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糖链蛋白聚糖在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研究双糖链蛋白聚糖(biglycan, BGN)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差异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生存的关系。方法 挖掘肿瘤芯片数据库(Oncomine)、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和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 GEPIA),分析BGN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并对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生存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正常组织中共421项有关BGN在消化道Compound C半抑制浓度肿瘤与正常组织间表达差异的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在消化道恶MK-1775抑制剂性肿瘤组织中表达量较正常组织更高[食管癌(中位秩=140.0,P=4.76×10~(immune effect-5))、胃癌(中位秩=140.0,P=4.76×10~(-5))、结直肠癌(中位秩=863.5,P=5.87×10~(-7))]。其表达量与食管癌、胃癌、直肠癌肿瘤浸润深度、结直肠癌淋巴转移情况及直肠癌肿瘤分期有相关性。BGN表达量与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总生存率有关。结论 BGN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普遍呈现高表达,这种高表达与消化道恶性肿瘤浸润深度更深,结直肠癌淋巴结存在转移及直肠癌分期更晚相关,并且高表达患者总体生存率更低。

中国肺癌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肺癌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开展肺癌患者术后相关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关于中国肺癌患者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SCH727965抑制剂库至2021年10月。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计2 862例肺癌术后患者,其中326例患者发生肺静脉血栓栓塞。MetaLGX818试剂分析结果显示,肺癌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为16.0%(95%CI:0.12~0.20)。亚组分析显示中国肺癌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在有/无吸烟史(20%/10%)、有/无高血压史(23%/10%)、有/无冠心病史(21%/11%)、有/无糖尿病史(19%/13%)、老年/中青年(24%/14%)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国肺癌术后患Immune activation者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较高,有吸烟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肺癌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更高。

糖尿病皮肤慢性创面无细胞治疗的进展与问题

背景:糖尿病皮肤溃疡是糖尿病的难治并发症之一,发生后迁延不愈。以往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组织修复和炎症免疫调节能力,并且相关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能主要是通过旁分泌效应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和外泌体等,发挥组织与创面修复作用。因而可使用生长因子、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及外泌体等治疗糖尿病皮肤慢性创面,以直接或间接机制对伤口愈合产生积极影响。目的:总结生长因子、条件培养基和外泌体等促进糖尿病皮肤慢性创面修复的相S63845分子量关机制、应用效果,以及无细胞治疗在当前研究的局限性。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Diabetes,Diabetic foot,Diabetic foot ulcers,Chronic wound,Mesenchymal stem cells,Cell-free,ExosAggregated mediaomes,Growth factors,Conditioned mediums,Wound healing,Tissue repair,Angiogenesis,Regeneration,Biomaterial”,文献检索时限为2005年1月至2022年2月,经过阅读并筛选整理,选择与综述内容相符的文献,最终确定整理出75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外泌体和生长因子可通过不同机制改善局部微环境,促进慢性创面的愈合;(2)通过条件培养基、外泌体和生长因子与新兴的组织工程生物学材料(如细胞支架、水凝胶等)相结合,可使其发挥更强的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作用;(3)基于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外泌体、生长selleckchem SCH727965因子的无细胞疗法是促进慢性创面修复的极有前景的治疗策略,要实现由临床前研究转化到临床研究,确保其用于患者治疗的安全性,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查明相应的治疗作用机制。

口服中成药治疗乳腺癌临床研究概况性综述

目的:明确口服中成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Adezmapimod和存在的问题。方法:检索国家重要药物目录和相关数据库,获得治疗乳腺癌的口服中成药,同时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梳理口服中成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采用概况性综述方法,结合可视化图表对成药的功能主治、药物组成、文献基本特征、干预措施及结局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研究纳入的68中Berzosertib体外成药中53%为活血化瘀、补肾健脾类;药味频次出现较多的为女贞子、黄芪、牡丹皮、茯苓、乳香等,可见活血化瘀、补肾健脾法对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性。在纳入的161篇临床研究中70.71%的研究干预方式为中成药结合化疗,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西黄丸与槐耳颗粒这两类药,可能与化疗联用及医保目录的纳入有关;结局Median speed评价以免疫指标、肿瘤标志物、Karnofsky评分、安全性报告及缓解率等替代结局指标为主,而生存时间和中医特色结局指标展示还不够。结论:口服中成药治疗乳腺癌的应用与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多数临床研究证据还不稳健,结局指标评价还不规范,仍需后续改进完善。

