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C蛋白高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5例分子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MYC蛋白高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的分子特征。方法 收集45例DLBCL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将患者分为MYC蛋白高表达/低Entinostat表达组。所有样本均行DNA靶向测序,并使用LymphGen在线工具进行分子分型。运用Lymph2Cx法对细胞起源进行测定。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MYC蛋白高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绘制生存曲线并使用Cox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生存相关因素。结果 DLBCL病例分为MYC蛋白高表达组(n=17)和低表达组(n=28),与MYC蛋白低表达组相比,MYC蛋白高表达组PIM1、MYD88、CD79B、CD58和PRDM1的突变率较高(76.5%vs 28.6%,70.6%vs 32.1%,58.8%vs 28.6%,29.4%vs 3.6%,29.4%vs 3.6%,P均<0.05);分子亚型以MCD亚型多见(58.8%vs 10.7%,P=0.001);COO亚型GCB少见(17.6%vs 50.0%,P=0.030)。MYC蛋白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显著缩短(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P<toxicohypoxic encephalopathy0.0SCH772984浓度5)。结论 MYC蛋白高表达多为MCD型和ABC型,常见PIM1、MYD88、CD79B、CD58和PRDM1突变。MYC蛋白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

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物二氢吡啶类化合物诱导的肝细胞毒性与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探究尼莫地平所致肝细胞毒性及分子机制并研究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物二氢吡啶类化合物对自噬通路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0、3、10、30、100μmol/L)的尼莫地平作用于人肝癌细胞HepG2 24 h,测定肝损伤指标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 transferase, 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 transferase, AST)活力,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Erastin采购ted protein kinase, MAPK)、氧化应激通路、凋亡蛋白、自噬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以不同浓度(0、3、10、30、100μmol/L)的氯维地平、硝苯地平、尼群地平、西尼地平、阿雷地平及马尼地Rapamycin MW平作用HepG2细胞24h,利用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自噬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 100μmol/L的尼莫地平可上调ALT和AST活力、激活MAPK通路蛋白的表达、抑制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factorerythroid2-relatedfactor2,Nrf2)及下游解毒蛋白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表达、增加微statistical analysis (medical)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ein1lightchain3,LC3)Ⅱ/LC3Ⅰ、降低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sequestosome 1, SQSTM1)表达;氯维地平在3μmol/L时引起细胞自噬,其他6种二氢吡啶类化合物均在100μmol/L时使细胞发生自噬。结论 尼莫地平所致的肝细胞毒性机制中自噬的发生可能是由MAPK通路介导的,其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通路促进HepG2细胞自噬的作用相对最强。此外,其他6种二氢吡啶类化合物氯维地平、硝苯地平、尼群地平、西尼地平、阿雷地平及马尼地平均可引起自噬。

盐酸安罗替尼联合多西他赛对肺癌大鼠血小板凝聚、EGFR-STAT3信号通路及抑瘤作用研究

