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淫羊藿水提取物和70%乙醇提取物对庆大霉素诱导的急性肾损伤(AKI)大鼠的肾保护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淫羊藿水提取物、70%乙醇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100、170、300 mg/kg),灌胃给药15 d,第6天开始,腹腔注射庆大霉素(100 mg/kg)10 d以诱导建立大鼠AKI模型。给药结束后,通过注射FITC-sinistrin检测肾小球滤过率(GFR),采用试剂盒检测血清尿素氮(BUN)、尿酸(UA)、肌酐(Cr)、丙二醛(MDA)、一Medical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氧化氮(NO)、白介素-10(IL-10)水平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苏木精-曙红(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Bax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水提取物各剂量组血清BUN、UA、Cr、MDA、NO水平和肾组织Bax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P<0.01),血清T-SOD、CAT活性、IL-10水平和肾组织Bcl-2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P<0.01),淫羊BYL719 NMR藿水提取物高剂量组GFR值升高(P<0.01);淫羊藿70%乙醇提取物各剂量组血清Cr、NO水平和肾组织Bax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P<0.01),GFR值、血清T-SOD、CAT活性、IL-10水平和肾组织Bcl-2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P<0.01),70%乙醇提取物低剂量组血清MDA水平降低(P<0.01);淫羊藿水提取物和70%乙醇提取物组病理损伤有所改善,肾小管坏死、上皮细胞空泡化和外渗红细胞减少。结论 淫羊藿水提取物和70%乙醇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炎症和凋亡来减轻庆大霉selleckchem STM2457素诱导的肾功能障碍和组织损伤。
子宫内膜CD38表达对胚胎移植前抗炎治疗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CD38的表达对不孕或胚胎植入失败患者在胚胎移植前是否进行抗炎治疗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BMN 673纯度2年5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或卵胞浆内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且子宫内膜免疫组化提示间质CD138、CD38阳性患者145例,根据是否接受抗炎治疗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CD138、CD38阳性率以持续妊娠率为指标通过平滑曲线拟合,并根据其结果以CD38=10%/HPF为分界点将患者分为较轻慢性炎组(CD38<10%/HPF)94例(治疗组77例,对照组17例)和较重慢性炎组(CD38≥10%/HPF)51例(治疗组33例,对照组18例),比较抗炎治疗对不同炎症程度慢性子宫内膜炎(CE)患者的妊娠结局的改善情况;并以持续妊娠为主要终点指标,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PS-341作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较轻慢性炎组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BMI、抗缪勒管激素(AMH)、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不孕年限、胚胎移植类型、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胚胎胚龄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移植胚胎个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以单胚胎移植为主。两组患者组间胚胎种植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持续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重慢性炎组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BMI、AMH、基础FSH、不孕年限、胚胎移植类型、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胚胎胚龄及移植胚胎个数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胚胎种植率(50%vs 22.22%,P=0.021)、持续妊娠率(54.54%vs 22.22%,P=0.039)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临床妊娠率偏高(60.6%vs 33.33%,P=0.083)、早期流产率偏低(5%vs 33.33%,P=0.12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较轻慢性炎患者,在移植前是否给予抗炎治疗对持续妊娠无明显影响,但对于较重慢性炎患者,在移植前给予抗炎治疗是持续妊娠的保护因素(P=0.020,OR=4.705,95%CI=1.284~17.572)。结论 以子宫内膜CD38阳性10%/HPF区分慢性子宫内膜炎程度和指导胚胎种植前抗炎治疗可能更合理,当慢性子宫内膜炎程度较轻时是否抗炎治疗对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炎症较重时妊娠率呈下降趋势,抗炎治疗可能逆composite hepatic events转不良妊娠结局,改善胚胎移植妊娠结局。
纳米材料介导无线电刺激调控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分化的研究
