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为确定在试验条件下不同质量浓度的MS-222和丁香酚胁迫对四指马鲅幼鱼(Eleutheronematetradactylum)鳃和肝脏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试验比较了7个不同质量浓度的MS-222(2fever of intermediate duration0、30、35、40、45、50、60mg/L)和7个不同质量浓度的丁香酚(5、10、20、25、30、40、50mg/L)对平均全长(4.5±0.5cm)、平均体质量(1.5±0.5g)的四指马鲅幼鱼的静水麻醉效应。【结果】麻醉胁迫试验结果表明:1)当MS-222浓度不小于35 mg/L时,麻醉467 s后幼鱼开始出现应激反应,MS-222浓度为50 mg/L时,一些将部分幼鱼诱导进入麻醉期,MS-222浓度为60 mg/L时可以在293s后将幼鱼全部诱导进入麻醉期;丁香酚浓度不小于25mg/L时,麻醉291 s后幼鱼开始出现应激反应,丁香酚浓度为30mg/L时,可以将部分幼鱼诱导进入麻醉期,当丁香酚浓度为40 mg/L和50 mg/L时,分别可以在194 s和1Z-VAD-FMK小鼠02 s将幼鱼全部诱导进入麻醉期;2)随着MS-222和丁香酚质量浓度的升高,幼鱼进入同一麻醉时期时间显著缩短(P<0.05),在高质量浓度下,四指马鲅幼鱼进入麻醉时期的时间过快,超过幼鱼鱼体的耐受值,可能对鱼体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导致鱼体死亡;3)观察幼鱼组织病理切片发现:随MS-222及丁香酚的质量浓度升高,肝细胞出现空泡,排列紊乱,核内可见核溶解,肝板结构不清;鳃小片弯曲,末端肿大,严重者可胀破、脱落。【结论】综上所述,适度的麻醉剂量可以起到降低鱼体对外界环境的应激反应,减少耗氧,不同质量浓度的MS-222和丁香酚(5mg/L除外)均可在3min内对四指马鲅幼鱼产生镇静作用,随着MS-222和丁香酚质量浓度的升高,将幼鱼诱导至轻度镇静期的时间分别从最初的173 s和153 s降低到24 s和18 s,与此同时不同质量浓度的MS-222和丁香酚均会造成幼鱼鳃组织和肝脏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本研究中,当MS-222质量浓度不小于35mg/L和丁香酚质量浓度不小于25mg/L时,麻醉水溶液浸泡会使得四指马鲅幼鱼产生应激反应FUT-175半抑制浓度;当两种麻醉剂质量浓度过高、麻醉时间过长以及 幼鱼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下时,幼鱼会出现死亡现象。本文研究了MS-222和丁香酚不同质量浓度下对四指马鲅幼鱼的麻醉作用,以及在麻醉过程中四指马鲅幼鱼的行为特征变化,为人工繁育的四指马鲅抗逆性研究和MS-222及丁香酚作为水产品麻醉剂的使用提供参考。
葛根素通过Notch1信号通路抑制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的分化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葛根素干预后破骨细胞的分化被抑制,Notch1、HES1、Jagged1等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下降,但Notch1信号通路对于葛根素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究Notch信号通路对葛根素抑制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分化为破骨细胞的影响。方法:将Raw264.7细胞分为7组干Colforsin采购预培养,空白对照组采用DMEM高糖完全培养基培养,破骨细胞诱导组采用破骨诱导培养基培养,葛根素干预组在破骨诱导的同时加入50μmol/L葛根素培养,葛根素+Notch1 siRNA对照组、葛根素+Notch1 siRNA组、葛根素+Notch1过表达对照组、葛根素+Notch1过表达组分别采用Notch1 siRNA对照序列、Notch1 siRNA序列、Notch1过表达对照质粒、Notch1过表达质粒转染Raw264.7细胞后,加入破骨诱导培养基和葛根素进行培养。培养7 d后,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破骨细胞的数量和大小,F-actin染色观察破骨细胞骨架形成情况,RT-PCR检测破骨细胞形成标志物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1)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显示:葛根素干预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Notch1沉默会进一步减少破骨细胞的生成数量,Notch1过表达后破骨细胞生成数量明显增加;(2)F-actin染色显示:Raw264.7细胞经破骨诱导可以形成边界清晰的F-actin环,葛根素干预会抑制细胞骨架的形成,Notch1沉默会增强葛根素的抑制作用,而Notch1过表达则能减弱葛根素的抑制作用;(3)RT-PCR检测显示,葛根素可以抑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组织蛋白酶K和c-Fos的mRNA表达,Notch1沉默Microbial dysbiosis后上述3个因子的mRNA表达进一步降低,Notch1过表达后上述3个因子的mRNA表达增加。结果表明:Notch信号通路在Raw264.7Elexacaftor小鼠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葛根素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抑制Raw264.7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
