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高尔基蛋白73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究乳腺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高尔基蛋白73(GP73)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医院进行诊治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35例, 术后进行规范的放射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测定患者放疗前后血清中GP73的含量, 比较不同分子表型、不同肿瘤分期、不同病理类型患者放疗前后GP73表达水平的差异, 同时分析放疗前后血清GP73表达变化与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患者放疗前GP73表达为(117.69±33.57)mg/L, 放疗后为(101.88±30.92)mg/L, 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 P0.001)。根据分STING抑制剂子表型不同进行分层发现, 管腔ADNA Damage/DNA Repair抑制剂型、管腔B型、HER2过表达型、三阴性型Reaction intermediates患者放疗后血清GP73表达均较放疗前出现降低, 但仅HER2过表达型患者放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肿瘤分期不同进行分层发现, 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放疗后血清GP73表达均较放疗前出现降低, 但仅Ⅱ期、Ⅲ期、Ⅳ期患者放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病理类型不同进行分层发现, 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放疗前、后的血清GP73表达均显著低于浸润性小叶癌患者(P0.05)。此外, 下降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上升组, 而局部复发率、发生远处转移率则显著低于上升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放疗后的血清GP73表达水平较放疗前显著偏高, 且其与分子表型、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存在一定关系, 同时放疗后血清GP73表达上升可能会不利于患者临床结局转归。

肺癌血瘀证与CT定量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肺癌血瘀证与 CT 定量指标 之间 的 相关 性 。 方法 :回 顾 性 分析 经 CT 扫描且 病理 学 证 实 的 92 例 肺 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血瘀组(42 例)和非血瘀组(50 例)。 运用计算机辅助诊断软件对原发肺结节进行勾勒、分割,并记录肿瘤容积、表面积,以及视区血管总数、血管体积、全肺容积、右肺容积、左肺容积、支气管数量、低衰减区体积百分比,计算肿瘤容积与全肺容积之比、肿瘤表面积与容积之比,比较分析 2 组临床资料及 CT 定量指标。 结果:肺癌血瘀证的发生与组织学类型有关,肺腺癌更易发生血瘀。 血瘀组肿瘤内视区血管总数[(20.69±16.00)支]大于非血瘀组[(13.61±9.89)支],肿瘤容积[(23.16±23.03)mL]、肿瘤表面积[(60.82±45.52)cm~2]、低 衰 减 区 体 积百 分 比 (9.54±12.11)、肿 瘤 容 积 与 全 肺 容 积 之 比[(5.05±4.14)×10~(-3)]均 小 于 非 血 瘀 组 [(38.86±39.33)mL、(93.17±66.06)cm~2、11.03±9.92、(9.45±9.29)×10~(-3)],差异 均 具 有 统计学意义(均 P<0.05)。 2 组血管体Ceralasertib MW积、全肺容积、左右肺容积、支气管数量、肿瘤表面积与肿瘤容积之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结论:计算机辅助诊断 CT 定量分析可为肺癌血瘀证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可视化、定量化的Sediment remediation evaluation影像技术手段,有利于提高辨证分PI3K抑制剂型的准确性。

基于全卷积网络的乳腺肿瘤动态增强磁共振图像分割

准确可靠的乳腺肿瘤分割是乳腺癌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的关键.针对现有的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的乳腺肿瘤分割方法易遗漏小目标肿瘤等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卷积网络的可靠高效的乳腺肿瘤DCE-MRI图像分割方法.首先,对乳腺DCE-MRI数据进行预处理后,截取128*128大小的图像块,并以肿瘤区域像素数为依据将数据分为两个子数据集;其次,利用数据集训练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emricasan-idn-6556-pf-03491390.htmlCBP5-Net得到分类模型;然后microbiota dysbiosis,利用两个子数据集分selleckchem BMS-354825别训练RAU-Net得到两个分割模型;最后,将测试集数据送到网络输入端,并对网络输出结果进行后处理,得到最终的乳腺肿瘤分割结果.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得到的Dice系数、敏感性、特异性和交并比(IoU)分别达到了0.9388、0.952 3、0.998 5和0.876 8,说明利用本文方法能够有效、精确地分割乳腺肿瘤DCE-MRI图像.

