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ZD1839 MW观察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儿童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r/r B-ALL患儿行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资料,分别以复发、死亡为终点事件,评估CAR-T细胞治疗r/r 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共32例r/r B-ALL患儿接受CAR-T细胞治疗,中位年龄7.5(2-17.5)岁。32例患儿共回输CAR-T细胞40次,回输中位CAR-T细胞总selleckchem量0.9×107/kg(患儿体重)。结果显示,2例患儿在评估前死亡,其余30例患儿3、6、9个月RFS分别为(96.3±3.6)%、(81.4±8.6)%和(65.3±12.5)%;3、6、9个月OS均为100%,12个月OS(94.7±5.1)%,24个月OS(76±12.8)%。回输前骨髓肿瘤负荷≥36%、CAR-T细胞回输2周内铁蛋白峰值≥2 500 ng/ml与复发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CAR-T治疗相关脑病综合征(CRES),26例在CAR-T细胞回输1周内出现CRS反应,12例出现CRES反应。18例给予托珠单抗静滴,其中12例联合糖皮质激素,CRS反应及CRES反应经治Bone quality and biomechanics疗后大多1周内缓解。激素使用剂量与患儿持续缓解时间相关,甲泼尼龙累积剂量≥8 mg/kg预后不佳。结论:CAR-T细胞治疗儿童r/r B-ALL有效且安全,CRS及CRES反应经治疗后均可缓解;回输前骨髓肿瘤负荷≥36%、回输后甲泼尼龙累积剂量≥8 mg/kg预后不佳;回输后两周内铁蛋白峰值≥2 500 ng/ml与疾病复发相关,且为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Author: admin
结肠癌根治术中洛铂腹腔灌洗化疗预防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结肠癌根治术中洛铂腹腔灌洗化疗预防术后复发的临adjunctive medication usage床效果。方法:根据不同化疗方案将96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术后常规化疗,但观察组在术中采用洛铂进行腹腔灌洗化疗;分析预防术后复发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1 d引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PS-341浓度1 d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有所升高,化疗1周后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GDC-0973使用方法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肝肾功能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化疗1周后观察组WBC、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黏连性肠梗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及两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两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根治术中应用洛铂行腹腔灌洗化疗可显著降低术后复发率,提升生存质量,无肝肾毒性,骨髓抑制可耐受,对症处理后缓解。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98例肺腺癌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PC组(46例,培美曲塞二钠与顺铂联合化疗)和联合组(52例,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培美曲塞二钠+顺铂化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同时对比两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CP-690550分子式)、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Gefitinib抑制剂患者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均高于P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EA、CA125、CA19-9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患者CEA、CA125、CA19-9水平均低于P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蛋白尿、高血压发生率均高于PC组,头晕发生率低于P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均升高,且联合组患者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均高于P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培美曲塞二钠+顺铂化疗治疗晚期肺腺癌患者有较Triterpenoids biosynthesis好的近期疗效,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血清中CEA、CA125、CA19-9水平,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适时供给模式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肺部感染与呼吸衰竭干预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专项护理适时供给模式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肺部感染与呼吸衰竭预防中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老年病例116例为研究样本,收治于奇偶数病室者各58例,分别设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护理常规施护,试验组在此基础之上加用专项护理适时供给模式干预,比较2组干预后各观察指标。结果 试验组干预后肺部感染率与呼吸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四次项评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获悉更多0.05)。结论 采用专项护理适时供给模式对老年非小细胞MAPK抑制剂肺癌者施加干预,可显著降低该类观察样本的术后肺部感染与呼吸衰竭发生率,提升其术后medicated serum生活质量,深受患方高度认可。
