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针刺远端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7例患者Naporafenib临床试验随机分为针刺组33例与药物牵引组34例。药物牵引组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联合腰椎牵引。针刺组在其基础上予针灸远端取穴治疗(先牵引后针刺)。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对比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即刻、治疗2周及治疗后1个月两组的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疼痛寻找更多视觉模拟表(VAS)评分和OGut dysbiosis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临床疗效。结果 6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并获随访,随访时间超过1个月,平均(33.62±2.23)d,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2周及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两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降低,JOA评分升高,且针刺组评分改善均优于药物牵引组(均P <0.05)。针刺组优良率高于药物牵引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针刺远端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起效迅速、疗效理想。
1990—2019年中国、印度高BMI所致缺血性心脏病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印度高体质指数(BMI)的缺血性心脏病死Bioleaching mechanism亡情况的长期趋势,为缺血性心脏病的防控提供科学建议。方法: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项目(GBD2019),运用R软件的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分析工具包分析高BMI所致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结果:19Pidnarulex细胞培养90—2019年中、印两国由高BMI所致的缺血性心脏病的标化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APC模型显示,1990—2019年两国高BMI所致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的纵向年龄曲线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中国的死亡率高峰为80~84岁(男女分别为140.84/10万、132.16/10万),印度的死亡率高峰为75~79岁(男女分别为187.29/10万、157.34/10万)。随着时期的推移,中印两国死亡风险增加,中国男性相对危险度(RR)从0.88增至1.93,中国女性RR从0.92增至1.11;印度男性从0.73增至1.47,印度女性从0.76增至1.41。除中国女性外,越晚的出生队列死亡风险越大,中国男性RR从0.27增至4.06;印度BLZ945配制男性从0.27增至2.31,印度女性从0.33增至2.12。结论:由于年龄、时期、队列的影响,近30年来,中、印两国由高BMI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率不断增加,需要加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体重控制和健康教育以期降低该疾病造成的死亡负担。
238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模型构建及分析
目的 探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selleck HPLC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中的风险因素。方法 对238例于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苏州市立医院接受治疗的PCI术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1年后,根据是否发生MACE将其分为MACE组(49例)和非MACE组(189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PCI术后患者MACE的风险因素。MG132体外构建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其对PCI术后患者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MACE组有吸烟史、有高血压史、心脏病变支数≥3支的患者占比均高于非MACE组;术前胸痛时间、症状至PCI的时间长于非MACE组;血清空腹血糖(fiber bragg grating,FBG)、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水平高于非MACE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低于非MACE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高血压史、心脏病变支数≥3支、血清FBG、CK-MB水平高、LVEF低是PCI术后患者MACE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建立回归方程模型:logit(P)=-12.014+吸烟史×1.232+高血压史×0.987+心脏病变支数×1.098+血清FBG水平×0.956+血清CK-MB水平×0.986+LVEF×0.986。ROC曲线分析显示,当logit(P)>13.51时,AUC值为0.889,95%CI为0.842~0.926,χ2为8.763,诊断敏感度为77.55%,特异度为87.83%。结论 有吸烟史、有高血压史、心脏病变支数≥3支、血清FBG、CK-MB水平高、LVEF低是PCI术后患者MACE的风险因素,回归模Bio-based chemicals型对其预测价值较高,临床可据此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及干预措施,以降低MACE的风险。
基于三维建模的髋臼前入路置钉安全区域测量
目的 通过构建骨盆髋臼前入路置钉三维模型,测量髋臼周围安全区域解剖数据,为安全置钉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的健康成人完整骨盆图像数据40例BI 10773细胞培养,其中男22例,女18例。运用E3D和Geomagic wrap软件重建骨盆髋臼三维立体模型,以髂耻隆起为基点,测量髋臼周围前入路置钉危险区、相对安全区和安全区。结果 以髂耻隆起为基点,前方小于(8.57±2.60) mm的区域,后方小于(7.80±2.19) mm的区域为髋臼周围危险区,置钉时易穿入髋关节,应CHIR-99021细胞培养避开该区域置钉;前方(8.57±2.60)~(19.87±2.92) mm的区域和后方(7.80±2.19)~(19.98±2.66) mm的区域为相对安全区,以远离髋臼的最大偏转角置immune-related adrenal insufficiency钉,螺钉不会穿入髋臼;前方大于(19.87±2.92) mm和后方大于(19.98±2.66) mm的区域为安全区,以远离髋臼的角度可安全置钉。安全置钉最大长度前方为(32.88±5.25) mm,后方为(42.90±5.55) mm。结论 E3D联合Geomagic Wrap软件可精准构建骨盆髋臼三维立体模型,通过测量模型相关数据,获得前入路置钉的相关解剖学参数,为临床精准置钉提供参考。
锁骨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肱骨骨折患者麻醉药物用量及苏醒质量影响
