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目前锁定接骨板结合钢丝或钢缆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时近端常采用单皮质固定,稳定性不强,且接骨板近端与股骨无法达到解剖贴合,而定制式解剖接骨板系统(customized anatomical plate system,CAPS)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目的:探讨CAPS固定Vancouver BⅠ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生物力学强度。方法:选取1 006例股骨CT薄层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21.0版本软件中建立股骨三维重建模型,设为股骨三维重建组;选取56根完整的人体股骨标本设为股骨标本组,两组进行股骨解剖外形测量并进行结果比较,两组结果无明显差异则根据测量结果在MIMICS 21.0软件和NX11.0软件中设计CAPS大致外形;选取8对冰冻人体股骨制作Vancouver BⅠ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模型,双源CT薄层扫描左侧8根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模型获取数据,将数据传入上述设计软件确定CAPS模型,再依托器械公司最终制作8MRTX849分子量套CAPS;8对骨折模型编号1-8,左侧采用CAPS固定(CAPS组),右侧采用金属锁定接骨板系统-大型锁定板固定(爪钢板组),L1-L4、R1-R4行垂直加载测试和垂直短周期加载测试,L5-L8、R5-R8行四点弯曲测试和水平短周期加载测试。垂直加载测试和四点弯曲测试收集弯曲载荷、弯曲位移、弯曲应变,采用2种短周期测试收集应变位移,比较2种接骨板的最大载荷、最大位移、抗弯刚度及短周期抗移位能力。结果与结论:(1)股骨三维重建组与股骨标本组各长度及角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可依据测量结果结selleckchem GSK1120212合软件设计个体化CAPS;(2)垂直加载测试中,CAPS组比爪钢板组可承受的最大载荷高(P=0.015)、出现最大弯曲位移小cutaneous nematode infection(P=0.014)、抗弯刚度高(P=0.005);(3)四点弯曲测试中,CAPS组比爪钢板组可承受的最大载荷高(P=0.023)、抗弯刚度高(P=0.005),弯曲位移差异不显著(P=0.216> 0.05);(4)垂直短周期加载测试中CAPS组平均弯曲位移(0.23±0.10) mm显著小于爪钢板组(0.44±0.02) mm(P <0.05);(5)水平短周期加载测试中两组弯曲位移平均水平差异不显著(P> 0.05);(6)提示CAPS具有个体化解剖性,固定Vancouver BⅠ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更稳固,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新生化颗粒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高危妊娠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新生化颗粒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高危妊娠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例高危妊娠产后出血产妇按照入院顺序奇偶性分为2组,对照组51例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组5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新生化颗粒。2组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出血量、休克指数(SI)、血压、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统计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48/51),对照组总有效率92.16%(47/5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后24 h内平均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平均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2组休克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均较Ipatasertib化学结构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PT、TT均较本组治疗前缩短(P<0.05),FIB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浆PT、TT短于对照组(P<0.05),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9%(8/51),高于治疗组的3.92%(2/51)(P<0.05)。结论 采用新生化颗粒联合卡Biomimetic water-in-oil water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高危妊娠产妇产后LY2835219试剂出血,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降低产妇产后出血量,安全性较高,效果显著。
高原地区不同级别医院医务人员接受急危重症诊治培训的现状及需求分析
目的 了解高原地区医务人员急危重症诊治相关培训的现状及需求,为进一步开展高原地区医务人员急危重症诊治相关培训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7月1日-2020年7月31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选取西藏地区医院医务人员(包括医师、护理人员及其他医务工作人员)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高原地区医务人员接受急危重症诊治培训的内容及需求,并进一步比较不同级别医院医务人员接受急危重症诊治培训的内容及需求。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4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43份,有效回收率为95.6%。医务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5.67±9.17)岁,男∶女比例为1∶1.5,医务人员所属三级、二级及二级以下医院的占比分别为23.3%、27.9%和48.8%。医务人员接受胸痛、心力衰竭、卒中、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代谢性疾病危象、脓毒症疾病培训的人数分别为25(58.1%)、25(58.1%)、24(55.8%)、23(53.5%)、20(46.5%)、14(32.6%)和12(27.9%);认为需要加强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代谢性疾病、卒中、消化道出血、胸痛和脓毒症诊治培训的人数分别为38(88.4%)、36(83.7%)、35(81.4%)、34(79.1%)、34(79.1%)、33(76.7%)和29(67.4%);13人(30.2%)希望通RAD001浓度过讲授获得知识和技能。参与调查的三级、二级及二级以下医院医务人员的性别、年龄、岗位类型、职称、科室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级以下医院医务人员接受胸痛相关诊治培训的比例低于二级医院(38.1%vs. 91.7%),二级以下医院医selleck Erdafitinib务人员接受心力衰竭相关诊治培训的比例低于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38.1%vs. 75.0%vs. 80.0%),二级以下医院医务人员接paediatric oncology受呼吸衰竭相关诊治培训的比例低于三级医院(28.6%vs. 80.0%),二级以下医院医务人员对脓毒症诊治培训的需求高于三级医院(85.7%vs. 30.0%),其余的培训内容及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原地区医务人员接受急危重症患者诊治相关培训的内容无法满足其需求,尤其是二级以下医院的医务人员。未来需加强培训支持力度,合理分配优势资源至不同级别医院,扩大培训辐射范围,丰富培训方式,以更好地提高高原地区医务人员诊治相关疾病的能力。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上气道动态MRI研究