基于PSI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最佳配伍效应室浓度的探索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以患者状态指数(Patient State Index,PSI)为指导,复合输注不同配伍浓度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效果及恢复质量的影响,并确定最佳配伍效应室浓度。auto immune disorder方法筛选出计划行妇科腹部腔镜手术的30至64岁患者,BMI介于18.5至29.5kg/m~2之间,ASA分级为Ⅰ-Ⅱ级。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维持阶段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为3μg/ml(Ph组)、2.5μg/ml(Pm组)和2μg/ml(Pl组)。三组患者气管插管完成后,丙泊酚根据分组调节至目标靶浓度,瑞芬太尼浓度调节:首位患者的靶浓度为3.5 ng/ml,根据序贯法,调节其后患者的靶浓度,阳性标准为皮肤切开3 min内PSI值增加大于10。第二部分Mirdametinib临床试验根据序贯法原则计算出第一部分瑞芬太尼能使95%患者受刺激时PSI变化小于10的效应室浓度(EC95),将患者根据丙泊酚与瑞芬太尼联合输注时不同点击此处的配伍方案随机分三组:2.8 ng/ml+3μg/ml(Rl+Ph组),3.3 ng/ml+2.5μg/ml(Rm+Pm组)和5.8 ng/ml+2μg/ml(Rh+Pl组)。第一部分记录每位患者切皮前后PSI变化值;第二部分连续测量HR和MAP值,在插管后(T_0)、切皮时(T_1)、停药时(T_2)和苏醒时(T_3)进行记录。记录手术时长和丙泊酚给药总量;PACU内记录苏醒时长、拔管时长和PACU停留时长;术后24 h内随访,在拔管后15 min、30 min、1 h和24 h进行VAS评分,记录镇痛泵人为干预例数和需使用其他镇痛药补救例数,统计术中知晓、术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两部分最终纳入193例患者。第一部分:三组瑞芬太尼抑制切皮时PSI值增加大于10的半数有效效应室浓度(EC50)及95%置信区间(95%CI)分别为1.8(0.936~2.267)、2.4(2.746~3.144)和5.1(4.863~5.469)ng/ml,EC95及95%CI分别为2.8(2.334~7.325)、3.3(3.141~4.158)和5.8(5.443~7.404)ng/ml。第二部分:同一时刻三组MAP变化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T_1和T_2时刻Rh+Pl组HR较T_0时刻明显降低(P<0.05),且三组患者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T_3时刻三组MAP与HR较T_0~T_2时刻明显上升(P<0.05)。相比于Rl+Ph和Rm+Pm组,Rh+Pl组的丙泊酚总量明显减少,苏醒时长、拔管时长和PACU停留时长明显缩短(P<0.05)。对三组患者拔管后15 min、30 min、1 h和术后24h的VAS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无需额外使用镇痛药情况,三组患者之间人工按压镇痛泵的例数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术中知晓和术后躁动等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以PSI指导,靶控输注5.8 ng/ml瑞芬太尼复合2μg/ml丙泊酚时,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能保持良好的麻醉效果,且有利于术后早期苏醒、更快拔除气管导管,缩短PACU停留时间。
S1PR1激活PI3K/Akt保护高糖环境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目的 研究1-磷酸鞘氨醇受体1(S1PR1)对高糖环境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的迁移E-616452体内、成管能力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HREC随机分为空白病毒组、S1P确认细节R1过表达组、高糖+空白病毒组和高糖+S1PR1过表达组。