目的 探究盐酸安罗替尼联合多西他赛对肺癌大鼠血小板凝聚、EGFR-STAT3信号通路及抑瘤作用。方法 CP-456773供应商选取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50只,分为健康组、模型组、盐酸安罗替尼组、多西他赛组、联合组,平均10只/组,除健康组外其余均建立肺癌模型,建模后健康组与模型组大鼠采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干预,多西他赛组在大鼠静脉注射多西他赛0.3mg/kg。盐酸安罗替尼组采用盐酸安罗替尼1.2 mg·kg~(-1)·d~(-1)灌胃干预,联合组予以静脉注射0.3mg·kg~(-1)·d~(-1)多西他赛注射液同时盐酸安罗替尼1.2 mg·kg~(-1)·d~(-1)灌胃,干预30d。采用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对血小板凝聚率进行检测,HE染色观察肺部病理变化,对比肿瘤体积变化,免疫印迹及PCR分别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Mirdametinib子3(STAT3)蛋白及mRNA。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血小板聚集率、肿瘤体积、肺组织中Eorthopedic medicineGFR、STAT3蛋白及mRNA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安罗替尼组和多西他赛组血小板聚集率、肿瘤体积、肺组织中EGFR、STAT3蛋白及mRNA均显著降低(P<0.05);与盐酸安罗替尼组和多西他赛组比较,联合组血小板聚集率、肿瘤体积、肺组织中EGFR、STAT3蛋白及mRNA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盐酸安罗替尼联合多西他赛在肺癌的治疗中对改善血小板凝聚、调节EGFR-STAT3信号通路以及抑制肿瘤生长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积极效用。

口腔癌术前患者疼痛自我效能在经验性回避与疼痛的中介效应

目的 探讨疼痛自我效能在口腔癌术前患者经验性回避与疼痛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2Polyclonal hyperimmune globulin月—2022年8月福建省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住院的206例口腔癌术前Vorinostat价格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疼痛自我效能量表、中文版接纳与行动问卷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进行调查,构建并检验中介模型。结果 口腔癌术前患者经验性回避总分、疼痛自我效能总分和疼痛得分分别为(22.86±9.12)分、(40.79±13.63)分、(4.23±1.94)分。经验性回避对疼痛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β=0.034,P=0.042),经验性回避对疼痛自我效能有直接负向预测作用(β=-0.884,P<0.001),疼痛自我效能对疼痛有直接负向预测作用(β=-0.049,P<0.001),疼痛自我效能在经验性回避与疼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55.84%。结论 口腔癌术前患者疼痛处于中等水平,经验性回避总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疼痛自我效能总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经验性www.selleck.cn/products/ag-221-enasidenib回避和疼痛自我效能与患者疼痛密切相关。建议医护人员指导患者不要刻意压抑或逃避疼痛,并重视患者疼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以促进疼痛缓解。

单纯胸腺瘤与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单纯胸腺瘤与合并重症肌无力的胸腺瘤的临床、病理差异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接受手selleck合成术治疗的胸腺瘤患者临床和术后病理资料,对比分析单纯胸腺瘤患者与合并重症肌无力胸腺瘤患者围术期疗效及远期预后之间的差异。结果:共35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单纯胸腺瘤组301例,男139例,女162例,平均年龄(54.11±12.57)岁,平均肿瘤直径(6.42±2.9UTI urinary tract infection4)cm,Masaoka-Koga分期:RSL3生产商Ⅰ期147例(48.8%)、Ⅱ期68例(22.6%)、Ⅲ期15例(5.0%)、Ⅳ期71例(23.6%),腔镜手术比例55.5%,R0切除比例96.3%,后续治疗患者比例21.9%。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组共53例,男31例,女22例,平均年龄(53.74±10.21)岁,平均肿瘤直径(5.12±2.11)cm,Masaoka-Koga分期:Ⅰ期24例(45.3%)、Ⅱ期16例(30.1%)、Ⅲ期4例(7.6%)、Ⅳ期9例(17.0%),腔镜手术比例56.6%,R0切除比例98.1%,后续治疗患者比例13.2%。两组术后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55岁、肿瘤直径≥6 cm、术后病理分型为B型、Masaoka-Koga分期Ⅲ~Ⅳ期及需要后续治疗是影响胸腺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相比单纯胸腺瘤,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更年轻,肿瘤直径更小。完整切除是改善胸腺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准确的病理分型及分期可以更好地预测患者预后。