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部位纤维蛋白原、D-2聚体、C反应蛋白检测对DVT患者临床治疗价值的研究

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血栓部位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2聚体(D-dimer,DD)、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与外周静脉血检测值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血栓部位FIB、DD、CRP检测值对DVT患者治疗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9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接受治疗的DVT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程以及血栓形成的Bio-mathematical models诱发因素,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及血管造影明确血栓诊断,实施治疗时为避免发生或加重肺栓塞,均先行腔静脉滤器置入,之后经患肢腘静脉穿刺入路,对深静脉血栓进行腔内治疗,同时于血栓部位采血液标本,送检FIB、DD、CRP,检测指标与上肢贵要静脉(下称上肢外周静脉)采集的上肢外周静脉血相应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并与血栓的分期和血栓形成诱发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完成静脉血栓腔内治疗后,患者回病房针对深静脉血管内残余血栓继续经患肢足背静脉滴注尿激酶进行顺行溶栓治疗,根据治疗情况调整尿激酶用量,2019年6月-2020年6月(A组),尿激酶用量参照全身静脉用药剂量,即30万单位/次,每12小时1次,总量300万单位~400万单位;2020年7月-2021年9月(B组),根据A组患者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将尿激酶用量调整为20万单位/次,每12小时1次,总量300万单位~400万单位。疗效观察:分别于溶栓治疗第3天、5天及7天复查下肢静脉造影,根据造影情况进行静脉通畅度评分、血栓残留体积和血栓清除率测算;并统计溶栓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血栓部位FIB、DD、CRP检测值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所有数据以Excel表格记录,后续分析则采用SPSS18.0,在组间对比时,将α=0.05作为检验水准。若为计量资料,用ShapiroWilk检验。如果符合正态分布,在此次研究中其将会被表示为P50(P25,P75)。针对计量资料展开小组之间的对比,主要针对Mann-Whitney U两独立样本来进行检验;针对配对计量资料展开小组间的对比,相用Wilcoxon非参数秩和检验;针对计数资料展开小组间的对比采用Fisher的精确检验;针对等级资料展开多个小组间的对比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70例,其中A组28例,B组42例。A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35-83岁,平均(58.67±13.67)岁,左下肢17例,右下肢11例,中央型静脉血栓13例,混合型静脉血栓15例,急性期21例,亚急性期7例,创伤9例,非创伤19例。B组: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31-87岁,平均年龄(58.44±16.43)岁,左下肢32例,右下肢10例,中央型静脉血栓27例,混合型静脉血栓15例。急性期31例,亚急性期11例,创伤23例,非创伤19例。两组资料中性别、年龄、血栓分布、病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0例患者血栓部位FIB、DD及CRP检测值分别为(2.39±4.22)g/L、(2.54±6.26)μg/ml、(2.57±8.30)mg/L,上肢外周静脉采血相应检查指标的检测值分别为(1.87±2.83)g/L、(1.67±3.78)μg/ml、(1.76±4.84)m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血栓部位与上肢外周静脉采血FIB、DD及CRP的差值均数分别为(0.65±1.64)g/L、(0.52±2.38)μg/ml、(0.68±3.34)mg/L,亚急性期血栓部位与上肢外周静脉采血FIB、DD及CRP的差值均数分别为(0.2±0.87)g/L、(0.31±2.45)μg/ml、(0.58±2.02)mg/L,急性期与亚急性期FIB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明显高于亚急性期,DD和CRP指标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在3天、5天、7天静脉血流通畅度评分时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F=43.425,P=0.000)。A、B两组患者在3天、5天、7天血栓残留体积,时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F=177.277,P=0.000),两组整体趋势均下降。A、B两组患者在3天、5天、7天的血栓清除率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F=179.370,P=0.000),两组患者血栓清除率在3个时间点测量值变化幅度无统计学差异(F=0.729,P=0.431)。经二元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期患者血栓部位FIB均高于亚急性期,且与静脉通畅度评分、血栓残留体积、血栓清除率均呈显著相关(P<0.05),血栓部位FIB值水平获悉更多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A、B两组出血并发症比较,A组28例,出血并发症6例,占21.4%,B组42例,并发症1例,占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部位与上肢外周静脉血FIB、DD、CRP比值,均数标准差分别为(0.72±2.05)、(1.07±1.91)、(1.12±1.68)。根据ROC结果得到的截断值,血栓部位与上肢外周静脉血FIB比值的高值≥1.725、低值<1.725,FIB比值≥1.725患者有19例,其中血栓清除率>50%的有17例,血栓清除率<50%的有2例,FIB比值<1.725患者有51例,其中血栓清除率大于50%的有30例,小于50%的有21例,两组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IB比值≥1.725组的疗效优于FIB比值<1.725组。而DD、CRP比值的高低值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部selleck化学位FIB、DD、CRP检测值高于外周静脉血检测值水平,且与DVT病程显著相关。其中,血栓部位与外周静脉血FIB检测值的比值与抗凝溶栓疗效成正相关。小剂量尿激酶顺行静脉溶栓可达到与外周静脉尿激酶用量相同的治疗效果,同时可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中国成年人群前期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 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抑郁症状以及前期糖尿病有关。但关于患有前期糖尿病和血清25(OH)D浓度较低的个体,其出现抑郁症状风险增加的相关证据有限。此外,尚未证实这种可能的关联是否发生在中国人群中。本研究旨在确定中国前期糖尿病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 本次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以天津人群慢性低度系统性炎症与健康队列的成年人群为研究对象(n=4051)。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截断值SDS≥45)评估抑郁症状。血清25(OH)D浓度通过IDS 25(OH)D EIA试剂盒测量。血清25(OH)D浓度分为三个等级:等级1:<50nmol/L,等级2:50-75nmol/L,等级3:>75nmol/L。依据美国糖尿病协会的标准将前期糖尿病定义为空腹血糖(IFG)受损、糖耐量(IGT)受损、糖化血红蛋白(IA1c)受损。在调整混杂因素后,Liproxstatin-1分子量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评估血清25(OH)D浓度Baf-A1试剂水平与前期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结果 本研究总人群中,有14.2%的人群有抑郁症状(SDS≥45)。在对潜在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男性血清25(OH)D各水平的抑郁症状比值比(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0、1.03(0.77,1.36)和0.92(0.59,1.40)。女性的比值比(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0、1.03 (0.57,1.39)和0.28(0.12,0.57)。结论 我们观察到中国女性前期糖尿病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这种低25(OH)D浓度与加重的抑郁症状间的关联表明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晚年患抑郁症的危险因素。[营养学报,2022,44(5authentication of biologics):455-462]

