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血必净联合血液灌流对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患者炎性因子和GW-572016半抑制浓度心、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90例AOP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行血液灌流,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血必净注射液静滴。比较两组苏醒、呼吸机使用时间、阿托品用量、胆碱酯酶(CHE)、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苏醒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阿托品用量明显少于对照( P<0.05);两组CHE水平较治疗前升高,hs-CRP、IL-6、IL-1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CHE水平高于对照组,hs-CRP、IL-6、IL-1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CK、LDH、AST、ALT水selleck E-616452平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CK、LDH、AST、A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低氧血症、肝损伤、肾损伤、呼吸衰竭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血必净联合血液灌流联合应用能提高AOPP患者临床疗效,提高CHE水平、心肝功能,降Hepatitis E低阿托品用量,降低炎症因子分泌。
乌司他丁结合血液净化术治疗重症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结合血液净化术治疗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4月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血液净化组和乌司他丁组,各35例。血液净化组采用血液净化术治疗,乌司他丁组在血液净化组基础上采用乌司他丁注射剂治疗,2组均持续用药72 h。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凝血功能指标、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乌司他丁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血液净化组的77.14%(χ~2=4.200,P=0.040)。治疗后,2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Mind-body medicine钙素原(PCT)、白介Tamoxifen研究购买素-10(IL-10)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乌司他丁组低于血液净化组(P<0.01)。治疗后,2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短于治疗前,且乌司他丁组Fib水平低于血液净化组,PT、APTT短于血液净化组(P<0.01)。治疗后,2组GC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乌司他丁组低于血液净化组(P<0.01)。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K J4核磁(P=1.000)。结论 乌司他丁结合血液净化术治疗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效果确切,能够有效减轻炎症,改善机体凝血功能,促进患者意识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颈椎病对照观察
目的 探讨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R428化学结构练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颈椎病患者按入院号分为对照组(单号)host immune response和研究组(双号),各49例。两组均行牵引治疗和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及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前屈、后伸、旋转角度均显著大于治疗前(P<0.01),研究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均显著优于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sbe-b-cd.html治疗前(P<0.01),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颈椎病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缓解其疼痛,纠正颈椎生理曲线。
基于Joinpoint回归模型的2013—2022年深圳市6~19岁人群主要呼吸道传染病流行趋势
目的 分析2013—2022年深圳市6~19岁人群主要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深圳市2013—2022Docetaxel研究购买年6~19岁人群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腮)及水痘报告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流行特征和发病率趋势变化分析。结果 2013—2022年深圳市6~19岁人群流感、流腮和水痘的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961.44/10万、157.70/10万及664.34/10万。流感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percentchange,APC)为52.88%(P<0.05)。流腮和水痘发病率均以2019年为转折点先升后降,流腮发病率和APC分别为11.51%和-43.49%(均P>0.05),水痘发病率和APC分别为28.88%和-50.03%(均P<0.05)。从季节分布上看,3种传染病发病均呈双峰分布,冬季(12月—次年1月)及春夏交际(4—6月)高发。6~<10岁人群报告3种传染病病例数占比超过60%。10~<15岁和15~19岁人群水痘发病占比呈上升趋势。15~19岁人群流感和水痘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APC分别为77.89%和33.00%(均P<0.05)。结论 基于Joinpoint回归模型的趋势分析观察到在2020—2022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以及疫苗干预策略下,2013—2022年深圳市6~19岁人群流感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水痘发病率呈获悉更多“升-降”变化。6~<10atypical mycobacterial infection岁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应继续推进小学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同时15~19岁人群的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的快速上升及10~19岁人群水痘发病占比升高,提示应对高年龄组未成年人群的免疫空白和集中住宿等影响因素开展干预。
晚期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预见性护理
目的 探究预见性护理对晚期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并发症、心理状态、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19年10月—2022年1月收治的行TACE的晚期肝癌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TACE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心理状态、睡眠质量、生活质量Youth psychopathology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护理前,两组SCL-BMS-354825细胞培养90中抑郁、敌对、焦虑、偏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CL-90中抑郁、敌对、焦虑、偏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护理前,两组QOL-C30中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QOL-C30中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MCC950 IC50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护理前,两组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PSQI评分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改善晚期肝癌患者TACE术后心理状态,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睡眠障碍,改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护理满意程度。