卡瑞利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卡瑞利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1日至2021年5月1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晚期非鳞NSCLC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化疗组、卡瑞利珠+化疗组、卡瑞利珠+化疗+贝伐珠组,每组各40例。评估三组近期疗效包括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远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卡瑞利珠+化疗组、卡瑞利珠+化疗+贝伐珠组的ORR分别为60.0%、70.0%,均高于化疗组的35.0%(P <0.05);三组D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GX818小鼠卡瑞利珠联合方案较化疗组PFS显著延长(P=0.000),生存获益更显著。卡瑞利PF-02341066珠联合方案显著降低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虽增加免疫相关反应(irAEs),但症状较轻且可控。结论 卡瑞利珠联合方案较化疗可有效提高晚期非鳞Catalyst mediated synthesisNSCLC临床疗效,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可控,安全性有保证。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为制定护理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12月在医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胃肠道恢复时间≤7 d者纳入正常组(n=30),胃肠道恢复时间>7 d者纳入较差组(n=30)。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Plant genetic engineeringROC)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手术时间、疲劳量表(FS-14)评分、胃肠道疾病既往史及腹腔积液史为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FS-14评分及手术时间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3172.70 ml、术中补液量>4939.77 ml、FS-14评分>9分、手术时间>PLX3397纯度3.16 h、有腹腔积液史及有胃肠道疾病既往史为影响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阻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因素众多,针对术中出血量>3172.70 ml、术中补液量>4939.77 ml、FS-14评分>9分、手术时间>3.16 h以及Galunisertib有腹腔积液史和胃肠道疾病既往史的患者,积极开展护理干预,对促进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快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活血潜阳祛痰方改善肥胖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及对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及心肌线粒体功能的影Familial Mediterraean Fever响。方法 5周龄雄性SHR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SHR组,12只)、高脂饲料组108只,后者制备肥胖高血压大鼠模型,周龄/性别相匹配的WKY大鼠喂养普通饲料(WKY组,12只)用作对照。10周后,造模成功的肥胖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缬沙坦)组和中药(活血潜阳祛痰方)组。用药干预10周后行心超检测,测定心肌组织肥大基因BNP表达水平、线粒体氧化应激指标、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亚基蛋白表达水平和SIRT1/PGC-1α通路信号分子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大鼠LVIDs明显增加(P<0.01),LVPWs、IVSs明显降低(P<0.01);西药组和中药组CeralasertibBNP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西药组和中药组MDA的含量明显下降(P<0.05),中药组GSH-Px活性明显增加(P<0.05);西药组和中药组NDUFA13、SDH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中药组心肌组织SIRT1、PGC-1α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或P<0.01),西药组和中药组NRF1、TFAM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结论 活血潜获悉更多阳祛痰方具有改善肥胖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保护心肌线粒体功能的作用。

不同驱动基因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驱动基因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至2021年5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驱动基因(EGFR、KRAS、ALK等)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资料, 分析不同驱动基因突变状态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模式、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患者, 男70例, 女50例, 年龄[M(Q1, Q3)]为57(50, 65)岁。其中KRAS突变患者52例、EGFR突变患者42例、ERBB2突变患者16例、MET突变或扩增患者5例、ROS-1融合患者5例、BRAF突变患者2例、ALK及RET突变患者各1例。120例患者的PFS[M(95%CI)]为6.4(5.1~7.8)个月, OSLapatinib IC50为31.2(22.0~40.3)个月。KRAS突变肺癌患者接受免Tofacitinib IC50疫治疗的生存获益最大, PFS为9.7(4.8~14.6)个月, OS为31.2(19.4~50.6)个月, 且免疫治疗多为一线(34.6%, 18/52)、二线(38.5%, 20/52)治疗。EGFR突变患者PFS、OS分别为3.9(1.8~6.1)个月、18.0(12.1~23.8)个月, 一般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耐药后接受免疫治疗, 二、三、四线及以上治疗线数患者比例分别为38.1%(16/42)、11.9%(5/42)、47.6%(20/42)。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水平(以表达水平≥50%为参照, 阴性:HR=3.710, 95%CI:1.372~10.031, P=0.010;表达水平1%~49%:HR=2.738, 95%CI:Photocatalytic water disinfection0.841~8.912, P=0.094)、年龄(每增加1岁, HR=0.957, 95%CI:0.933~0.982, P=0.001)、不同驱动基因突变(以KRAS突变为参照, EGFR突变:HR=2.676, 95%CI:1.317~5.436, P=0.006;ERBB2突变:HR=3.411, 95%CI:1.493~7.792, P=0.004;其他突变:HR=0.727, 95%CI:0.322~1.643, P=0.444)为PFS的影响因素。PD-L1表达水平(以表达水平≥50%为参照, 阴性:HR=2.305, 95%CI:0.748~7.103, P=0.146;表达水平1%~49%:HR=1.286, 95%CI:0.337~4.913, P=0.713)、免疫治疗线数(以≥三线为参照, 一线:HR=0.322, 95%CI:0.114~0.914, P=0.033;二线:HR=0.375, 95%CI:0.178~0.789, P=0.010)为OS的影响因素。结论 KRAS突变肺癌患者多在前线接受免疫治疗, 生存获益最多, EGFR突变肺癌患者多在后线接受免疫治疗, 患者能获得较好的生存获益。PD-L1表达水平、年龄、不同驱动基因突变为PFS的影响因素, PD-L1表达水平、免疫治疗线数为OS的影响因素。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FGFR3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选取86例可手术NSCLC组织和15例NSCLC癌旁组织,制作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测FGFR3的表达,分析FGFR3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检测NSCLC中FGFR3表达和OS之间的关系及预后意义。结果(1)FGFR3阳性率为30.2%(26/86)。(2)FGFR3阳性表达与吸烟状况、组织学类型、T分期、EGFR突变有显著相关性(P <0.05),与年龄、N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 0.05)。(3)FGFR3高表达相对于Adezmapimod化学结构FGFR3低表达的患者,其OS显著提高(Log-rank=5.772,P=0.016),无病生存期DFS显著延长(Loselleckchemg-rank=4.239,P=0.040)。(4)单因素分析发现FGFR3与OS预后好相关,可能是OS的独立预后因子[HR (95%CI):0.29Cloning and Expression4 (0.102~0.850),P=0.024]。结论 FGFR3在NSCLC中的高表达是NSCLC的一个良好预后因素,可以帮助临床上进一步完善危险度分层以指导治疗。