术前双能量CT定量参数预测临床Ⅰ~Ⅱ期胃腺癌侵袭性病理特征

目的 观察术前双能量CT(DECT)定量参数预测临床Ⅰ~Ⅱ期胃腺癌侵袭性病理特征的价值。方selleckchem Erdafitinib法 回顾性分析66例术前临床Ⅰ~Ⅱ期胃腺癌术前腹immune-mediated adverse event部增强DECT,其中病理分期Ⅰ~Ⅱ期56例、Ⅲ期10例,33例中-高分化、33例低分化,41例淋巴血管侵犯(LVI)(-)、25例LVI(+),28例神经周围侵犯(PNI)(-)、38例PNI(+);比较不同病理特征(病理分期、分化程度、LVI和PNI)病灶之间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标准化碘浓度(NIC)及能谱曲线斜率(λ_(HU))的差异。针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预测病理分期Ⅲ期的效能。结果 病理Ⅲ期组与病理Ⅰ~Ⅱ期组,中-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LVI(+)组与LVI(-)组,以及PNI(+)组与PNI(-)组之间,静脉期更多NIC及λ_(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LVI(+)组与LVI(-)组之间延迟期λ_(HU),PNI(+)组与PNI(-)组之间动脉期和延迟期λ_(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其余DECT定量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静脉期NIC和静脉期λ_(HU)预测临床Ⅰ~Ⅱ期胃腺癌病理分期为Ⅲ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9和0.753。结论 术前DECT定量参数可预测临床Ⅰ~Ⅱ期胃腺癌侵袭性病理特征。