神经干细胞(NSCs)是神经系统中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力(可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等神经细胞)的细胞。外源性NSCs可植入成人神经系统并通过局部环境调控其分化方向,实现神经干细胞的治疗作用。神经干细胞疗法为难以治愈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损伤的治疗带来了希望。移植的NSCs在病灶区可以通过分化为目标神经元从而替换受损神经元重新整合固有神经回路,或通过分泌作用释放可溶性分子为宿主神经元提供营养支持从而调节神经回路。但是,依赖于NSCs自发分化能力,移植的NSCs在体内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极低,且分化的神经元很难具有功能性,限制了神经干细胞疗法的临床应用。自伽伐尼于18世纪90年代首次发现生物电现象以来,大量电生理学证据表明,电活动在神经发育、修复和再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一生理学原理的电刺激已被应用于促进神经元发育、突触发生、神经元募集和神经元存活的各项研究中。特别是对NSCs命运的调控,由于作为分化目标的神经元是一种电兴奋性细胞,因此电刺激成为促进NSCs向神经元分化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传统的施加电刺激方式大多需导线连接体内电刺激位点和外部电源,极易引起感染,这极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虽然目前出现了各种可以介导无线电刺激的材料或器件,但遗憾的是现有的介导无线电刺激的光电响应、压电响应和磁电响应的材料或器件存在对外界能量利用率低、难以用于深部组织的NSCs电刺激、对外界能量发射设备耦合要求高、作用机制不明确以及未证明所促进分化的神经元具有功能性等缺点。基于上述原因,迄今为止还没有材料或器件介导无线电刺激促进NSCs向功能性神经元分化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探索。基于以上问题,本论文旨在设计和制备能够有效介导无线电刺激的纳米材料,并将其应用于调控NSCs的神经分化过程,最终获得成熟的功能性神经元。在此基础上通过RNA测序和蛋白印迹分析等手段探究纳米材料介导无线电刺激促神经元分化机制,证实了电刺激激活电压门控离子通道,触发下游信号通路在神经元分化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制备了柔性基底的纳米材料介导产生无线电刺激,并辅助移植的NSCs应用于神经系统损伤修复。最后,构建细胞-材料交互界面,实现细胞粘附牵引力触发无线电刺激定域定向调控自身命运。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金纳米条纹阵列介导的无线电刺激加速功能性神经元分化以廉价的DVD光盘为模板,通过纳米压印光刻技术在硅基底上制备了宽度为550 nm、间距为200 nm的金纳米条纹阵列(AuNS阵列)。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将AuNS阵列置于旋转钕铁硼磁体产生的旋转磁场中,AuNS阵列与磁场作相对运动,从而产生促进NSCs向神经元分化的可控无线电刺激。细胞相容性实验表明AuNS阵列和旋转磁场对于NSCs生存能力没有任何不利影响。体外NSCs分化实验显示,在不施加任何生化诱导因子的情况下,AuNS阵列介导的无线电刺激有效促进了 NSCs中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Tuj1和MAP2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表明促进了 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并且所分化的神经元表现出更长伸展的轴突和具有复杂多极化特征的突触。在乙酰胆碱和γ-氨基丁酸两种神经递质作用下,分化的神经元呈现出Ca2+荧光强度变化,表明在AuNS阵列介导的无线电刺激下NSCs分化5天即可形成成熟且具有功能的乙酰胆碱能和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相比于未施加刺激的NSCs分化为成熟神经元至少提前5天。通过RNA测序进一步探究无线电刺激促神经元分化机制,结果表明AuNS阵列介导的无线电刺激可有效激活NSCs上的电压门控离子通道,从而触发下游信号通路加速神经元分化。Western Blot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无线电刺激NSCs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Ca2+内流标记蛋白c-Fos和磷酸化Ca2+/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的蛋白表达量升高。这种相应蛋白表达量升高的现象被CoCl2(非特异性电压门控Ca2+通道阻断剂)处理NSCs后阻断,进一步验证了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激活和Ca2+内流在无线电刺激NSCs向神经元分化中的重要意义。上述工作揭示了一种加速NSCs向成熟的功能性神经元分化的新策略,将有助于提高移Glycolipid biosurfactant植的NSCs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损伤中的治疗效益。(2)柔性金纳米条纹阵列介导无线电刺激辅助神经干细胞治疗用于硬被膜缺损修复为了探索AuNS阵列介导无线电刺激促NSCs向神经元分化的体内植入应用,以生物相容性的柔性PI薄膜为基底通过纳米压印光刻技术制备了可用于体内神经组织植入的柔性基底AuNS阵列(Soft-AuNS阵列)。Soft-AuNS阵列在旋转磁场作用下能够产生无线电刺激信号。将作为机械支撑层的Soft-AuNS阵列与作为生物整合层的NSCs相结合,构建人工活性双层复合膜。体外细胞实验表明Soft-AuNS阵列在旋转磁场作用下介导的无线电刺激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均有效促进了 NSCs向成熟神经元分化。此外,这种无线电刺激还能够促进具有神经保护性作用的A2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化,减少具有神经毒性的A1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成。这有利于移植的NSCs在与神经系统的生物整合界面中发挥更好的治疗效益。将人工活性双层复合膜用于硬脑膜缺损修补,植入7天后,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显示,位于右侧硬脑膜缺损区的人工活性双层复合膜完整嵌合在颅骨边缘下,无移位和脱落。这得益于人工活性双层复合膜中的Soft-AuNS阵列作为与颅骨接触的机械支撑层的作用。此外,NSCs作为生物整合层实现了与脑组织的良好界面融合,有效避免了胶质瘢痕的包裹,缓解了宿主炎症反应。将人工活性双层复合膜植入模拟脑组织损伤的恶劣炎症细胞浸润环境,发现Soft-AuNS阵列介导的无线电刺激依旧能促进NSCs的存活和分化。为了进一步探索结合了无线电刺激和移植NSCs的人工活性双层复合膜在硬被膜缺损修复之外的治疗效益,将人工活性双层复合膜作为植入性硬脊膜用于脊髓损伤的修复。