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中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LTBI者正念水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的:调查农村地区中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的现况,探索T2DM合并L寻找更多TBI者正念水平对抑郁的影响及焦虑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11月2—12日,选取河南省中牟县农村地区的469例中老年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LTBI检测。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五条目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患者健康问卷。采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IGRA)进行LTBI检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正念水平对抑郁的影响及焦虑的中介效应。结果:469例研究对象中IGRA阳性者共74例,占15.78%。74例T2DM合并LTBI者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得分为5.00 (5.00,10.00),其中,女性的患者健康问卷得分[0.00(0.00,2.00)]和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得分[0.50(0.00,3.00)]高selleckchem于男性[分别为0.00(0.00,0.00)和0.00(0.00,0.75)];家庭年收入≤20 000元者患者健康问卷得分[0.00(0.00,2.25)]高于家庭年收入>20 000元者[0.00(0.00,0.00)];近12个月未饮酒者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得分[0.00(0.00,3.00)]高于近12个月饮酒者[0.00(0.00,0.00)];无高血压者患者健康问卷得分[1.00(0.00,4.00)]高于有高血压者[0.00(0.00,0.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789、2.509、2.572、2.133、2.018,P值均<0.10)。6例T2DM合并LTBI者中存在焦虑症状(8.10%,6/74),4例存在抑郁症状(5.40%,4/74),3例同时存在焦虑症状和抑郁症Dynamic medical graph状(4.1%,3/74)。以正念为自变量,抑郁为因变量,焦虑为中介变量,性别、年收入、近12个月是否饮酒、是否高血压为协变量构建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模型中正念对焦虑的影响[β=-0.394(95%CI=-0.778~-0.115),P=0.036)、焦虑对抑郁的影响[β=0.878(95%CI=0.446~0.979),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正念对抑郁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β=-0.346(95%CI=-0.628~-0.103),P=0.011]。结论:农村地区中老年糖尿病群LTBI和焦虑、抑郁情况应引起重视,建议开展结核病预防性干预及心理正念干预等措施。

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清晨尿钠水平与血压达标状态的研究

目的 分析清晨尿钠水平与经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及动态血压达标状态的关系。方法 在全国不同省份的8家医院中,从2015年10月至2018年6月顺序入选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43例,经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8周,检测患者入选时的基线清晨尿钠水平,按照清晨尿钠水平三分位数将患者均分为低尿钠组、中尿钠组及高尿钠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清晨尿钠水平与治疗8周后患者的诊室血压及动态血压的达标情况的关系。结果 共143例患者入选本研究,男性85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53.90±12.30)岁。清晨尿钠平均水平为184 (120.00Ferrostatin-1核磁~392.00) mmol·L~(-1)。高尿钠组患者基线诊室收缩压/舒张压,基线24 h平均、日间平均、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患者(均P<0.05)。经过8周降压治疗后,高尿钠组患者的诊室收缩压/舒张压,24 h平均、日间平均、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较基线下降率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患者;24 h平均血压、日间平均血压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患者(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清晨尿钠水平每升高10 mmol·L~(-1),诊室血压达标率增加12%,24 h平均血压、日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达获悉更多标率分别增加14%、12%和5%(均P<0.05)。三分位数分组分析显示,与低尿钠组相比,中、高尿钠组诊室血压达标率增加3.53倍(OR:4.53,95%CI:1.04~19.75);中、高尿钠组24 h平均血压达标率增加4.56倍(OR:5.56,95%CI:2.06~15.01);中、高尿钠组日间平均血压达标率增加3.89倍(OR 4.89,95%CI:1.87~12.77);中、高尿钠组夜间平均血压达标率分别1.85倍(OR:2.85,95%CI:0.80~10.20)(P<0AM symbioses.05)。结论 清晨尿钠水平与经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诊室血压及动态血压达标率独立正相关,检测清晨尿钠水平有助于更好地评估硝苯地平控释片的治疗效果。

