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优化介入护理流程对在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抢救成功率方面发挥的作用。方法 入选2019年1月—2019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在常规护理流程下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58例为对照组,入选2019年7月—2019年12月在综合优化护理流程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62例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流程优化情况和手术预后差异,抢救成功率,住院天数,3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主要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再发心肌梗死),3个月死亡人数及3个月内再住院患者发生的概率。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中从接诊到心电图的时间分别为(17.29±2.81)min和(4.98±1.00)min、从心电图到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时间分别为(29.83±4.86)min和(19.10±4.16) min、从签署知情同selleckchem意书到进入导管室的时间分别为(19.78±4.34)min和(9.92±1.99)min及导管室到开始球囊扩张的时间分别为(28.95±4.41)min和(30.02±5.35)min。接诊到做心电图、心电图到签署知情同意书、签署知情同意书到导管室三个时间段内试验组较对照组用时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抢救成功率分别为81.03%和95.16%、住院时间分别为(8.22±2.23) d和(6.05±1.62)d,3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9.3Modeling HIV infection and reservoir1%和12.90%,试验组的抢救成功率较RSL3对照组更高,住院时间更短,3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发生的概率更低,P<0.05。结论 急诊介入护理流程大大缩短了入门到球囊扩张的时间,提高了STEMI患者抢救率,并有利于患者PCI术后3个月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降低。
头部CT评估脑结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分析头部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评估脑结构对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20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BD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后患者杨氏狂躁量表(YMRS)、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将其分为良好组(n=42,YMRS评分<13分,MADRS评分<22分)、不良组(n=54,YMRS评分≥13分,MADRS评分≥22分),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进行头部CT检查,比Chemically defined medium较两组患者CT测量值[哈氏值(HI)、第三脑室最大宽度(TVW)、脑室指数(VI)、侧脑室体部指数(LVBI)]。使用Logistic相关性分析模型分析HI、TVW、VI、LVBI水平与BD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HI、TVW、VI、LVBI联合预测BD患者预后情况的预测价值。结果:不良组患者HI、TVW水平均显著高于良好组,VI、LVBI水平均显著低于良好组(P<0.05)。经Logistic相关性分析模型分析,HI、TVW水平与BD患者预后呈正相关(P<0.05);VI、LVBI水平与BD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中,HI、TVW、VI、LVBI水平单独预测BD患者预后情况的曲线下面积(AUC)分获悉更多别为0.822Dinaciclib、0.617、0.840、0.787,敏感度分别为85.71%、76.19%、83.33%、54.76%,特异度分别为72.22%、51.84%、77.78%、94.44%;联合预测BD患者预后情况的AUC为0.970,敏感度为90.48%,特异度为94.44%。结论:BD预后良好患者与预后不良患者的头部CT测量值存在明显差异,可为临床预估BD患者预后情况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
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建库至2021年10月1日产后抑郁症治疗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利用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纳入12篇文献,涉及患Decitabine抑制剂者977例。其中7项研究报告了临床有效率,2项研究报告了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9项研究报告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分别有5项研究和3项研究报告了雌二醇与5-羟色胺(5-HT)水平的变化,5项研究报告了不良反应发生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30,95%CI[1.11,1.51],P<0.05),EPDS评分和HAMD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针灸能提高患者5-HT水平(MD=0.35,95%CI[0.05,0.64],P<0.05),提升雌二醇水平(MD=28.30,95%CI[5.04,51.56],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针刺组低Against medical advice于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ag-221-enasidenib.html对照组(RR=0.04,95%CI[0.00,0.66],P<0.05)。结论 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临床疗效较好,确切结论仍有待高质量、多中心的RCT证实。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食物不耐受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目的 通过检测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血清不耐受食物和肠道菌群,分析食物不耐受(FI)与ASD儿童胃肠道症状的相关性,并探讨FI对ASD儿童行为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就诊于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康复科2~6岁ASD儿童95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14种血清食物特异性IgG,并依据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水平评估FI程度。