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人们生活办公都越来越依赖电子设备,长期姿势不良、缺乏运动锻炼及人口逐渐步入老龄化等导致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影响。西医对于此病目前主要采取止痛治疗,对压selleck产品迫严重的常选择手术治疗,近期具有较好疗效,但费用较高且易产生不良反应。而中医疗法对MLN4924使用方法CSR的疗效独到,其中灸法治疗CSR有一定优势,既能使患者感到温煦舒适,有效缓解病痛,又具有一定长期疗效,且技术门槛低,易于学习推广,符合我国治未病大健康的发展策略。文章从总结近年来关于灸法治疗CSR的文献的角度,通过梳理灸法治疗CSR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发现,艾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介导细胞凋亡的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内质网应激反应,提高神经细胞自噬水平,改变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细胞信号通路活性,影响白细胞介素的表达;灸量有疗效较佳的范围,不是越多越好;cross-level moderated mediation灸药配伍也对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等。其治疗手段主要为传统艾灸、热敏灸、雷火灸、火龙灸、壮医药线点灸五种,配合针刺、电针、推拿等。参考文献26篇。希望文章能为灸法治疗CSR提供一点的参考意义。
血清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南通glandular microbiome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28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后28 d转归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2组血清CRP、PAB水平及RDW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CRP、PAB水平及RDW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相比存活组,死亡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评分,白细胞计数,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_2),血清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RDW均显著增高(均P<0.001或P<0.05),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_2)及PAB水平显著降低(P<0.001),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较长(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 Ⅱ评分、CRP、PAB、RDW是预测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APACHE Ⅱ评分预测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cselleck合成urve, AUC)为0.813; CRP的AUC为0.668,相比APACHEⅡ评分较低(P=0.007); PAB的AUC为0.794,与APACHE Ⅱ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2);RDW的AUC为0.871,与APACHE Ⅱ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而CRP+PAB+RDW的AUC为0.919,相比APACHE Ⅱ评分明显提高(P=0.004)。结论:血清CRP和PAB水平及RDW对预寻找更多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三者联合可以其高临床预测价值。
瓣膜性心脏病术前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抑郁情绪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瓣膜性心脏病术前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抑郁情绪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3—12月医院收治的122例瓣膜性心脏病术前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获悉更多调查问卷、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结果 122例瓣膜性心脏病术前患者中有115例(94.26%)患者处于疾病不确定感的中VX-445供应商高水平,MUIS-A平均得分为99.15±14.13分;SDS平均得分为41.24±9.22分,66例患者存在抑郁情绪,其bio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bioMOFs)中中重度抑郁占43.94%。瓣膜性心脏病术前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抑郁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瓣膜性心脏病术前患者学历及抑郁程度对疾病不确定感有影响(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学历的影响,抑郁程度对疾病不确定感仍然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瓣膜性心脏病术前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提示医护人员应根据瓣膜性心脏病前患者产生的不同原因制定相应干预对策,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从而降低疾病不确定感及抑郁发生率,加快身体康复。
呼吸功能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效果
目的 探究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接受呼吸功能训练的效果,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提供训练参考。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Immunochemicals龙川县中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Lapatinib IC50上给予呼吸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肺功能值变化及生活质量改善程度。结果 护理前,两组FEV_1、FVC、FEV_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FEV_1、FVC、FEV_1/FVC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GDC-0973半抑制浓度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躯体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躯体疼痛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呼吸功能训练具有很大作用,可以促进患者肺功能改善,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理想。
VN分型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后的远期预后评估价值研究
目的 分析颈垂角(VN)分型评估股骨颈骨折患者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远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9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并进行VN分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情况。结果 9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中VN分型为Ⅰ型34例、Ⅱ型30例、Ⅲ型22例、Ⅳ型8例。所有患者进行了6~36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12例(12.77%)患者发生内固定失败。8例(8.51%)股骨颈骨折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不愈合,86例(91.49%)Alpelisib核磁患者骨折愈合,愈合时间为(5.65±1.31)个GNE-140 molecular weight月。11例(11.70%)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发生时间为(17.3Salmonella probiotic2±4.02)个月。VN分型与术后内固定失败有关(Z=-5.25,P<0.05),对术后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无明显相关(Z分别=0.17、0.45,P均>0.05)。结论 VN分型与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患者的预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