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联合术毕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质量的影响

目的 评价不同时间点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selleck化学期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术前椎旁神经阻滞组(A组)、术毕椎旁神经阻滞组(B组)、术前联合术毕椎旁神经阻滞组(Baricitinib配制C组),每组50例。A组术前T_(4、6)两点胸椎旁神经阻滞,B组术毕T_(4、6)两点胸椎旁神经阻滞,C组术前、术毕T_(4、6)两点胸椎旁神经阻滞。3组术毕时连接镇痛泵,术后随访,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时给予阿片类药物补救镇痛。记录各组患者术后3d内恶心、呕吐及补救镇痛的情况;采用中文版康复质量量表(QoR)评分评估术前和术后第1、2、3天康复质量。结果 与A组相比,B、C组患者术后第1、2天QoR评分明显升高,恶心、呕吐及补救镇痛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与B组相比,C组患者术后第1、2天QoR评分明显升高,恶心及补救镇痛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intensive lifestyle medicine与A组比较,C组术后舒芬太尼用量降低(P<0.05)。结论 术前联合术毕胸椎旁神经阻滞可明显改善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的康复质量。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与食管癌微转移及术后复发的关系

目的 分析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比值与食管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阳性率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2月RNA virus infection—2021年2月西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收治行胸腔镜根治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97例,根据术后随访1年期间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47例和未复发组50例,检测2组术前CRP、Alb水平,外周血CTC-EpCAM阳性率。Pearson相关性分析CRP、Alb、CRP/Alb比值与外周血CTC-EpCAFUT-175M阳性率的相关性;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CRP/Alb比值患者生存情况;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影响食管癌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 复发组cTNM分期Ⅲ~Ⅳ期比例、淋巴Cobimetinib结转移比例高于未复发组(χ~2/P=6.147/0.013、8.594/0.003);CRP、CRP/Alb比值、CTC-EpCAM阳性率高于未复发组,Alb水平低于未复发组[t(χ~2)/P=21.908/<0.001、16.179/<0.001、9.854/<0.001、15.657/<0.001]。CRP、CRP/Alb比值与CTC-EpCAM阳性率呈正相关(r=0.512、0.679,P均<0.001),Alb与CTC-EpCAM阳性率呈负相关(r=-0.496,P<0.001)。高CRP/Alb比值患者无复发生存率低于低CRP/Alb比值患者(χ~2=4.516,P<0.001)。CTC-EpCAM阳性率高、CRP/Alb比值高是食管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95%CI)=2.821(1.725~4.613)、1.956(1.361~2.811)]。结论 高CRP/Alb比值与食管癌微转移及术后复发有关。

妇科肿瘤术后厌氧菌性盆腔感染患者外周血LAMC1和ESR1基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究妇科肿瘤术后厌氧菌性盆腔感染患者外周血层粘连蛋白γ1(LAMC1)和雌激素受体1(ESR1)基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于医院行妇科肿瘤手术的92例患者,其中术后出现厌氧菌性盆腔感染患者32例(感染组)、无感染患者60例(未感染组),分析感染组患者厌氧菌分布特征,采集感染组患者明确诊断当天及未感染患者同期静脉血,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NN2211试剂外周血单个核细胞LAMC1、ESR1基因水平,并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感染组患者共检出厌氧菌38株,主要感染菌为脆弱拟杆菌(34.21%Blood stream infection)、产黑色素拟杆菌(18.42%)、厌氧消化链球菌(13.16%);感染组患者血清PCT(52.86±18.31)μg/L、CRP(119.GPCR & G Protein抑制剂83±25.74) mg/L水平和LAMC1(18.07±4.03)、ESR1(116.83±43.56)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患者LAMC1、ESR1基因表达水平与感染指标PCT、CRP水平均呈正相关。结论 厌氧菌性盆腔感染患者存在外周血LAMC1和ESR1基因表达水平上调,可反映患者感染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信息。

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同期手术结合术后mFOLFOX6辅助化疗的远近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同期手术结合术后mFOLFOX6辅助化疗的远近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该院接受结肠癌肝转移根治术治疗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术后接受mFOLFOX6辅助化疗的9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allergen immunotherapy其余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客观缓解率、临床受益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selleckchem Taurine析。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客观缓解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受益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除腹痛腹泻外,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TNM分期、分化程度、转移病灶的数量及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是同期手术结合术后mFOLFOX6辅助化疗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Z-VAD-FMK溶解度为Ⅳ期、分化程度低、转移病灶的数量大于2个及术前CEA水平大于15μg/L是同期手术结合术后mFOLFOX6辅助化疗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论 mFOLFOX6辅助化疗能提高结肠癌肝转移同期手术患者的客观化疗率和临床受益率,缓解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年龄、TNM分期、分化程度、转移病灶的数量和术前CEA水平是同期手术结合术后mFOLFOX6辅助化疗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及累积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患者生化复发的贝叶斯预测模型的构建及临床价值

目的 基于贝叶斯网络构建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1年内生化复发预测模型,并探讨其临床预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3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腹腔镜下或机器人辅助下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的209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的危险因素应用bayesiaLab软件构建生化复发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寻找更多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预测效果的优劣。结果209例患者中共43例患者术后1年内出现生化复发,生化复发的发生比例为20.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辅助治疗、临床及病理分期、切缘性质、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包膜侵犯、精囊侵犯、淋巴血管及周围神经侵犯、根治病理Gleason评分、PI-RADS评分及手术方式是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1年内生化复发的危险因素(χ~2=2.026~26.306,P<0.05),基于上述10个因素建立贝叶斯模型。ROC曲线显示,模型预测患者生化复发的AUC为81.43%,准确度为80.95%,灵敏度为88.37%,特异度为96.55%,阳性预测值为85.71%,阴性预测值此网站为80.00%。结论 基于贝叶斯网络成功构建了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1年内生化复发预测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生化复发的预测。