采用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成管实验检测细胞成管能力,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分子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病毒组相比,高糖+空白病毒组的伤口愈合百分比、细胞迁移数量、成管分支点数及小管总长度均显著减少(均P<0.01);而与高糖+空白病毒组相比,高糖+S1PR1过表达组均显著增多(均P<0.01)。各组间PI3K、Akt总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而p-PI3K、p-Akt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与空白病毒组相比,高糖+空白病毒组的p-PI3K、p-Akt均显著减少(均P<0.01);而与高糖+空白病毒组相比,高糖+S1PR1过表达组均显著增多(均P<0.01)。结论 S1PR1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保护高糖环境下HREC的迁移及成chronic-infection interaction管能力。
早期胚胎极性建立及对谱系分化的影响
极性建立是影响早期胚胎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极性建立起始于8细胞胚胎的肌球蛋白磷酸化,磷酸化激活肌动蛋白导致其启动收缩力。随后,肌动蛋白发生重组在每个卵裂球的非接触表面形成富含微绒毛的顶端结构域,并在极性蛋白复合物等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标志着顶端结构域成熟的肌动球蛋白环。从极性建立的过程可知,顶端结构域的形biogas upgrading成受到肌动蛋白相关蛋白以及极性蛋白复合物的影响,并且部分合子基因组激活(zygote genome activation, ZGA)和谱系分化特异性基因也会调控极性建立。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极性建LXH254说明书立是第一次细胞谱系分化的基础。它通过影响不对称LBH589细胞分裂、谱系分化因子的不对称定位以及Hippo信号通路的活性来调控谱系分离和形态发生。本文对哺乳动物早期胚胎极性建立及对谱系分化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讨论了目前已有研究在调控机制和物种方面的不足,以期为阐明早期胚胎极性建立提供线索与系统性视角。
益肾活血方调控UUO大鼠肾组织细胞焦亡抗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肾脏纤维化(Renal MK-1775小鼠fibrosis,RF)是几乎所有的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进展中重要的通路,但关于肾纤维化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明晰。本实验采用HE、Masson、TUNEL、Western Blot、ELISA技术研究益肾活血方对单侧输尿管结扎(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诱导大鼠肾纤维化模型细胞焦亡的影响,为治疗慢性肾脏病的道路上提供新的视角。方法:实验中选用清洁级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氯沙坦钾组,益肾活血方低剂量组、益肾活血方中剂量组、益肾活血方高剂量组,其中每组各8只。造模后第1天(d1),假手术组、UUO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益肾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以益肾活血方(9.03、18.06、36.12)g·kg~(-1)·d~(-1)灌胃,氯沙坦钾组予以氯沙坦钾50 mg·kg~(-1)·d~(-1)灌胃,各组予每日灌胃1次。连续灌胃14天后处死取材,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毛发、饮食、精神及行为状态、手术伤口感染、体重、双侧肾重等情况)变化,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结构改变,Masson染色检测肾脏纤维化程度,TUNEL染色观察肾组织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NLRP3、ASC、Caspase-1、GSDMD焦亡蛋白的表达水平情况,ELISA检测血清IL-1β含量情况。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毛发紧密光亮,饮食正常,反应灵敏,活动正常,两肾脏体积大小及外形均正常,体重增长速度快。UUO模型组大鼠均出现食欲下降、精神萎靡,行为暴躁不安、弓背蜷缩、活动减少、毛发失光、体重增长速度慢、肾系数明显增加的改变(P﹤0.05)。益肾活血方与氯沙坦钾干预后均能降低大鼠的饮水量,提高活动度、体重有不明显的增加,肾系数明显减少(P﹤0.05)。2.HE染色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肾脏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构正常,无特异性改变,轮廓清晰可见,肾小管排列整齐,管腔无扩大或缩小,间质区域未见及炎症细胞渗出,未见细胞坏死。