修复4周后有效改善了脊髓损伤小鼠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这为将来无线电刺激辅助移植的NSCs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思路。(3)基于细胞牵引力触发压电响应的聚乳酸纳米柱阵列定域定向调控NSCs命运为了实现无外界能量输入时纳米材料介导无线电刺激调控NSCs命运,构建了 NSCs与纳米材料的双向交互界面。以阳极氧化铝纳米孔阵列为模板,通过高温纳米压印的方法制备了能够最大限度利用NSCs的粘附牵引力实现最佳剪切压电响应的长轴径比(5:1)PLLA纳米柱阵列(PLLA long nanopillar)。XRD结果显示高温挤压的过程增加了 PLLA longnanopillar的结STM2457分子量晶度,有利于其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实现更高的净极化,从而表现出更好的压电响应。PFM结果表明得益于形状结构和晶体结构两方面的协同作用,PLLA long nanopillar的压电响应相比较于PLLA平面薄膜显著提升。通过构建PLLA long nanopillar与NSCs双向交互界面,发现PLLA long nanopillar对NSCs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NSCs的粘附牵引力能够有效触发PLLA long nanopillar中纳米柱的剪切弯曲形变从而产生压电响应无线电刺激输出调控NSCs神经分化命运。NSCs分化实验表明PLLA long nanopillar介导的无线电刺激在基因和蛋白水平有效促进NSCs向神经元分化,并且增加了分化细胞中Tuj1和MAP2阳性的成熟神经元的比例。进一步将高温纳米压印技术与微加工技术相结合,制备了可按需定制图案的PLLA longnanopillar。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在PLLA纳米柱区域更多地实现神经元分化,在PLLA平面薄膜区域更多地获得了星形胶质细胞。据此,图案化的PLLA long nanopillar实现了对NSCs命运的定域定向调控。此外,通过Ca2+荧光探针染色直观地验证了 点击此处PLLA long nanopillar介导无线电刺激促神经元分化过程中NSCs内Ca2+含量的升高,进一步表明电压门控离子通道激活和Ca2+内流在无线电刺激促神经元分化中的重要意义。最后为了排除实验中引入的长轴径比PLLA纳米柱结构对于NSCs向神经元分化的影响,制备了具有相同长轴径比(5:1)但不具有压电响应的PDLLA纳米柱阵列(PDLLA long nanopillar)。体外细胞实验表明PDLLA long nanopillar在NSCs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无显著促进作用,这证实了 PLLA long nanopillar对神经元分化的显著促进作用得益于有效的压电响应产生的无线电刺激输出,而非纳米柱结构的影响。上述工作为更好地深入探索介导无线电刺激的纳米材料在无外界能量输入情况下对NSCs向神经元分化进行定域定向精确调控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本论文制备了能够介导无线电刺激的纳米材料,对其生物相容性和在NSCs向神经元分化中的调控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并揭示无线电刺激促神经元分化涉及机制,进一步探索纳米材料介导无线电刺激辅助移植的NSCs在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最后构建了细胞-材料双向交互界面,实现无需外界能量输入情况下细胞粘附牵引力触发无线电刺激对自身命运定域定向调控。这些研究和探索对实现无线电刺激辅助移植的NSCs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指导意义,也为其它植入式医疗电子器件的创新和开发提供借鉴和启示。
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分子对接探讨萹蓄治疗尿路感染的机制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萹蓄的主要活性成分,探讨其治疗尿路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萹蓄的有效成分和药物靶点,再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找FG-4592半抑制浓度到疾病相关基因的靶点进行分析,对药物有效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进行维恩(Venn)分析后得到二者的交集靶点,然后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蛋白互作(PPI)网络,通过R语言软件分析获得药物与microbiome modification疾病之间的交集靶点,使用Cytoscape 3.9.0软件绘制成分-靶点网络图,并在DAVID数据库中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最后进行活性成分及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结果:共筛选出6种主要化学成分,并确定了86个药物与疾病相对应的作用靶点。PPI网络发现雌激素受体1(ESR1)、白细胞介素-6(IL-6)、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V-Myc骨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MY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缺氧诱导因子1Pexidartinib molecular weightA(HIF1A)等关键靶点。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槲皮素与核心靶点IL6、MYC、CASP3、EGFR之间的结合能均≤-5 kcal/mol。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了萹蓄治疗尿路感染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萹蓄具有多种成分和多种靶点,其作用机制具有多样性,对进一步研究萹蓄治疗尿路感染提供了参考。