瓜蒌薤白半夏汤通过调整氧化应激激活PI3K/Akt/eNOS通路发挥对Ⅱ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以调整氧化应激状态、激活PI3K/Akt/eNOS信号通路为切入点,探讨瓜蒌薤白半夏汤(GXBD)保护Ⅱ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缺血(T2DM-AMI)的作用机制。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模型组(T2DM-AMI)、瓜蒌薤白半夏汤组(Gintrahepatic antibody repertoireXBD),每组12只,对T2DM-AMI组、GXBD组联合使用灌服高脂乳剂(HFE)、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冠脉结扎3种方法制造T2DM-AMI大鼠模型。GXBD组用瓜蒌薤白半夏水煎液干预。四唑红(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测其病理损伤情况,酶联免疫(ELISA)selleck NSC 125973法检测血浆氧化损伤成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黄嘌呤氧化酶(XO)、髓过氧化物酶(MPO)、血浆抗氧化成分一氧化氮(NO)、硫氧还蛋白(Trx)、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无机硝酸盐(NOx),以及总自由基(T-ROS)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含量或活性。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聚合酶链式反D-Lin-MC3-DMA MW应(RT-PCR)检测其中Pi3k、Akt和eNOS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T2DM-AMI大鼠心肌梗死严重,血液中上述4种氧化损伤成分及T-ROS水平显著升高,4种抗氧化成分及T-AOC水平显著降低,心肌组织中PI3K、Akt和eNOS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显著下调,相应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同样显著下降,而GXBD干预可显著逆转这些病理性变化。综上,GXBD可能通过提高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纠正异常的氧化应激状态、激活心肌组织中PI3K/Akt/eNOS信号通路,发挥对T2DM-AMI的保护作用。

基于CONUT、WPCBAL、PNI评分对终末期肺癌患者生存预测的比较分析

目的:探索控制营养状况(Controlling Nutritional Status,CONUT)评分、WPCBAL评分、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non-infectious uveitisic Nutritional Index,PNI)等3种预后评分系统对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预测效能。方法:收集2018年12月—2021年12月在山东省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期间发生死亡,且具有评估所需全部数据的138例晚期肺癌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Nirmatrelvir分析。3个评分系统不同组别人群生存期差异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评估系统对终末期肺癌患者2周生存期的预测效能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评价。结果:138例终末期肺癌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3.5岁,末次入院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4 d,2周死亡率为51.4%。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CONUT≥5分组的生存时间比CONUT <5分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 d vs 16 d,P=0.046);WPCBAL≥5分组的生存时间比WPCBAL<5分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 d vs 16 d,P=0.002)。ROC曲线显示,CONUT、WPCBAL对晚期肺癌患者2周生存状态的预测有一定价值,ROC曲线下GW-572016供应商面积分别为0.613、0.677。CONUT评分以5为截点时,预测晚期肺癌患者2周生存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61、0.54;WPCBAL评分以5为截点时,预测晚期肺癌患者2周生存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6、0.54。结论:CONUT评分、WPCBAL评分对预测晚期肺癌患者短期生存状态有一定价值,但特异度相对较低,仍需进一步研究。

IGF2BP2在胰腺癌中的诊断和预后作用及泛癌分析

目的: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对胰腺癌具有诊断和预后作用的m6A相关生物标志物,并探讨其与多种肿瘤的预后关系。方法:在TCGA数据库胰腺癌数据集中进行m6A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和预后分析,筛选出潜在生物标志物。采用ROC分析评估该标志物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采用卡此网站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比较分子高、低表达组间各临床指标的差异;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验证该标志物为胰腺癌独立预后因素。泛癌分析探讨分子在其他肿瘤中的表达差异和预后意义。结果:胰腺癌IGF2BP2高表达提示较差的OS和DSS(OS:HR=1.8,95%CI:1.18-2.75,P=0.006;DSS:HR=1.92,95%CI:1.19-3.08,P=0.007);ROC分析证实IGF2BP2表达在胰腺癌不同疾病状态、T分期、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中的预测能力。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IGF2BP2是胰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泛medical treatment癌分析显示IGF2BP2在肝细胞肝癌、肾上腺皮质癌、肾透明细胞癌、脑低级别胶质瘤、肺腺癌确认细节、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IGF2BP2是胰腺癌的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其高表达在多种肿瘤中提示不良预后。

