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XRCC1)多态性及EB病毒(EBV)感染与鼻咽癌(NPC)易感性的确认细节关系,为临床筛查、预防和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Autoimmune blistering disease 选取2018年4月—2021年4月济南市人民医院97例初治NPC患者和92名健康体检人群分别为NPC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EBV-DNA水平,分析XRCC1基因Arg194Arg/Trp、Arg280 Arg/His和Arg399Arg/Gln多态性。结果 NPC组吸烟史、家族史和EBV-DNA阳性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NPC组和对照组XR CC1基因Arg194Arg/Trp、Arg280Arg/His和Arg399Arg/Gln位点基因型分布均满足Hardy-Weinber平衡定律(P>0.05),且NPC组Arg194 Trp/Trp基因型和Trp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6.19%和31.44%)低于对照组,Arg399 Gln/Gln基因型和Gln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28.87%和52.58%)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RCC1基selleck Erastin因多态性和EBV感染可能导致NPC发病风险升高。
Author: admin
肾功能正常的青年个体血浆脂联素水平与高血压的关系:汉中青少年高血压队列
目的 基于汉中青少年高血压队列,探索肾功能正常的青年个体血浆脂联素水平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方法以361名年龄为32~41岁肾功能正常的青年个体作为对象,并采集一般信息,测量血压、身高、心率等,测定空腹血糖、血脂、hs-CRP等生化指标,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脂联素浓度;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脂联素水平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患者的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血压正常者[3.56(2.57~5.02)vs. 4.82(3.19~6.89)μg/mL,P=0.012]。偏相关分析显示血浆脂联素水平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弱相关性(r=-0.155,P=0.003和r=-0.144,P=0.00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体质指数(BMI)和超敏C反应蛋白等混杂因素后,血浆脂联素位于性别特异性最低三分位者的高血压患病风险为最高三分位者的2.46倍(OR=INCB018424体外2.46,95%CI:1.22~4.99)。结论 低脂联素血症selleck KPT-330是肾功能正常的青年个体高血压患病的独立危险Mining remediation因素。
硬化型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硬化型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例硬Ipatasertib抑制剂化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硬化型肝细胞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发病机制。结果Root biology:2例患者,1例男性,64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1月E-616452溶解度余就诊;1例女性,52岁,因体检发现右肝占位就诊。大体可见2例肿物均位于肝外周区,呈结节状,与周围境界尚清。镜下示肿瘤组织内含有丰富的纤维性间质,肿瘤细胞呈梁状、条索状及巢状分布其中,瘤细胞胞浆嗜酸性,部分透明,核呈圆形及卵圆形,可见核仁及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K8、CK18、Ep-CAM,部分表达GPC3、Arginase-1、CK7、CK19、HepPar1,而CA19-9、CD10、CK20、CEA均为阴性,周围肝细胞HBsAg部分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10%。结论:硬化型肝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肝细胞癌亚型,具有较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机制,需与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转移癌等相鉴别。
老年肺癌患者的免疫治疗疗效分析
背景与目的 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为代表的免疫疗法成为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标准治疗方式。但是,肺癌高发于老年患者,而这部分患者很少被纳入重要的临床试验研究。我们旨在研究“真实世界”老年肺癌人群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CNS infection021年10月期间接受免疫治疗的老年NSCLC患者和同期的年轻患者,比较不同年龄分组ABT-263配制(<60岁组为中青年组,60岁-74岁为年轻老年组,75岁及以上为一般老年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并在各年龄亚组中分析不同临床特征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共有21例中青年患者、70例年轻老年患者和15例一般老年患者被纳入本次研究,ORR分别为33.3%、52.8%和5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4);中位PFS分别9.1个月、7.6个VE-822 MW月和10.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4)。进一步对各亚组免疫治疗的预测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年轻老年组和中青年组中,一线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的PFS更长。三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与年轻患者相近,一线接受免疫治疗的PFS更长,仍需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来阐明免疫治疗对老年NSCLC患者的影响。
单孔胸腔镜手术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血清创伤反应及肿瘤微转移的影响