血管生成素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PT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对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收集40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NSCLC细胞系(A549、HCC827、H460和H1299)和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行研究检测。转染ANGPT1真核表达质粒至A549细胞(pc-ANGPT1组), 设定空载表达质粒转染空载组(pcDNA组)和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ANGPT1基因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表达。细胞计数(CCK-8)检测细胞吸光度,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 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NK检验)。结果 NSCLC患者肿瘤组织ANGPT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mRNA表达为0.17±0.04比1.03±0.05, 蛋白表达为0.27±0.06比0.83±0.0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45、19.381, P0.05)。A549、HCC827、H460和H1299细胞ANGPT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低于BEAS-2B寻找更多细胞(mRNA表达为0.11±0.03、0.32±0.06、0.28±0.03、0.37±0.06比1.05±0.08, 蛋白表达为0.23±0.02、0.29±0.05、0.27±0.04、0.35±0.05比0.79±0.0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47、13.516, P0.05)。pc-ANGPT1组A549细胞ANGPT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pcDNA和Control组[ANGPT1基因mRNA为4.24±0.13比1.01±0.05、1.02±0.04, ANGPT1基因蛋白为1.14±0.08比0.25±0.04、0.24±0.04, 细胞凋亡率为(19.27±3.65)%比(3.89±0.78)%、(3.82±0.81)%], 48、72、96 h细胞吸光度、细胞迁移数及侵袭数显著低于pcDNA和Control组[48 h吸光度值为0.36±vector-borne infections0.05比0.49±0.07、0.52±0.06, 72 h吸光度值为0.47±0.07比0.73±0.08、0.79±0.07, 96 h吸光度值为0.61±0.08比0.97±0.11、1.03±0.09, 细胞迁移数为(60.34±9.42)个比(122.73±12.59)、(121.25±14.16)个, 细胞侵袭数为(29.84±5.37)个比(75.31±8.65)、(78.29±8.90)个],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166、21.542、29.942、8.929、11.375、13.983、31.135、24.567, P0.05)。结论 ANGPT1基因Baf-A1溶解度在NSCLC中呈低表达, 可促进NSCLC细胞凋亡并抑制增殖、迁移及侵袭。
乳腺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高尔基蛋白73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究乳腺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高尔基蛋白73(GP73)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医院进行诊治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35例, 术后进行规范的放射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测定患者放疗前后血清中GP73的含量, 比较不同分子表型、不同肿瘤分期、不同病理类型患者放疗前后GP73表达水平的差异, 同时分析放疗前后血清GP73表达变化与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患者放疗前GP73表达为(117.69±33.57)mg/L, 放疗后为(101.88±30.92)mg/L, 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 P0.001)。根据分STING抑制剂子表型不同进行分层发现, 管腔ADNA Damage/DNA Repair抑制剂型、管腔B型、HER2过表达型、三阴性型Reaction intermediates患者放疗后血清GP73表达均较放疗前出现降低, 但仅HER2过表达型患者放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肿瘤分期不同进行分层发现, 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放疗后血清GP73表达均较放疗前出现降低, 但仅Ⅱ期、Ⅲ期、Ⅳ期患者放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病理类型不同进行分层发现, 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放疗前、后的血清GP73表达均显著低于浸润性小叶癌患者(P0.05)。此外, 下降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上升组, 而局部复发率、发生远处转移率则显著低于上升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放疗后的血清GP73表达水平较放疗前显著偏高, 且其与分子表型、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存在一定关系, 同时放疗后血清GP73表达上升可能会不利于患者临床结局转归。
