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石斛对脾阴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霍山石斛对脾阴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36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霍山石斛低、中、高剂量组,通过灌服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获悉更多复合温热药(附子、干姜、肉桂)及劳倦法建立脾阴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比较各组大鼠的活动情况、体质量变化、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变化、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以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GNE-140配制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G,IgG)、血清及胃黏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结果 各给药组大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显著上升(P<0.05);脾脏组织病理状态改善;血清IgA、IgM、IgG水平显著上升(P<0.05);血清及胃黏膜组织细胞因子IL-2、TNF-γ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IL-4和IL-10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此外,霍山石斛可提高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P<0.05);上调外周血中CD3~(+)T淋巴细胞数、CD4~(+)T淋巴细胞数、CD4~(+)/CD8~(+) T淋巴细胞比值、下调CD8~(+)T淋巴细胞比值(P<0.05)。结论 霍山石斛可提高脾阴虚型慢性萎性胃炎大鼠enzyme immunoassay的免疫功能。

联合用药对肾衰竭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疗效

购买SBE-β-CD的 观察分析联合用药对慢性肾衰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天津市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2019年1—6月入院的慢性肾衰竭行透析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90例选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于常规组(45例)和研究组(45例)中,临床治疗分别使用活性维生素D(常规组)和西那卡塞+活性维生素D(研究组),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治疗有效率及甲状旁腺数据。结果 两组资biostimulation denitrification料数据统计比较,研究组患者PD-0332991经治疗后,临床相关指标和甲状旁腺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比较常规组可见良好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比较以研究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疾病症状反应评测,研究组可见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满意度调查,研究组满意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西那卡塞与活性维生素D联合,能够对慢性肾衰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起到良好治疗效果,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47例儿童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及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总结儿童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及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及淋巴结结核儿童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一般临床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支气管镜检查特征。结果 47例患儿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4个月~13岁;居住地:城市17例,农村或乡镇30例;结核类型:单纯肺结核20例,其中粟粒性肺结核2例,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胸膜炎15例,单纯结核性胸膜炎6例,淋巴结结核6例;有卡介苗接种史46例,有结核接触史17例;临床表现:发热47例,咳嗽41例,胸痛/胸闷18例,盗汗10例,消瘦8例,呼吸困难4例,乏力2例,浅表淋巴结肿大6例。接受PPD试验32例,阳性22例;接受γ-干扰素释放试验ATM/ATR抑制剂35例,阳性30例;痰/胃液、气道分泌物、淋巴结细针穿刺物抗酸杆菌涂片阳性7例,其中4例同时行病理活检发现结核性肉芽肿及干酪性坏死,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结核杆菌序列3例。胸部影像学表现为肺实变或斑片状阴影23例、树芽征10例、球形病灶1例、空洞1例、腋窝淋巴结肿大/钙化2例;21例单纯或合并结核性胸膜炎患BMS-354825半抑制浓度儿均为单侧胸腔积液表现;6例淋巴结结核患儿均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淋巴结钙化4例、液化坏死2例。7例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大叶性肺炎/肺不张、球形病灶患儿行支气管镜检查,镜下主要表现为支气管黏膜糜烂、病变部位痰液壅塞或干酪样物附着并堵塞管腔。结论 儿童结核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发热、咳嗽为主;肺cytotoxic and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结核影像学表现以肺部实变及斑片状阴影多见,支气管镜检查可提高其确诊率;结核性胸膜炎表现为单侧胸腔积液,若单核细胞占比>90%,结核性胸膜炎可能性较大;淋巴结钙化在淋巴结结核中较为常见。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RNA监测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经治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IDN-6556试剂-2b(Peg-IFNα-2b)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清除情况与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应用乙型肝炎病毒(HBV)RNA预测抗病毒疗效的价值。方法 选取自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年株洲市中心医院收治及住院的76例CHB患者Rapamycin体内实验剂量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NAs抗病毒治疗时间>1年,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HBVDNA<1 000 IU/ml且HBsAg<1 500 T‑cell-mediated dermatosesIU/ml。在被充分告知Peg-IFNα-2b治疗的益处和风险后,将患者按自愿选择是否接受治疗分为联合治疗组(n=42)与原方案治疗组(n=34),两组均治疗48周。分析在治疗第24周、第48周的HBsAg清除率及HBV前基因组RNA(HBV pgRNA)、HBVDNA、HBsAg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及预测价值。结果 治疗24周时,联合治疗组的HBsAg清除率、HBVDNA阴转率,以及HBV pgRNA下降>1.0 lg copies/ml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原方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联合治疗组的HBsAg清除率、HBs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原方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24周、48周时,HBV pgRNA、HBVDNA、HBsAg均低于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48周时,HBV pgRNA、HBVDNA、HBsAg均低于治疗24周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HBV pgRNA与HBsAg、HBVDNA的相关性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在治疗前,患者的HBV pgRNA水平与HBsAg、HBVDNA水平呈中强度正相关(r=0.472,P=0.017;r=0.519,P=0.043);治疗24周、48周时,HBV pgRNA水平与HBsAg水平呈弱正相关(r=0.264,P=0.045;r=0.148,P=0.039),而HBV pgRNA水平与HBVDNA水平无相关性(r=0.376,P=0.059;r=0.325,P=0.07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HBsAg≤2.0 lg IU/ml(比值比=2.69,95%可信区间1.46~5.24,P=0.028)、治疗24...