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炙甘草汤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炙甘草汤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医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与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获取炙甘草汤有效成分并预tumor immunity测其作用靶点,然后应用人类基因综合(GeneCards)与人类疾病相关基因和突变信息的综合平台(DisGeNET)数据库预测MIRI靶点,通过Venny在线绘图软件获取炙甘草汤抗MIRI潜在作用靶点。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数据库(STRING数据库)平台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并通过Cytoscope 3.9.1软件可视化、筛选出核心靶点,利用Metascape基因功能分析平台对筛选出的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探究炙甘草汤抗MIRI机制,再次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疾病-核心靶点-通路网络。最后利用分子对接程序AutoDock vina对炙甘草汤主要活性成分与其核心靶点结合活性进行验证。结果:经筛选获得炙甘草汤147个活性成分、865个基因靶点,MIRI 144个靶标,通过Venny数据库获取炙甘草汤抗MIRI潜在作用靶点79个;经PPI网络分析并筛选出40个关键靶点,其中肿瘤坏死因LY2157299说明书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激酶B(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一氧化氮合酶3(NOS3)、过氧化氢酶(CAT)、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髓过氧化物酶(MPO)均与炎症反应或氧化应激有关。经GO富集分析发现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与此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经KEGG分析探究炙甘草汤抗MIRI的通路,共映射出178条信号通路。将炙甘草汤活性成分-疾病-核心靶点-通路网络中排名居前3位的成分及其关键靶点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炙甘草汤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作用靶点结合活性很强,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结论:甘草查尔酮A、人参皂苷Rh2、6-醛基异麦冬黄酮B、山柰酚、芒柄花黄素、麦冬皂苷C等为炙甘草汤抗MIRI的主要成分,通过TNF、IL-6、AKT1、VEGFA、NOS3、CAT、CCL2、MPO等核心靶点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TNF、Toll样受体-4(TLR4)、缺氧诱导因子-1(HIF-1)、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核转录因子-κB(NFLGK-974-κB)等信号通路,减轻改善MIRI,体现出炙甘草汤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优势,为进一步深入动物学实验与临床试验提供了数据与理论支持。

小檗碱通过靶向激活并修复自噬-溶酶体通路清除胞内H. pylori的机制研究

背景与目的:众所周知,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则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使动因素。对于H.pylori感染引起的早期胃癌,我们通常可以采用EMR(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等手术进行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因H.pylori持续感染而进一步发展为晚期胃癌。目前在关于预防胃癌的共识中,国内外均指出:根除H.pylori是关键的一级预防措施。虽然现在根除H.pylori的相关治疗方案很多,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成功根除,其中,细菌内化是H.pylori根除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新近研究发现,H.pylori不仅只粘附在胃黏膜细胞表面,还可以侵袭进入细胞内并进一步定植与存活。H.pylori的细菌内化可biological optimisation以使其逃避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从而避免被抗生素抑制或杀灭,之后一旦条件适宜便可从细胞中再次出来,定植于胃黏膜表面并进行大量繁殖。此外,相关研究也证实,与根除成功的H.pylori菌株相比,根除失败的H.pylori菌株其内化水平明显更高,这提示细菌内化可能是H.pylori无法成功根除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寻找出有效针对H.pylori内化的治疗靶点,将为制订高效的H.pylori根除方案奠定理论基础。