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防控实施策略探讨——基于2006—2019年麻疹疫情特点

目的 分析2006—2019年全国(侧重北京)麻疹疫情特点,对麻疹防控工作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提出针对性建议,为麻疹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麻疹发病率、病例人群分布、居住属性等Oral mucosal immunization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19年,麻疹发病率0.21/10万~3.95/10万,整体维持在低水平状态。每隔5~6年呈现“相对流行”的势态。<2岁儿童和成人麻疹发病呈上升趋势。2010、2011和2014年,<1岁儿童病例分别占50.64%、53.90%和43.93%;2012和2013年,<2岁儿童病例分别Alpelisib小鼠占58.39%和60.40%;2015和2016年,<2岁儿童Ferrostatin-1体内实验剂量病例分别占48.30%和45.40%;2017—2018年,<8月龄和8月龄~4岁儿童病例分别占15.10%和40.44%;2019年,<8月龄和8月龄~4岁儿童病例分别占6.96%和39.04%;2010年,15~<35岁和≥35岁病例分别占22.47%和8.53%;2011年,15~<35岁和≥35岁病例分别占21.55%和6.03%;2012和2013年,≥15岁病例分别占27.25%和26.97%;2014—2016年,≥20岁病例分别占42.78%、37.50%和41.40%;2017—2018和2019年,≥25岁病例分别占27.08%和26.70%。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也导致了麻疹发病率升高。2010—2016年麻疹病例外地户籍占50.00%,2013年达到78.00%。其中流动人口占10.00%。结论 全国消除麻疹行动取得显著进展,麻疹发病率多年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应加以关注,对含麻疫苗的免疫策略可进一步探讨。

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selleck激酶抑制剂2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0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分为发生组(n=50)与未发生组(n=350)。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400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50例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为12.50%(50/400);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AM-2282采购组与未发生组在高血糖、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史、低血压、使用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机械通气时间>48 h比例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11.83分是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独立保护因素,高血糖、低血压、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史、机械通气时间>48 h及使用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受高血糖、GCS评分、低血压、机械通气时间等因素影响,临床需密切Triterpenoids biosynthesis监测及管理以上风险因素,以尽可能减少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目的 比较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2例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氨磺必利组(n=32)和利培酮组(n=30)。氨磺必利组患者给予氨磺必利治疗,起始剂量为50 mg·d~(-1),分2次口服,依照病情变化1周内逐渐增加至治疗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为100~800 mg·d~(-1);利培酮组患者给予利培酮治疗,起始剂量为1 mg·d~(-1),分2次口服,1周内逐渐增加至治疗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为2~5 mg·d~(-1)。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周。治疗前和治疗6周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2组患者的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和临床疗效,并计算治疗总有效率。采用治疗伴发症状量表(TESS)评估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程度。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计算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 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87%(31/32)、96.67%(29/30);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2,P>0.05)。治疗前及治疗6周时,2组患者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indirect competitive immunoassay>0.05);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患者治疗6周时的PAN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JNJ-42756493纯度疗6周时,氨磺必利组患者的TESS评分显著低于利培酮组(P<0.05)。氨磺必利组患者的体质量增加、催乳素升高、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发生率显著低于利培酮组(χ~2=31.270、29.650、3.687,P<0.05)。2组患者的心电图QTc间期延长、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1、0.879,PRapamycin使用方法>0.05)。结论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相当,采用氨磺必利治疗的患者体质量增加、催乳素升高及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等不良反应较少。