目的:基于动态MRI探讨上气道解剖结构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0Taurine19年9月-2021年1月在本院经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的45例OSA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呼吸暂停指数(AHI)将患者分为轻-中度组和重度组。所有患者行动态MRI检查,在正中矢状面及横轴面图像上分别测量软腭后区(RP)、舌后区(RG)和会厌后区(EPG)气道的相关解剖学参数。比较3个分区之间各项解剖学参数的差异,并分析OSA严重程度与各项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三个分区的解剖学参数比较,软腭后区气道的最小横截面积和最大横截面积最小,塌陷率最大(P均<0.05)。与轻-中度组相比,重度组中软腭的长度、厚度和矢状面积及3个分区内气道的塌陷率均较大,三个分区内气道的最小横截面积及其在相应平面上的左右径、前后径均较小(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软腭的长度和矢状面积、软腭后区侧咽壁和后咽壁的厚度、舌后区侧咽壁的厚度均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Medication reconciliation)和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占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s90%)呈正相关(0.341≤r≤0.574,P均<0.05);软腭后区和舌后区气道的最小横截面积及其在相应层面上的左右径、会厌后区的前后径均与AHI和Ts90%呈负相关(-0.315≤r≤-0.580,P均<0.05);各区的气道塌陷率均与AHI呈正相关(0.445≤r≤0Nirogacestat临床试验.521,P均<0.05),舌后区和会厌后区的气道塌陷率均与Ts90%呈正相关(0.340≤r≤0.348,P均<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软腭后区的侧咽壁厚度是Ts90%的独立影响因素,颈围和软腭后区气道的左右径是AH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气道解剖结构与OSA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气道塌陷率可以提示气道的狭窄程度。软腭后区的上气道最狭窄且最易塌陷,该区的侧咽壁厚度和气道左右径分别是Ts90%和AHI的独立预测因素。
无创呼吸机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伴Ⅱ型呼吸衰竭COPD患者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对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予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 cysteMediated effectine,NAC)溶液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2020年5月―2022年1月收治的169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RF)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4例和观察组8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联合无创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NAC溶液雾化吸入治疗,为期7 d。观察两组临床Adavosertib疗效、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呼吸力学变化及肺功能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88.10%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97.65%的总有效率更高。治疗7 d后,与对照组氧分压(PaO_2)、pH值及氧饱和度(SpO_2)相比,观察组更高;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相比,观察组Bemcentinib配制更低。与对照组潮气量(VT)、吸气时间分数(Ti/Ttot)相比,观察组更高;与对照组呼吸频率(RR)相比,观察组更低;与对照组1 s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最大通气量(MVV)相比,观察组更高。结论 :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NAC溶液雾化吸入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COPD合并Ⅱ型RF患者血气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及肺功能。
TLR4/NF-κB信号通路在睡眠障碍诱发梅尼埃病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 MD)患者外周血中TLR4/NF-κB(Toll-like receptor-4/nuclear factor-κB,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下游促炎细胞因子含量、收集Marine biotechnology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探讨睡眠障碍与MD可能的相关性,以及TLR4/NF-κB信号通路在睡眠障碍诱发MD中的作用。方法:选取MD患者32例(MD组),同期无中耳及内耳相关疾病的患者家属20例(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基本资料、PSQI、晨起空腹外周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在外周血的水平,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D组PSQI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D组PSQI中的7个因子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因子2、4、6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MD组中睡眠障碍者共18例,患病率为56.25%,其中男性6例,患病率为50.00%(6/12),女性12例,患病率为60.00%(12/20)。(3)MD组、MD的睡眠障碍组及MD的非睡眠障碍组5个测试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MD组TLR4、NF-κ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组IL-1β、TNF-α、TLR4、NF-κB水平显著高于Baf-A1细胞培养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D的睡眠障碍组5个测试指标水平均高于MD组及MD患者的非睡眠障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组5个测试指标水平均高于MD患者的非睡眠障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睡眠障碍可能是部分MD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睡眠障碍对MD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2)selleck存在睡眠障碍的MD患者外周血中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下游促炎细胞因子含量增加,睡眠障碍可能通过激活TLR4/NF-κB信号通路诱发MD。
