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与抑郁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目的 为明确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对抑郁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了睡眠质量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每天使用社交媒体时间、睡前使用社交媒体时间的调节作用。方法 2019年12月~2020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更多样的方法选取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817例在校本科生,通过问卷星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社交媒体依赖情况、睡眠质量和抑郁等信息。采用SPSS25.0版本及E-616452 molecular weightPROCESS插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分析。结果 以年龄、年级、专业为控制变量,社交媒体依赖对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睡眠质量能够在社交媒体依赖与抑郁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睡眠质量在社交媒体依赖与抑郁的中介作用会受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到每天使用社交媒体时间的调节;社交媒体依赖对抑郁的直接预测作用及睡眠质量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均会受到睡前使用社交媒体时间的调节。结论 社交媒体依赖能够预测抑郁,而睡眠质量起到中介作用,大学生应合理使用社交媒体,促进其心理健康。

推拿联合FODMAPs饮食治疗结肠冗长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推拿联合FODMAPs(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disaccharides,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FODMAPs)饮食、FODMAPs饮食和传统膳食纤维饮食对于结肠冗长症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5例新诊断的结肠冗长症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传统膳食纤维治疗组、FODMAPs饮食治疗组和推拿联合FODMAPs饮食治疗组,每组15人。在给予乳果糖、益生菌的基础治疗上,开展饮食调整治疗。各组患儿食谱均按照各阶段儿童营养需求和患儿营养状况制定。膳食纤维饮食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每天给予含有不少于0.5g/kg膳食纤维的饮食,FODMAPs饮食组则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每天给予含有16g FODMAPs的饮食,推拿联合FODMAPs饮食组则在FODMAPs饮食组的基础上增加推拿治疗。治疗周期共计3个月,随访1个月。以门诊复诊、电话随访和即时通讯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督促、乳果糖剂量调整和随访,观察并记录患儿治疗期间的症候表现。通过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症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等相关表单,对膳食纤维饮食、FODMAPs饮食和推拿联合FODMAPs饮食治疗结肠冗长症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一般资料:研究纳入的三组患儿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症候积分等的差异性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源检测均为阴性,生化检查结果均正常。2.症候总积分比较:1)治疗后三组的症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推拿联合FODMAPs饮食治疗组的症候总积分在治疗1周时即有了明显下降,其余两组的症候总积分则在治疗1个月后表现出明显的改善。单独的FODMAPs饮食治疗组对于结肠冗长症患儿临床症候的改善作用在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都明显优于膳食纤维饮食组,而推拿联合FODMAPs饮食组的改善作用又较单独的FODMAPs饮食组更具优势。2)治疗1个月时,三组各个单项症候积分均有明显改善,且单独的FODMAPs饮食治疗组在大便性状、纳呆食少两方面的改善作用是优于膳食纤维饮食组的,推拿联合FODMAPs饮食组则Female dromedary在大便性状、排便困难、便后乏力和腹痛频率等方面的改善作用较单独的FODMAPs饮食组更具优势。3.临床疗效比较:本研究干预治疗3个月后,膳食纤维饮食组显效4例,总显效率26.7%,FODMAPs饮食组显效8例,总显效率53.3%,FODMAPs饮食治疗组疗效指数均值高于膳食纤维饮食组,但显效率差异不显著。联合治疗组显效14例,总显效率93.3%,疗效指数均值和显效率均高于单独的FODMAPs饮食组。4.生活质量评分比较:1)三组在治疗后生活质量均有明确改善,推拿联合FODMAPs饮食在治疗1周时即对患儿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改善作用,膳食纤维饮食和单独的FODMAPs饮食治疗在治疗1个月时表现出了显著的改善作用;2)单独的FODMAPs饮食获悉更多组在治疗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时对患儿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要优于膳食纤维饮食组;推拿联合FODMAPs饮食治疗组在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时对于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则明显优于单独的FODMAPs饮食治疗组。5.安全性分析:三组患儿共有7例出现不良反应,包括腹痛加重、腹泻及皮疹、瘙痒,在予以临床干预后均缓解、消失,且三种方法的不良反应情况无明显差异性。6.相关性分析:患儿治疗前症候总积分和病程的相关性分析提示R=0.45,P<0.05,即二者具有正相关性。7.随访复发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膳食纤维组7例复发,单独的FODMAPs饮食组5例复发,推拿联合FODMAPs饮食组无复发。分析显示膳食纤维组和单独的FODMAPs饮食组复发率无差异,而推拿联合FODMAPs饮食组与单独的FODMAPs饮食组的复发率差异明显,说明推拿治疗在降低患儿短期内复发率方面存在积极作用。结论1.FODMAPs饮食对于结肠冗长症患儿临床症候和生活质量具有明确的改善作用,可作为结肠冗长症儿童的饮食治疗方案选择。2.推拿联合FODMAPsY-27632抑制剂饮食对于结肠冗长症患儿临床症候的改善作用较单独的FODMAPs饮食更为迅速、有效,且显效率高,复发率低;对于患儿努挣、乏力等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都明显优于单独的FODMAPs饮食。3.