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切除术中不同断肝方式治疗多病灶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肝切除术中不同断肝方式治疗多病灶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分析射频消融术(RFA)辅助断肝治疗多病灶原发性肝癌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4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确诊为多病灶原发Nirogacestat纯度性肝癌的 156 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72 例为肝切除术中应用 RFA 辅助断肝(RFA 组),84 例采用传统肝切除术(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肝门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甲胎蛋白(AFP)、总胆酸(TBA)及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术后生存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RFA 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肝门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亦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 ALT、AST、AFP、TBA 及 TBIL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 7 d 时均显著下降(P<0.05),且 RFA 组 ALT、AST、AFP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CI-32765生产商(P<0.05)。术后 RFA 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5.56%(4/72),低于对照组的 15.48%(χ~2=3.930,P=0.047)。对照组患者术后 1、3、5 年累积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2.85%、64.28%、57.14%和88.1chondrogenic differentiation media0%、58.33%、47.62%;RFA组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00.0%、87.50%、69.44%和95.83%、75.00%、61.11%。两组术后 3、5 年累积总生存率和 1、3、5 年累积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肝切除术中应用 RFA 辅助断肝,对于治疗多病灶原发性肝癌患者具有出血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远期生存率高等优势,可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NK细胞免疫治疗在肺癌中的作用

肺癌是一种原发于支气管、气管和肺的恶性肿瘤,目前肺癌治疗虽已有较大改善,但由于化疗耐药、肿瘤异质性等问题,治疗效果仍不佳。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其数量减少、功能失调都可能使肿瘤细胞免疫逃逸而恶性发展。在肺癌发生发展中,NK细胞失衡介导了肺癌免疫逃逸,因而调控NK细胞活性治疗肺癌将是一种有效的策略。本文在综述NK细胞biosphere-atmosphere interactions失衡介导肺癌免疫逃逸机理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调控NK细胞免疫治疗肺癌的方法Wnt-C59,如在细胞水平上的过继NK细胞疗法;在分子水平上调控NK细胞活性治疗肺癌的药物,如细胞因子诱导、免R428疫检查点抑制剂、ADCC效应的单抗、基于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和从食药用菌/植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等。本综述阐述了NK细胞在肺癌免疫治疗中的潜力,旨在为肺癌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氯化两面针碱通过PI3K/Akt/Bcl-2/caspase-3/PARP通路诱导小细胞肺癌细胞H1688和H446凋亡

目的 探究氯化两面针碱诱导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细胞H1688和H446发生凋亡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氯化两面针碱或顺铂(cisplatin,DSAGDP)对SCLC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和HE染色法观察氯化两面针碱或DDP处理后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氯化两面针碱或DDP对细胞凋亡的影响;MTT法检测凋亡抑制剂Z-VAD-FMK对氯化两面针碱或DDP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氯化两面针碱或DDP处理后细胞中Bax、Bcl-2、caspase-3、PARP、p-PI3K及p-Akt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MTT结果显示,氯化两面针碱作用于细胞48 h后,细胞的活力明显降低;与DDP相比,氯化两面针碱能以更小的IC_(50)抑制SCLC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与HE染色结果表明,与DDP相似,氯化两面针碱可诱导SCLC细胞发生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与DDP相似,氯化两面针碱可诱导SCLC发生细胞凋亡;MTT实验结果表明,氯化两面针Immune exclusion碱对SCLC细胞凋亡的抑制作MEK抑制剂用可被凋亡抑制剂Z-VAD-FMK部分拮抗;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DDP相似,氯化两面针碱可抑制PI3K及Akt的表达,升高Bax、抑制Bcl-2,促进caspase-3和PARP的裂解。结论 氯化两面针碱可通过抑制PI3K及Akt的激活,来诱导SCLC细胞发生凋亡。