基于PRU-Net的皮肤癌分割方法研究

皮肤癌是对人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的癌症,通过计算机对皮肤镜采集的皮肤癌医学图像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常用的图像分割网络模型持续下采样次数Medical dictionary construction过多而造成精度损失问题,以及占用大量的计算资源进行训练和推理、产生过拟合现象,提出了基于U-Net网络融合空洞金字塔及残差模块(Pyramid Residual U-Net Network,PRUNet)的图像分割模型。PRU-Net模型的总体结构仍采用编码器和解码器的结构,增加空洞金字塔模块及残差模块,通过对不同空洞率的空洞卷积并联,实现了提取图像中的多尺度信息,同时不会过多降低特征图的分辨率;模型输出预测结果与原始输入图像大小一致,保证了Pexidartinib体内分割后的图像边缘平滑度与精细度,也增强了对皮肤癌分割上的效果。实验数据表明,PRU-Net模型在ISIC数据集上的Dice系数可达0.R428溶解度906,IoU可达0.830,能够适用于皮肤癌分割领域,丰富皮肤癌图像细节,提高分割的精确度。

医疗共振音乐康复护理在脑出血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医疗共振音乐康复护理在脑出血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4月1日~2022年4月30日接收的88例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干预,实验组实施医疗共振音乐康复护理干预。干预前、干预15 d后,借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中文版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等对两组患者神经认VX-661试剂知功能、心理应激及睡眠质量等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实验组言语反应、睁眼反应、运动反应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实验组正性情绪(PA)评分高于对照组、负性情绪(N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睡眠效率、入睡时间、安眠药物、睡眠时间、睡眠质量、日间功能、睡眠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脑出血术后患INCB018424体内者采取医疗共振音乐康复护理,可提高患者神经认知功qatar biobank能,改善心理应激水平及患者睡眠质量。

罕见β-珠蛋白基因突变导致儿童β-地中海贫血的研究

目的:研究儿童罕见确认细节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的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血液学特征和临床表现。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1—12月检测地中海贫血的病例。血细胞分析仪行血常规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行血红蛋白(Hb)分析;跨越断裂点聚合酶链反应(Gap-PCR)法、荧光PCR熔解曲线法和DNA测序检测α-地中海贫血(α-地贫)和β-地贫基因突变。结果:共检出99例β-地贫患儿,其中2例为罕见β-珠蛋白基因突变导致β-地贫的患儿。病例1为1岁女患儿,轻度贫血,血常规示Hb 101.00 g/L,红细胞计数(RBC)PD-03329915.43×10~(12)/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56.90 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18.60 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27.00 g/L,红细胞比容(HCT)0.31 L/L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0.19;Hb分析结果示Hb A_25.70%,Hb F 2.60%。基因分析及DNA测序结果显示β-珠蛋白基因IVS-Ⅰ-2(T>C)突变杂合子。病例2为6岁男孩,轻度贫血,血常规示Hb 94.90 g/L,RBC 4.97×10~(12)/L,MCV 59.97 fCartagena Protocol on BiosafetyL,MCH 19.11 pg,MCHC 318.70 g/L,HCT 0.30 L/L,RDW 0.15;Hb分析结果示Hb A_25.80%,Hb F 1.90%。基因分析及DNA测序结果显示β-珠蛋白基因CD95(+A)杂合子突变。结论:首次在国内发现β-珠蛋白基因CD95(+A)杂合子突变导致β-地贫的患儿,临床表现为轻度贫血,Hb A_2水平增高;首次报道国内儿童β-珠蛋白基因IVS-Ⅰ-2(T>C)杂合子β-地贫的血液学特征、Hb分析和临床表现。这两种β-地贫基因突变类型在国内较罕见,提示临床上容易漏诊。