结肠冗长症患儿病程和临床症候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李晶教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经验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指口腔黏膜上反复发作的大小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溃multi-media environment疡表面覆盖CHIR-99021假膜,可呈白色selleck GSKJ4或周围有红晕,中央凹陷,疼痛明显,是口腔黏膜发生病变的常见类型之一,此病虽小,但具有易复发性、自限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且病因未明。在治疗方面,现代医学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对欠佳,而相关研究表明中医在治疗和预防口腔溃疡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中医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机为“火”,病位在心、肝、脾胃、肾,可采用汤药、针灸等疗法,疗效好、复发率低。李师认为部分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机其本在脾胃,临证强调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治疗时主张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其对消化系统疾病、肺系疾病的治疗均有独到见解。李晶教授在临床治疗中强调明确病机的重要性,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较好。文章对李晶教授治疗部分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分享病案一例,以期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认知功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严重制约患者的日常生活、职业能力和社会功能的恢复。近年来,人们期望从各种角度寻求改善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新途径,然而其中机制尚无定论。既往研究发现,一般人群的端粒长度与认知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阿尔茨海默症和双相障碍患者中也存在。此外,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端粒长度缩短,那么精神分裂症患者端粒缩短与认知功能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端粒长度能否作为精神分裂症潜在的生物学标记物。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拟明确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认知功能之间Biological pacemaker的相关性,探究其中可能存在的潜在机制,以期达到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方法:从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精神科连续招募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最终共12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被纳入此项研究。使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采集一般资料、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临床精神症状、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估认知功能。端粒长度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测得的相对T/S值代表相对端粒长度,并依据相对T/S值,将患者划分为短端粒组和长端粒组。最后我们使用Excl录入数据,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短端粒组和长端粒组在年龄、受教育年限等均无统计学差异;短端粒组的空腹血糖(5.58±1.60)高于长端粒组(5.04±0.95),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330,P=0.02)。2)相关性分析显示,RBANS总分与体重指数、受教育年限成正相关(r=0.176;r=0.440,P均<0.05或0.01),与阴性因子分、一般症状分和PANSS总分成负相关(r=-0.422;r=-0.182;r=-0.258;,P均<0.01)。相对端粒长度与即刻记忆(r=0.495,P<0.01)、言语功能(r=0.336,P<0.01)相关。3)多元线Liproxstatin-1性回归分析显示,相对端粒长度(β=0.556,P<0.001)和受教育年限(β=0.192,P=0.009)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即刻记忆的影响因素;相对端粒长度(β=0.360,P<0.001)、受教育年限(β=0.209,P=0.012)、阴性因子分(β=-0.198,P=0.017)是言语功能的影响因素。结论:精神Colforsin临床试验分裂症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认知功能中的即刻记忆和言语功能之间具有相关性,相对端粒长度越短,即刻记忆和言语功能越差。除端粒长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受教育年限、阴性症状等。本研究在探索精神分裂症端粒长度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上提供了初步证据,未来可通过增加样本量、严格控制病程或药物等方法,进一步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为精神分裂症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提供新思路,为改善患者社会功能提供新策略。

认识轮状病毒注意加强防范

<正>前不Selenocysteine biosynthesis久,不到2岁的强强跟妈妈从游乐园回家,夜间便开始呕吐,没过多久又开始腹泻,稀水便,2~3小时一次。起初,强强妈妈以为是在外面吃的不对劲,引起消化不良,给强强喂了点益生菌。可不长时间,强强就把吃下的药全吐了出来。又吐又拉折腾了一夜。第二天,强强又发起烧来,饭也不吃,尿也很少,体温升到了39℃,人也变得没一点儿精神。这下,家里人可着了急,急忙带强强到了医院。经医生问Tezacaftor纯度诊查体及血、大便检查,初步诊断强强是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且已经出现了中度脱水,必须及时补液纠正脱水。如果病情继续发展,会导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累及神经、循环等机体多个系统,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强强住院后,经过医务人员精心护理治疗,很快退烧,停止吐泻,精神体能恢复如初了。强强家人万万没想到,宝宝拉肚子竟这么严重,也PLX-4720半抑制浓度第一次听说看不见的轮状病毒竟暗藏如此杀机。