基于整合药理学及体外实验探索生血补髓汤治疗股骨头坏死作用机制

目的 依托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及细胞实验,探讨生血补髓汤主要活性成分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干预股骨头坏死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UP获悉更多LC-Q-TOF-MS分析生BLZ945 IC50血补髓汤中的多种成分,将鉴定出的化学成分用TCMIP进行药物靶点预测,同时获取股骨头坏死的疾病靶点,进行“疾病-方剂”关联分析,获得关键治疗靶点,进行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GO生物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RANKL诱导细胞破骨分化,并用生血补髓汤单体复方进行干预。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生血补髓汤单体复方培养RAW264.7细胞活力,选择最大无毒浓度单体复方进行干预。采用TRAP染色法鉴定细胞破骨分化情况,DCFH-DA荧光探针分析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RT-qPCR检测细胞IL-1β、IL6、PTGS2和TNF-α基因表达。结果 鉴定出生血补髓汤46个活性成分,包括阿魏酸、绿原酸、芍药苷、梓醇、槲皮素、山柰酚等;预测到药物潜在靶点732个,股骨头坏死潜在靶点1 386个,治疗靶点48个。GO富集分析生物过程主要涉及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实验结果表明,生血补髓汤单体复方可显著减少RANKL诱导RAW264.7细胞破骨分化中成熟破骨细胞数量、细胞浆内ROS含量,下调IL-6、PTGS2、TNF-α、RELepigenetic effectsA m RNA表达。结论 生血补髓汤有效成分可以通过抑制ROS和炎症因子调控破骨分化,从而抑制骨吸收、抑制炎症反应,进而治疗股骨头坏死。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givinostat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气道高阻力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givinostat对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小鼠气道炎症、气道重塑和气道高反应的干预作用。方法 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哮喘组、地塞米松干预组和givinosSB203580研究购买tat干预组,每组12只。测4组小鼠气道高反应性;计数4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和分类细胞数,以及IL-4、IL-5和IFNγ水平;取4组小鼠肺组织,观察病理改变JNJ-42756493半抑制浓度;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仅-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结果与哮喘组比,givinostat干预组小鼠气道反应性降低(2.96±1.01比6.50±0.79,P<0.05);BALF中炎性细胞总数[(33.04±5.62)x 10~4/ml比(98.04±9.27)×10~4/ml]和嗜酸性粒细胞数[(9.17±2.33)×10~4/ml比(37.64±6.98)×10~4/ml]减少(P<0.01),IL-4[(10.12±2.98)ng/ml比(16.88±2.78)ng/ml]和IL-5[(27.09±3.62)ng/ml比(37.86±7.34)ng/ml]水平下降(P<0.05),IFNγ/[(91.86±23.73)pg/ml比(60.49±11.88)pg/ml]水平升高(P>0.05);肺组织气道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减轻,炎症评分[(1.60±0.69)分比(3.40±0.68)分]及炎性细胞数[(111.65±31.41)个比(601.25±186.85)个]降低(P<0.01);杯状细胞化生减少[(26.36±2.Ocular microbiome33)%比(57.21±11.56)%,P<0.01],胶原沉积面积减少[(52.77±7.58)λm~2/λm比(111.81±12.40)μm~2/μm,P<0.01];肺组织中α-SMA和TGFβ1表达下降(P<0.01)。结论 givinostat能缓解哮喘气道炎症、气道重塑和气道高反应,且疗效与糖皮质激素相似。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

