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SLeX和Maspin表达的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 探讨SLeX和Maspin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IDC)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80例BIDC手术切除标本及30例距癌灶3 cm的癌旁乳腺组织,应用EliVision~(TM) plus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SLeX和Maspin在癌组织及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SLeX和Maspin与病人年龄、TNM分期、分化等级、淋巴结宏转移、术后5年内复发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癌组织SLeX和MaspSB431542小鼠in阳性率分别为86.3%(69/80)和47.5%(38/80),癌旁乳腺组织分别为20.0%(6/30)和93.3%(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LeX和Masp更多in表达与年龄无关(均P>0.05)。在TNM(T3+T4)期、低分化、有淋巴结宏转移和5年内复发转移病人中SLeX高表达,Maspin低表达,呈负相关(r=-0.33)。结论 SLeX和Maspin与BIDC发生发展显著相关,SLeX表达上调或(和)Maspin表Medial prefrontal达下调均预示癌组织分化差、进展快、预后不良。

血清ESM-1、miR-498水平变化与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 研究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 (ESM-1)、微小RNA-498 (miR-498)水平变化与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宝鸡市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4例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出院后随访一年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57)和预后较差组(n=37)。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ESM-1、miR-498水平;同时分析患者不同临床特征与血清ESM-1、miR-498水平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ESM-1、miR-498对患者预后较差的预测价值。结果 治疗后,预后较差组患者血清ESM-1水平为(38.31±5.54) ng/m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的(32.75±5.42) ng/mL,miR-498水平为(2.17±0.53) ng/mL,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的(2.88±0.41)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Metal-mediated base pair5);TNM分期>Ⅱ期患者的血清ESM-1水平为(40.99±5.48Blebbistatin试剂) ng/mL,明显高于≤Ⅱ期患者的(31.96±5.47) ng/mL,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血清ESM-1水平为(39.84±5.42) ng/mL,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0.98±5.56)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Ⅱ期患者的血清miR-498水平为(2.46±0.47) ng/mL,明显低于≤Ⅱ期患者的(2.67±0.41) ng/mL,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血清miR-498水平为(2.38±0.48) ng/mL,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2.78±0.38)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ESM-1和miR-498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ESM-1对肺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灵敏Tamoxifen分子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明显优于miR-498,血清ESM-1与miR-498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明显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ESM-1、miR-498水平与肺腺癌患者预后紧密相关,两种指标联合检测对肺腺癌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的风险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的风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放射治疗的7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放疗后是否发生放射性肺炎分为放射性肺炎组(20例)与无放射性肺炎组(58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Plant biology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肺癌放疗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78例放疗患者中,发生放射性肺炎者20例,发生率为25.64%,其中,放射性肺炎2级患者16例(20.51%),3级患者4例(5.13%)。20例放射性肺炎病例的发生时间为放射治疗后2~6个月,中位时间为3.7个月。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有无其他肺疾病、全肺平均剂量(mean lung dose,MLD)、V5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AZD1152-HQPA采购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影响因素(OR=1.284~4DS-3201研究购买.536,P <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后放射性肺炎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有无其他肺疾病、MLD以及V5相关。