自噬是细胞利用溶酶体将细胞中内容物进行降解的过程,它不仅普遍参与细胞正常的生理过程,同时又在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广泛存在。近年来,自噬与微生物感染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在宿主抵抗微生物感染的防御机制中,自噬发挥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其在机体清除H.pylori感染这一重要的微生物防御/炎症免疫调节机制等方面也仍然不明确。基于目前对H.pylori和自噬-溶酶体通路的研究,我们认为,深入阐明H.pylori如何逆向调控自噬-溶酶体通路的分子机制,并找到靶向激活并修复自噬-溶酶体通路的药物,对机体通过自主防御系统清除H.pylori至关重要。小檗碱(Berberine)又称黄连素,在临床中主要用于肠道感染的治疗。小檗碱抗菌谱较广,体外对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霍乱弧菌等多种革兰氏菌均具抑菌作用,且与青霉素、链霉素等并无交叉耐药性。目前,随着H.pylori耐药的不断增多,小檗碱在抗H.pylori方面的潜在作用也受到关注。研究证selleck激酶抑制剂实,小檗碱在体外可发挥抗H.pylori的作用(MIC50=12.5mg/ml)。还有研究认为,在传统三联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小檗碱,可以提高H.pylori根除率及改善相关临床症状。然而,小檗碱的具体抗菌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其对胞内H.pylori是否有清除作用也尚未见报道。基于以上研究背景,考虑到自噬-溶酶体通路在防御微生物侵染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以及近年来抗菌领域中小檗碱的潜在应用优势。我们提出假设:小檗碱可通过靶向激活并修复自噬-溶酶体通路进而清除胞内H.pylori。本课题研究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为开发根除H.pylori感染的新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材料方法:(一)验证小檗碱对体内外H.pylori的清除作用1.小檗碱对胞内H.pylori的清除作用:通过构建H.pylori感染HFE145细胞模型观察小檗碱对胞内H.pylori的清除作用,采用q RT-PCR检测胞内H.pylori特异性16S r DNA的含量,采用免疫荧光观察H.pylori的定位及表达,采用CFU实验计数H.pylori的菌落数量等。2.小檗碱对小鼠体内H.pylori的清除作用:通过构建H.pylori感染C57BL/6小鼠模型观察小檗碱对小鼠体内H.pylori的清除作用,采用q RT-PCR检测细胞内H.pylori特异性16S r DNA的含量,采用免疫荧光观察NSC 125973体内实验剂量H.pylori的定位及表达,采用CFU实验计数H.pylori的菌落数量等,并进一步通过q RT-PCR及H&E染色观察小鼠胃组织中的炎症反应。3.小檗碱对人体胃黏膜上皮细胞内H.pylori临床耐药菌株的清除作用:通过构建H.pylori临床耐药分离菌株(532和536)感染HFE145细胞模型,观察小檗碱对H.pylori临床耐药菌株的清除作用,采用q RT-PCR检测细胞内H.pylori特异性16S r DNA的含量。(二)明确小檗碱靶向激活并修复自噬-溶酶体通路进而清除H.pylori1.明确小檗碱能激活自噬-溶酶体通路: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小檗碱对H.pylori感染细胞中自噬相关超微结构的影响。2.明确小檗碱通过自噬-溶酶体通路进而清除H.pylori:抑制自噬流关键节点(使用自噬抑制剂3-MA、WM及Baf-A1)后观察小檗碱清除胞内H.pylori的作用,敲除自噬相关基因(使用si ATG5及si BECN1)表达后观察小檗碱清除胞内H.pylori的作用,并通过q RT-PCR检测H.pylori特异性16S r DNA的含量。3.明确小檗碱能修复H.pylori感染中受损的自噬-溶酶体通路: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小檗碱对H.pylori感染细胞以及H.pylori感染小鼠中相关自噬-溶酶体蛋白水平的表达影响,并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抑制自噬流形成后小檗碱对H.pylori感染细胞中相关自噬-溶酶体蛋白水平的表达影响。(三)探讨可介导参与小檗碱通过自噬-溶酶体通路清除H.pylori的相关分子1.在细胞模型中进行探讨验证:通过查阅小檗碱相关最新文献报道,探讨可能介导参与小檗碱通过自噬-溶酶体通路清除H.pylori的相关分子,进一步通过基因沉默技术敲除细胞中相关分子表达后,采用q RT-PCR检测小檗碱对胞内H.pylori清除作用的变化,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小檗碱对调控细胞中相关自噬-溶酶体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2.在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进行探讨验证:通过构建基因敲除小鼠模型,验证相关分子是否同样介导小檗碱通过自噬-溶酶体通路清除小鼠体内H.pylori,采用q RT-PCR、免疫荧光及CFU实验观察小檗碱在基因敲除小鼠体内对H.pylori清除作用的变化,并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小檗碱对基因敲除小鼠体内相关自噬-溶酶体蛋白水平表达的调控变化。