目的 探究单孔胸腔镜手术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血清创伤反应及肿瘤微转移的影响。方法 选取老年NSCLC患者68例,回顾手术方式并将研究对象分为单孔组(n=39例)和单操作孔组(n=39例)。于术前、术后7 d检测血清疼痛指标[前列腺素(PG)E2、白细胞介素(IL)-6及皮质醇(Cor)]、氧化损伤指标[八廓环磷酰胺(TAC)、缺血修饰清蛋白(IMA)、肌红蛋白(MYo)]及病灶内侵袭基因表达量[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TRAP)1、钙黏附蛋E(E-cadherin)、Krüppel样因子(KLF)4 mRNA];对患者进行为期3点击此处个月的随访,采用生活质量调查简Timed Up and Go表(SF-36)评价生活质量。结果 术后7 d,两组PGE2、IL-6、Cor及IMA、MYo均显著升高,但单孔组低于单操作孔组(P<0.01);两组TAC均出现显著降低,但单孔组高于单操作孔组(P<0.01);两组MMP9、TRAP1 mRNA均出现显著降低,而且与单操作孔组相比较,单孔组下降效果更显著(P<0.01);两组E-cadherin、KLF4 mRNA均出现显著升高,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两组各个生活质量维度评分均显著改善,且单孔组相较于单操作孔组显著更佳(P<0.01)。结论 两种手术都可以干预转移肿瘤细胞的活跃度,但肿瘤内稳态确认细节受单孔胸腔镜手术的影响与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相比较小,且单孔胸腔镜手术对降低患者血清疼痛指标及氧化损伤指标的干预效果较小,且患者有良好的预后。
BLM解旋酶和TIDC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Bloom综合征(Bloom syndrome, BLM)解旋酶和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s,TIDC)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术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期间于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行手术切除的168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获取病理科存档的手术切除的结肠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肠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中BLM解旋酶的表达及TIDC密度。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BLM解旋酶表达与TIDC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二者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肠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BLM解旋酶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1.49±0.33比1.02±0.17),TIDC密度低于癌旁organ system pathology组织[(9.53±2.36)%比(12.36±2.37)%],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EPZ-6438分子量LM解旋酶的表达与TIDC密度呈负相关关系(r=-0.588,P<0.05)。BLM解旋酶的表达和TIDC密度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即BLM解旋酶高表达和TIDC低密度者的肿瘤分化程度低、临床分级晚且伴淋巴结转移。16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随访期间有64例患者死亡(38.10%)。log-rank分析结果显示,BLM解旋酶低表达组5年累积生存率高于高表达组,TIDC低密度组5年累积生存率低于高密度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BLM解旋酶高表达、TIDC低密度、肿瘤分化程度低、分期晚和伴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肠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Barasertib IC5005)。结论 结肠癌组织中BLM解旋酶表达和TIDC密度的异常,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是影响结肠癌患者远期生存的危险因素。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癌微波消融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MR-DWI)在肝癌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VA)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解放第一医学中心介入超声科连续收治的62例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资料[男35例,女27例,年龄(57.8±3.56)岁],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MWA,并在MWA前后1周内行MR-DWI检查,并且术后进行规律随访。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DWI定量参数的预测价值。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62例HCC患者共73个病灶均完全消融,在随访过程中有23例出现早期复发转移(局部复发13例,肝内转移8例,肝外转移2例)。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与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xponential apparent diffusion PF-6463922临床试验coefficient,eADC)评估MVA术后早期复Waterborne infection发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Taurine配制901、0.875;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1.27×10-3mm2/s(敏感度93.1%,特异度90.6%)、0.364 (敏感度87.9%,特异度89.5%)。根据随访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早期复发转移组与非早期复发转移组,非早期复发转移组患者的ADC值[(1.43±1.52)×10-3mm2/s]高于早期复发转移组[(1.15±0.94)×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早期复发转移组eADC值(0.42±0.04)高于早期复发转移组(0.32±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DC值与eADC值与术后最小消融安全边界(minimal ablative margin,MAM)是肝癌MVA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MVA术前ADC值与eADC值是肝癌MVA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对预测肝癌MVA术后早期复发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机器人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临床N0期肺恶性肿瘤(≥3 cm)的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目的 评估机器人肺叶切除术在临床N0期肺恶性肿瘤(≥3 cm)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行机器人或胸腔镜肺叶切除术182例肺恶性肿瘤(≥3 c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机器人肺叶切除术组(RATS组)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组(VATS组)。