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链非编码RNA PCAT6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

通过研究前列腺癌相关长链非编码RNA转录产物6(lnc RNA PCAT6)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lnc RNA PCAT6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结肠癌预后的影响。选取2011年12月—2015年4月在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组为术中所得癌组织,对照组为癌旁(距肿瘤边缘>2 cm)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lnc RNA PCAT6的表达情况;分析lnc RNA PCAT6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lselleck HPLCnc RNA PCnutritional immunityAT6表达对结肠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Cox回归分析影响结肠癌预后的因素。lnc RNA PCAT6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分期Ⅲ~Ⅳ期、有远处转移和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癌组织中lnc RNA PCAT6高表达患者比例高于临床分期Ⅰ~Ⅱ期、无远处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生存曲线显示,lnc RNA PCAT6高表达及低表达患者术后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42.86%、75.00%(P=0.003);Cox回归分析显示,lnc RNA PCAT6高表达、临床分期Ⅲ~Ⅳ期和有远处转移均是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nc RNA PCAT6在结肠PF-6463922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有无远处转移和淋巴结是否转移相关,与结肠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提示lnc RNA RPCAT6表达可作为预测结肠癌预后的特异指标,为结肠癌的预后治疗提供帮助。

历年《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概况与变迁

目的 为《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的后续更新提供建议及参考。方法 对比2018-2021年版《指导原则》的更新情况,分析其体例变迁以及其中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品种数量、适应证分类、作用靶点、医保纳入等情况,并总结其变迁趋medical oncology势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结果 2020年版《指导原则》的体例较前2E-616452版发生了较大变化,删除了“临床应用管理”项,增添了“附表”项。2018年版《指导原则》纳入新型抗肿瘤药物品种33个,2019、2020、2021年版分别增加至46、60、77个,且新增品种纳入《指导原则》的时间均为该品种在国内上市当年或之后1年。2018年版《指导原则》纳入的国家医保谈判品种有26个,2selleck合成019、2020、2021年版分别在前一版的基础上新增了8、10、12个。2018年版《指导原则》中新型抗肿瘤药物主要作用于EGFR、HRE2、VEGFR等传统靶点;但自2019年版《指导原则》起,作用于PD-1、PARP、ALK、CDK等新兴靶点的药物品种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国产原研品种的占比较大。结论《指导原则》体例的更新旨在进一步从卫生专业技术层面指导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新增品种、适应证符合科学性、动态性原则;国产原研品种发展迅速,作用于新兴靶点的创新品种涌现。后续《指导原则》的更新应参考国内外权威诊疗指南、高质量的循证证据,并关注治疗药物缺乏的肿瘤类型和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价值。

没食子酸对人食管癌TE-1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究没食子酸(GA)对人食管癌TE-1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GA作用24 h和48 h后对TE-1细胞增殖的影响,细Medical home胞荧光计数(CCK-F)法和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GA作用后TE-1细胞的数量变化和形态变化,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平板集落形成实验检测GA对TE-1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荧光探针(DCFH-DA)法观察活性氧(ROS)产生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胱天蛋白酶3(caspase-3)、caspase-9、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cyclin D3的表达水平。结果 GA能够明显降低TE-1细胞的增殖能力,且有时间和浓度依赖趋势,其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281.22±26.81)μmol/L(24 h)和(220.90±31.15)μmol/L(48 h)。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细胞出现皱缩、排列稀疏、细胞核固缩等现象,且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细胞的细胞迁移能力和集落形成能力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经100、300、500μmol/L的GA作用24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21±0.32)%、(12.59±0.58)%和(15.41±0.4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9±0.28)%(P<0.01或P<0Q-VD-Oph小鼠.05);除100μmol/L GA组外,其余给药组细胞ROS的产生水平均显著提高(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细胞中Bcl-2(仅GA 200μmol/L组)、Bax(GA 100μmol/L组除外)、caspaseCCRG 81045 molecular weight-3、caspase-9(GA 100μmol/L组除外)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Bcl-2(GA 100、200μmol/L组除外)、cyclin D1、cyclin D3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论 GA能够抑制人食管癌TE-1细胞的增殖,限制其迁移能力及集落形成能力,促进其凋亡;上述作用可能与该成分可提高ROS水平并上调促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9、Bax的表达,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cyclin D3的表达有关。