(四)寻找小檗碱激活并修复的关键下游靶基因并验证1.通过转录组测序寻找具有差异表达的自噬相关基因:首先分别将各组数据进行整合,然后通过建立自噬相关的重叠基因集以进一步缩小下游目标基因的范围,寻找具有差异表达的自噬相关基因。2.筛选出小檗碱激活并修复自噬-溶酶体通路中的关键下游靶基因:通过体内外多个实验筛选出关键下游靶基因,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其在蛋白水平上的变化是否与转录水平一致。3.对关键下游靶基因进行验证:首先在NLRP3敲除细胞及小鼠模型中,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关键下游靶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并进一步使用si RNA沉默关键下游靶基因表达后,采用q RT-PCR检测敲除关键下游靶基因后对小檗碱清除胞内H.pylori作用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敲除关键下游靶基因后对小檗碱修复相关自噬-溶酶体蛋白水平的影响。(五)阐明小檗碱调控关键下游靶基因的具体机制1.预测可能激活关键下游靶基因的转录因子:通过NCBI数据库提取关键下游靶基因的启动子序列,然后利用数据库(JASPAR、PROMO)寻找关键下游靶基因的转录因子,并在STRING数据库通过蛋白互作网络进一步预测。2.验证转录因子在上下游关系中的具体调控机制: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 IP)以及基因沉默等方法,进一步深入阐明转录因子在上下游关系中的具体调控机制。结果:(一)验证小檗碱对体内外H.pylori的清除作用1.小檗碱可有效清除胞内H.pylori:在H.pylori感染HFE145细胞模型中,q RT-PCR、免疫荧光及CFU结果显示小檗碱可明显减少细胞内H.pylori的含量。2.小檗碱可有效清除小鼠体内H.pylori:在H.pylori感染C57BL/6小鼠模型中,q RT-PCR、免疫荧光及CFU结果显示小檗碱可明显减少小鼠体内H.pylori的含量,此外,q RT-PCR及H&E染色结果显示小檗碱可明显减轻小鼠体内胃组织中的炎症反应。3.小檗碱可有效清除人体胃黏膜上皮细胞内H.pylori临床耐药菌株:在H.pylori临床耐药分离菌株(532和536)感染HFE145细胞模型中,q RT-PCR结果显示小檗碱可明显减少人体胃黏膜上皮细胞内H.pylori临床耐药菌株的含量。(二)明确小檗碱靶向激活并修复自噬-溶酶体通路进而清除H.pylori1.明确小檗碱能激活自噬-溶酶体通路:通过观察透射电镜,我们发现与对照组细胞中自噬相关超微结构相比,在单纯H.pylori感染组中可看到多个双层膜、并包绕有菌体等成分的自噬体;而在小檗碱处理组中可看到多个包裹并降解菌体等成分的自噬溶酶体。2.明确小檗碱通过自噬-溶酶体通路进而清除H.pylori:通过使用自噬抑制剂3-MA、WM及Baf-A1抑制自噬流关键节点,使用si ATG5及si BECN1敲除自噬相关基因表达后,我们发现在H.pylori感染情况下,小檗碱处理组细胞中H.pylori特异性16S r DNA的含量均显著增加。3.明确小檗碱能修复H.pylori感染中受损的自噬-溶酶体通路: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与小鼠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我们发现H.pylori感染可导致LC3B-II蛋白减少、p62蛋白积累和CTSD蛋白从其前体转化为成熟形式的停滞,而小檗碱处理组中可发现LC3B-II蛋白水平增加、p62蛋白水平降低和促进CTSD蛋白向成熟形式的转化。(三)探讨可介导参与小檗碱通过自噬-溶酶体通路清除H.pylori的相关分子1.在细胞模型中进行探讨验证:我们发现TLR4与NLRP3可能是介导小檗碱激活并修复自噬-溶酶体通路的相关分子,通过si RNA分别敲除细胞中TLR4与NLRP3表达后,采用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细胞组相比,TLR4敲除细胞组中H.pylori的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而NLRP3敲除细胞组中H.pylori的含量显著增加。此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在si NLRP3转染组中,无论是否给予小檗碱,H.pylori感染细胞中LC3B-II、p62和CTSD蛋白水平的变化均未见明显差异。2.在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进行探讨验证:通过鼠尾基因鉴定确认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构建成功后,我们采用q RT-PCR、组织免疫荧光及CFU实验检测发现,与野生型H.pylori感染组小鼠相比,无论是否给予小檗碱处理,NLRP3基因敲除小鼠体内的H.pylori含量未见明显变化。此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胃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NLRP3基因敲除小鼠中,无论是否给予小檗碱处理,其LC3B-II蛋白、p62蛋白和CTSD蛋白水平的变化也均未见明显差异。(四)寻找小檗碱激活并修复的关键下游靶基因并验证1.通过转录组测序寻找具有差异表达的自噬相关基因:首先将以上四组数据整合测序后利用DESeq2软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接着在H.pylori感染组和小檗碱组中找出表达相反的自噬相关差异基因,然后通过组间两两比较取其交集并进行汇总,最终筛选出10个自噬相关差异基因在H.pylori感染组被抑制同时又在小檗碱处理组被修复。接下来,我们将聚焦于这10个潜在下游靶基因进行后续的筛选与验证。