模型组大鼠肾脏结构不规则,肾小球边界不清,肾小管排列紊乱无序,部分肾小管扩大,肾间质扩宽,与假手术组相比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氯沙坦钾组大鼠可见间质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相比模型组明显减轻,肾小球结构形态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益肾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可见间质间的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肾间质肿胀情况明显减轻,肾小球形态结构、肾小管萎缩或管腔扩大情况明显改善。3.Masson染色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可观察到肾脏结构皮质与髓质部分无异常改变,肾小管与肾小球形态结构均正常,肾间质间可见及少量胶原纤维存在。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肾小管萎缩,肾间质扩宽,出现大量的蓝色胶原纤维聚集,纤维化面积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氯沙坦钾组大鼠可见肾小管结构排列整齐度相对明显改善,肾小球结构较为清晰规则,肾组织间质蓝色胶原纤维化面积明显减少(P﹤0.05)。益肾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可见肾小球及肾小管形态结构病变情况减轻,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与纤维化面积明显缩小。与氯沙坦钾组相比,益肾活血方(中、高)剂量组胶原纤维化面积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益肾活血方低剂量组相比,益肾活血方(中、高)剂量组的大鼠纤维化面积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益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益肾活血方高剂量组的大鼠纤维化面积显著减少(P﹤0.05)。4.TUNEL染色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可见肾脏组织细胞核大呈圆形,未见到明显炎症浸润,可见少量阳性细胞;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肾脏组织细胞阳性率显著升高,可见明显细胞焦亡(P﹤0.05);与模型组相比,氯沙坦钾组、益肾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炎症浸润明显减少,部分逆转了肾脏组织细胞焦亡的发生(P﹤更多0.05);与氯沙坦钾组相比,益肾活血方(低、中)剂量组阳性率较高,益肾活血方高剂量组阳性率较低(P﹤0.05);与益肾活血方低剂量相比,益肾活血方(中、高)剂量阳性率均降低(P﹤0.05);与益肾活血方中剂量相比,益肾活血方高剂量抑制细胞焦亡效果更佳(P﹤0.05)。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NLRP3、Caspase-1、ASC、GSDMD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氯沙坦钾组、益肾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均可下调NLRP3、Caspase-1、ASC、GSDMD蛋白的表达量(P﹤0.05),其中益肾活血方高剂量组ethanomedicinal plants下调Caspase-1、ASC最显著(P﹤0.05),氯沙坦钾组下调NLRP3、GSDMD最显著(P﹤0.05)。6.ELISA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肾脏组织的血清IL-1β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氯沙坦钾组、益肾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均可下调IL-1β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其中益肾活血方高剂量组的下调作用最为显著(P﹤0.05)。结论:1.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可诱导肾脏组织中焦亡蛋白NLRP3、ASC、Caspase-1、GSDMD过表达,释放IL-1β炎症因子,严重损伤肾脏。2.益肾活血方能通过抑制NLRP3/Casapse-1/GSDMD通路,减少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发挥抗RF的作用。
红参中抗脑衰老的药效物质筛选与作用机制研究