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性的评估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Web of Science、PLX3397 IC50EBSCO、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时限从建库至2022年8月,由两位研究者独立查找国内外关于督灸治疗AS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严格按照纳排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方法学质量评估后,利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篇RCTs文献,共798例患者,对照组398例,观察组40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RR=0.86,95%CI(0.81,0.91),P<0.01]、中医证候积分[MD=7.07,9LBH589核磁5%CI(3.76,10.38),P<0.01]、指-地距[MD=1.14,95%CI(0.44,1.85),P<0.01]、枕-墙距[MD=1.23,95%CI(0.33,2.14),P<0.0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MD=0.89,95%CI(0.33,1.46),P<0.01]、巴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评分[MD=1.60,95%CI(0.61,2.59),P<0.01]Incidental genetic findings等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灸或督灸联合常规治疗AS,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降低其炎症反应、改善其关节活动度。

基于态靶辨证理论探讨桂枝茯苓丸合四妙勇安汤治疗PCI术后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基于态靶辨证,观察桂枝茯苓丸合四妙勇安汤治疗热毒血瘀型PCI术后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桂枝茯苓丸合四妙勇安汤治疗PCI术后心绞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AZD1152-HQPA研究购买2022年12月期间,就诊于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上给予桂枝茯苓丸合四妙勇安汤治疗,每次浓煎100ml,一天2次,疗程为4周。观察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症状积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hs-CRP、PTX3、S100A8/A9、血脂(TC、TG、LDL-C、HDL-C)及心电图的变化。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1.18%)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绞痛疗效:两组治疗前心绞痛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症状总Genetics education积分及单项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的心绞痛单项症状积分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心绞痛症状总积分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CP-456773配制(P<0.01);治疗组心绞痛总有效率(91.18%)、硝酸甘油总停减率(85.71%),对照组心绞痛总有效率(75.76%)、硝酸甘油总停减率(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AQ:两组治疗前PL、AS、AF、TS、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L、AS、AF、TS、DP均较前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PL、AS、AF、TS升高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心电图疗效:两组治疗后心电图均较前改善,治疗组有效率(82.35%)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5.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炎症指标:两组治疗前hs-CRP、PTX3、S100A8/A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100A8/A9均较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hs-CRP、PTX3均较前明显降低(P<0.01),hs-CRP、S100A8/A9治疗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