湿热泄泻相关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比较评价

为建立适用于评价仔猪湿热泄泻证候中兽药制剂药效的动物模型,本试验应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肠毒性大肠杆菌和高糖高脂+高温高湿+葡聚糖硫酸钠两种复合因素组合方式建立湿热泄泻大鼠模型。选用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大肠杆菌模型组和葡聚糖硫酸钠组模型组,按不同条件分阶段造模18 d,每日监测大鼠体质量、采食饮水量、精神状态、粪便等临床表征变化,采集血液进行血常规检测,采集回肠和结肠进行组织病理变化诊断,ELISA测定血清及结肠IL-1β及IL-6表达情况,RT-qPCR测定结肠IL-1β、IL-4、IL-6、TNF-α、MUC1和MUC2 mRNA 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两种模型均能造成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湿热泄泻临床表现和炎症反应,葡聚糖硫酸钠PF-07321332分子式组肠道病理损伤较大肠杆菌组更严重;两种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均显著升高(P<0.05),大肠杆菌组结肠IL-1β、IL-6、TNF-α mRNA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葡聚糖硫酸钠组结肠IL-1β、IL-6、TNF-α mRNA水平均升高(P<0.05),葡聚糖硫酸钠组MUC1 mRNA水平极显著降低(P<0.001),两种模型组结肠IL-4和MUC2 mRNA水平均极显著降低(P<0.01)。表明两种复合因素建立的湿热泄泻动物模型在临床表现、炎症Galunisertib半抑制浓度反应、肠道组织病理损伤情况及结肠黏膜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等多方面既有共性,亦有其自身特点,但大肠杆菌组较葡聚糖硫酸钠组造模整体表现更佳,更符合传统中兽医学湿热泄泻证候理论及Protein Characterization生产实际要求,可为后续开展仔猪湿热泄泻相关病证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2019年~2022年无锡市惠山区孕妇妊娠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无锡市惠山区近年来孕妇妊娠风险因素分布状况。方法:收集2019年~2022年间分娩的无锡市惠山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登记信息,对孕妇妊娠风险构成、妊娠风Molecular Biology Services险检出率、妊娠风险疾病顺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Apoptosis抑制剂析。结果:2019年~2022年无锡市惠山区孕妇孕产年龄逐年增加,2022年的超高龄孕妇人数较2019年增加52.94%。妊娠风险检出率逐年上升趋势明显,妊娠风险程度以黄色(54.30%)、橙色(14.32)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橙色、红色风险比例明显增加。超高年龄组以橙色风险为主。妊娠风险因素前3selleckchem位是:妊娠合并贫血(19.89%)、瘢痕子宫(14.32%)、妊娠合并糖尿病(11.41%)。结论:绝大多风险因素是可预防管理或可通过某些干预措施降低风险等级,要重视孕前宣教,促使孕产妇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早期识别出各类妊娠风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各级医疗机构根据分级管理要求规范收治高危孕产妇,保障母婴安全。