术前血清学联合影像学检查预测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生存获益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癌(ICC)起病隐匿、侵袭性高,患者往往确诊时已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接受手术者5年生存率也极低。早期判断患者根治性切除术的生存获益至关重要。本研究依据术前影像学联合血清学指标对ICC根治性切除患者生存获益实行预测,以期对临床判断是否适宜行根治性切除提供指导与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21年12月于中国13家三甲医院行根治性切除的821例ICC患者的影像学与血清学检测资料。影像学指标包括:发现肝脏肿块、肝内胆管扩张、门静脉侵犯、淋巴结侵犯、腹水及结石;血清学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甲胎蛋白(AFselleck产品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 (CA19-9)、CA12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时间(PT)。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筛选目标变量,用目标变量构建CoxPH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验证评分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准曲线对模型预测效能进行评估。结果:影像学发现腹水、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侵犯与血清学指标CEA>5μg/L、CA19-9>37 U/mL、CA125>40 U/mL是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用该六个变量构建CoxPH模型,根据该模型所区分的高风险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低风险组患者(均P<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fg-4592.html0.05);所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及有效性。ROC曲线显示,模型1、3、5年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1、0.721、0.782;模型1、3、5年预测效能均高于独立指标的预测效能Chinese patent medicine。结论:由CA125、腹水、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侵犯、CEA、CA19-9这六个术前指标组成的预后模型能较好地对患者进行高低风险分层,并对I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获益进行较精准的个体化预测,对临床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适宜行根治性切除具有指导意义。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与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老年主动脉瓣狭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老年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或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术后氧化应激及炎症、心肌损伤、心功能指标变化,比较2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20年1月—2022年10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诊治老年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65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TAVR组92例和SAVR组73例。比较2组年龄、体质量指数、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TS)评分等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时血清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心肌损伤指标,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时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2组全因死亡、脑卒中、因心力衰竭再住院、新发心房颤动、新发传导阻滞、永久性起搏器植入、主要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TAVR组年龄[(70.12±6.12)岁]大于SAVR组[(66.71±6.23)岁](t=3.527,P=0.0PF-0308401401),STS评分[(6.42±0.81)分]高于SAVR组[(4.85±0.72)分](t=12.980,P<0.001),体质量指数、NYHA心功能分级、合并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与SAV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AVR组术前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96.24±13.21)ku/L]、丙二醛(MDA)[(6.45±1.02)μmol/L]、白细胞介素-1β(IL-1β)[(22.45±3.24)μg/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46.74±6.25)ng/L]、心肌肌钙蛋白T(cTnT)[(0.45±0.12)μg/L]、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0.36±0.10)mg/L]、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556.24±81.36)ng/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4.25±4.12)ku/L]与SVAR组[(94.15±12.30)ku/L、(6.22±1.13)μmol/L、(21.85±3.56)μg/L、(45.16±6.30)ng/L、(0.42±0.14)μg/L、(0.3寻找更多4±0.11)mg/L、(542.36±80.54)ng/L、(23.36±4.20)ku/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AVR组术后1周时血清SOD水平[(81.36±11.42)ku/L]高于SAVR组[(75.45±10.22)ku/L](t=3.457,P=0.001),MDA[(7.56±1.10)μmol/L]、IL-1β[(26.42±4.15)μg/L]、TNF-α[(51.32±5.05)ng/L]、cTnT[(0.67±0.20)μg/L]、H-FABP[(0.56±0.21)mg/L]、NT-proBNP[(632.45±71.42)ng/L]、CK-MB[(36.12±5.34)ku/L]水平均低于SAVR组[(8.25±1.06)μmol/L、(30.45±4.32)μg/L、(53.78±5.32)ng/L、(0.78±0.23)μg/L、(0.72±0.24)mg/L、(712.24±68.56)ng/L、(43.65±5.4hepatic