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感染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感染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中心收治的23例脊柱感染性病变病人,均行胸腰椎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治疗。通过收集、分析术前术后炎症感染相关性指标(ESR、CRP)及影像学参数(椎体后凸Cobb角、椎体间高度)及VAS、JOA、ASIA分级来评价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柱感染性病变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23例患者均完整TGF-beta/Smad抑制剂并成功记录术后随访情况,术后随访时间线为6~24个月,平均16个月,至末次随访时胸腰椎感染性病变均治愈且无感染复发病例。手术时间180-230min,平均需时190min,术后出血量200-400ml,平均出血256ml,术中主要血管、神经无损害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末次随访时仅剩4例下肢肌力Ⅳ级,余均恢复正常,相应临床症状及体征均获得良好的恢复。术后按Chen标准评定,20例优,3例良,优良率100%;术后ASIA分级,末次随访4例D级,19例E级。术后临床疗效评分JOA、VAS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SR、CRP均在术后1月、3月较术前显著降低,且在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时间段均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30°~41°,平均34.48°±2.92°,Cobb角术后为4°~9°,平均6.78°±1.65°,Cobb角术后末次随访5°~10°,平均7.43°±1.38°,末次随访较术后Cobb角丢失小于2°,术后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medical waste著减小并得到良好的矫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间高度术前2cm~2.7cm,平均2.32cm±0.20cm,椎体间高度术后为4.5cm~5.0cm,平均4.76cm±0.16cm,椎体间高度术后末次随访4.1cm~4.6cm,平均4.29cm±0.15cm。末次随访较术后椎体间高度丢失小于1cm,椎体间高度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恢复,椎体骨质破坏压缩畸形得到显著的矫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23例患者均SGLT抑制剂无感染复发,无内固定系统松动及断裂,无植骨融合不良,无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以及椎体间高度的丢失。结论胸腰椎感染性病变临床外科治疗采取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手术治疗。不仅可以更彻底的清除感染病灶,而且可以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了术后顽固性胸腰背痛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在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及恢复椎体间高度方面取得满意的疗效,达到重建和保护脊柱稳定性的作用,降低致畸致残率,缩短卧床时间,是临床外科治疗胸腰椎感染性病变行之有效的方法。
共享决策干预对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分析共享决策干预对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取样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64)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PD0325901半抑制浓度(n=64)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接受infectious uveitis共享决策干预。分别于入院时、出院前1日、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出院后12个月比较两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轴性症状评分、日本骨科学会颈椎评分及术后改善率的差异、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施共享决策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轴性症状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颈椎评分项目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颈椎评分改善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共享决策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的程度,减轻患者轴性CL13900体内症状,改善患者远期预后,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
时间控制通气护理模式对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耐受率及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目的 分析时间控制通气护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耐受率及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20年1月—2021年5月收治的120例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采用持续气道通气护理模式,观察组60例采用时间控制通气护理模式。观察并记录2组耐受率、医院焦虑量表(HADS-A)及抑郁量表(HADS-D)评分、血气指标pH、动脉血氧分压[p(OHDV infection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_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耐受率为95.00%(57/60),对照组耐受率为80.00%(48/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护理后HADS-A评分及HADS-D评分均明显下降(P均<0.05),观察组护理后HADS-A评分及HAD3-Methyladenine核磁S-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护理后pH、p(O_2)及Sa(O_2)均明显升高(P均<0.05),p(CO_2)明显降低(P均<0.05Ceralasertib),2组护理后pH、p(O_2)、p(CO_2)及Sa(O_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4/60),对照组为10.00%(6/6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时间控制通气护理能够提高患者耐受,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且不良反应少。
2019—2021年深圳市某学校水痘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通过对学校学生连续3年水痘发病情况的分析,总结校Steroid biology园水痘突破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控制校园内水痘疫情的传播STM2457半抑制浓度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2021年深圳市某九年制学校全部学生的水痘患病NSC 125973抑制剂情况及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2019—2021年该校共报告水痘病例4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4.0‰。其中,2019年发病率最低,为5.1‰;2021年发病率最高,为20.4‰。其中,水痘突破病例20例,占水痘总病例人数的48.8%,且发病人数随水痘发病率的升高而逐年增加。20例水痘突破病例的疫苗保护时间平均为(6.48±4.16)年,其中,首次接种水痘疫苗月龄为12~24个月的病例,其疫苗保护时间均>5年,最长时间间隔为11.4年;接种年龄在4岁以后的病例,其疫苗保护时间均<4年。结论:2019—2021年该校学生水痘发病率逐年上升,突破性病例占比接近50%。建议婴幼儿在满周岁后尽早完成水痘疫苗接种,升入小学前补种第二针水痘疫苗,可降低校园水痘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