目的观察长期无创正压通气(NIPPV)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处于稳定期的严重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其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等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1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圣乔治问卷评分(SGRQ评分)、呼吸困难评分(MMRC评分)、6 min行走距离(6-MWT)、动脉血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及血清MMP-9等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内急性发作及住院情况。结果治疗前、后实验组SGRQ评分、MMRC评分、6-MWT、PaO_2、PaCO_2、FEV1%、血清MMP-9分别是(63.38±4.46)分与(52.93±4.30)分(t=10.67,P=0.00)、(3.60±0.50)分与(2.40±0.50)分(t=10.82,P=0.00)、(159.90±6.50)m与(247.10±9.66)m(t=47.39,P=0.00)、(56.85±1.67)mm Hg与(66.10±2.59)mm Hg(t=10.67,P=0.00)、(60.38±3.58)mm Hg与(51.88±3.05)mm Hg(t=10.82,P=0.00)、(38.93±3.22)%与(42.12±3.11)%(t=47.39,P=0.00)、(182.58±6.60)μgwound disinfection/L与(171.73±6.19)μg/L(t=7.58,P=0.00),治疗前、后对照组SGRQ评MC3分、MMRC评分、6-MWT、PaO_2、PaCO_2、FEV1%、血清MMP-9分别是(63.88±4.88)分与(54.30±4.13)分(t=8.77,P=0.00)、(3.65±0.48)分与(2.70±0.46)分(t=8.97,P=0.00)、(157.98±5.97)m与(218.08±13.12)m(t=26.38,P=0.00)、(56.65±1.www.selleck.cn/products/Decitabine51)mm Hg与(62.60±1.91)mm Hg(t=8.77,P=0.00)、(60.20±3.52)mm Hg与(56.25±3.09)mm Hg(t=8.97,P=0.00)、(38.93±2.96)%与(40.70±3.27)%(t=26.38,P=0.00)、(180.55±4.78)μg/L与(173.05±5.28)μg/L(t=6.66,P=0.00),实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0.02、0.00、0.00、0.00、0.00、0.00);急性发作次数、住院天数等明显减少,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严重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稳定期长期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血清MMP-9水平。