依E7080体外据FI检测结果将入组ASD儿童分为FI组(52例)及无FI组selleckchem MC3(43例)。两组儿童均采用自行设计的ASD儿童胃肠道症状评估调查表进行评估,并采用16S高通量基因测序法检测粪便中肠道菌群的分布状况。结果 (1)FI组腹胀、便秘、呕吐及按压腹部同时哭闹发生率显著高于无F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924、5.573、4.198、4.533,P<0.05)。(2)FI水平与腹胀、便秘、恶心及按压腹部同时哭闹存在正相关(r=0.341、0.428、0.340、0.227biological warfare,均P<0.05)。(3)FI组chao1数值、拟杆菌数量、大肠埃希菌数量及乳酸杆菌相对数量显著高于无F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07、10.469、11.090、2.229,P<0.05);FI组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低于无F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2,P<0.05)。结论 伴有FI的ASD存在较多的胃肠道症状,FI与部分胃肠道症状密切相关,对存在胃肠道问题的ASD儿童应注意有无FI。FI儿童存在更为明显的肠道菌群紊乱。
金蝉止痒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
目的:观察金蝉止痒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CU)的疗效。方法:选取86例CU患者分为单纯西药组(左西替利嗪)和中西联合组(金蝉止痒胶囊+左西替利嗪),每组各43例,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DLQI),血清补体(C3、C4),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及免疫球蛋白E(IgE)及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中西联合组总有效率(95.35%)高于单纯西药组(81medical entity recognition.40%)(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风团数目、大小及持续时间和瘙痒症状)均降低(P<0.05),且中西联合组低于单纯西药组(P<0.05);治疗后,两组UAS和DLQI评分均降低(P<0.05),且中西联合组低于单纯西药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3水平均升高(P<0.05),且中西联合组高于单纯西药组(P<0.05);治疗后,两组IL-4、IgE及TNTrichostatin A MWF-ɑ水平均降低(P<0.05),且中西联合组低于单纯西药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蝉止痒BI 10773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CU患者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升高血清补体,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基于UPLC-Q-TOF-MS技术白术多糖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 研究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的影响,探讨白术多糖干预UC的代谢途径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小鼠UC模型,给予白术多糖或美沙拉嗪干预后,测定小鼠体质量、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及结肠长度;采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Liproxstatin-1试剂)、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OP)活性;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质Durable immune responses谱(UPLC-Q-TOF-MS)检测小鼠血清内源性代谢物水平,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对差异代谢物进行表征,筛选出潜在的差异代谢物;采用MetaboAnalyst 5.0网址分析可能的代谢通路。结果 白术多糖显著改善UC小鼠的症状和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提高血清中IL-10水平和SOD活性(P<0.05、0.01),降低TNF-α水平和MPO活性(P<0.05、0.01),并通过α-亚麻酸代谢通路、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通路、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通路、甘油磷脂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通路、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等代谢INCB018424途径回调UC小鼠的异常代谢产物。结论 白术多糖具有防治UC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平衡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增强抗氧化和调节脂质代谢等通路相关。
单倍体相合与同胞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高危及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对比
目的 探讨单倍体相合与同胞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及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我中心行清髓预处理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确认细节治疗高selleck MLN8237危及难治/复发AML的疗效,并与同期行同胞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MSD-HSCT)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98例患者,其中Haplo-HSCT组62例,MSD-HSCT组36例,两组患者中位年龄、预处理方案、MNC及CD34+细胞输注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基线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aplo-HSCT组与MSD-HSCT组急性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相关感染并发症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aplo-HSCT组的3年累积复发率显著低于MSD-HSCT组(16.2%vs. 41.1%, P=0.036);Haplo-HSCT组、MSD-HSCT组3年DFS分别为66.98%和4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0);Haplo-HSCT组、MSD-HSCT组OS分别为73.37%和51.4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结论 采用Haplo-HSCT治疗高危及难治/复发AMLTaxus media患者的临床疗效与MSD-HSCT相似,并且Haplo-HSCT可能有更好的GVL效应。
