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607G/T 2个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女性散发性乳腺癌易感性间的关联性。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及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搜索有关IL-18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所有中文或英文期刊文献,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防漏检,各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自建库始至20medical apparatus15年1月1日止。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不同文献间比值比OR值的合并分析,SAS9.4软件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对研究间各研究组组内数据进行纵向分析。结果初检获得相关文献共计91篇,英文74篇,中文17篇。经筛选最终仅有3篇研究符合要求,共涉及6个研究组893人,包括乳腺癌组476例,健康对照组417例,各研究组人群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607位点的基因型CC会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合并后的OR值及95%C1分别为0.75和(0.56,1.00),总体效应量检验Z=1.97(P=0.05);Kruuska卜Wallis检验显示-607位点和-137位点的乳腺癌组组间比较的检验结果和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的检验结果卡方值及P值分剐为x~2=11.809 2,P=0.002 7;x~2=2.589 3,P=0.274 0和x~2==7.293 6,P=0.006 9;x~2=0.005 8,P=0.939 5。结论①-607位点仅基因型CC与乳腺癌易Tofacitinib采购感性相关联,是乳腺癌发生的保护因素,但等位基因与乳腺癌无关。②研究间结selleck产品果的异质性主要来源于乳腺癌组。
Author: admin
榄香烯通过下调NCOA2表达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究榄香烯对核受体辅激活因子2(NCOA2)表达及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榄香烯处理人胃腺癌BGC-823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COA2 mRNA和蛋白的相对SAG表达量。再次培养BGC-82Docetaxel生产商3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榄香烯组(0.08 mg·ml~(-1)榄香烯),随后在榄香烯组的基础上再分为阴性对照组(转染pcDNA空载质粒)和榄香烯+NCOA2组(转染pcDNA-NCOA2过表达质粒)。平板克隆实验及MTT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集落形成率及增殖活力;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划痕愈合率及侵袭细胞数量;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NCOA2及增殖、侵袭、迁移相关蛋白水平。结果:与榄香烯0 mg·ml~(-1)相比,不同浓度的榄香烯可明显下调NCOA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且0.02~0.08 mg·ml~(-1)范围内,NCOA2表达随着榄香烯浓度的增高而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榄香烯组BGC-823细胞的集落形成率、增殖活力、划痕愈合率、侵袭细胞数量以及NCOA2、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medication management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N-钙黏蛋白(N-Cadherin)及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水平显著降低,E-Cadherin蛋白水平显著增高(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榄香烯+NCOA2组细胞集落形成率、增殖活力、划痕愈合率、侵袭细胞数量以及NCOA2、CyclinD1、PCNA、N-Cadherin及Vimentin蛋白水平明显升高,E-Cadherin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榄香烯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榄香烯可通过下调NCOA2表达进而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
改良Overlap食管-管型胃消化道重建在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改良Overlap食管-管型胃(MO-EG)消化道重建在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7例胃上部癌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行MO-EG消化道重建患者的临床病理R428体内实验剂量资料;男4lung infection例, 女3例;年龄为62(55~72)岁;体质量指数为21.5(18.5~26.0)kg/m2。7例患者中, 胃上部1/3早期癌2例, Siewert Ⅱ型AEG 5例。所有患者行完全腹腔镜根治STM2457核磁性近端胃切除+D1+淋巴结清扫术, 术中采用倒刺线行MO-EG消化道重建。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恢复情况。(3)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反流症状、内镜下食管反流分级、吻合口并发症及肿瘤复发、转移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 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 (1)手术情况: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近端胃切除+D1+淋巴结清扫术, 并经腹食管裂孔入路行MO-EG消化道重建, 无中转开腹手术或附加开胸手术患者;手术时间为(271±36)min, 消化道重建时间为(44±10)min;术中出血量为(53±26)mL, 食管游离长度为(6.4±0.3)cm。(2)术后恢复情况:7例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21±5)h, 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2.9±0.9)d, 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为(5.0±0.7)d, 术后住院时间为(10.1±1.9)d。7例患者术后无出血、吻合口漏、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 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2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 经保守治疗后好转。(3)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7例患者肿瘤长径为(2.5±0.7)cm;上切缘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阴性, 其中AEG食管切缘距肿瘤上缘距离为(1.8±0.6)cm;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6.0±3.6)枚, 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为(3.7±1.1)枚;病理学TNM分期为ⅠB期2例、ⅡA期4例、ⅡB期1例。(4)随访情况:7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 随访时间为18(12~36)个月。7例患者中, 4例自述无症状, 2例有反流症状, 1例有进食后哽咽感;均行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 未见吻合口功能障碍及吻合口狭窄。6例患者术后1年行胃镜检查, 其中1例为Los Angeles分类B级反流性食管炎, 5例未见明显反流。7例患者无胃癌术后复发、转移或死亡。结论 MO-EG消化道重建用于全腹腔镜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安全、可行, 近期疗效满意。