2.筛选出小檗碱激活并修复自噬-溶酶体通路中的关键下游靶基因:通过体内外多个转录水平的实验结果,我们将关键下游靶基因聚焦于EIF2AK4,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层面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EIF2AK4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与m RNA水平表达变化一致。3.对关键下游靶基因进行验证:在NLRP3敲除细胞及小鼠模型中,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小檗碱调控EIF2AK4蛋白表达水平的功能被抑制;进一步使用si RNA沉默关键下游靶基因EIF2AK4表达后,q RT-PCR结果显示敲除EIF2AK4后小檗碱清除细胞内H.pylori的作用被显著抑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敲除EIF2AK4后小檗碱修复相关自噬-溶酶体蛋白水平的功能被抑制。(五)阐明小檗碱调控关键下游靶基因的具体机制1.预测可能激活关键下游靶基因的转录因子:我们在NCBI、JASPAR、PROMO及STRING数据库提取并分析相关数据,并根据蛋白互作网络预测到STAT1可能是通过NLRP3介导进而与EIF2AK4上游启动子结合的转录因子。2.验证转录因子在上下游关系中的具体调控机制:免疫共沉淀(Co-IP)结果显示NLRP3与STAT1之间存在蛋白相互作用;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小檗碱可促进STAT1蛋白在细胞核中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LRP3可能促进STAT1蛋白入核;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 IP)结果显示在小檗碱处理组中,STAT1可以直接结合到EIF2AK4上游的启动子上。此外,进一步通过si RNA敲除STAT1表达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敲除STAT1组中,小檗碱上调EIF2AK4蛋白水平的功能被显著抑制。结论:1.H.pylori可通过抑制宿主细胞自噬-溶酶体通路逃避清除,进而在宿主细胞内存活。2.NLRP3可介导参与小檗碱通过自噬-溶酶体通路清除H.pylori。3.小檗碱通过靶向NLRP3,促进转录因子STAT1入核激活下游EIF2AK4的表达,修复自噬-溶酶体通路,并进一步有效清除胞内H.pylori。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青蛇方外用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青蛇方外用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TCMSP和UniProt数据库平台查询青蛇方组方的有效活性成分及靶基因,与疾病靶基因取交集后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应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核心作用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GSKJ4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分子对接原理论证青蛇方生物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分子结合能力。结果:筛选出青蛇方有效成分63种,作用靶点99个;主要有β-谷甾醇、2,4,7-三羟基-9,10-二氢菲、靛蓝素、豆甾醇hyperimmune globulin、色氨酸等关键成分;转录因子AP-1(JUN)、肿瘤坏死因子(TNF)、原癌基因(RELA)、干扰素γ(IFNG)、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核心基因。关键信号通路有癌症信号通路、恰加斯病通路、弓形体病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基因结合能力较强。结论:青蛇方外用可以通过多种活性成分、多种通路有更多效抑制免疫炎症反应,促进免疫系统正常运行,从而达到治疗湿疹的目的。

运动调节Nrf2/HO-1通路改善HFFC膳食诱导肝细胞氧化应激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究自主跑轮运动能否调控Nrf2/HO-1通路影响GPCR & G Protein抑制剂肝氧化应激从而缓解HFFC膳食诱导的肝脂质沉积。方法 将8周龄C57BL/6J小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NC组,n = 10)和高脂肪、果糖和胆固醇饮食组(HFFC组,n = 20)。饲养10周后将HFFC组分为安静组(HFFC组,n = 10)和HFFC结合运动干预组(HFFC + EX组,n = 10)。HFFC + EX组小鼠笼中装有自主跑轮供其自由活动,每天记录跑轮圈数Aboveground biomass,连续8周。末次干预结束后间隔24h禁食12 h处死小鼠,取血液和肝进行检测。结果 (1)HFFC饮食诱导小鼠BLZ945供应商的体重、肝重及肝指数显著高于NC组,运动干预后显著降低(P < 0.05);(2)与NC组相比,HFFC组小鼠HDL-C和LDL-C显著升高,运动干预8周后LDL-C水平显著降低(P < 0.05);(3)HFFC组小鼠肝脂滴面积及肝TG含量显著高于NC组,而HFFC + EX组显著减少(P < 0.05);(4)与NC组相比,HFFC组小鼠氧化酶MDA含量和HO-1表达水平显著上升,Nrf2入核及基因表达显著减少,运动干预后SOD和T-AOC活性明显下降,Nrf2入核及基因表达、HO-1和SOD-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 0.05);(5)HFFC饮食组小鼠肝细胞凋亡数及CHOP表达水平较NC组显著增加,运动组肝细胞凋亡数、CHOP和Bax/Bcl-2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 < 0.05)。结论 自主跑轮运动可通过调节Nrf2/HO-1通路减轻HFFC膳食诱导的肝脂质沉积,从而缓解肝细胞氧化应激状态,减少细胞凋亡。