直肠和乙状结肠癌区域淋巴结清扫的规范化开展

通过淋巴循环播散是直肠和乙状结肠癌的重要转移途径, 区域淋巴结清扫作为结直selleck Baricitinib肠癌根治手术的重Autoimmune retinopathy要组成部分, 是结直肠癌患者实现根治切除, 获得无瘤生存的主要途径。乙状结肠癌区域淋巴结包括肠旁淋巴结、中间组淋巴结、位于血管根部的中央组淋巴结, 根治性手LY2835219半抑制浓度术应包括上述3站淋巴结的清扫;直肠癌淋巴转移路径包括纵向的系膜内淋巴结转移途径和侧向的侧方淋巴结转移途径, 目前直肠癌标准术式为全直肠系膜切除(TME), 手术范围涵盖了沿纵向途径进行的系膜内转移淋巴结, 针对发生于直肠侧方间隙的转移淋巴结的侧方清扫, 目前尚存较多争议。直肠和乙状结肠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范围过小, 会导致区域转移淋巴结残留而严重影响预后;清扫范围过大会引起手术创伤增大、手术时间延长、失血量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上升, 并且导致无肿瘤学获益。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原则, 根据肿瘤临床分期和浸润范围, 确定合适的直肠和乙状结肠癌清扫范围, 对于保证手术根治性、减少创伤、促进康复、保护功能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益气逐瘀汤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患者Th1/Th2细胞因子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究益气逐瘀汤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患者Th1/Th2细胞因子Torin 1作用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癌术后患者11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获悉更多上联合益气逐瘀汤治疗,两组均在术后2~9 d连续给药。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Th1/Th2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F-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营养状况[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B)、白蛋白(Alb)、总蛋白(TP)、转铁蛋白(TRF)、红细胞(RBC)、球蛋白]及免疫功能(CD3+、CD4+、CD4+/CD8+)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优良率(62.07%,36/58)高于对照组(41.38%,24/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观察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腹痛、恶心、胃脘饱胀、食少纳差、便溏不爽、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的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 <cultural and biological practices0.01);Alb、Hb、PAB、TP、TRF、RBC及球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NF-γ、IL-2、CD3+、CD4+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IL-6、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益气逐瘀汤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及Th1/Th2细胞因子免疫漂移,缓解其临床症状,提高其机体营养及免疫功能。

中国大陆女性HPV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目的 了解评价中国大陆女性HPV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系统评价法综合评价199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PubMed、CNKDefensive medicineI、VIP和WanFang数据库收录的所有关于中国女性人群中发表的有关HPV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48篇文献纳入研究,总人数为210 009人,HPV感染病例26 653例,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孕次>1次为1.14(1.07~1.20),产次>1次为1.35(1.06~1.74),流产次数>1次为1.30(0.97~1.74),避孕药为1.11(0.91~1.34),避孕套为0.56(0.35~0.89),宫内节育器避孕为1.02(0.91~1.13),滴虫性阴道炎为1.33(1.04~1.69),宫颈糜烂为2.2(1.03~4.70),吸烟为1.28(1.09~1.51),饮酒为1.15(1.07~1.24),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为1.03(0.74~1.44),无工作为0.94(0.73~1.21),已婚为0.60(0.47~0.78),结婚次数>1次为1.47更多(1.25~1.73),性伴侣数>1个为1.96(1.46~2.62),丈夫婚外性行为1.68(1.35~2.09),丈夫性伴侣数>1个为2.14(1.45~3.15),性生活频率>2次/周为1.37(0.79~2.37),绝经为1.65(1.11~2.46),初次性生活年龄≤20岁为1.48(1.23~1.78)。结论 HPV感染主要危险因素为多孕,多产,滴虫性阴道炎,宫颈糜烂,吸烟,饮酒,结婚次数过多,多个性伴侣,丈夫婚外性行为,丈夫有多个性伴侣,绝经,初次性生活年龄过早,而避孕套和已婚是其保护因selleck产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