70岁及以上临床晚期胃癌患者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目的:本研究拟在≥70岁临床晚期胃癌患者中探索化疗相关毒性(chemotherapy related toxicities,CRT)相关危险因素并建Microbiology抑制剂立列线图预测CRT的风险。方法:选取2003年7月至2020年8月Hereditary cancer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70岁临床晚期胃癌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与CRT相关的危险因素,随后构建列线AY-22989图模型来预测CRT发生的概率,通过自举重采样技术验证模型,采用校准曲线检验模型的一致性。结果:纳入研究的178例患者中CRT的发生率为41%。其中女性、ECOG≥1分、体质量减轻、化疗前血白蛋白<30 g/L、化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and lymphocyte ratio,NLR)<4和化疗前血小板是CR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6个潜在危险因素构建了列线图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曲线下面积(AUC)=0.716,95%CI:0.677~0.755]和良好的校准和拟合能力。结论:本研究中构建了一个列线图模型预测≥70岁临床晚期胃癌患者CRT发生的概率。该模型可作为一种无创的、方便的模型早期预测这些患者CRT的发生。
基于CiteSpace的癌症患者心理弹性研究可视化分析
目的 通过文献分析了解国内近10年癌症患者心理弹性研究的现状,探索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国知网中检索2010—2019年发表的癌症患者心理弹性相关文献,对发文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发文内容等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Emricasan相关文献243篇。2010—2019年,癌症患者心理弹性相关文献发文量呈较快增长趋势;发文量2篇以上的机构共33个;被引次数前10位的文献主要发表于《中华护理杂志》《护理学杂志》及《护理研究》等权威或核心期刊上;除去心理弹性和心理韧性2个词条外,排名前5的高频关键词为乳腺癌、影响因素、化Transiliac bone biopsy疗、应对方式、生Tamoxifen活质量;相关高频关键词共形成8个聚类,包括恶性肿瘤、乳腺癌、弹性、相关性研究、亲密关系、心境、人格、肿瘤;突现强度高于1的关键词有肿瘤、癌症患者、护理、韧性、乳腺肿瘤及人格。结论 癌症患者心理弹性研究主要聚焦于乳腺癌患者。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推进,癌症患者心理弹性的干预策略制订和实施、其他类型癌症患者的心理弹性研究是当前癌症患者心理弹性研究的热点。
血清β_2-MG联合LDH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究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联合乳酸脱氢酶(LDH)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8年12月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DLBCL患者82例作为DLBCL组,并根据随访3年生存情况分为生存亚组46例和死亡亚组36例,另选同期于医院治疗的淋巴结反应增生(RLNH)患者43例作为RLNH组。比较2组患者血清β_2-MG、LDH水平;Pearson检验分析DLBCL患者血清β_2-MG与LDH的相关性;比较血清β_2-MG、LDH水平在DLBCL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差异;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血清β_2-MG、LDH水平及二者联合Named entity recognition与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β_2-MG、LDH及二者联合对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DLBCL组血清β_2-MG、LDH水平明显高于RLNH组(t/P=6.941/<0.001、6.980/selleck HPLC<0.001),DLBCL患者血清β_2-MG与LDH呈明显正相关(r/P=0.553/<0.001);DLBCL患者血清β_2-MG、LDH水平分别与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美国东部协作肿瘤组体质状态(ECOG PS)评分有关,而LDH还与病理类型有关(P均<0.05);血清β_2-MG高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43.90%vs.68.29%,χ~2/P=4.952/0.026),血清LDH高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39.02%vs.73.17%,χ~2/P=9.705/0.002);死亡亚组临床分期Ⅲ~Ⅳ期、有B症状、IPI评分3~4分、ECOG PS评分>2分、淋巴细胞计数降低、β_2-MG高表达、LDH高表达比例明显高于生存亚组(P<0.05)。临床分期Ⅲ~Ⅳ期、有B症状、IPI评分3~4分、β_2-MG高表达、LDH高表达是导致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3.864(3.436~4.402)、3.587(3.124~4.086)、4.247(3.724~4.943)、4.165(3.763~4.716)、4.032(3.521~4.482)];血清β_2-MG、LDH及二者联合预测DLBCL的ROC曲线3-MA体外下面积分别为0.642、0.775和0.852,二者联合的AUC高于单独预测价值(Z/P=9.421/<0.001、8.246/<0.001)。结论 DLBCL患者血清β_2-MG、LDH高表达,二者联合在DLBCL患者预后中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肿瘤科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目的 采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构建肿瘤科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为客观评价肿瘤科护士岗位胜任力提供可靠的工具。方法 在文献回顾、半结构式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应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创建肿瘤科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权重系数。选取160名青岛市肿瘤护理岗位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检验肿瘤科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评价体系信度及效度。结果 第一轮、第二轮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56、0.919。最终构建了涵盖5Brassinosteroid biosynthesis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的肿瘤科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Cronbach’sα系数为0.976,二级Q-VD-Oph分子式指标Cronbach’sα系数为0.882~0.941。一级指标与总体指标效度分析KMO值为0.866(P<0.001)。各二级指标与对应的一级指标相关系数为0.719~0.985,KMO值均>0.7(P<0.001)。结论 基于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的肿瘤科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Laduviglusib生产商标体系科学、合理,可以为客观评价肿瘤科护士岗位胜任力提供可靠的工具。