3D打印全肩胛骨反肩关节置换术在肩胛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3D打印全肩胛骨反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肩胛骨肿瘤的疗效。方法 2017年11月—2021年12月,采用3D打印全肩胛骨反肩关节置换术治疗5例肩胛骨肿瘤患者。男1例,女4例;年龄44~59岁,平均50.4岁。软骨肉瘤2例,高级别骨肉瘤1例,肺癌肩胛骨转移1例,韧带样纤维瘤病复发1例。病程4~8个月,平均5.8个月。根据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肩胛带分区标准,4例肿瘤累及S1Bucladesine抑制剂、S2区,1例累及S2区。肿瘤直径4.2~11.2 cm,平均6.1 cm。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情况。随访期间采用MSTS评分评价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有无肩部下垂、并发症发生以及肿瘤学结局等,影像学复查假体位置。结果 手术时间155~230 min,平均189 min。术中出血network medicine量100~1 500 mL,中位数600 mL;其中2例术中分别输血800、1 85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ICI 46474价格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2个月,平均13个月;其中2例患者因肿瘤全身多处转移和脏器衰竭,分别于术后8、15个月死亡。末次随访时,患者MSTS评分为73%~83%,平均77.4%;患肩较健侧下沉2~4 cm,平均3 cm。影像学复查示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脱位、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3D打印全肩胛骨反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肩胛骨肿瘤可获得良好肩关节功能及外观,患者接受度和满意度较高。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肺癌化疗患者PICC脱出率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降低肺癌化疗患者PICC脱出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留置PICC肺癌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3—12月349例留置PICC肺癌化疗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法。将2020年1—9月307例留置PICC肺癌化疗患者作为观察组,运用HFMEA对PICC导管脱出潜在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评估,计算出风险危机值(RPN),根据RPN值确立优先干预项目,制订并实施改进措施,对两组PICC脱出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HFMEA管理后,观察组PICC脱出发生率为0.65%,低于对照组的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Medical exile0,P=0.025)。观察组高危失效模式RPN值在PICC置管交接班制度不完善方面从9.01降低至6.34,护士PICC维护操作不规范从11.58降低至4.86,健康教育未达到预期效果从12.12降低至5.52,居家自我维护能力低从10.46降低至6.06。观察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451,P<0.001)。结论 HFMEA管理模Z-VAD-FMK细胞培养式能够有效降低肺癌化疗患者PICC脱出发生率,对PICC患者带管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管理,延长导管有效留置MAPK抑制剂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小柴胡汤加减防治肝脏疾病的系统评价的再评价

neuroblastoma biology前已有较多临床试验、系统评价/Meta分析证明小柴汤加减对肝脏疾病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尚无研究进行综合论述。该研究对小柴胡汤加减防治肝脏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有望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证据。全面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数据库中与小柴胡汤加减selleck HPLC防治肝脏疾病相关的中英文文献,通过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 2和证据质量学工具GRADE对纳入研究进行评估。最终纳入7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发表年限为2010—2020年,其中涉及的疾病有肝癌1篇、病毒性肝炎4篇、肝纤维化2篇。结果表明,小柴胡汤加减联合常规治疗组在以上3种疾病防治中较常规治疗组疗效更显著,纳入的研究中未报道不良反应。方法学质量评估及证据等级评价显示,纳入研究的文献方法学质量和证据质量等级均为极低,小柴胡汤加减防治肝脏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建议今后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应更加重视方法selleck HPLC学质量和报告规范,重视研究的科学性。

肝胰病灶同步手术切除治疗胰腺癌合并肝寡转移

目的 探讨肝胰病灶同步手术切除治疗胰腺癌合并肝寡转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54例胰腺癌合并肝寡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收集的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行肝胰病灶同步手术切除组(切除组)和行包括姑息性旁路手术、胆道引流以及全身系统化疗在内的保守治疗组(未切除组)。随访至2021年12月,比较2组患者总生存时间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到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54例,其中切除组31例、未切除组23例,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术前肝功能指标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组有7例(22.6%)发生胰瘘,2组在其他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组和未切除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4和11个月,2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8.0个月[95%CI(13.8,22.1)]和12.0个月[95%CI(8.2,15.8)],KapEnasidenib生产商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切除AM-2282抑制剂组的生存情况优于未切除组(P=0.04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蛋白水平低(≤35.0 g/L)、未行围术期化疗及未行同步手术切除病灶缩短胰腺癌合并肝寡转移患者总efficient symbiosis生存时间(P<0.05),对于其中行病灶切除者,达到R0切除和行围术期化疗能延长其术后总生存时间(P<0.05)。结论 从本研究结果看,肝胰同步手术切除能使胰腺癌合并肝寡转移患者生存获益,未行R0切除及未联合围术期化疗患者预后较差。