fibrogenesis2)ku/L](P<0.05);2组术后1周时血清SOD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MDA、IL-1β、TNF-α、cTnT、H-FABP、NT-proBNP、CK-MB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TAVR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MPG)、主动脉瓣峰值流速(Vmax)与SAV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AVR组术后1个月时LVEF[(60.42±6.34)%]高于SAVR组[(58.15±6.22)%](t=2.303,P=0.023),LVEDD[(47.15±6.25)mm]、MPG[(11.35±2.34)mmHg]、Vmax[(2.15±0.42)m/s]均低于SAVR组[(49.24±6.43)mm、(12.21±2.25)mmHg、(2.32±0.45)m/s](P<0.05);2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时LVEF均依次升高(P<0.05),LVEDD、MPG、Vmax均依次降低(P<0.05)。TAVR组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7.61%)低于SAVR组(19.18%)(χ~2=4.905,P=0.027),新发传导阻滞(27.17%)、永久性起搏器植入(10.87%)发生率均高于SAVR组(9.59%、2.74%)(χ~2=8.051,P=0.005;χ~2=3.989,P=0.046),全因死亡、脑卒中、因心力衰竭再住院、主要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与SAV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SAVR相比,老年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TAVR可减轻术后早期氧化应激、炎症及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术后1年疗效与SAVR相近;但有可能增加新发传导阻滞、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发生概率。
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对牡蛎汁中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清除
副溶血性弧菌是水产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该研究以水产品中常见的牡蛎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牡蛎汁中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生长模型,并应用新型高效的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灭活(photodynamic inactivatApplied computing in medical scienceion, PDI)技术以清除牡蛎汁中形成的成熟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通过结晶紫染色、MTT法研究副溶血性弧菌在牡蛎汁以及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rypticase soy broth, TSB)培养基中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细胞活力的差异,并探究PDI处理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前后的生物被膜量、基因表达水平、细胞MRTX1133分子式形态和被膜结构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与TSB培养基相比,在牡蛎汁中能够形成细胞活力更强的生物被膜,并且在姜黄素浓度为20 μmol/L、蓝光照射60 min(13.68 J/cm~(2))条件selleck HPLC下,PDI处理对牡蛎汁中形成的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量清除率为>83%。此外,PDI处理还下调了氧化应激相关基因(grx A、sod C)和SOS反应基因(lex A),破坏了生物被膜的三维结构,其生物体积、厚度和质构熵降低,均一性增加。以上结果表明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具有良好的清除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效果,该研究为预防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及水产品保鲜提供了借鉴方法与思路。
米托蒽醌甲磺酸盐预处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犬糖尿病的治疗效果评价
本研究在高脂饮食(HFD)饲喂和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in,STZ)注射的联合作用下成功建立小鼠及犬糖尿病模型,旨在探究米托蒽醌甲磺酸盐(mitoquionl mesylate,MitoQ)预处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Ceralasertib,ADMSCs)对糖尿病动物模型治疗效果的提升作用及机制。取正常培养状态的ADMSCs及添加1 μmol·L~(-1) MitoQ 处理的ADMSCs,对MitoQ处理的细胞形态变化、生长、增殖、迁移及抗氧化能力等进行检测。选取48只8周龄的昆明(KM)雄性小鼠和12只中华田园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模型组(Diabetes组)、ADMSCs单独治疗组(ADMSCs组)和MitoQ预处理ADMSCs联合治疗组(MitoQ-ADMSCs组)。常规方法制作小鼠及犬糖尿病模型,对模型小鼠和犬分别进行ADMSCs和MitoQ-ADMSCs细胞静脉移植治疗,细胞数为2×10~(6)个MRTX1133·只~(-1)(小鼠)和1×10~(7)个·只~(-1)(犬),每周1次,连续3周。