学龄前儿童和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体分布特征

目的 调查学龄前儿童和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患者六种呼吸道病原体的流行特征,为呼吸道患者的临床诊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8至2021年就诊的呼吸道病原体检测阳性的28 d至6岁患儿和>65岁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接selleck NMR免疫荧光法对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并对其阳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有2 546例病原体检测阳性的标本,病原体检测总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肺炎支原体(72.11%),乙型流感病毒(29.81%),副流感病毒(6.83%),呼吸道合胞病毒(6.79%),腺病毒2.79%,甲型流感病毒(1.5Belnacasan试剂7%)。儿童的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检出率virological diagnosis明显高于老年人(P<0.01),老年人在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感染明显高于儿童(P<0.01)。肺炎支原体阳性检出率在秋季最高,而其他病原体检出率均在春季最高。各年龄组别中,病原体阳性检出最多的是肺炎支原体和乙型流感病毒,儿童中1~3岁、老年人中≥85岁是易感年龄。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易感年龄集中在<1岁的幼儿中。结论 本地区学龄前儿童和老年人的呼吸道感染以肺炎支原体和乙型流感病毒感染为主,感染高峰季节是秋季和春季,易感年龄儿童中是1~3岁、老年人中是≥85岁,呼吸道道合胞病毒的易感年龄是<1岁。

2011—2020年新疆喀什地区肺结核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肺结核流行特征及趋势,为制定结核病防控策略及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prenatal infection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1—2020年新疆喀什地区12个县(市)报告的肺结核患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地区分布、痰检率、病原学阳性率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新疆喀什地区累计报告肺结核患者189 41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451MG132使用方法.29/10万,年报告发病率最低为250.40/10万,最高为806.75/10万,报告发病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011—2020年痰检率和病原学阳性率分别为73.70%~98.37%和11.41%~55.48%。各年龄组中,60岁及以上年龄组报告病例数最多,占61.37%(11获悉更多6 251/189 416)。男性病例数多于女性,男女之比1.01∶1。患者职业以农民占比最高(83.52%,158 741/189 416)。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前三位的分别为英吉沙县(816.68/10万)、泽普县(643.99/10万)和岳普湖县(516.09/10万)。结论 近年来喀什地区的肺结核疫情呈现先升后降趋势,结核病负担仍然较重。应关注重点人群以及重点县区的结核病防治工作。

2021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急诊科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目的 监测2021年全国急诊科患者临床分离菌株分布情况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按照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技术方案,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9月CARSS成员单位急诊科室的监测数据,应用WHONET 5.6软件对纳入统计的99 406株细菌的标本与菌株分布情况、各菌株重点耐药监测指标与耐药率进行分析。结果 2020年10月—2021年9月全国急诊科细Alisertib化学结构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35.2%、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检出率为2.8%、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为68.6%、碳青霉烯类耐selleck合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21.4%、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检出Single Cell Sequencing率为17.1%,均高于2021年全国数据平均检出率。其他临床常见耐药菌的检出率与全国持平。结论 急诊患者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形势仍较严峻,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和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