衰老是机体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乃至整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的衰退性变化和趋向死亡的不可逆过程。衰老与许多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冠心病、糖尿病、肿瘤和骨质疏松症等密切相关,而这些疾病都严重影响老年时期的生活质量。衰老过程受到机体内外许多因素的共同调控,主要与体内活性氧(ROS)的过量产生有关,该理论即为自由基学说。由于大脑对氧气和不饱和脂质的高需求以及抗氧化防御系统水平相对不足,大脑极易受到氧化损伤。因此,大脑衰老是衰老进程中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尽管衰老的过程是不可逆转的,但是可以通过合适的药物干预延缓衰老进程,并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在抗衰老药物的研究领域中,天然药物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相对较少的副作用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在这些药物中,人参(Panax ginseng.C.A Meyer)作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中药,因其“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之功而居于《神农本草经》的上品之首。人参在加工过程中一些代谢酶经过加热蒸制而分解失活,从而发生次级皂苷转化及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MR)使得不稳定成分转换为稳定成分,进而有效成分得以保存并增强了药物活性,其红参是最具代表性的。红参(Red ginseng,RG)为鲜人参根经蒸制后得到的炮制加工品,皂苷类成分为其最重要的活性成分,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参中非皂苷类成分,尤其是氨基酸类成分也同样是红参发挥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此外多项研究提示红参可能通过改善氧化应激反应发挥抗衰老药效,但具体的药效作用及机制尚未被证实。且由于红参中的活性成分丰富且复杂,究竟是哪些活性成分在红参发挥“抗衰老”药效中起主导作用目前尚不明晰。因此,本研究基于衰老的自由基学说,科学全面地验证红参中延缓脑衰老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分子作用机制,对诠释古籍记载“人参久服轻身延年”的现代科学内涵及后续红参抗衰老药物的研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构建多种脑衰老的体内外模型,以氧化应激为中心点,从动物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等多维度较为深入地揭示了红参中延缓脑衰老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发挥药效的具体分子作用机制,进一步挖掘红参及其活性成分的现代药用价值,并为临床探究脑衰老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潜在靶点。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红参提取物延缓D-半乳糖诱导小鼠脑老化药效作用验证本研究首先利用GEO数据库结合KEGG和GO分析对正常大鼠和老年大鼠的差异基因进行分析以找到衰老的潜在的分子靶点。结果显示:正常大鼠与老年大鼠的基因差异的生物过程(BP)主要与活性氧的生成、细胞增殖、神经元凋亡、长期记忆能力密切相关,表明活性氧的过量产生与衰老的进程可能为正相关,同时进一步佐证了“大脑衰老是衰老进程中最典型的表现之一”这一论述。基于上述信息,本研究构建了D-半乳糖(D-gal)诱导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利用免疫荧光双染技术以MAP2为神经元标志物验证衰老蛋白p21在海马神经元中的具体表达位点以确定D-半乳糖诱导脑老化模型建立成功;同时,给予红参不同提取物(水提物和醇提物)干预,利用水迷宫和胆碱能试剂盒测定以监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表明:D-半乳糖(800 mg/kg)处理后可明显促进衰老标志物p21在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标志D-半乳糖诱导小鼠脑老化模型的成功建立;红参醇提物(RGAE,200 mg/kg)和红参水提物(RGWE,200 mg/kg)均能有效缓解D-半乳糖导致的小鼠基础代谢指标减缓和学习记忆功能减退情况。进一步通过组织病理学染色和尼氏染色发现红参提取物均能显著改善D-半乳糖导致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结构病变及神经元流失导致的神经元密度降低等情况。可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技术监测小鼠海马神经元中衰老标志物p53、p21、p16蛋白,衰老分泌表型(SASP)蛋白(IL-6)及细胞周期蛋白CDK4表达变化情况以验证红参提取物对D-半乳糖诱导脑老化的延缓作用。结果证实,D-半乳糖处理后,导致衰老标志物p53、p21、p16及炎性衰老分泌表型IL-6蛋白表达升高,细胞周期蛋白CDK4表达降低;给予不同红参提取物处理后,可不同程度逆转这些蛋白表达水平,显示出良好的抗衰老活性。