58例。家庭内双阳病例中,男性病例主要为非婚异性性接触感染(96.55%,28/29),女性病例的配偶/固定性伴阳性接触史高于男性病例(χ~(2)=30.750,P<0.001)。1209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selleck MK-482766.83±8.732)岁,最近一次与配偶/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占12.58%(140/1113),84.01%(935/1113)人与配偶/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从未使用安全套,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安全套使用频率高于女性(OR=1.760,95%CI:1.256~2.465),50~59岁年龄组是70岁以上年龄组的3.208倍(OR=3.208,95%CI:2.147~4.793),艾滋病知识不知晓者(OR=2.548,95%CI:1.709~3.799)更容易发生无保护性行为。2.89%(35/1209)调查对象有婚外性行为。82.86%(29/35)婚外性伴侣非本村村民,男性婚外性伴数、有偿性行为比例均比女性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58,P<0.05;χ~(2)Pathologic downstaging=5.600,P<0.05)。结论 非婚商业异性性接触是农村地区中老年男性的主要感染途径,配偶/固定性伴阳性是女性的主要感染途径,无保护性行为增加了该人群艾滋病感染的风险。应加强农村地区中老年人群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提高HIV检测的普及性,减少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