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枸杞汤改善糖尿病(DM)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查阅文献获得枸杞汤潜在活性成分,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TCMSP、GeneCards、OMIM、DDT和DrugBank数据库预测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应用Metascape 3.5平台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运用STRING 11.5数据库和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和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并通过分子对接selleck NMR对预测得到的核心化合物及靶点进行虚拟验证。结果:枸杞汤中94个活性成分通过调控热休克蛋白90AA1(HSP90AA1)、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SRC)、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GSK1349572作用酶1(MAPK1)、MAPK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autochthonous hepatitis e关键靶点,参与蛋白质磷酸化、分泌调节、对细胞因子的反应、老化等1996个生物过程,影响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环磷酸腺苷(cAMP)等203条信号通路发挥改善DM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关键化合物鳞叶甘草素A和甘草查耳酮B与对应靶点之间有较好的结合活性,验证了网络药理学的预测结果。结论:枸杞汤中多种成分具有影响DM相关靶点的潜在作用,枸杞汤能够通过影响胰岛素抵抗、糖异生、葡萄糖转运、炎症及免疫反应治疗DM,为枸杞汤中不同活性成分调节DM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Author: admin
免疫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水平与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免疫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BIBW2992临床试验民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4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临床试验。随机将所选的患者平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20例。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予以A组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在A组基础上,予以B组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比较两组循环肿瘤细胞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B组的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明显较低(P<0.05);两组治疗后的免疫细胞(CD3~+、CD4~+、CDimmune exhaustion4~+/CD8~+)水平及NK细RepSox说明书胞活性均升高,B组的各项指标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在化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PD-1抑制剂,在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同时,能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值得持续推广及应用。
超声对导管型乳腺癌与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对导管型乳腺癌(DBC)与导管内乳头状瘤(IDP)患者的鉴别诊断。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10例selleck合成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DBC患者59例,IDP患者51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常规超声、超声血流情况之间的差异,分析及Logistic回归诊断模型。结果IDP以及DBC患者的导管形态(χ~2=25.69.2,P<0,001)、导管bioorganic chemistry走行(χ~2=20.321,P<0.001)、导管壁回声(χ~2=6.052,P=0.014)及钙化灶情况(χ~2=34.552,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血流分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41,P<0.001),但两组血流分级MC3临床试验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患者的导管、导管走行、导管壁回声、钙化、血流分布均是DBC诊断的重要因素。结论超声对DBC与IDP患者具有较强的鉴别诊断意义,导管增粗、导管走行不规则、导管壁回声不清晰、钙化不明显、血流分布均是DBC诊断的重要依据。
~(18)F-FDG PET/CT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状态及PD-L1表达状态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通过探讨~(18)F-FDG PET/CT多模态影像特征及代谢参数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状态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表达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筛选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筛选肿瘤相关治疗前行~(18)F-FDG PET/CT检查、已取得明确病理结果、EGFR及PD-L1检查结果的NSCLC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分析PET/CT形态学特征和代谢参数在EGFR突变组与野生组之间及PD-L1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的差异,然后开展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以检验各变量与EGFR突变状态及PD-L1蛋白表达状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EGFR野生型患者MTV值(P=0.01)和TLG值(P=0.00)均显著高于突变型患者,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3)、吸烟史(P=0.00)和MTV(P=0.00)是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独立风险因素。PD-L1阳性表达率在Ⅲ/Ⅳ期组显著高于Ⅰ/Ⅱ期组(P=0.01),但在不同年龄、性别、吸烟史、SUVmax、MTV、TLG、LDH及CEA组间均未见统计学差异。LogisCaptisol体内实验剂量tic单因素分析发现,system immunology仅分期与PD-L1阳性表达率相关(P=0.01)。结论:PET/CT代谢参数MTV、年龄和吸烟史均是预测EGFR基因突确认细节变的独立风险因素,有望为临床筛选靶向治疗受益人群提供客观依据;而PET/CT代谢参数在预测PD-L1蛋白表达状态方面显著性欠佳,有待大数据进一步验证。