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迟发性脑水肿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迟发性脑水肿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本院神经内科行内科保守治疗的137例HICH患者,按照是否合并迟发性脑水肿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95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检测MMP-9基因-1562C/T多态性,并收集Torin 1供应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持续发热、基DS-3201浓度线血肿体积和基线NIHSS评分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76.7±50.3)mg/L vs (145.8±41.3)mg/L,P=0.000]。MMP-9基因-1562C/T位点CC基因型患者血清MMP-9水平显著低于(CT+TT)基因型的患者[(147.3±45.0)mg/L vs (189.2±59.4)mg/L,P=0Clinically amenable bioink.000]。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显著增加(P=0.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携带MMP-9基因-1562C/T位点T等位基因是HICH患者发生迟发型脑水肿的危险因素(OR=2.612,95%CI:1.187~6.670,P=0.005)。结论 MMP-9基因-1562C/T多态性可能与HICH患者迟发型脑水肿发生相关。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肺癌患者与其它癌症患者死亡率比较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新冠)肺炎的肺癌患者与感染新冠肺炎的其它癌症患者死亡率的情况。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bacterial and virus infections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建库至2021年selleck NMR12月公开发表的selleckchem比较感染新冠肺炎的肺癌患者与其它癌症患者死亡率的相关文献,由2位胸外科医生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然后进行交叉核对,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共计3 065例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肺癌患者有340例,感染新冠肺炎的其它癌症患者有2 72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感染新冠肺炎的肺癌患者比其它癌症患者死亡率高[OR=1.58,95%CI(1.24,2.02),P<0.001]。我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感染新冠肺炎的肺癌患者与其它癌症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0,95%CI(0.49,1.65),P=0.72];而在其它国家(巴西、西班牙、美国、法国、意大利、英国、荷兰),感染新冠肺炎的肺癌患者比其它癌症患者死亡率更高[OR=1.78,95%CI(1.37,2.32),P<0.001]。结论 在我国感染新冠肺炎的肺癌患者与其它癌症患者死亡率无明显差别;而在其它国家感染新冠肺炎的肺癌患者死亡率更高。因此,应采取适当和积极的预防措施,降低癌症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并对感染人群进行优化管理。

兔新型腹主动脉瘤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学、血流动力学分析

目的 探讨兔新型腹主动脉瘤(AAA)模型的建立方法,并观察其组织病理学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自愈现象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狭窄组(n=9)、蛋白酶组(n=9)、实验组(n=9)和假手术组(n=9)。狭窄组结扎近端腹主动脉,造成部分狭窄;蛋白酶组采用60 μl弹性蛋白酶(1 U/μl)浸润10 min;实验组采用弹性蛋白酶浸润并部分结扎近端腹主动脉;假手术组以生理盐水浸润10 min,结扎后立刻去除结扎线。术后1、4、8周分析4组动物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并处死动物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 (1)各组大白兔腹主动脉内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实验组大白兔腹主动脉直径不断增大,4周后均形成AAA(成功率100%),血流呈双向频谱分布,可见喷射状血流abiotic stress及湍流形成;狭窄组4周后全部形成AAA(成功率100%),可见喷射状血流及湍流形成;蛋白酶获悉更多组仅见1例AAA形成(成功率11.1%),假手术组无AAA形成,两组均未见湍流形成。(2)各组大白兔组织病理学变化:实验组术后1周中膜平滑肌细胞、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此后平滑肌细胞及Ⅰ型胶原纤维逐渐增多(P0.01)。狭窄组术后弹性纤维、Ⅲ型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细胞逐渐下降,术后8周时明显低于1Mirdametinib采购周(P0.01)。蛋白酶组术后1周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细胞破坏明显,术后4周明显增多(P0.01)。(3)各组大白兔免疫组化分析:实验组术后1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 9和小鼠抗兔巨噬细胞抗体(RAM 11)表达上调(P0.05),4周后MMP2维持中度表达,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但MMP9及RAM 11表达4周后明显下调(P0.05)。结论 采用弹性蛋白酶浸润并部分结扎可建立不断增大的新型兔AAA模型,成功克服自愈现象。