奥希替尼的潜在致心脏毒性作用及机制研究

背景: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该疾病在我国肿瘤疾病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占居首位。分子靶向治疗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方式不仅安全性高而且疗效比较显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比例的80%~85%,奥希替尼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这种药物适合以前经过EGFR-TKI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或者在治疗之后出现疾病进展,以及通过检验可以确定存在EGFR T790M基因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者转移性NSCLC疾病患者。因为使用第一代以及第二代EGFR-TKI药物会产生耐药问题,所以第三代EGFR-TKI药物奥希替尼逐渐进入了大家的视线。根据以往的临床试验和应用情况来看,奥希替尼存在一定的心脏毒性作用,主要包括QT间期延长、心房颤动(AF)、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心力衰竭(HF)等情况。然而,奥希替尼导致这些心脏毒性作用的机制目前还没有清楚的解释。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奥希替尼潜在的导致心脏毒性作用及发生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以及对药物做出更全面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使奥希替尼引起的不良反应能够最小化,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减量或者过早停药而导致肿瘤因不能够及时有效治疗而出现病情进展,从而进一步提升患者疾病治疗效果和后期的生活质量。方法:整体心脏层面,本研究选取符合条件的实验用豚鼠,肝素化后迅速脱颈处死,快速开胸采集心脏,处理后经主动脉逆向插管,将心脏固定于Langendorff灌流系统,在恒定压力下,用恒温含氧K-H灌流液以8ml/min的流速经主动脉进行逆行灌注。实验使用多阵列电标测系统和同步心电图进行记录。根据奥希替尼的药代动力学,分别取0.8μM、2.4μM、7.2μM、24μM四个浓度对豚鼠离体心脏进行药物检测,在给药前和加入不同浓度奥希替尼后记录自发节律和频率刺激下的场电位信号及心电图信号。离子通道层面,本研究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进行h ERG通道和Nav1.5通道的实验。实验将预先培养好的细胞爬片置于浴槽,选择独立单个细胞调至视野清晰。将拉制的微电极固定到放大器上的探头上面,然后使用微电极操纵器把电极入液,慢慢的接近细胞直到接触后给予负压,让电极的尖端和细胞膜的表面成高阻封接,形成全细胞构型。采用6KHz的滤波,进行电生理记录。以下为记录刺激方案。h ERG通道电流记录:细胞钳位于-80 mV,从-80 mV去极化到+40 mV,时间维持3000 ms,接着再复极化到-40 mV,时间维持2000 ms。每条Sweep为6s,Sweep间隔为10 s。h ERG通道激活电流记录:细胞钳位于-80 mV,之后以10 mV为阶跃,由-50 mV去极化至+50 mV,每一个命令电压维持时间为1000 ms,最后复极至-40 mV,持续时间为2000 ms。h ERG通道失活电流记录:细胞钳位于-80 mV,先复极到+40 mV,然后以10 mV为阶跃,从-130 mV去极化到+40 mV,每个命令的电压持续时间是3000 ms,最后复极至+40 mV,持续时间为1000 ms。Nav1.5通道电流记录:细胞钳位于-120 mV,然后由-120 mV去极化至-15 mV,持续时间为100 ms;调节钳制电压在-80至-90 mV,使通道电流失活约20%,持续时间为100 ms;调节钳制电压在-70 mV左右,使通道电流失活约50%,持续时间为100 ms。每条Sweep为2s,Sweep间隔为5s。结果:1.奥希替尼导致PR间期、QRS波群、QT间期延长,该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2.奥希替尼导致左心室和左心房的传导减慢,该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3.奥希替尼对h ERG通道电流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寻找更多2.21±1.29μM(n=9)。4.奥希替尼使h ERG通道激活曲线左移,失活曲线无明显改变。5.奥希替尼对Nav1.5通道电流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无失活,失活约20%和失活约50%条件下,其CX-5461化学结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15.58±0.83μM(n=8)、3.24±0.09μM(n=8)、2.03±0.57μM(n=8)。结论:在整体心脏层面,奥希替尼可使QRS波以及QT间期延长;在离子通道层面,可同时阻滞h ERG通道和Nav1.5通道。但这些效果大约高于治疗剂量下人体内稳态最大血药浓度的4倍以上才具有统计学意义。故阻滞h ERG通道不一定能导致QT间期延长,但奥希替尼同时阻断Nav1.5通道,使其具有一定的心血管风险,这可能hepatic cirrhosis是某些NSCLC患者服用奥希替尼后出现左室射血分数下降、QT间期延长、心力衰竭以及房颤等一系列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约治疗剂量下人体内稳态最大血药浓度的1倍左右即可出现PR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现象。所以,临床应用中需谨慎,特别是有相关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时,注意加强心电监测。

麝香保心丸治疗不宜进行血运重建的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不宜进行血运重建的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2019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门诊及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80例。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试验研究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在西药基础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麝香Puromycin保心丸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病人的复合终点指标、替代终点指标、中医证候、安全性指标等。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心电图各导联ST段下降值总和、B型钠尿肽(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各项目(治疗满意度除外)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低于NSC 119875半抑制浓度对照组(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6.49%,高于对照组的27.78%(P<0.01)。治疗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24.32%,低于对照组的47.22%(P<0.01)。在治疗及随访期间,两组各项安全性指标无明显异常。结论:在西药常规interface hepatitis治疗的基础上,对不宜进行血运重建的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病人联合使用麝香保心丸可以有效提高心脏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减轻临床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且安全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