肺癌血瘀证与CT定量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肺癌血瘀证与 CT 定量指标 之间 的 相关 性 。 方法 :回 顾 性 分析 经 CT 扫描且 病理 学 证 实 的 92 例 肺 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血瘀组(42 例)和非血瘀组(50 例)。 运用计算机辅助诊断软件对原发肺结节进行勾勒、分割,并记录肿瘤容积、表面积,以及视区血管总数、血管体积、全肺容积、右肺容积、左肺容积、支气管数量、低衰减区体积百分比,计算肿瘤容积与全肺容积之比、肿瘤表面积与容积之比,比较分析 2 组临床资料及 CT 定量指标。 结果:肺癌血瘀证的发生与组织学类型有关,肺腺癌更易发生血瘀。 血瘀组肿瘤内视区血管总数[(20.69±16.00)支]大于非血瘀组[(13.61±9.89)支],肿瘤容积[(23.16±23.03)mL]、肿瘤表面积[(60.82±45.52)cm~2]、低 衰 减 区 体 积百 分 比 (9.54±12.11)、肿 瘤 容 积 与 全 肺 容 积 之 比[(5.05±4.14)×10~(-3)]均 小 于 非 血 瘀 组 [(38.86±39.33)mL、(93.17±66.06)cm~2、11.03±9.92、(9.45±9.29)×10~(-3)],差异 均 具 有 统计学意义(均 P<0.05)。 2 组血管体Ceralasertib MW积、全肺容积、左右肺容积、支气管数量、肿瘤表面积与肿瘤容积之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结论:计算机辅助诊断 CT 定量分析可为肺癌血瘀证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可视化、定量化的Sediment remediation evaluation影像技术手段,有利于提高辨证分PI3K抑制剂型的准确性。
基于全卷积网络的乳腺肿瘤动态增强磁共振图像分割
准确可靠的乳腺肿瘤分割是乳腺癌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的关键.针对现有的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的乳腺肿瘤分割方法易遗漏小目标肿瘤等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卷积网络的可靠高效的乳腺肿瘤DCE-MRI图像分割方法.首先,对乳腺DCE-MRI数据进行预处理后,截取128*128大小的图像块,并以肿瘤区域像素数为依据将数据分为两个子数据集;其次,利用数据集训练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emricasan-idn-6556-pf-03491390.htmlCBP5-Net得到分类模型;然后microbiota dysbiosis,利用两个子数据集分selleckchem BMS-354825别训练RAU-Net得到两个分割模型;最后,将测试集数据送到网络输入端,并对网络输出结果进行后处理,得到最终的乳腺肿瘤分割结果.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得到的Dice系数、敏感性、特异性和交并比(IoU)分别达到了0.9388、0.952 3、0.998 5和0.876 8,说明利用本文方法能够有效、精确地分割乳腺肿瘤DCE-MRI图像.
卡瑞利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卡瑞利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1日至2021年5月1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晚期非鳞NSCLC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化疗组、卡瑞利珠+化疗组、卡瑞利珠+化疗+贝伐珠组,每组各40例。评估三组近期疗效包括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远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卡瑞利珠+化疗组、卡瑞利珠+化疗+贝伐珠组的ORR分别为60.0%、70.0%,均高于化疗组的35.0%(P <0.05);三组D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GX818小鼠卡瑞利珠联合方案较化疗组PFS显著延长(P=0.000),生存获益更显著。卡瑞利PF-02341066珠联合方案显著降低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虽增加免疫相关反应(irAEs),但症状较轻且可控。结论 卡瑞利珠联合方案较化疗可有效提高晚期非鳞Catalyst mediated synthesisNSCLC临床疗效,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可控,安全性有保证。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为制定护理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12月在医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胃肠道恢复时间≤7 d者纳入正常组(n=30),胃肠道恢复时间>7 d者纳入较差组(n=30)。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Plant genetic engineeringROC)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手术时间、疲劳量表(FS-14)评分、胃肠道疾病既往史及腹腔积液史为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FS-14评分及手术时间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3172.70 ml、术中补液量>4939.77 ml、FS-14评分>9分、手术时间>PLX3397纯度3.16 h、有腹腔积液史及有胃肠道疾病既往史为影响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阻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因素众多,针对术中出血量>3172.70 ml、术中补液量>4939.77 ml、FS-14评分>9分、手术时间>3.16 h以及Galunisertib有腹腔积液史和胃肠道疾病既往史的患者,积极开展护理干预,对促进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快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