在验证红参提取物的抗衰老药效的基础上,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iquid Chromatograph Mass Spectrometer,LC-MS)技术明确了这两种红参提取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后期红参中药效物质筛选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衰老细胞模型的建立及红参中药效物质抗衰老活性筛选基于自由基学说构建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亚急性衰老模型,即过氧化氢(H_2O_2)和D-半乳糖(D-gal)模型。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衰老标志物p53、p21、p16蛋白,炎性衰老分泌表型IL-6蛋白及细胞周期蛋白CDK4表达变luminescent biosensor化情况验证模型是否建立成功。结果表明:H_2O_2(3 h,40μM)或D-gal(3 days,55 m M)干预HT22细胞后,可明显促进p53、p21、p16、IL-6及MMP3蛋白表达并降低CDK4蛋白表达,标志亚急性细胞衰老模型的成功建立。按照人参皂苷、人参皂苷元、人参美拉德反应主要产物划分对鉴定得到的红参提取物中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分类筛选,利用MTT及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筛选出可抵抗细胞活力降低的潜力活性物质,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6种相关蛋白(p53、p21、p16、IL-6、MMP3及CDK4)表达变化对筛选得到的活性物质进行再验证,初筛出每种模型的最优活性成分进行初步交叉拟合,得到6种潜力活性物质,分别为人参皂苷Rg2(S型和R型),人参皂苷元PPD、PPT和人参美拉德反应产物—精氨酸双糖苷(Arginyl-fructosyl-glucose,AFG)、麦芽酚(Maltol)。之后,利用细胞流式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对两种模型筛选得到的6种活性成分(20μM)进行联合比对筛选,最终确定3个最佳潜力活性物质,即人参皂苷Rg2(S-Rg2),人参皂苷元PPT和美拉德反应产物AFG。以上结果表明这3种活性成分可能是红参延缓脑衰老的药效物质,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3.红参中潜力活性物质延缓D-半乳糖诱导小鼠脑老化的药效作用研究基于潜力活性物质(S-Rg2、PPT、AFG)对活性氧诱导剂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衰老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探究其在小鼠体内实验中对亚急性衰老小鼠脑老化的延缓作用。结果表明:潜力活性物质(S-Rg2(10 mg/kg,20 mg/kg),PPT(10 mg/kg,20 mg/kg),AFG(40 mg/kg,80 mg/kg))可以显著恢复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记忆功能受损,胆碱功能失调及氧化还原系统失衡。同时,潜力活性物质也显著减少了D-半乳糖引起的海马区域神经元结构松散、神经元密度降低、细胞核破裂及尼氏体流失等病理变化;在高剂量(S-Rg2(20 mg/kg),PPT(20 mg/kg),AFG(80 mg/kg))下,潜力活性物质对衰老相关蛋白(p53、p21、p16、IL-6)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此外,利用透射电镜分析小鼠海马Galunisertib细胞培养神经元中线粒体数目、线粒体受损程度及自噬溶酶体个数,并联合western blot检测自噬底物(ATG3、ATG5、ATG7),自噬溶酶体形成的关键蛋白(LC3、p62)和溶酶体功能性蛋白(TFEB、LAMP2)表明潜力活性物质延缓D-半乳糖诱导亚急性衰老小鼠脑老化与ROS水平、线粒体自噬及溶酶体生物发生有关。该结果充分佐证了前期体外的研究结果,并初步揭示潜力活性物质发挥药效的分子机制可能与高通量活性氧水平诱导的线粒体-溶酶体损伤机制有关,为系统探究红参及其药效物质延缓脑衰老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4.红参中潜力活性物质发挥抗衰老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构建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具有高限制性传代特性)的自然衰老模型,利用细胞形态学分析、细胞骨架(F-actin)、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确定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ICR-MEF)的衰老代数为P4代。