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系统评价及取穴规律探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对针刺穴位配伍规律进行数据挖掘。材料与方法Hepatitis Delta Virus: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 Fang)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系统检索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随机对照研究。由两名研究者分别独立地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及信息提取,采用Excel2010记录纳入文献基本信息、纳入文献偏倚风险评估结果、针刺相关不良事件及具体原因。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AMSTAR-2对本研究方法学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Excel2010对归经、穴位特点、分布部位进行频数分析。采用Gephi 0.9.2对系统评价中纳入的临床研究涉及到的穴位构建复杂网络并进一步对取穴规律进行探究。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32篇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1.Meta分析结果表明:1.1在临床有效率方面,针刺优于单独使用西药[OR=3.46,95%CI:(2.37,5.04)],针刺联合中药优于单独使用中药[OR=3.81,95%CI:(2.28,6.35)],针刺联合西药优于单独使用西药[OR=33-Methyladenine小鼠.55,95%CI:(2.03,6.20)]。1.2在复发率方面,针刺优于单独使用西药[OR=0.26,95%CI:(0.13,0.51)],针刺联合西药与单独使用西药差异不显著[OR=0.44,95%CI:(0.17,1.14)]。1.3在临床症状评分方面,针刺优于西药[MD=-1.71,95%CI:(-2.34,-1.08)],针刺联合西药优于单独使用西药[MD=-2.50,95%CI:(-3.66,-1.33)]。1.4在风团个数方面,针刺与单独西药相比差异不显著[MD=-0.55,95%CI:(-1.56,0.45)]。在风团直径方面,针刺与单独使用西药未见明显差异[MD=-0.80,95%CI:(-1.61,0.01)]。在瘙痒程度方面,针刺缓解程度优于西药[MD=-1.25,95%CI:(-2.06,-0.45)]。在持续发作时间方面,针刺联合西药优于单独使用西药[MD=-1.09,95%CI:(-1.84,-0.34)]。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方面,针刺改善优于西药[MD=-3.13,95%CI:(-5.11,-1.16)]。1.5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方面,针刺优于假针刺[MD=-1.27,95%CI:(-1.65,-0.90)]。1.6在改善IFN-γ方面,针刺改善效果优于西药[MD=5.91,95%CI:(4.76,7.06)]。在改善免疫球蛋白E方面,针刺的效果优于西药[MD=-0.92,95%CI:(-1.10,-0.73)]。在改善白介素-4方面,针刺的效果优于西药[MD=-5.63,95%CI:(-6.59,-4.67)]。1.7在荨麻疹活动性评分方面,针刺的效果优于西药[MD=-0.83,95%CI:(-1.25,-0.42)]。1.8文献质量:在纳入的32篇RCT中,在随机分配方面,68.75%的文献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余下的则仅提及随机分组或未说明如何分组;在分配隐藏方面,仅5篇文献详细叙述所使用的隐藏方法;在实验偏倚方面,仅3篇为低风险;在检测偏倚,仅4篇为低风险;在随访时间方面,71.9%未设立随访时间;在脱落病例方面,所有文献均报道了治疗前后的人数,但仅少部分文献报道了脱落的数目及原因;1.9安全性:在纳入的32篇文献中,共有1224名患者进行了针刺治疗,有14篇文献报道了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出现出血、头晕恶心、皮下血肿、针刺部位有红疹、水泡表现、轻度嗜睡等轻微不良反应的患者有22名,占比为1.8%,并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1.10方法学质量:通过AMSTAR-2量表评价表明,本研究方法学质量较好。2.数据挖掘结果:2.1从腧穴归经上看:手阳明大肠经(38次)和足太阴脾经(35次)两条经络使用较多,其次为足阳明胃经(21次),足太阳膀胱经(17次),足少阳胆经(13次)。2.2从特定穴位选择上看,五输穴(51次)为针刺治疗该病的首要选择,其次为交会穴(41次)、原穴(19次)、下合穴(17次)等。2.3从取穴分布上看,上肢部穴位最多,达12个,频次达49次。其次为下肢部,数量为9个穴位,频次为62次。头颈、胸腹、腰背也均有分布。2.4穴位配伍复杂网络涉及38个穴位,频次较高且在复杂网络中度值、接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均较高的重要穴位包括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风门、风市、风池等。结论:1.通过文献研究表明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尚可,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但由于纳入临床研究的方法学局限性,以及样本量不足,未来需采用大样本、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对研究结果加以验证。2.通过对纳入RCT涉及到的穴位加以总结和对取穴规律进行挖掘,2.1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在所选经络上主要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为主。2.2五输穴作为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主要的特定穴,其中合穴的应用最为重要。Nirmatrelvir MW2.3取穴以四肢部位的腧穴为主,头颈、胸腹腰背为辅,起到固本扶正、调达气血、祛风止痒的疗效。2.4在针刺取穴规律中,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风门、风市、风池为核心腧穴,在临床中需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随症加减。