miR-451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研究

目的:检测microRNA-4513(miR-4513)在胃癌中的表达并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1例胃癌患者的手术标本以及胃癌细胞系HGC27和MGC803,采用实时荧CX-5461分子量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细胞中miR-4513的表达,分析miR-451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miR-4513不同表达水平患者的生存率。结果:HGC27和MGC803胃癌细胞中miR-4513 mRNA表达显著高于GES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胃癌组织中miR-4513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4513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iR-4513可以作为一个独立表示预后的因子,miR-4513高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iR-Intima-media thickness4513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miRPLX5622使用方法-4513高表达组患者可能预后不良。

基于生物网络的关系推断原理、方法与应用

在生物医学大数据时代,如何全面有效地发现致病基因、药物靶标等关键要素,从整体上理解宏观表型的微观本质,是目前信息科学与中西医学交叉研究面临的重大共性挑战之一.生物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克服上述挑战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深入理解复杂生物系统的“关系”本质,解决复杂系统多层次信息融合难题以及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广泛存在的维度高、噪声大、样本少等难点.“生物网络”是构成复杂生物系统的基础,反映人体内部基因和基因寻找更多产物等各种生物分子的相互关系、生物分子与疾病和药物等不同层次的关系,生物网络已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大数据的分析.李梢课题组从20余年前开始中西医药与生物网络的关联研究,率先提出“网络靶标”假说,并进行方法构建与应用.本文对基于生物网络的关系推断理论与方法进行总结与思考.首先,从原理上,发现疾病宏观表型Taurine体内实验剂量与微观分子在复杂生物网络中存在“层次模块化关系”,即宏观层次的涌现在微观上具有局域模块性,宏观表型越相似,微观致病基因或药物靶标在网络上的模块性关联越强.其Enfermedad cardiovascular次,从方法上,给出基于生物网络从生物医学大数据、少量目标样本中推断关键生物要素的“关系推断”一般性方法框架:以层次模块化关系为基础,从全局角度进行关系网络构建、关系表示与建模、未知关系推断,实现关系的实体化、数学化、整体化.进而,从应用上,基于生物网络的关系推断方法在致病基因与药物靶标预测、疾病标志物识别、中医药机制解析等方面表现出很好的性能.综上,关系推断方法能够为从系统角度和分子水平揭示中西医药科学原理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也为网络药理学等新兴学科提供重要的原理和方法学支撑.

地榆升白片同步化疗对胃癌患者增效减毒效果及免疫机制调节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究地榆升白片同步化疗对胃癌患者的增效减毒效果及免疫机制的调节作用。【方法】将101例TNM分期为Ⅱ、Ⅲ期的胃癌脾虚瘀结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EOF方案(表柔比星+奥沙利铂+Canagliflozin小鼠氟尿嘧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地榆升白片治疗,21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骨髓抑制、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期间消化道毒性和神经毒性的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8.4%(40/51),对照组为52.0%(26/50);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总体疗效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和血红蛋白(Hb)等血常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的各项血常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对照组的各项血常规指标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1)。(3)治疗后,对照组的CD4+T细胞和CD4+/CD8+比值明显降低而CD8+T细胞BI 10773化学结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的CD4+T细胞和CD4+/CD8+比值明显升高而CD8+T细胞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的CD4+T细胞和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bio-analytical methodD8+T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4)治疗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74)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和物质生活等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5)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腹胀腹泻、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及出现上消化道麻痹、上呼吸道麻痹及口周麻痹等神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榆升白片同步放疗对胃癌脾虚瘀结证患者疗效确切,可明显减少消化道和神经毒性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有效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