IFITM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背景Compound C浓度与目的: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1 (IFITM1)是一种在淋巴细胞中转导同型黏附信号的膜复合物,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量异常,但是其在胰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则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初步探讨IFITM1的表达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用Western blot法检测78例胰腺癌患者(32例转移,46例未转移)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IFITM1的表达。将胰腺癌PANC-1细胞转染IFITM1过表达质粒(IFITM1组)或转染IFITM1过表达质粒同时添加ERK_(1/2)通路抑制剂LY3214996 (IFITM1+LY3214996组)后,以无处理的PANC-1细胞为对照组,分别用检测Western blot、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IFITM1蛋白与ERK_(1/2)蛋白磷酸化水平(ERK_(1/2)/p-ERK_(1/2))、细胞增殖活力、凋亡以及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IFITM1蛋白相对表达量在胰腺癌组织中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在有转移的胰腺癌组织中明显高于无immune diseases转移的胰腺癌组织(均P<0.05)。与对照组PANC-1细胞比较,IFITM1组PANC-1细胞的IFITM1蛋白表达水平、ERK_(1/2)/p-ERK_(1/2)水平明显升高,凋亡率明显降低,细胞增殖活力、迁移与侵袭能力均明显增强(均P<3-MA MW0.05);IFITM1+LY3214996组PANC-1细胞除IFITM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外(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IFITM1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且与胰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磷酸化激活ERK_(1/2)路调控胰腺癌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能力有关。
~(18)F~-标记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JK-PSMA-7的制备及初步PET/CT显像
合成一种新型~(18)F~-标记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18)F-JK-PSMA-7,并测定小鼠体内生物分布和PET/CT显像初步研究。~(18)F-JK-PSMA-7经亲核取代、酸水解、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固相萃取等4步完成,并对其质量和体外稳定性测定,计算其脂水分配系数,通过动物实验评价其生物安全性和生物分布特性,同时对1例健康自愿者和3例前列腺癌患者行PET/CT显像。结果表明,~(18)F-JK-PSMA-7的合成时间为45 min,合成产率为(31.0±2.5)%(未衰减校正,n=3),放化纯度大于99%,其他质控结果满足临床要求。常温放置3个半衰期放化纯度仍大于95%,脂水分配系数logP=-3.56±0.13。生物分布Baricitinib实验显示其在体内稳定性较好,在所测时间点肌肉和骨骼几乎无摄取,药物在膀胱内的摄取较高,证明其经尿路代谢。对1例健康自愿者和3例前列腺癌患者行PET/CT显像发现,1例健康志愿者主要在唾液腺、泪腺、下颌下腺、肝脏、脾脏和肠道、膀胱等器官有生理性高摄取,3例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病灶和转移灶都有浓聚其中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54.8此网站2。可见新型前列腺特异性膜抗synthesis of biomarkers原显像剂~(18)FJK-PSMA-7的合成产率高、放化纯度高、质量稳定,有望成为诊断前列腺癌的新药物。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与美罗培南治疗重症肺部感染合并早期肺癌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评价
目的 比较亚胺培南西司SB431542配制他丁钠和美罗培南治疗重症肺部感染合并早期肺癌患者的有效BI 10773生产商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市胸科医院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诊断为重症肺部感染的并且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与美罗培南的186例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使用美罗培南的患者分为美罗培南组(n=115),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患者分为亚胺培南组(n=71)。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病原菌清除率、院内全因死亡率、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life-course immunization (LCI)(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抗感染药物费用、总药费、全部总费用和成本效果比(C/E)。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病原菌清除率、住院死亡率,治疗前后TNF-α、IL-6、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美罗培南组抗感染药物费用、总药费、总费用低于亚胺培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罗培南组患者的C/E低于亚胺培南组。结论 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早期肺癌合并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在临床疗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住院死亡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相当,但是美罗培南具有更好的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