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肠外营养联DNA biosensor合肠内营养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肺癌术后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肠外营养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4 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4 d后的营养指标、免疫球蛋白水平、T淋巴细胞水平,并记录2组患者手术切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4 d后2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P)水平及观察组血清白蛋白SCH772984作用(ALB)、前白蛋白(PA)、免疫球蛋白G(IgG)、CRegorafenib分子量D3~+、CD4~+、CD4~+/CD8~+、CD56~+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手术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切口感染、切口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进一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提升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安全性良好。

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在子宫间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GSK126探讨子宫间叶性肿瘤组织中Wnt1、β-连环蛋白(β-catenin)、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及Slug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唐山市妇幼保健院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子宫平滑肌瘤、50例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30例子宫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Alisertib分别记为对照组、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组、子宫肉瘤组。取手术切除存档的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Wnt1、β-catenin、GSK-3β及Slug表达。结果 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组、子宫肉瘤组Wnt1、β-catenin、GSK-3β、Slug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子宫肉瘤组均高于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组(P<0.05),子宫肉瘤组中子宫平滑肌肉瘤瘤体组织均高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mucosal immuneP<0.05),子宫肉瘤组未分化和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瘤体组织均高于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P<0.05),且未分化均高于低级别患者(P<0.05)。结论 子宫肉瘤和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瘤体组织Wnt1、β-catenin、GSK-3β、Slug蛋白表达均较子宫平滑肌瘤增强,且前者表达均更强,该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子宫肉瘤的发生与发展。

升陷祛瘀汤辅助治疗高血压(阳虚血瘀型)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升陷祛瘀汤辅助治疗高血压(阳虚血瘀型)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5月吴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高血压患者。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31例(常规治疗)和观察组32例(常规治疗+升陷祛瘀汤),比较疗效、实验室检查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氧化应激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30/32)高于对照组的70.97%(2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皮素-1 (Endothelin-1,ET-1)(69.20±15.63) ng/L、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5.08±0.54) mmol/mL水平低于对照immediate effect组(87.15±14.25) ng/L、(6.21±0.70) mmol/mL,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105.35±18.12)μmol/L、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81Rapamycin纯度.30±8.32) U/mL水平均高于照组(87.52±16.33)μmol/L、(73.26±7.41) 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24%(2/32)低于对照组29.03%(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升陷祛瘀汤辅助治疗高CB-839作用血压患者疗效显著,可下调氧化应激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不良反应少。

2018-2021年本院门诊降糖药应用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2018-2021年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门诊降糖药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本院的305张门诊降糖药处方为A组,2019年1-12月的301张门诊降糖药处方为B组,2020年1-12月的306张门诊降糖药处方为C组,2021年1-12月的303张门诊PF-07321332生产商降糖药处方为D组。统计四组降糖处方患者年龄和性别情况。统计四组处方用药情况及用药途径。计算四组中各类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及药物利用指数(DUI)。比较四组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用药情况、用药途径以及2018-2021年各类药物DDDs及DUI。结果:四组年龄分布比较差异expected genetic advance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中年龄50~59岁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四组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占比逐年升高。D组两联用药占比显著高于A、B、C组,三联及以上用药占比显著低于A、B、C组(P<0.05);同时四组单药占比高于两联用药、三联及以上用药占比。四组口服用药占比显著高于注射给药、口服加注射给药占比。四组用药途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8-2021年二甲双胍片与格列齐特DDDs高于其他药物,2021年达格列净DDDs高于2018-2020年。2018年中阿卡波糖片与格列美脲的DUI>1,点击此处2019年格列美脲的DUI>1,2020-2021年各类药物DUI<1。结论:2018-2021年本院门诊降糖药应用患者以50~59岁为主,用药途径以口服用药为主,且两联用药占比呈现升高的趋势,二甲双胍与格列齐特DDDs较高,随着时间推移,用药合理性情况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