乳腺癌化学治疗致肝损伤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评价

目的·分析乳腺癌化学治疗(化疗)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构建乳腺癌化疗致肝损伤的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以2019年4月至2021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蒽环类联合环磷酰胺序贯紫杉醇类±曲妥珠单抗化疗方案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肝损伤组与未损伤组。采用χ~2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化疗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回归模型的预测效能并对其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入选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患者207例。其中,肝损伤组患者69例(33.3%),未损伤组138例。2组间的化疗方案(χ~2=44.851,P=0.000)、感染乙肝病毒(χ~2=16.682,P=0.000)、既往高血压病史(χ~2=13.211,P=0.004)、肿瘤TNM分期(χ~2=14.422,P=0.001)、既往糖尿病史(χ~2=4.839,P=0.028)、化疗前白蛋白水平低下(χ~2=10.073,P=0.002)以及三酰甘油升高(χ~2=39.367,P=0.000)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化疗方案(OR=4.734,95%CI为1.687~13.283,P=0.003)、感染乙肝病毒(OR=4.530,95%CI为1.806~11.366,P=0.001)、肿瘤TNM分期Ⅲ期(OR=5.304,95%CI为1.802~15.608,P=0.002)、既往糖尿病史(OR=3.041,95%CI为1.196~7.729selleck E7080,P=0.019)以及化疗前白蛋白水平低下(OR=3.744,95%CI为1.413~9.920,P=0.008)是化疗致肝损伤的独立危BLZ945价格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logit (P)=-3.471+1.511·X1+1.112·X2+1.320·X3+0.755·X4+0.691·X5+0.973·X6+1.258·X7+0.741·X8+1.6Primers and Probes68·X9+1.555·X10。ROC曲线下面积为0.874,标准误0.024,95%CI为0.827~0.922,P=0.000。外部验证显示,预测模型特异度为86.9%,灵敏度76.9%;阳性预测值为71.4%,阴性预测值为89.8%;准确度为83.9%;Kappa值为0.624,标准误为0.091,P=0.000。结论·此Logistic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对预测患者是否出现肝损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非小细胞肺癌不同部位组织样本PD-L1表达水平比较研究

背景与目的 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PD-L1)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免疫治疗患者分层标志物已进入临床病理常规检测。然而PD-L1表达在肺内和肺外不同转移部位的空间异质性是困扰临床检测的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NSCLC不同部位组织样本的PD-L1表达评分的差异,从selleck激酶抑制剂而有助于晚期肺癌患者的PD-L1检测策略的制定。方法 回顾性收集PD-L1(22c3抗Alisertib配制体,Dako)临床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病理连续检测的131例肺外转移性NSCLC以及同期非配对肺内肿瘤972例进行对照分析,对比肺外与肺内肿瘤组织样本检测的PD-L1肿瘤阳性比例评分(tumor proportion score, TPS)差异。结果 肺外转移性NSCLC的PD-L1阳性表达率(TPS≥1%)为61.83%,TPS评分显著高于同期肺内肿瘤(P=0.03)。不同部位组织样本的PD-L1表达评分具有显著差异(P=0.007)。肝脏和肾上腺转移瘤的PD-L1阳性率高,分别为85.71%和77.78%,其TPS评分均显著高于肺内肿瘤(P<0.05)。淋巴结、骨、脑、软组织和胸膜转移瘤的PD-L1表达率为40.00%-66.67%,TPS评分与肺内肿瘤无显著差异。组织学和样本类型分析显示,腺癌类型和手术切除的肺外样本PD-L1表达评分显著高于同类型肺内肿瘤。临床病理参数分析显示,PD-L1阳性表达和高表达均与患者男性、吸烟史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野生型显著相关。结论 肺外转移性NSCLC样本的PD-L1表达评分高于肺内肿瘤,且不同部位组织样本的PD-L1表达阳性率存在差异。肺外转移性肿瘤与肺内肿瘤的PD-L1检测差异可能与不同转移部位、组织学和样本类型相关。

培美曲塞维持治疗晚期非鳞状细胞性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培美曲塞维持化疗对晚期非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CP-690550半抑制浓度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辽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接受铂类双药一线化疗的128例非鳞NSCLC患者,根据4个周期后是否接受培美曲塞维持化疗分为维持组(57例)和非维持组(7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结果 两组患者二线治疗方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8例患者中位PFS为3.3个月(95%CIImmune ataxias 2.4~3.7个月),维持组患者中位PFS高于非维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8例患者中位OS为17.1个月(95%CI 8.6~26.8个月INCB018424小鼠),维持组患者中位OS高于非维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培美曲塞维持性化疗可改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阴性非鳞NSCLC的PFS, OS有延长趋势,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乳腺癌中HCCR-1的表达及干扰HCCR-1对MCF-7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HCC R-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体外增殖、凋亡、迁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CCR-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siRNA干扰乳腺癌细胞株MCF-7中HCCselleck抑制剂R-1表达,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验证siRNA的干扰sports and exercise medicine效率。应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实验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HCCR-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高表达(66.9%,107/160)。HCCR-1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表达、PR表达相关(P <0.05)。HCCR-1-siRNA可显著下调MCF-7中HCCR-1的表达(P <0.001)。CCK8实验显示:干扰HCCR-1表达可抑制MCF-7的增殖(P<0.05)。细胞凋亡实验显示:干扰HCCR-1表达可促进MCF-7的凋亡(P <0.05)。Transwell实验显示:干扰HCCselleck化学R-1表达可抑制MCF-7的迁移(P<0.05)。结论 HCCR-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高表达,HCCR-1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表达、PR表达相关,干扰HCCR-1表达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抑制迁移。