MRI多序列模型融合影像组学预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同步放化疗疗效的价值
目的 本文旨在探究MRI多序列模型融合(multi-sequence model fusion,MSMF)影像组学模型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T)的疗效进行预测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154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selleck E7080者。患者均接受CCRT的治疗及MRI检查。采用RESIST 1.1评估治疗后的反应,分为完全反应组(83例)、非完全反应组(71例)。将数据按3∶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手动分割各序列图像的感兴趣区域。使用MaDiving medicinetlab 2018a软件分别从三个序列中各提取9766个影像组学特征,通过t检验、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算法筛选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Logistic回归分别构建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采用Delong检验比较预测性能。结果 在验证集中,临床模型、T1WI、T2WI、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值分别为0.542、0.633、0.711、0.842 (P值分别为0.661、0.161、0.026、<0.001)。多序列融合模型中MSMF、临床-MSMF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96、0.867 (两者P<0.05)。MSMF、临床-MSMF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对CCRT疗效反应的AUC显著高于T2WI、T1WI及临床模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elleck Empagliflozin。结论 MSMF影像组学模型预测CCRT疗效的能力优于常规单一序列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及临床模型,因此该模型有望成为一种预测CCRT疗效的方法,进一步促进精准医疗的发展。
胃癌~(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分析胃癌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CT)表现,探讨其与胃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制定科学高效的诊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8月淄博化建老年病医院纳入的10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作为研究主体,检测原发病灶平均标准摄取值、最大标准摄取值、代谢体积、糖酵解量等代谢参PCP Remediation数以及与胃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T分期不同患者的原发病灶的代谢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病理分期、N分期不同患者的原发病灶的平均标准摄取值、最大标准摄取值无显著差异(P>0.05),而代谢体积、糖酵解量差异显著(P<0.05)。细胞组织分化程度不同病灶的平均标准摄取值、最大标准摄取值差异显著(P<0.05),而代谢体积、糖酵解量无显著差异(P> 0.05)。细胞组织分化程度、T分期与平均标准摄取值、最大标准摄取值表现为正相关(P<0.05),与病理分期、N分期无关(P> 0.05)。不同分期肿瘤与代谢体积、糖酵解量表现为正相关(P<0.0购买Adezmapimod5),与细胞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原发性胃癌患者肿瘤病灶~(18)F-FDGLiproxstatin-1化学结构 PET/CT影像学表现能够反映出部分患者病理特征,能够为现代临床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Delta吻合在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Delta吻合在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手术中手术技巧、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1例在2015年7月—2021年8月实施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Delta吻合的关注指标、围手术期情况、并发症和远期生存疗效。对手术和重建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疼痛感、下床、通便和进食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日、淋巴结清扫数目、营养状况等进行分析。术后均全程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21年8月31号。结果:41例患者均顺利进行手术,手术时间为165(147,184)min,消化道重建时间为51(43,77)min,术中出血量为85(60,110)mL,腹壁切口长度4~6 cm,38例患者在术后第1~2天拔除胃管,均未发现明显的吻合口出血。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术后疼痛,在术后第1~2天下床运动。37例患者在手术3~5 d之内恢复肠道通气。35例患者术后4 d内进流质饮食。41例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和腹腔感染,6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5例患者出现淋巴瘘。全部患者均未出现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和吻合口出血。分别有2例患者出现反流性胃食管炎和胃功能不全。术后住院时间平均(6.0±1.7) d。全组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死亡。所有病人均行标准的D2根治手术,清扫淋巴结数量为36(28,48)枚,阳性淋巴结数量为2(0,3)枚。术ALK抑制剂后TNM分期Ⅰ、Ⅱ、Ⅲ期分别有16例、23例和2例。全部患者均获fee-for-service medicine得全程跟踪随访,随访率100%,术后1月内复查患者总蛋白和血清蛋白以及前白蛋白,均恢复到正常值水平。在随访期内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者转移。结论:Delta吻合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性术消化道重建中是3-Methyladenine体内安全可行的,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同时可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