酶法脱敏对牛乳主要过敏蛋白致敏性机制影响的研究

牛乳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是人类重要的优质蛋白质来源。同时,牛乳也是引起食物过敏的8大类过敏原之一,而牛乳蛋白是引起牛乳过敏反应的重要物质。牛乳中致敏蛋白高达30多种,其中α-乳白蛋白(α-LA)、β-乳球蛋白(β-LG)、α-酪蛋白(α-CN)和β-酪蛋白(β-CN)因含量较高且过敏表位众多被列为牛乳主要过敏蛋白。研究表明,约有0.5-7.5%的成人和1.5-8.0%的婴幼儿及儿童会对牛乳产生过敏性反应,牛乳过敏反应会对婴幼儿及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营养需求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以牛乳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WestPUN30119供应商ern blotting、MRM、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探究酶法脱敏对牛乳主要过敏蛋白致敏性机制的影响,旨在为低敏性乳制品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ELISA、OPA、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构建牛乳过敏患者血清池,筛选酶解牛乳主要过敏蛋白的优势蛋白酶及最佳酶解参数,探究酶解处理对牛乳主要过敏蛋白致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性(AT)、复合(PT)和风味蛋白酶处理(FT)可以有效降解牛乳主要过敏蛋白,降低牛乳主要过敏蛋白与Ig G、Ig E的结合能力;最佳酶解参数(酶活与底物比(E/S)、时间)分别为E/S=10000 U/g,60 min;E/S=10000 U/g,120 min;E/S=6000 U/g,60 min时,且与Ig G、Ig E的结合能力达到最低,其中与Ig E结合能力的抑制率分别高达44.24%、47.30%和50.07%。采用HPLC-MS/MS、电子舌和色差仪等技术探究酶解处理对牛乳营养品质及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T、PT和FT组中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全谱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甜味、丰富度和鲜味降低,咸味、后味-A、苦味和涩味显著增加;L*值(亮度)显著降低,a*和b*值显著升高,颜色逐渐趋向于红色和黄色;溶解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和起泡性显著上升,泡沫稳定性明显下降。利用DNAStar、Geneious生物分析软件及MRM检测技术对牛乳主要过敏蛋白进行线性表位预测及线性表位相对定量分析。结果显示α-LA、β-LG、αs1-CN、αs2-CN和β-CN分别有7、10、5、12和9个线性表位区域;与预测表位相比,AT、PT和FT组中线性Killer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表位消除率高达50.00-83.33%;与过敏表位库相比,AT、PT和FT组中线性过敏表位的数量显著减少,且大部分抗原表位被破坏;MRM技术对AT、PT和FT组中20个线性表位定量分析发现,19个线性表位含量显著降低,约是牛乳的0.001-0.599倍。模拟机体胃肠道消化,采用Tricine-SDS-PAGE、ELISA方法,观察酶解牛乳消化稳定性及与Ig G、Ig E结合能力变化。结果表明在胃消化作用下,AT、PT和FT组中蛋白片段被显著降解,消化稳定性随消化时间增加逐渐降低;AT组与Ig G、Ig E结合能力显著低于PT和FT组;在胃SB431542作用肠消化作用下,AT、PT和FT组中蛋白片段被完全降解,消化稳定性逐渐降低直至消失;胃肠道消化作用后产物与Ig G、Ig E结合能力显著降低,其中AT组与Ig G、Ig E的结合能力显著低于PT和FT组。构建KU812细胞脱颗粒细胞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ELISA和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测定KU812细胞的胞内钙离子浓度,检测组胺、β-氨基己糖苷酶(β-HEX)、炎症因子等释放情况,探究信号通路中Lyn、Syk、NF-κB蛋白和MAPK家族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情况。结果显示AT、PT和FT组中钙离子浓度、β-HEX释放率、IL-4、IL-6、TNF-α、组胺释放量以及ROS表达量明显降低,细胞脱颗粒现象得到有效缓解,Lyn、Syk、NF-κB和MAPK家族蛋白(ERK、JKN和P38)的磷酸化现象得到显著抑制,且p-Lyn、p-Syk、p-NF-κB及MAPK家族蛋白(p-ERK、p-JKN和p-P38)表达量明显降低。建立BALB/c小鼠致敏性模型,观察小鼠临床过敏性反应症状、腹泻及粪便形态,测定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以及肥大细胞蛋白酶(m MCP-1)、类胰蛋白酶(MCT)和血浆组胺表达量,观察小鼠血管通透性及组织病理变化,检测小鼠脾脏T/B细胞、Th1/Th2细胞、Tregs细胞表达量及Th1/Th2细胞因子含量。结果表明AT、PT和FT组中小鼠临床过敏性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腹泻、体温和体重情况得到改善,Ig E、Ig G、Ig G_1抗体及m MCP-1、MCT和组胺等炎症介质表达量明显降低,小鼠的血管通透性、脾脏、肺、肠组织病理形态得到改善,Th1/Th2细胞及其炎症因子表达量得到有效调节,CD4~+T/CD8~+T及CD3~+CD4~+CD25~+Foxp3~+T细胞平衡状态逐渐恢复。综上所述,AT、PT和FT处理可以降解牛乳主要过敏蛋白,降低过敏蛋白的潜在过敏原性,减少线性过敏表位数量,改变线性过敏表位结构,降低主要过敏蛋白的消化稳定性,改善KU812细胞的脱颗粒现象,显著抑制Lyn、Syk、NF-κB和MAPK家族蛋白磷酸化程度,减轻小鼠临床过敏性反应症状,抑制体内组胺、炎症介质的释放,维持机体内Th1/Th2细胞、CD4~+T/CD8~+T细胞、CD3~+CD4~+CD25~+Foxp3~+T细胞的免疫动态平衡,最终有效减轻或抑制牛乳过敏性免疫反应。