无花果提取物补骨脂素的抗结肠癌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无花果是一种具有丰富食用和药用价值的古老植物。通过理论研究总结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了解无花果的古今应用。通过实验研究观察无花果主要抗肿瘤成分之一补骨脂素的抗结肠癌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最后,基于肿瘤类器官培养技术探讨补骨脂素对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籍和现代文献,总结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如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等;并对无花果(如无花果果实、叶和乳胶等)的古今应用进行了汇总,特别是无花果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2.实验研究:(1)选取HCT116和HT29结肠癌细胞系。使用DMSO配制补骨脂素母液。(2)使用不同浓度补骨脂素(5μM、10μM、20μM、40μM、80μM)作用于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24h、48h、72h。CCK-8法检测补骨脂素对结肠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基于CCK-8实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浓度进行后续实验。(3)使用不同浓度补骨脂素(10μM、20μM、40μM)作用于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24h,通过平板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Ed U实验观察补骨脂素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4)使用不同浓度补骨脂素(10μM、20μM、40μM)作用于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24h,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补骨脂素对结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5)使用不同浓度补骨脂素(10μM、20μM、40μM)处理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24h,流式细胞术检测补骨脂素对结肠癌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6)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经过不同浓度补骨脂素(10μM、20μM、40μM)处理24h。通过蛋白印迹实验检测补骨脂素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MMP2、MMP9)和凋亡(Bcl-2、Bax、PARP、Caspase-3、cleaved Caspase-3、Caspase-9、cleaved Caspase-9)等蛋白表达的影响。(7)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站得到补骨脂素直接作用的靶蛋白,使用TCGA-COAD数据进行GSEA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得到补骨脂素在结直肠癌中可以靶向作用的信号通路。从中选取TNF-α/NF-κB信号通路进行下一步的机制研究。(8)将不同浓度补骨脂素(10μM、20μM、40μM)作用于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24h,通过蛋白印迹实验检测TNF-α/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TNF-α、P65和p-P65的表达。(9)基于课题组前期工作,选用实验室稳定建系的肿瘤类器官作为实验模型。将不同浓度补骨脂素(80μM、160μM、320μM)作用于多种患者来源肿瘤类器官,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计算肿瘤类器官生长抑制率。结果:1.理论研究:(1)传统中医学中没有结直肠癌这一具体病名,根据症状大概属于“肠积hepatic adenoma”、“积聚”、“肠覃”、“肠癖”、“肠结”、“肠游”、“肠风”、“下痢”、“下血”、“锁肛痨”及“脏毒”等病的范畴。在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上,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持有相似的观点,大都认为由于正气亏虚,外感寒邪,损伤脾胃运化功能,蕴湿化热,湿热之邪下注大肠,气血运行不畅,湿热瘀阻日久而形成顽固瘤体。