多模态影像引导下的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
2018年《全球癌症信息网》Hollow fiber bioreactors数据显示, 肺癌是全球癌症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生率占癌症总人数的11.6%, 占癌症病死总人数的18.4%[1]。肺癌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病死率较高, 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预计至2025年将有100万人病死于肺癌[2,3]。肺癌有多种组织学亚型, 是一种多步骤、多NVP-TNKS656浓度因素的疾病[4]。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80%~85%, 50%的患者发现时已经转移[5,6]。晚期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全身治疗, 以及近年来发展的射频消融治疗、微波治疗、冷冻治疗等局部治疗, 但预后仍未达到满意效果[7,8,9]。寻找控制肺部局部癌灶的有效方法成为晚期肿瘤研究热点之一, 随着多模态影像技术、治疗计划系统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radioactive iodine-12购买Pidnarulex5 seed implantation, RISI)技术在肿瘤中的临床实践日益增多, 但对于植入点的选择和确定目前仍主要依赖于传统常规影像学的引导, 包括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及超声等, 单一影像学检查为临床提供的患者资料较为局限。这些引导技术各有其优缺点, 尤其是对于RISI治疗晚期肺癌相关报道较少, 且缺乏长期治疗效果数据。本文主要阐述多模态影像引导下的RISI治疗肺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加减甘草泻心汤对肺癌中晚期患者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加减甘草泻心汤对肺癌中晚期患者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长治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肺癌中晚期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加减甘草泻心汤。对比两组患者胃肠道反应改善效果、中医证候评分、胃泌素水平、血清肿瘤标志物指标水平,生存及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胃肠道反应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胃痛、胃胀、呕吐、纳少等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CX-5461体内实验剂量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癌症患者生命质量问卷(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for cancer patients,QLQ)-C30评分、生活质量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法(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 0.05),经治疗,两组QLQ-C30评分、KPS评分均有所提升,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经治疗,观察组胃泌素、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selleck Z-VAD-FMK结论:加减甘草泻心汤可明显改善肺癌中晚期患者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Anal immunization,且不良反应低,值得临床运用。
CXC趋化因子配体5通过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信号通路抑制肺癌肿瘤免疫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探讨CXC趋化因子配体5(CXCL5)对肺癌肿瘤免疫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2例肺癌患者、20例感染性肺部疾病患者和同期20名健更多康人,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CXCL5水平, 采用免疫组化(IHC)染色检测肺癌患者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CXCL5、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的表达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肺癌患者肿瘤及癌旁正常组织中CXCL5与PD-1的相关性。分别用稳定过表达CXCL5和转染空载质粒的Lewis细胞建立C57BL/6J小鼠肺癌模型, 并进一步分为未治疗组和PD-1抗体治疗组, 每组10只小鼠。记录各组小鼠的移植瘤成瘤情况和小鼠的存活情况, IHC染色检测各组小鼠移植瘤组织中CXCL5和PD-1的表达水平、CD8+T和Treg细胞比例。结果肺癌组的血清CXCL5水平为(351.7±51.5)ng/L, 高于感染性肺部疾病组[(211.6±29.1)ng/L]和健康组[(124.7±23.4)ng/L, P0.001]。肺癌组织中的CXCL5、CXCR2、PD-1和PD-L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136±0.034、0.255±0.050、0.054±0.012和0.350±0.084, 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分别为0.074±0.022、0.112±0.023、0.041±0.007和0.270±0.043, 均P0Crizotinib临床试验.001]。肺癌组织中CXCL5与PD-1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43, P0.001), 癌旁正常组织中CXCL5与PD-1的表达水平无相关关系(r=0.088, P=0.496)。空载对照组、CXCL5过表达组、空载对照+PD-1抗体治疗组和CXCL5过表达+PD-1抗体治疗组小鼠均成瘤, 但CXCL5过表达组小鼠的移植瘤增长比空载对照组快(P0.01), 使用PD-1抗体治疗后CXCL5过表达的这种ethanomedicinal plants作用消失。CXCL5过表达组小鼠的生存时间短于空载对照组(P0.01), 使用PD-1抗体治疗后CXCL5过表达的这种作用也消失。CXCL5过表达组移植瘤组织中的CD8+ T细胞比例为(10.40±2.00)%, 低于空载对照组[(21.20±3.30)%, P=0.002];CD4+ Foxp3+ Treg细胞比例为(38.40±3.70)%, 高于空载对照组[(23.30±2.25)%, P0.001]。使用PD-1抗体治疗后, CXCL5过表达+PD-1抗体治疗组和空载对照+PD-1抗体治疗组移植瘤组织中的CD8+ T细胞比例[分别为(34.10±5.00)%和(33.40±4.00)%]和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14.70±3.50)%和(14.50±3.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XCL5和PD-1/PD-L1表达增高, CXCL5可能通过激活PD-1/PD-L1信号通路抑制肿瘤免疫进而促进肺癌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