原发性肝癌患者合并压疮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探究原发性肝癌患者合并压疮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9年12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压疮感染分为压疮感染组和非压疮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压疮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发生压疮感染患者50例(压疮感染组),发生率为39.07%;78例患者未发生压疮感染(非压疮感染组),发生率为60.93%。Image guided biopsy单因素分析显示,压疮感染组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糖尿病、机械通气、ICU住院天数≥14 d、KPS评分≤30分、Barden评分≤16分、血清白蛋白≤30 g/L、血红蛋白≤80 g/L、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10 pg/ml占比显著高于非压疮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年龄≥60Alpelisib岁、BMI≥25 kg/m~2、糖尿病、机械通气、ICU住院天数≥14 d、KPS评分≤30分、Barden评分≤16分、血清白蛋白≤30 g/L、血红蛋白≤80 g/L、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10 pg/ml是原发性肝癌患者压疮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压疮感染的危险因素不仅与年龄、BMI、糖尿病、机械通气、ICU住院天数、KPS评分、BMC3化学结构arden评分有关,还与血清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有关,临床应尽早识别这些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肺部靶区占比对非小细胞肺癌计划中肺剂量体积的影响

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通过降低靶区均匀性从而获得更好的肺剂量学参数策略中肿瘤体积大小的影响,为制定容积调强(VMAT)计划时限定肺剂量参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NSCLC病例VMAT计划共32例,计划靶区PTV1、PTV2处方剂量分别为50.83和44.20 Gy。将原计划设定为A组;取消原计划靶区高剂量罚分来放松PTV均匀性要求,其他条件不变,进行优化获得B组。A、B组进行剂量归一处理后,定量分析肺组织接受高于5和20 Gy剂量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5和V20)、肺体积与靶区的体积比(LTR)、肺体积与肺内靶区的体积比(LOTR)以及靶区的均匀性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等参数,并采用散点图来分析肺V5、V20随肿瘤体积大小的变化所呈现的变化规律。结果:B组计划肺部V5、V20相较A组计划分别平均降低1.02%、1.34%(P值分别为0Ceralasertib分子量.020和0.001)。当肺体积与靶区PTV1、PTV2的体积比值LTR1和LTR2高于11和6时,B组肺V5、V20较原始计划呈一致性下降。肺体积与肺内靶区的比值LTOR1大于30,LTOR2大于19时,B计划genetic exchange则能收到较好的肺部剂量改善。结论:LTR及LTOR是评估通过降低靶区均匀性改善降点击此处低肺部V5、V20剂量是否适用的两个重要指标,当LTR和LTOR高于临界值,则能有效地降低肺部的V5、V20,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