多学科诊疗模式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

目的 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42例的Ⅲ期NSCLC患者,其中MDT组24例,非MDT组18例,对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探讨Ⅲ期NSCLC患者是否在多学科诊疗模式下获益。结果 MDT组与非MDT组患者PFS分别(24.71±1.72)个月和(17.44±2.36)个月,OS分别为Neuroscience Equipment(28.75±1.60个月和(24.selleck Galunisertib00±1.4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的淋巴结(N)分期进行生存分析,N≥2时MDT组与非MDT组PFS分别为(25.00±2.39)个月和14.08±2.89个月,OS分别为(28.53±2.13)个月和(22.67±2.02)个月,两组患者的PFS和OS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N<2时MDT组与非MDT组的PFS分别为(24.00±1.36个月和24.17±2.52个月,OS分别为(29.29±2.03)个月和(26.67±1.20)个月,两组的PFS与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的肿瘤大小(T)分期进行生存分析,T≥2时MDT组与非MDT组PFS分别为(23.84±2.01个月和(19.46±2.90个月,OS分别为(27.58±1.88)个月(24.84±1.64)个月,两组患者的PFS和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MDT组与非MDT组PFS分别为(28.00±3.03)和(12.2±3.09)个月,OS分别为(33.20±1.96个月和(21.80±3.07)个月,两Captisol组PFS和OS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多学科诊疗模式较常规模式治疗能显著延长Ⅲ期NSCL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时间,尤其是N≥2的Ⅲ期NSCLC,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晚期肺癌病人癌性疼痛管理障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晚期肺癌病人癌性疼痛(CP)管理障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Biologie moléculaire—2021年7月就诊于医院的98例晚期肺癌病人临床资料,分析晚期肺癌病人CP管理障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selleckchem RP56976:晚期肺癌病人癌性疼痛控制障碍问卷(BQ)评分为(3.22±0.25)分;单因素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接受过疼痛管理相关培训、疾病不确定感高、慢性疼痛自我效能、应对方式与晚期肺癌病人CP管理障碍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4 000元、文化程度低、自费付费方式、未接受过疼痛管理相关培训、疾病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不确定感高、慢性疼痛自我效能低、消极应对方式是影响晚期肺癌病人CP管理障碍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晚期肺癌病人CP管理障碍处于较高水平,其与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接受过疼痛管理相关培训、疾病不确定感、慢性疼痛自我效能、应对方式有关。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及后处理技术在结肠癌分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及后处理技术在结肠癌分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85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SCT动态增强扫描及多模式图像后处理,对影像学特征予以观察,评估结肠癌分期情况,并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MFerrostatin-1体外SCT术前诊断结肠癌分期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85例患者中,病变位于升结肠31例,降结肠28例,盲肠16例,横结肠10例;病变形态主要包括溃疡型53例、肿块型22例、浸润型10例;SB203580生产商MSCT术前诊断≤T_2期、T_3期、T_4期、N_0期、N_1期、N_2期准确率分别为97.65%、86.73%、91.13%、89system medicine.41%、75.00%、79.45%,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性高(Kappa=0.619、0.714)。结论:MSCT动态增强及后处理技术可帮助结肠癌术前病理分期,准确率高,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应用胶质母细胞瘤类器官探究放化疗及缺氧诱导因子2α抑制剂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构建胶质母细胞瘤(GBM)类器官模型, 使用该模型探讨放化疗、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抑制剂对GBM的抑制作用。方法脑胶质瘤及非脑胶质瘤患者的脑Laboratory Centrifuges组织标本均来源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肿瘤细胞来源于GBM患者的脑组织标本和U-251细胞株。构建GBM类器官、GBM神经球体模型。细胞培养30 d, 观察GBM类器官及GBM神经球体细胞的生长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脑胶质瘤标本及非胶质瘤脑组织标本、贴壁培养的GBM细胞、GBM类器官中HIF-2α的表达。细胞培养第30天, 将GBM类器官分为未放疗组和放疗组, 每组又分为二甲基亚砜(DMSO)组、替莫唑胺(TMZ)组及HIF-2α抑制剂组;放疗组给予6 Gy的X射线照射, 继续培养30 d, 观察各组细胞的传代率和HIF-2α的表达。结果细胞培养30 d, GBM类器官的直径约为2 mm, 外缘细胞密集, 中央排列松散;而GBM神经球体直径约为200 μm, 中心与边缘细胞分布均匀。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 GBM类器官外缘的SOX2、CD133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此网站R)PF-07321332表达水平均高于其中心部位。GBM神经球体SOX2表达阳性, 整个球体表达无分布差异;CD133和EGFR的表达均为阴性。非肿瘤脑组织不表达HIF-2α;高级别胶质瘤HIF-2α的表达强于低级别胶质瘤。GBM类器官中HIF-2α的表达主要分布在坏死细胞附近;贴壁培养的GBM细胞中, HIF-2α的表达分布较均匀。放疗组及未放疗组中, HIF-2α抑制剂组、TMZ组的细胞传代效率均比DMSO组降低(均P0.05);与未放疗组中的DMSO组、TMZ组比较, 放疗组中的DMSO组、TMZ组的细胞传代效率均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而HIF-2α抑制剂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未放疗组和放疗组中, 除HIF-2α抑制剂组HIF-2α的表达降低外, DMSO组、TMZ组HIF-2α的表达均未降低。结论与GBM神经球体模型比较, GBM类器官肿瘤异质性更接近于肿瘤组织;HIF-2α与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有关;放化疗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不是通过抑制HIF-2α起作用的。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中不同靶区勾画模式对疗效及毒性反应影响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D-SCLC)同步放化疗中原发灶大体靶区(GTVLY294002_(primary))扩大与不扩大临床靶social medicine区(CTV) 2种靶区勾画模式对疗效及毒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中日友好医院放射肿瘤科收治的89例接受同步放化疗的LD-SCLC病例资料,其中,45例接受了GTV_(primary)外扩的治疗方案(A组),44例接受了GTV_(primary)不外扩的治疗方案(B组)。比较分析2组治疗的有效率、毒性反应发生率及远期生存等指标。结果 8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MC3 MW间21.3个月(3.2~60.8个月)。A组与B组患者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79.1%和76.7%(P=0.795),总体局部进展率为37.2%,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3.2和12.1个月(P=0.648),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1.5和20.3个月(P=0.667),包括一线治疗进展模式在内,2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3度及以上放射性肺炎A组为16.3%,B组为4.5%,A组有增高的趋势(P=0.078)。结论 同步放化疗过程中,原发灶肿瘤靶区GTV_(primary)不外扩CTV并不影响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且能降低放化疗过程中的3度及以上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概率。