目的:探讨锁骨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肱骨骨折患者麻醉药物用量及苏醒质量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96例肱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所有患者均需择期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手术过程中采取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取锁骨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成功后进行全身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术中瑞芬太尼用量、穿刺次数、穿刺时间、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以及PACU停留时间,麻醉前、麻醉后、手术结束时血流www.selleck.cn/products/d-lin-mc3-dma动力学指标以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穿刺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穿刺次数、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PACU停留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心脏指数(CI)、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较麻醉前降低,手术结束时CI、MAP、HR较麻醉后升高,但组间麻醉前、麻醉后、手术结束时CI、MAP、HR指标对比无mucosal immune显著差异(P>0.05Alpelisib NMR);两组患者术中均未见渗液、穿刺部位红肿、血管穿刺损伤、感觉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观察组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低血压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论是采取何种入路的臂丛神经阻滞均能够稳定肱骨骨折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但采取锁骨后入路能够进一步减少患者麻醉药用量、穿刺次数,提升苏醒质量,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术前CT模拟指导下行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的置钉准确度及安全性评估
目的 探究CT模拟指导下行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骶骨购买Etoposide骨折的置钉准确度及安全性,并基于多准则决策进行效益-风险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2年3月开封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骶骨骨折患者84例,根据术前是否进行CT模拟指导分为分为术前CT模拟指导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术为CT模拟组(49例joint genetic evaluation)和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术为对照组(35例)。CT模拟组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23~80岁,平均49.6岁;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25~79岁,平均50.3岁。高处坠落伤29例,挤压伤9例,道路交通伤44例,其他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建立术前CT模拟指导下行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的多准则决策模型,并对两组效益值、风险值及决策模型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 CT模拟组手术时长、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中每枚螺钉置入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减少[(77.3±13.9)min vs.(90.3±12.1) min、(6.2±0.8)s vs.(7.1±0.9) s、(86.2±9.0)mL vs.(97.3±8.9)mL、(3.2±0.5)个月vs.(3.5±0.6)个月、(9.6±2.5)d vs.(13.3±2.6)d、(15.4±2.8)min vs.(20.0±3.6) min,P<0.05];CT模拟组的螺钉位置与术前规划符合率、螺钉长度与术前规划符合率、Matta评分优良率、Majeed功能评分、Gibbon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100%,49/49)vs.(82.9%,29/35)、(100%,49/49)vs.(85.7%,30/35)、(91.8%,45/49)vs.(74.2%,26/35)、(86.7±10.0)分vs.(79.7±9.8)分、(1.1±0.6)分vs.(2.9±0.3)分,P<0.05];CT模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0.2%,5/49)显著低于对照组(37.1%,13/35),P<0.05;效益指标中对患者病情影响最大的是螺钉位置与术前规划符合率和螺钉长度与术前规划符合率,风险指标影响较大是螺钉切出骨皮质和固定松动、脱出;CT模拟组和对照组治疗骶骨骨折效益值分别为80和67,风险值分别为70和53,综合效益和风险值发现CT模拟组治疗法的效益-风险值比对照组高15;在0~100%风险相对权重范围内,CT模拟组的效益-风险总值高于对照组,多准则决策模型的稳定性较好。结论 对于骶骨骨折患者术前CT模拟指导可显著提高置钉准确度,降低多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LGX818化学结构有助于患者术后骨盆功能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失代偿性肝硬化合并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脑膜炎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
目的:分析1例失代偿性肝硬化合并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脑膜炎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过程,为该类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临床药师在开展药学查房时发现,1例失代偿性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在入院第2天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相关症状,遂将抗感染治疗方案调整为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同时临床药师对抗感Paired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B染治疗开展药学监护;入院第4天,selleckchem患者脑脊液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显示为LM,临床药师建议加用氨苄西林和庆大霉LXH254生产商素(80 mg,q8h);入院第6天,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相关指标明显改善,于是停用美罗培南和万古霉素,经过21 d治疗,患者好转出院。结论:诸如失代偿性肝硬化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感染时,临床药师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协助医生制定合理的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当前感染,还可以辅助判断后续感染的感染部位和可能病原菌,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和药学监护,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