证型上大概可以分为湿热蕴肠、瘀毒内结、气血亏虚、脾肾两亏及肝肾亏虚五个证型。治疗IDN-6556 molecular weight上,早期多邪实以祛邪为主,后期多虚证或虚实夹杂,因此以扶正为主。(2)无花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桑科植物,传统医学中认为它甘、平、无毒,可以用来治疗消渴、咳嗽、哮喘、痔疮等疾病。现代研究表明无花果的果肉、果皮、整果、叶和根等部位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黄酮类、有机酸、酚类、酶类、氨基酸、脂肪酸、可溶性纤维和微量元素等,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抗肿瘤、促消化、抗微生物和寄生虫等作用,是一种安全的、极具食用和药用价值的食物。无花果提取物对恶性肿瘤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等均具有抑制作用,但关于无花果生物活性成分抗肿瘤机制研究的少之又少,未来应着重于对无花果生物活性成分抗肿瘤机制的研究。2.实验研究:(1)不同浓度补骨脂素(5μM、10μM、20μM、40μM、80μM)作用于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实验结果表明补骨脂素呈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存活(P<0.05),处理24h的IC50值分别为60.3μM、31.8μM、21.3μM和52.4μM、32.2μM、23.4μM。因此,后续实验采用10μM、20μM、40μM浓度梯度。(2)平板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Ed U实验结果表明补骨脂素显著抑制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和DNA复制能力(P<0.05)。(3)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升高,补骨脂素显著抑制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的迁移(P<0.01)和侵袭能力(P<0.0001)。(4)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补骨脂素可以诱导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凋亡(P<0.05),当补骨脂素浓度为20μM、40μM时可显著降低线粒体膜电位(P<0.05)。(5)蛋白印迹实验结果显示补骨脂素显著抑制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N-cadherin、Vimentin、MMP2和MMP9的表达,增强E-cadherin的表达,P<0.05。此外,补骨脂素还显著抑制Bcl-2抗凋亡蛋白的表达,增强Bax、PARP、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9凋亡蛋白的表达,P<0.05。(6)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补骨脂素抗结直肠癌的作用与多个信号通路有关,如炎症反应、干扰素γ反应、低氧、上皮-间质转化、P53、TNF-α/NF-κB等信号通路。(7)根据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选取TNF-α/NF-κB信号通路作为下一步的机制研究。蛋白印迹实验结果表明补骨脂素显著抑制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TNF-α和p-P65的表达(P<0.05),这表明补骨脂素可以通过抑制TNF-α/NF-κB信号通路来达到抗肿瘤作用。(8)补骨脂素对237#直肠癌、244#乙状结肠癌、325#胃癌、346#胃癌、386#肺癌、407#升结肠癌、413#胆管癌、421#乳腺癌类器官的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320μM浓度时肿瘤类器官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8.2%、-81.5%、55.0%、-19.7%、-3.4%、19.7%、-197.5%、-3.0%。237#直肠癌、325#胃癌和407#升结肠癌在该浓度梯度下表现出正向的抑制作用。244#乙状结肠癌、346#胃癌、386#肺癌、413#胆管癌、421#乳腺癌类器官则表现为负向抑制作用。但是根据动态观察来看,随着补骨脂素浓度的升高,类器官生长速度减慢。结论:根据症状结直肠癌大概属于传统中医中“肠积”、“积聚”、“肠覃”、“肠癖”等病的范畴。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大都认为结直肠癌是由于正气亏虚,外感寒邪,损伤脾胃运化功能,蕴湿化热,湿热之邪下注大肠,气血运行不畅,湿热瘀阻日久而形成顽固瘤体。可以分为湿热蕴肠、瘀毒内结、气血亏虚、脾肾两亏及肝肾亏虚五个证型。早期多邪实以祛邪为主,后期多虚证或虚实夹杂以扶正为主。传统中医和现代药理学研究均表明无花果是一种极具食用和药用价值的植物。本研究表明无花果主要抗肿瘤成分补骨脂素可以抑制TNF-α/NF-κB信号通路,对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具有抑制作用,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此外,不同瘤种类器官或同一瘤种不同个体来源的类器官对补骨脂素的药物敏感性不同,这可能是由于患者肿瘤异质性而导致的。在未来的研Colforsin体外究中,影响肿瘤类器官对补骨脂素敏感性的因素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