广州社区高血压控制满意患者颈动脉斑块转归分析

目的探讨广州社区高血压控制满意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转归。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在半年至1年内两次住院且均作颈动脉超声检测的广州社区患者326例, 其中男166例、女160例, 年龄(71.17±0.60)岁。分为非高血压(56例)、高血压控制满意(195例)和高血压控制不满意(75例)3组, 比较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转归(△Crouse评分);再将资料分为70岁以下和70岁及以上两个层次进一步分析3组间斑块的转归;最后, 将高血压患者再分为高血压两次控制满意(160例)、一次控制满意(35例)和两次控制均不满意(75例)3个亚组, 分析斑块的转归情况。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ANOVNSC 127716试剂A或Kruskal-Wallis法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高血压控制满意组和非高血压组间△Crou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血压控制不满意组与高血压控制满意组、非高血压组之间△Crouse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400(0.000, 1.900)分比0.000(-0.200, 0.700Hepatocyte apoptosis)分比0.000(-0.200, 0.200)分](均P0.05)。在70岁以下和70岁及以上患者中高血压控制满意患者与非高血压患者间△Crou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高血压亚组中, 高血压两次控制满意组与两次控制不满意组间△Crous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他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所有年龄的高血压患者, 更多血压控制满意后, 颈动脉斑块进展情况与非高血压患者无明显差别;但血压控制不满意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进展明显增快。

3D打印截骨导板与个性化假体在骨肿瘤保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在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中使用3D打印截骨导板与个性化假体进行保膝治疗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9月—2018年10月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与个性化假体进行保留关节面的肿瘤切除重建术治疗的12例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发病年龄7~59岁,中位年龄44.5岁。骨肉瘤11例,纤维肉瘤1例,均为EnnekingⅡB期。术后观察患者切口愈合、肿瘤复发、有无假体周围骨折及无菌性松动等情况,使用1993年美国骨肿瘤学会评分系统(MS确认细节TS-93)进行功能评分,并测定膝关节屈曲活动度。结果 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66个月,平均54.5个月。肿瘤至关节面距离为5.5~8.2 cm,平均6.94 cm。截骨长度为14~26 cm,平均22.08 cm。除2例患者出现切口组织浅表感染,未发生累及假体的深部感染,无患者因假体感染行翻修手术。随访期间2例发生局部复发,3例发生远处转移,患者总无病生存率为58.3%。2例患者因肺转移死亡,患者总生存率为83.3%。1例患者因局部复发截肢,1例假体断裂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随访期间未发生假体无菌性松动及假体周围骨折,总体假体生存率为83.3%。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获得了满意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达95°~125°,平均110°;2例患儿因疼痛无法配合早期康复治疗,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恢复不理想,分别为50°和75°。所有患者均获得了可接受的下肢功能,MSTS-93评分为26~30分,平均28分;患者均可不拄拐独立行走。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与个性化假体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PF-03084014体外可以保留关节面,患者可获得良好肢体功能,减少假体无blood‐based biomarkers菌性松动风险,中期疗效较好。

长链非编码RNA-ROR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重编程调节器(LncRNA-ROR)在骨Blebbistatin小鼠肉瘤组织中表达及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2月至2014年5月行手术切除的原发性骨肉瘤病人96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术分析骨肉瘤和正常骨组织中LncRNA-ROR表达水平,所有病人术后随访,随访时间范围7~60secondary infection个月,记录病人生存时间,获得病人5年生存率。使用Kaplan-MMK-2206浓度eier法开展生存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LncRNA-ROR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量为(2.31±0.20),高于正常骨组织的(1.03±0.11)(t=39.94,P<0.001);LncRNA-ROR在不同Enneking分期、KPS评分及是否发生远处转移间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低表达组病人中位生存时间51.00个月,生存时间(45.42±3.26)个月,5年生存率50.00%,均高于高表达组病人,分别为21.00个月、(27.31±2.04)个月和1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0,P<0.001);Enneking分期、远处转移和LncRNA-ROR表达是影响骨肉瘤病人5年生存率的独立风险因素(HR=2.15、2.83和2.09,P<0.05)。结论 LncRNA-ROR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量升高,且与不良预后有关,是病人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

左心声学造影联合2D-STI技术评估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研究

目的 应用MCE、LVO联合2D-STI定量评估HHD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及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HHD确诊患者40例,同期体检心脏结构及功能正常者30例。受试者均行LVO、2D-STI及MCE检查,分别获取心肌节段厚度(MST)、LVEDV、LVESV及LVEF值,GLS、GCS值及MCE参数A、βSCH772984半抑制浓度、T、A×β及AUC值。MCE参数分析时HHD组按心肌节段厚度12 mm为界分为Biotin-streptavidin system两组,分别记为A、B组,对照组记为C组,余参数分析分为HHD组及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测量指标差异。结果 MCE参数对比,A组与B、C组的A、β、T、A×β及AU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与C组比较,A、β、A×β及AU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MCE参数与MST具有相关性;HHD组与对照组的GLPD0325901S、LVEDV、LVESV及LVE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MCE、LVO联合2D-STI技术可定量评估HHD心肌微循环灌注及左室收缩功能。

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和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针对腹腔镜手combined bioremediation术治疗结肠癌和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具体分析,以此为参考依据。方法:回顾2018年2月~2020年6月在本院就医的96例结肠癌和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选择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选择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免疫功能指标、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局部复发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较短,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少,CD3~+、CD4~+、CD4~+/CRSL3纯度D8~+、总有效率明显较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运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和炎症性肠病疗效更好,患者的手术中出血量相对确认细节较少,术后肠功能恢复普遍较快,对免疫功能的不良影响也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