捏脊对不同日龄自闭症大鼠海马BDNF和Syn、PSD-95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捏脊对23日龄、37日龄、51日龄自闭症大鼠行为学及海马区BDNF、Trk B、CREB、Syn、PSD-95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究捏脊对不同发育时期自闭症大鼠神经可塑性的影响,为优化自闭症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研究基础。方法本实验采用25对SPF级8周龄的Wistar大鼠,以雌雄1∶1的比例合笼,于次日检查有无阴栓脱落,有阴栓记为孕0.5天,孕鼠和雄鼠分笼饲养。按照随机数表法将Wistar孕鼠分为模型组和空白组。模型组孕鼠于孕12.5天时腹腔注射丙戊酸钠溶液600mg/kg,产下的仔鼠为模型鼠;空白组孕鼠于孕12.5天时腹腔注射同等量的生理盐水,产下的仔鼠为空白仔鼠,出生当日记为PN1。随机选取8只空白仔鼠为空白组;随机选取42只模型仔鼠分为7组,每组6只,即模型组、PN23模型组、PN23捏脊组、PN37模型组、PN37捏脊组、PN51模型组、PN51捏脊组。空白组及模型组在完成PN22的旷场实验次日取材,各捏脊组在指定时间开始捏脊干预,连续干预28d,每日1次,1次21遍,其余模型组仅模拟抓取和固定,干预结束次日完成旷场实验,并于旷场实验次日取材。同日龄的模型组和捏脊组的旷场实验和取材时间一致。取材选择海马组织,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BDNF、Trk B、CREB、Syn、PSD-95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Syn、PSD-95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1.体质量:与空白仔鼠比较,模型仔鼠在PN7、PN14、PN21的体质量较低(P<0.01)。2.睁眼实验:与空白仔鼠比较,模型仔鼠睁眼时间在PN12、PN13、PN14无明显差异(P>0.05),PN15、PN16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模型仔鼠睁眼时间较迟。3.游泳实验:与空白仔鼠比较,模型仔鼠游泳评分在PN9、PN11低于同日龄空白仔鼠(P<0.01),PN13、PN15无明显差异(P>0.05)。4.Erdafitinib研究购买方向趋向性实验:与空白仔鼠比较,模型仔鼠在PN7、PN8、PN9、PN10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模型仔鼠转身需要时间较长。5.热板致痛实验:与空白仔鼠比较,模型仔鼠抬足时间在PN9、PN11、PN13无明显差异(P>0.05),在PN15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模型仔鼠的痛阈值较低。6.旷场实验:1)PN22: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之间站立次数和理毛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bioimage analysis,各组自闭症模型大鼠的站立次数减少、理毛次数增多(P<0.05)。2)干预后:分别与同日龄的模型组比较,各捏脊组站立次数增加、理毛次数减少,其中PN51捏脊组的站立次数和PN51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组间的站立次数和理毛次数均无明显差异。7.免疫印迹法: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海马BDNF、Trk B、CREB、Syn、PSD-95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P<0.01,P<0.05,P<0.05,P<0.05);与同日龄的模型组比较,PN23捏脊组大鼠海马BDNF、Trk B、CREB、Syn、PSD-95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P<0.05,P<0.01,P<0.05),PN37捏脊组大鼠海马BDNF、Trk B、CREB、Syn、PSD-95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P<0.05,P<0.01,P<0.05),PN51捏脊组大E7080分子式鼠海马BDN F、Trk B、CREB、Syn、PSD-95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其中BDNF、Trk B、CREB无统计学差异(P>0.05),Syn、PSD-95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1)。8.免疫荧光法: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Syn、PSD-95的平均光密度均降低(P<0.01,P<0.01);与同日龄的模型组比较,各捏脊组大鼠海马Syn、PSD-95的平均光密度均升高(P<0.01,P<0.01)。结论1.与同日龄正常大鼠相比,22日龄自闭症模型大鼠焦虑情绪严重、对新环境探索性较差,海马区BDNF、Trk B、CREB、Syn、PSD-95蛋白表达水平下降。2.捏脊可以改善自闭症大鼠刻板行为,缓解焦虑情绪,提高对新环境的探索兴趣;上调不同日龄自闭症模型大鼠海马BDNF、Trk B、CREB、Syn、PSD-95蛋白表达水平,促进神经发育,改善突触功能,提高神经可塑性。3.捏脊对23日龄、37日龄、51日龄自闭症模型大鼠都有一定治疗效果,并且对23日龄和37日龄自闭症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优于51日龄自闭症模型大鼠,提示捏脊对发育早期的自闭症模型大鼠治疗效果较好。

学龄期儿童不同类型屈光参差眼球生物学参数的研究(英文)

目的:比较学龄期儿童,不同类型屈光参差,双眼间视力及生物学参数的差异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轻中度屈光参AG-221体外差的学龄期儿童(6-12岁)128例。根据屈光参差的类型分为5组。所有患儿均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眼部A超、角膜地形图检查。记录以下数据: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BCVA)、前房深度(ACD)、晶体厚度(LT)、玻璃体腔深度(VCD)、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半径(CR)、轴率比(AL/CR)。统计学分析采用Kruskalpolyester-based biocomposites-Wallis检验和Spearman秩和检验。结果:远视性屈光参差双眼间视力差异最大(0.14±0.20),selleckchem NSC125066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间眼球生物学参数AL和VCD差异最大(0.56±0.41,0.56±0.39 mm)。双眼间屈光参差和BCVA、VCD、AL、AL/CR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分别为0.266、0.379、0.350、0.263与LT、CR无显著相关(r=-0.019,-0.069,P>0.05)。然而在每个类型的组别中,屈光参差与双眼间的眼球生物学参数并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学龄期儿童远视性屈光参差在四种屈光参差类型中双眼视力差异最大。单纯远视或近视型屈光参差两眼间生物学参数的差异主要是由于VCD和AL的不对称,而散光型屈光参差双眼间的眼球生物学参数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