其中,RATS组77例,男39例、女38例,平均年龄(60.55±8.59)岁;VATS组105例,男51例、女54例,平均年龄(61.58±9.30)岁。对两组手术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资料。结果 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各纳入57例患者。相比于VATS组,RATS组患者N1组淋巴结清扫组数更多[(2.53±0.83)组vs.(2.07±0.88)组,P=0.005],而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1 d引流量、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N1组淋巴结清扫个数、Nselleck抑制剂2组淋巴结清扫个数与组数、术后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与组数、淋巴结升期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TS组住院费用高于VATS组(P<0.0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cb-839.html01)。结论 对于临床N0期肺恶性肿瘤(≥3 cm),RATS肺Medical expenditure叶切除术具有与VATS肺叶切除术相似的安全性,且对于N1组淋巴结清扫更加彻底。
胃癌中PTPRS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及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PTPRS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及PTPRS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利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胃癌标本的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分析PTPRSNonsense mediated decay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运用卡方检验及生存分析探索PTPRS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和生存时间的关系;运用CCK-8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PTPRS的表达变化对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PTPRS的表达变化对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中PRPT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对141例胃癌患者癌组织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TPRS低表达与不良分化及神经浸润密切相关。生存分析显示PTPRS低表达是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对10对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配qPCR检测,发现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相比PTPRS表达量显著降低。对胃癌细胞系购买VX-765及正常胃黏膜细胞系的qPCR检测显示,与正常胃黏膜细胞系GES-1相比,胃癌细胞系中PTPRS普遍低表达。在SGC7901及HGC27两种细胞系中用慢病毒转染构建PTPRS表达干扰的稳转株,qPCR验证干扰效率。CCK-8实验发现,PTPRS低表达显著促进胃癌细胞的生长,克隆形成实验表明PTPRS低表达显著促进胃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表明PTPR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ferrostatin-1.htmlS低表达显著促进显著促进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对PTPRS干扰的胃癌细胞系进行EMT相关蛋白的检测,发现PTPRS干扰后细胞出现N-cad、ASMA表达增加等表现,提示PTPRS低表达可能通过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胃癌迁移侵袭。结论 PTPRS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TPRS低表达可能通过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双抗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量效学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比较双抗联合纤溶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40例拒绝溶栓治疗的轻型AIS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联合Ⅰ点击此处组、联合Ⅱ组,每组80例。对照组进行阿司匹林、氯Tofacitinib吡格雷双抗治疗,联合Ⅰ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100 U纤溶酶,联合Ⅱ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200 U纤溶酶。治疗14 d后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凝血功能四项指标和脑血流速度。90 d后进行随访,以改良的Rankin量表(mRS)≤1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1分为预后不良。用logistic回归分capacitive biopotential measurement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治疗后3组NIHSS评分显著下降,BI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联合Ⅰ组和联合Ⅱ组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显著降低,BI评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显著增高;联合Ⅱ组NIHSS评分低于联合Ⅰ组,联合Ⅱ组BI评分高于联合Ⅰ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1.833,95%CI:1.016~3.307,P=0.044)、病程>6 h(OR=3.165,95%CI:1.267~7.904,P=0.014)、高血压(OR=2.440,95%CI:1.477~4.030,P=0.000)是轻型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双抗联合纤溶酶治疗(OR=2.912,95%CI:1.546~5.485,P=0.001)是AIS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纤溶酶联合双抗能显著改善AIS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脑部动脉血液循环,改善预后,是其不良预后的保护因素,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