给予潜力活性物质(S-Rg2、PPT、AFG,20μM)干预,可明显抑制衰老代ICR-MEF细胞在G1期滞留并增加细胞周期蛋白CDK4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周期运转。同时,p53、p21、p16、IL-6寻找更多蛋白表达减少进一步佐证了潜力活性物质对衰老代ICR-MEF细胞的保护作用。Mito SOX Red(用于检测线粒体ROS)的结果进一步揭示潜力活性物质对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分析监测线粒体损伤程度,结果显示:潜力活性物质干预可明显改善衰老代ICR-MEF细胞的线粒体肿胀程度,缓解线粒体膜溶解及基质外溢现象。通过DQ Red BSA检测表明潜力活性物质处理后可显著促进衰老代ICR-MEF细胞的溶酶体消化功能。激光共聚焦手段联合Mito-Tracker Green(检测线粒体质量)、Lyso-Tracker Red(检测溶酶体酸度)探针检测潜力活性物质对衰老代ICR-MEF细胞的线粒体-溶酶体功能互作的影响。探针结果表明:潜力活性物质可显著增加线粒体-溶酶体探针的荧光强度,表明潜力活性物质可明显改善衰老代ICR-MEF细胞的线粒体-溶酶体的功能互作。此外,自噬底物(ATG3、ATG5、ATG7),自噬溶酶体形成的关键蛋白(LC3、p62)和溶酶体功能性蛋白(TFEB、LAMP2、Cathepsin B)的蛋白表达结果揭示:给予潜力活性物质处理可增加自噬通量,促进自噬溶酶体消化;结合衰老标志物蛋白表达情况和线粒体-溶酶体功能验证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潜力活性物质的抗衰老作用与线粒体ROS(mt ROS)水平(关键点1)及线粒体-溶酶体介导的自噬通量(关键点2)相关。为了验证活性氧水平的关键性作用,上述细胞模型在给予潜力活性物质治疗基础上,联合ROS抑制剂-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干预,明确了纠正mt ROS致线粒体-溶酶体功能互作障碍是潜力活性物质发挥抗衰老作用的关键。5.红参中潜力活性物质基于线粒体-溶酶体互作的延缓脑衰老机制验证由于线粒体自噬需要大量溶酶体的持续消耗,TFEB作为调控线粒体自噬和溶酶体生物发生的重要核转录因子,在维持线粒体自噬-溶酶体功能互作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本章在已构建的自然衰老细胞模型基础上,给予潜力活性物质和TFEB激活剂(TFEB activator 1)联合干预,评价潜力活性物质对TFEB核易位能力的影响及TFEB核易位能力对mt ROS水平及线粒体-溶酶体功能互作的影响,以明确促进TFEB核易位是潜力活性物质增加线粒体-溶酶体功能互作,进而增加线粒体自噬通量和溶酶体生物发生,从而下调ROS水平发挥抗衰老作用的关键。结果显示:较ICR-MEF-P4-潜力活性物质单独处理组相比,TFEB activator 1(1μM)与潜力活性物质(S-Rg2、PPT、AFG,20μM)联合处理延缓衰老代ICR-MEF细胞衰老的作用更强,证实促进TFEB核易位是潜力活性物质发挥抗衰老作用的关键。同时,较ICR-MEF-P4-潜力活性物质单独处理组相比,ICR-MEF-P4-潜力活性物质-TFEB activator 1联合处理组的促进自噬通量增加的能力(p62蛋白表达水平更低,LAMP2、Cathepsin B蛋白及TFEB核内蛋白表达水平更高)更强,表明潜力活性物质可以通过促进TFEB核易位增加自噬通量,进而清除受损线粒体并促进溶酶体生物发生。透射电镜分析,Mito Tracker Green探针,Lyso Tracker Red探针以及DQ Red BSA染色分析佐证了上述结论。此外,Mito SOX Red结果表明潜力活性物质可通过促进TFEB核易位下调线粒体ROS水平。在体外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3月龄的SAMP8快速老化小鼠为研究对象(野生型SAMR1小鼠为对照组)对体外实验结果进行辅助验证。结果表明:潜力活性物质(S-Rg2(20 mg/kg),PPT(20 mg/kg),AFG(80 mg/kg))可显著增加TFEB蛋白在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核内的表达水平,并降低衰老标志物p21蛋白在海马神经元内的荧光表达量。不仅如此,潜力活性物质可通过增加TFEB核内蛋白表达,进而促进线粒体-溶酶体功能互作,从而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延缓SAMP8小鼠脑衰老。以上结果揭示了TFEB核易位介导的线粒体-溶酶体功能互作是红参及其药效物质基础延缓脑衰老的最终潜在分子靶点。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红参及其药效物质延缓脑衰老的具体作用机制是通过靶向促进TFEB蛋白核易位,进而增加线粒体自噬通量清除受损线粒体,并促进溶酶体生物发生,从而纠正线粒体氧化损伤介导的线粒体-溶酶体功能互作障碍发挥抗衰老作用。上述结论为红参作为抗衰老药物的研制开发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数据参考。