持续监测临床指标变化,治疗结束后1周收样,血清学、组织学、氧化应激及犬血清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MitoQ预处理ADMSCs不会影响其细胞形态,但能促进其生长、增殖及迁移能力,同时增强其抗氧化能力;ADMSCs和MitoQ-ADMSCs移植治疗medical dermatology后,发现MitoQ显著促进ADMSCs降低血糖的能力,且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和机体血糖调节能力;ADMSCs经MitoQ预处理后有效减轻糖尿病伴发的肝代谢功能障碍和血脂代谢异常;ADMSCs可以减轻胰腺和肝组织损伤,促进胰岛素分泌,减轻肝糖原合成障碍和纤维化水平,而MitoQ处理能够显著改善ADMSCs治疗效果;MitoQ预处理ADMSCs能够有效提升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轻氧化损伤,进而增强治疗效果;MitoQ预处理ADMSCs可以显著促进机体内与抗氧化相关的代谢物表达上调。结果揭示,MitoQ能够通过提高ADMSCs的抗氧化能力、加速组织损伤修复,从而更好地治疗小鼠及犬糖尿病。
肿瘤相关糖类抗原Tn在子宫内膜癌中异常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目的 探索肿瘤相关糖类抗原Tn在子宫内膜Chromatography癌病人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首先采用免疫组化染色PF-03084014供应商(IHC)技术检测人子宫内膜癌组织、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Tn抗原表达状况;然后采用CRISPR/Cas9技术特异性敲除人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HEC-1B)的Cosmc基因以诱导Tn抗原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n抗原的表达,并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T3-Methyladenine临床试验n抗原异常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最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n抗原表达是否影响子宫内膜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不表达Tn抗原,但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中可检测到低表达的Tn抗原,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n抗原呈高表达,主要定位在细胞膜和胞浆;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敲除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的Cosmc可诱导Tn抗原阳性表达;体外细胞实验显示Tn抗原明显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此外,Tn抗原表达显著激活了EMT信号通路,表现为上皮相关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下调和间质相关蛋白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水平上调。结论 肿瘤相关糖类抗原Tn在子宫内膜癌中异常高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有相关性;Tn抗原表达可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激活EMT信号通路有关。
晋南牛遗传结构特征及选择信号分析
【目的】阐明晋南牛的遗传结构特征,通过选择信号检测挖掘与晋南牛经济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探究其在进化过程中的受选择情况。【方法】对晋南牛和红安格斯牛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分析,鉴定2个群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Flow Antibodies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标记,分析其在基因组的位置及其结构特征,基于SNP信息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构建状态同源矩阵(IBS);采用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和核苷酸多样性比值(θ_π)方法联合筛选晋南牛基因组受到强烈选择的区域,并对筛选到的受选择基因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晋南牛群体SNBerzosertib小鼠Ps位点主要分布于基因间区域,其次位于内含子区域。PCA和IBS分析结果表明,晋南牛和红安格斯牛2个群体间不存在杂交现象,且晋南牛群体中个体间遗传距离较远。通过Fst和θ_π联合分析共筛选到188个潜在受选择区域MK-1775说明书。QTL分析结果表明晋南牛的选择信号多与生长、肉质及抗病性状相关。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筛选到晋南牛强受选择的与经济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11个,包括组织蛋白酶1(CATHL1)、CATHL3、组织蛋白酶抗菌肽(CAMP)、CATHL4、RAS1激酶抑制因子(KSR1)、梅氏同源框1(MEIS1)、不规则片段极性蛋白1(DVL1)、多梳组无名指1(PCGF1)、RB转录辅助抑制因子1(RB1)、再生家族成员4(REG4)和卷曲类受体7(FZD7),在其外显子区域均检测到了SNP位点;除MEIS1、PCGF1、PZD7基因外,其他基因均存在非同义突变位点,且KSR1基因存在获得终止密码子的突变,CAMP基因存在获得终止密码子的突变和缺失终止密码子的突变;与红安格斯牛相比,晋南牛存在6个特有的受选择基因:CATHL1、CATHL4、CAMP、MEIS1、PCGF1、PZD7,主要与抗病性、生长和骨骼肌发育等相关。【结论】本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探究了晋南牛的遗传结构及选择信号特点,筛选出6个可能与晋南牛经济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为后续晋南牛保种选育、特色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