探讨分期训练与视频辅助康复训练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观察分期训练与视频辅助康复训练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给予分期训练与视频辅nano biointerface助康复训练。比较两组训练前后的康复训练知识掌握能力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恢复指标(术后2周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不完全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个月的髋关节恢复效果。结果 训练后,两组康复训练知识掌握能力PD-0332991浓度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本组训练前,且研究组康复训练知识掌握能力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92.01±5.92)、(94.63±3.06)、(17.46±1.2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4.42±6.35)、(90.70±4.07)、(14.51±2.1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MCC950分子量义(P<0.05)。研究组术后2周疼痛评分(1.73±0.36)分低于对照组的(2.46±0.42)分,住院时间、不完全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7.72±1.94)d、(3.12±0.17)周、(4.45±0.52)周、(10.77±1.36)周,短于对照组的(20.24±2.32)d、(4.63±0.21)周、(5.84±0.68)周、(11.49±1.61)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2个月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实施以分期训练与视频辅助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患者对于康复训练知识掌握能力,提升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缩短患者恢复时间,获得理想康复效果。
瑞马唑仑与丙泊酚分别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BIS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瑞马唑仑与丙泊酚分别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及ABT-199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11月在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58例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瑞马唑仑组和丙泊酚组各79例,两组患者均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心率(HR)、收缩压(SBP)]及BIS值、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T0时间点的HR、S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马唑仑组T1时间点的HR、SBP均高于T0时间Lysates And Extracts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Crizotinib核磁.05),而T2、T3时间点的HR、SBP与T0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患者T1、T2、T3时间点的HR、SBP均高于T0时间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丙泊酚组患者T1、T2、T3时间点的HR、SBP明显低于瑞马唑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0时间点的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瑞马唑仑组T1、T2、T3时间点的BIS值明显低于丙泊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马唑仑组患者的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气管拔管时间明显短于丙泊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马唑仑组患者的呼吸抑制、苏醒期躁动和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丙泊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恶心呕吐、感染、少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比较,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更有利于维持老年髋关节骨折手术患者术中BIS和生命体征稳定,降低其术后POCD发生率。
C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以及相关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摘要]目的探讨C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并建立相关列线图模型。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本院骨科中心的217例C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分为DVT组和N-DVT组,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和术前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多因素分析获得影响C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LEE011体外定术后DVT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重点分析术前炎症因子与C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 构建相关列线图模型,以Bootstrap法和校准曲线进行列线图模型的内部验证,绘制预测C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DVT形成的Rsocial impact in social media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独立预测以及联合预测的预测效能和净收益率。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糖尿病、术前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牵引制动及卧床时间为影响C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DVT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 基于独立预测因素构建预测C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DVT形成的列线图模型, 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评价指标C指数Docetaxel配制为0.834[95%CI(0.812,0.924)], 拟合优度(H-L)检验结果显示, C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DVT形成概率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符合度良好(P>0.05), ROC分析和决策曲线分析显示, 年龄、糖尿病、TNF-α、牵引制动、卧床时间及联合预测模型预测C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DVT形成均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和净收益率。结论: 年龄、糖尿病、TNF-α、牵引制动及卧床时间为影响C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DVT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 基于以上独立预测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C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DVT形成具有较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