个体化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对提高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医护服务满意度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MDR-TB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确认细节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并进Gefitinib体外行常规的临床护理管理和健康宣教;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专门针对MDR-TB的临床特点和疾病情况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干预。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医护服务的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结核杆菌转阴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的身体机能、心理健康、主观健康、情绪、社会功能等5个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其对治疗的依从性和对医护服务的满意度均显著升高(70.00%vs 92.50,72.5trauma-informed care0%vs91.25,均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痰培养结核杆菌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7.50%vs 41.25%,P<0.05)。结论:对MDR-TB患者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对治疗的依从性和对医护服务的满意度,提高结核杆菌转阴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吴茱萸碱对乙型肝炎大鼠肝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基于脂肪酸合成酶(Fas)/脂肪酸合成酶配体(FasL)信号通路探讨吴茱萸碱(EVO)对乙型肝炎大鼠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未注射病毒)、模型组、吴茱萸碱低剂量组(EVO-L,5 mg/kg)、吴茱萸碱高剂量组(EVO-H,10 mg/kg)、拉米夫定组(10 mg/kg)。在大鼠体内注射乙肝病毒(HBV),建立乙型肝炎大鼠模型。EVO均使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助悬。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肝纤维化指标(HA、LN)、炎症因子(TNF-α、IL-1β)、HBsAg、HBeAg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Alpelisib溶解度理学变化;微量法检测肝组织SOD、GSH、MDA水平;PCR法检测肝组织病毒载量;Western blot检测Fas、FasL、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出现肝组织结构受损,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且肝组织纤维结缔增生等病理损伤,血清中ALT、AST、TBIL、HA、LN、TNF-α、IL-1β、HBsAg、HBeAg水平上升,肝组织中MDA、病毒载量、Fas、FasL、Caspase-3蛋白表达上升,SOD、GSH活性下降(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EVO-L组、EVO-H组和拉米夫定组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好转,血清中ALT、AST、TBIL、HA、LN、TNF-α、IL-1β、HBsAg、HBeAg水平下降,肝组织中MDA、病毒载量、Fas、FasBMN 673说明书L、Caspase-3蛋白表达下降,SOD、GSH活性上升(均P<0.05)。与EVO-L组比较,EVO-H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HA、LN、TNF-α、IL-1β、HBsAg、HBeAg水平下降,肝组织中MDA、病毒载量、Fas、FasL、Caspase-3蛋白表达下降,SOD、GSH活性上升(均P<0.05)。与拉米夫定组比较,EVO-L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HA、LN、TNF-α、IL-1β、HBsAg、HBeAg水平上升,肝组织中MDA、病毒载量、Fas、FasL、Caspase-3蛋白表达上升,SOD、GSH活性下降(均P<0.05)。结论 EVO可以通过下调Fas/FasL信号通路表达,调Aboveground biomass节肝功能,抑制肝纤维化、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减轻乙型肝炎大鼠的肝损伤。
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在腹泻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分析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CL 318952体内in,FCP)检测用于鉴别诊断腹泻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5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600例单纯腹泻患者设为腹泻组,选取同时间段本院30例大肠癌患者设为大肠癌组,30Long medicines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type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BS)患者设为D-IBS组,3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四组均开展FCP检测,比较各组的FCP水平及阳性率差异。结果 四组FCP水平及阳性率相比,单纯腹泻组的FCP水平及阳性率分别为(514.32±128.64)μg/g、93.17%,远远高于大肠癌组[(335.46±58.96)μg/g、83.33%]、D-IBS组[(3MRTX849 IC505.14±6.78)μg/g、10.00%]和对照组[(25.82±4.30)μg/g、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FCP检测作为一类无创、迅速且简便的检测方式,能为临床鉴别诊断单纯腹泻和大肠癌、D-IBS等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