1990—2019年中国皮肤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状况及发病趋势预测

[目的]描述分析1990—2019年我国皮肤恶性肿瘤发病、死亡和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并对未来的发病率进行预测。[方法]利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分析1990—2019年我国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和疾病负担变化情况及其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s,AAPC)。同时,采用集成嵌套拉普拉斯近似(integrated nested Laplace approximation,INLA)的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分析(Bayesian age-period-cohort analysis,BAPC)方法对2020—2030年中国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病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2019年中国皮肤恶性Drug Screening黑色素瘤的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Adavosertib细胞培养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率分别为0.92(0.58~1.17)/10万、0.28(0.18~0.36)/10万和7.96(5.06~9.10)/10万,1990—2019年相应的AAPC分别为3.35(3.03~5.48)%、-0.45(-0.56~-0.33)%和-0.56(-0.69~-0.43)%;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分别14.32(12.36~16.31)/10万、0.88(0.71~1.01)/10万和16.76(14.18~19.38)/10万,1990—2019年相应的AAPC分别为3.87(3.39~4.35)%、1.48(1.17~1.79)%和1.0selleckchem Bemcentinib9(0.81~1.37)%。中国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较高的标化DALY率出现在85~89岁和90~94岁年龄组人群中,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则在95岁以上年龄组。相较于全球和印度、日本、韩国,我国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相关指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形势不容乐观,预计未来中国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仍将继续上升。[结论]近30年来,中国皮肤恶性肿瘤的标化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疾病负担改善缓慢。未来应当综合运用三级预防,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以减少疾病负担。

基于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对仑伐替尼不良反应的信号挖掘

目的挖掘仑伐替尼相关药品不良反应(ADR)风险信号,为其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PRR)法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15年第1季度至2019年第4季度收到的仑伐替尼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R进行挖掘。检测阈值为报告数大于10,ROR与PRR值均>2,且95%置信区间(CI)下限均大于1的ADR。结果设定时段内FAERS共收到以仑伐替尼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获悉更多DR报告7922例,风险信号191个,涉及18个系统器官分类(SOC)。说明书未提及的风险信号有52个,主要有胃肠道系统8个,肝胆疾病7个,良性、恶性和未指明的肿瘤(包括囊肿和息肉)6个,实验室检查异常6个,感染5个。Alisertib抑制剂仑伐替尼ADR信号immune escape强度前50位中,共有12个不良信号未在说明书中提及,其中分布在良性、恶性和未指明的肿瘤中有4个,肝胆疾病中有3个。结论仑伐替尼可疑ADR信号的挖掘,可以为国内肝癌、肾癌等抗肿瘤安全用药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