2017年北京两社区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与认知功能关联

目的 了解中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脂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关系。方法 2017年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在北京2个社区随机抽样1526名50~75岁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的诊断按照2022版中国老年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对照组以T2DM为病例组,按照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在正常人群中1∶1匹配筛peripheral immune cells选。采集空腹血液样本用于血脂水平检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 MoCA)对受试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2DM和对照组血脂水平与中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的关系。结果 T2DM组与对照组相比血脂水平有显著差异,T2DM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selleck抑制剂cholesterol, 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的TC是T2DM患者发生MCI的危险因素,而高水平的LDL-C是T2DM患者发生MCI的保护性因素,但在对照组人群中未观Barasertib察到相关关系。结论 T2DM表型可能影响血脂水平和中老年人认知功能之间的相关关系。

达格列净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ACR、肾小球滤过率、 CysC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究达格列净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microalbumin/creatinine ratio, ACR)、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1 Activating抑制剂, eGFR)、血清胱抑素C(serum cystatin C,Cys C)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CHIR-99021纯度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达格列净治疗。分析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尿ACR、eGFR、Cys C、血脂指标差异,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19%(33/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57%(24/3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2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血脂指标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血脂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尿ACR、Cys C水平显著下降,eGFR水平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变化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Infection-free survival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1例(2.70%)终点事件,显著少于对照组的6例(1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达格列净联合厄贝沙坦治疗DN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eGFR,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ACR和Cys C,保护患者肾功能,减少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患者预后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两种不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对艾滋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分析含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s)和不含INSTIs的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初始方案在治疗(HIV/AIDS)患者1年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274例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Topical antibiotics据治疗方案中是否含有INSTIs分为含INSTIs组(45例)和不含INSTIs组(229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的CD4+T细胞和HIV-RNA水平以及安全性。结果:治疗1年时,含INSTIs组和不含INSTIs组的CD4+T细胞计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9(168, 533)个/μL vs 344(213.5,520.5)个/μL,P=0.736];两组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lin-mc3-dma.html的CD4+T细胞计数较RAD001小鼠基线显著升高(均P<0.05),且含INSTIs组的CD4+T细胞计数增幅显著高于不含INSTIs组[162(115, 234.5)个/μL vs 116(55,201.5)个/μL,P=0.017];含INSTIs组84.4%的HIV/AIDS患者CD4+T细胞计数较基线增加30%或者增长100个/μL,显著高于不含INSTIs组(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在治疗1年时达到HIV-RNA<50拷贝/mL、<1 000拷贝/mL和≥200拷贝/mL的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年时,两组的白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的异常发生率较基线显著降低(均P<0.05);含INSTIs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的异常发生率分别由基线的26.7%和28.9%降至4.4%和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含INSTIs组的总胆固醇水平的异常发生率由基线的7.0%升至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治疗1年时,含INSTI的HAART初始方案在快速升高CD4+T细胞方面有一定优势,且安全性良好。病情需要尽早恢复免疫功能的HIV/AIDS患者,初治方案可优先考虑含INSTIs的HAART方案。

尿激酶快速泵入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尿激酶快速泵入在导管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行CDT治疗急性下肢DVT的患者资料,比较分析尿激酶快速泵入和24 h持续泵入两种给药方式的溶栓效果、并发症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纳入146例患者,其中快速泵入组52例,持续泵入组94例。快速泵入组及持续泵入组的总溶栓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0±1.25)d比anti-tumor immunity(5.52±1.selleck化学60)d,P=0.011];两组纤维蛋白原减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1.01)g/L比(2.48±1.25)g/L,P=0.015];D-二聚体达峰速GSK1349572分子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3±2.60)mg·L-1·d-1比(6.61±1.16)mg·L-1·d-1,P=0.009]。两组在D-二聚体浓度峰值、血小板计数、尿激酶用量、并发症发生率及PTS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T治疗急性下肢DVT时,快速泵入尿激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与持续泵入相比,其在对纤维蛋白原影响、缩短导管溶栓时间、一般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存在优势,但对PTS的预防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