肽介导载金属多酚网络工程化紫杉醇纳米粒多模态成像与光热/化疗的体外研究

目的制备一种由肿瘤归巢穿膜肽(tLyP-1)修饰并携载金属多酚网络(TA-Fe3+)工程化紫杉醇(PTX)的相变型脂质纳米粒, 并评价其体外肿瘤靶向能力、超声/光声成像及光热联合化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溶剂置换法、薄膜水化法和双乳化法制备由tLyP-1介导的载TA-Fe3+工程化的PTX的相变型脂质纳米粒(t-P@TFP)。检测其表征、体外靶向能力、光热转化能力、体外光声和超声成像能力;CCK-8法、细胞活死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法检测纳米biorelevant dissolution粒的安全性和不同纳米粒对4T1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成功制备t-P@TFP纳米粒, 透射电镜显示纳米粒呈大小均一的球形, 粒径为(209.8±1.56) nm, 电位为(-25.9±1.36) mV。激光共聚焦显示t-P@TFP纳米粒能靶向聚集到4T1细胞周围;具有高效的光热转换效果, 经近红外激光辐照后纳米粒能迅速变为微NN2211化学结构泡, 增强体外超声成像效果;纳米粒光声信号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强。CCK-8法、细胞活死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均显示t-P@TFP的光热联合化疗的抗肿瘤效果最好。结论成功制备t-P@TFP纳米粒, 该纳米粒具有良好的靶向能力, 可用于光声和超声成像, 有良好的光FG-4592体内实验剂量热效应, 对乳腺癌细胞有杀伤作用, 有望实现诊疗一体化。

四君子汤改善C57小鼠恶病质状态肌肉消耗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四君子汤缓解或改善C57小鼠恶病质状态肌肉消耗的疗效及机制。方法C57BL/6小鼠皮下注射lewis肺腺癌肿瘤细胞建立肿瘤恶病质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四君子组1 g/(mL·d)和地屈孕酮组予甲地孕酮溶液0.024 g/(kg·d),每组6只,连续给药14天。检测各组小鼠的体质量、肿瘤大小、脾/肝脏质量、骨骼肌质量,电镜下观察骨骼肌纤维形态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激活素-A(Activin-A)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RT-PCR)检测肌萎缩基因Myostatin、Activin-A、MuRF-1表达水平。结果 (1)与模型组相比,四君子组的瘤体质量降低,肝脏质量降低,骨骼肌绝对质量增加(P<0.05)。(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腓肠肌肌细胞排selleck HPLC列疏松,肌纤维细胞缩小,细胞间隙增大,肌纤维细胞大小差异较大。与模型组相比,四君子组小鼠腓肠肌肌细胞排列相对紧密,细胞间隙缩小。(3)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四君子组小鼠血清中TNF-α、Activin-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地屈孕酮组和四Cross-species infection君子组Activin-A呈低表达(P<0.05)。(4)qRT-PCR检测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四君子组Myostatin、MuRMRTX1133核磁F1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四君子汤能够降低肌萎缩相关蛋白Activin-A的表达,结果与mRNA表达结果一致。结论 四君子汤对荷瘤小鼠恶病质状态下的肌肉消耗有明显的缓解或改善作用,可能通过降低血清中Activin-A表达水平,改善肝肿大以及骨骼肌萎缩症状,降低Myostatin、MuRF1的mRNA表达,调节Myostatin/Actvin-ActRIIB信号途径抑制肺癌恶病质小鼠骨骼肌萎缩。

巨囊性病液状蛋白-15在肺癌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 探讨巨囊性病液状蛋白-15 (GCDFP-15)在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作用。方法 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GCDFP-15的表达差异;不同临床分期肺癌患者的GCDFP-15的表达差异及对GCDFP-15高/低表达组的肺癌患者进行生存期比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肺癌患者及对照组血浆中的GCDFP-15水平;采用定量逆转录PCR(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4株肺癌细胞系与1株支气管上皮细胞系中的GCDFP-15 mRNA和蛋白表达量;ELISA实验检测以上5株细胞系培养液上清中的GCDFP-15浓度,综合分析GCDFP-15在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TCGA数据库显示在肺腺癌和鳞癌中的GCDFP-JQ1核磁15的表达、不同临床分期肺癌患者的GCDFP-15表达、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的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患者血浆中的GCDFP-15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NSC 127716意义(PAir medical transport<0.05)。4个肺癌细胞株的GCDFP-15 mRNA均高于支气管上皮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这5株细胞均未检测到GCDFP-15蛋白,在细胞培养液上清中检测到GCDFP-15,且4株肺癌细胞系中,A549和H620培养基上清中的GCDFP-15表达均高于16HB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患者血浆中的GCDFP-15蛋白高于正常对照组,4株肺癌细胞系的GCDFP-15 mRNA均高于支气管上皮细胞系,2株肺癌细胞系培养液上清中的GCDFP-15蛋白高于支气管上皮细胞系,结合TCGA数据库分析的结果,推测GCDFP-15可能是肺癌的一个肿瘤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