420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对420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系统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鹤壁市上报的420例严重ADR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转归情况,ADR报告者、关联性评价、药品种类和名称、上报例数前6种药品及临床表现。结果:420例发生严重ADR患者中,男260例,占61.90%,女160例,占38.10%,以男性居多,以60~79岁年龄段最多,占42.62%;严重ADR给药途径以口服和静脉滴注占比最高,分别为47.62%和42.62%;严重ADR报告者最多为药师,占47.86%,其次为医生,占38.10%;转归情况以痊愈和好转为主,其中痊愈68例,占16.selleck SCH72796519%,好转320例,占76.19%;关联性评价以可能为主;药品种类以解热镇痛抗炎药和抗肿瘤药为主,其次是血液系统用药和抗感染药,发生严重ADR上报例数前6种的药品为阿司匹林肠溶片、华法林片、多西他赛注射液、顺铂注射液、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硫酸氯吡格雷片,临床表现以血液系统损害sports and exercise medicine和消化系统损害为主。结论:发生严重ADR的种类、原因各异,应加强解热镇痛抗炎药、抗肿瘤药、血液系统药和抗感染药的临床用药监测及患者Dorsomorphin用药教育。
老年诊室高血压人群夜间高血压的检出率和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诊室高血压人群中夜间高血压(NH)的检出率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在参加2014年—2019年forced medication开滦研究随访,体检资料完整者4581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符合入选标准者2743例,最后分析1667例诊室高血压者NH的检出率和相关因素。结果 在1667例观察对象[平均年龄为(68.0±6.1)岁,男1215例]中NH检出率75.8%,孤立性NH的检出Fer-1研究购买率11.3%。回归结果显示,诊室收缩压(150~160mm Hg)、诊室舒张压(≥100mm Hg)、男性、高三酰甘油、超重、肥胖、平均脉率(≥75次/分)、糖尿病病史、服用降压药与NH呈正相关,OR (95%CI)分别为1.469Decitabine分子式(1.096~1.969)、1.495(1.050~2.130)、2.066(1.554~2.746)、1.345(1.029~1.758)、1.701(1.280~2.260)、1.652(1.153~2.366)、1.418(1.074~1.873)、1.577(1.028~2.421)、1.642(1.253~2.105)。结论 老年诊室高血压人群NH检出率75.8%,高诊室血压、男性、高三酰甘油、超重、肥胖、脉率增快、糖尿病病史是NH的危险因素。
姜黄素基于Toll样受体-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对子宫内膜炎大鼠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 分析姜黄素基于Toll样受体-核因子-κB(TLRs-NF-κB)信号通路对子宫内膜炎大鼠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43只SPF级SD雌性大鼠,其中10只大鼠作为空白组,另外33只大鼠建立子宫内膜炎模型,将建模成功的30只大鼠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各10selleck HPLC只。空白组大鼠、模型组大鼠用同等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灌胃,低剂量组大鼠给予50 mg/kg姜黄素灌胃,高剂量组大鼠给予100 mg/kg姜黄素灌胃。比较各组的氧化应激反应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TLRs-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的丙二醛(MDA)、白介素-2(IL-2)、白介素-8(IL-8)、白介素-1(IL-1)水平及TLR4MDV3100使用方法、TLR2、NF-κB p65表达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环氧合酶-2(COX-2)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MDA、IL-2、IL-8、IL-1水平及TLR4、TLR2、NF-κB p65表达量降低,SOD、COX-2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的MDA、IL-2、IL-8、IL-1水平及TLR4、TLR2Gel Imaging Systems、NF-κB p65表达量降低,SOD、COX-2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姜黄素可抑制子宫内膜炎大鼠机体内炎性因子表达,调控子宫内环境平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s-NF-κB信号通路、减少蛋白凋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