荧光探针助力原位胃癌活体成像

目的我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1]),胃癌的早筛早诊是胃癌治疗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传统的胃镜诊断为侵入性检查,腹部增强CT、肿瘤标志物等诊断方法的准确率低、特异性差,无法大规模应用于胃癌早期诊断,因此开发新型胃癌监测手段对于胃癌早筛早诊至关重要。方法荧光探针成像技术,借助荧光探针在肿瘤特殊环境下(活性氧ROS高表达)激活发出强烈荧光使肿瘤部位成像,具有操作方便、分辨率高、成像时间短、无放射性损伤等特点,有望成为新型胃癌监测方法。我们选择了GP130胃癌原发瘤小鼠模型模拟胃癌发生发展的过程,设计了在胃部酸性条件下稳定存在的小分子荧光探针,探针到达肿瘤部位与活性氧反应而释放荧光基团,利用活体成像仪实现了selleck NMR肿瘤的原位无创监测。结果 GP130小鼠模型在发病初期表现为胃溃疡与腺瘤同时存在~([2]),购买PF-03084014活体成像数据显示,10周龄小鼠在探针Medicated assisted treatment灌胃给药5 min后即有信号响应,10min后信号强度为空白组(不加探针)的2.5倍,对应表层胃溃疡的响应,之后胃部信号先减弱后升高,110min后信号强度为空白组的11倍,说明探针分子逐渐渗入肿瘤部位,对应胃腺瘤的响应。结论通过加探针后胃部反应时间和信号强度的差异,实现了GP130小鼠中胃溃疡和胃癌的区分和诊断,该方法准确率高、特异性强,为原位无创监测胃癌提供了新的诊断方法。拟进一步监测体外排泄物荧光信号变化,为胃癌的体外筛查奠定基础。

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外泌体膜1型基质金属蛋白酶(MT1-MMP)mRNA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7月我院行胃癌切除术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Captisol溶解度定量PCR(RT-PCR)测定患者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MT1-MMP mRNA表达量,分析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与胃癌组织中MT1-MMP mRNA表达量的关系;对98例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术后3年内存活率,比较存活亚组(n=62BIBW2992体内)与死亡亚组(n=36)患者入组时的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MT1-MMP mRNA表达水平,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MT1-MMP mRNA表达水平对术后3年内生存状态的预测效能。结果 98例患者胃癌组织中MT1-MMP mRNA表达水平(0.96±0.1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0.80±0.09)(P<0.05);患者胃癌组织中MT1-MMP mRNA表达量与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TNM分期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直径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98例患者术后3年存活亚组入组时的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T1-MMP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死亡亚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胃癌组织、癌旁组织MT1-MMP mRNA表达水平对患者术后3年生存状态的预测效能有一定局限性(AUC=0.760、0.691),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联合检验的预测效能明显高于单一检测(AUC=0.813)。结论 胃癌组织中MSensors and biosensorsT1-MMP mRNA表达与肿瘤的淋巴转移、TNM分期及浸润程度相关,可一定程度上指导预后。

正念疗法对胃溃疡患者应对方式及不良情绪的影响

目的 探讨正念疗法对胃溃疡患者应对方式及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胃溃疡患者144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根据不同的治疗干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两组患者应对方式进行评定;应用我院自制情绪评分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干预前后不良情绪的变化;应用生命质量评估(SF-36)评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情况;比较两组患者8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积极应对、生活质量评分升高,消极应对、焦虑、抑郁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积极应对、生购买Etoposide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PI3K/Akt/mTOR抑制剂对照组(P<0.05)。结论正念local infection疗法不仅能通过转变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的免疫调节功能,还可以引导患者建立正念思维,正确认识疾病,提高患者应对疾病与治疗的积极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