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四碘甲状腺原氨酸、25羟基维生素D_3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关系分析

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_4)、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取收治的96例E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测量患者24 h、日间、晚间的血压数据并计算夜间血压下降率,根据患者夜Puromycin试剂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非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37例,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59例,检测两组患者甲状腺激素:血清Taurine配制T_3、T_4水平以及25-(OH)-D_3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EH患者血清T_3、T_4、25-(OH)-D_3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压分级、病程、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杓型组T_3、T_4水平显著高于非杓型组,25-(OH)-D_3水平显著低于非杓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血压昼夜节律(非杓型=0,杓型=1)为因变量,将T_3水平(1.2~3.1 nmol/L=0,<1.2 nmol/L、>3.1 noml/L=1)、T_4水平(59~154 nmol/L=0,<59 nmol/L、>154 noml/L=1)和25-(OH)-D_3水平(≥30 nmol/L=0,<30 nmol/L=1)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T_3、T_4、25-(OH)-D_3为血压Small biopsy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T_3、T_4、25-(OH)-D_3为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在EH预防以及治疗过程中应加大对甲状腺激素以及25-(OH)-D_3水平的监测力度以更大程度地减少EH患者心血管事件。

基于术前MRI的纹理分析对47例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后早期复发的预测分析

[目的]基于术前MRI的纹理分析预测肝细胞癌(HCC)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的早期复发。[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Ceralasertib体内实验剂量1月至2021年1ABT-263浓度月期间接受TACE治疗的47例HCC患者。在TACE治疗前成像的动脉和门静脉期MR图像的每个轴向切片上手动描绘了HCC病灶上的感兴趣区域(ROI)以及肿瘤轮廓,并获取了常规MRI特征的纹理参数:偏度、峰度、均匀度、能量、熵值和自相关。比较早期复发和非早期复发亚组间的纹理参数。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进一步评估早期复发的预测因素。ROC曲线评估纹理参数预测早期复发的能力。[结果] 47例患者中,早期复发20例(42.55%)。早期复发组的边缘不规则、动脉期瘤周强化和无包膜比例显著高于非早期复发组(P<0.05)。基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图像的熵值和基于动脉期图像的偏度,早期复发组与非早期复发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recision oncology(P<0.05)。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偏度、熵值和动脉期瘤周强化是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3、0.006和0.041)。通过偏度和熵值的组合,与偏度相比,AUC显著提高至0.869(P=0.006)。[结论]使用TACE治疗前MRI的纹理参数(偏度+熵值)能有效预测HCC的早期复发。

超重肥胖高血压患者证型特点及其与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超重肥胖高血压患者证型特点及其Embedded nanobioparticles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中日友好医院心脏科门诊及住院部初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3例,分为正常体重组(76例)和超重肥胖组(137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血流动力学参数及中医临床症状等,分析超重肥胖高血压患者的证型特点及其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结果:超重肥胖高血压患者的证型分布与正常体重组有显著Gefitinib-based PROTAC 3供应商差异,其构成依次为痰瘀互结证(43.10%)、肝火亢盛证(28.50%)、阴虚阳亢证(16.10%)、阴阳两虚证(12.40%)。超重肥胖组患者每分钟输出量(CO)、心指数(CI)、总外周阻力指数(SVRI)、胸液含量(TFC)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P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cb-839.html<0.05),超重肥胖组中痰瘀互结证SVRI、主动脉硬化指数(AS)显著高于非痰瘀互结证(P<0.01),痰瘀互结证与SVRI(r=0.433)、AS(r=0.173)、TFC(r=0.268)正相关(P<0.05),与CO、CI无相关关系。结论:痰瘀互结证是超重肥胖高血压患者主要证型,超重肥胖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动脉硬化。

司美格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

目的 评估司美格鲁肽对2型糖尿病(T_2DM)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首都医科AG-221化学结构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2022年2月1—28日门诊就诊并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的T_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前及治疗16周后,收集患者体质量、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脂质谱水平。患者门诊或者通过电话访视填写糖尿病治疗满意度问卷(DTSQ)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75例T_2DM患者。治疗后,患者Bioreductive chemotherapy体质量、体重指数、HbA1c、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83±20)kg比(86±22)kg、(28±6)kg/m~2比(30±8)kg/m~2、(7.1±2.8)%比(8.4±1.3)%、(7.3±1.8)mmol/L比(10.4±2.1)mmol/L、(134±31)mmHg(1 mmHg=0.133 kPa)比(137±32)mmHg、(76±21)mmHg比(79±16)mmHg、(5.2±2.7)mmol/L比(5.4±2.5)mmol/L、(2.6±0.5)mmol/L比(3.1±1.1)mmol/L、(1.7±0.6)mmol/L比(2.4±0.7)mmol/L、(3.4±0.8)mmol/L比(3.6±0.8)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16周时DTSQ中位评分为32.5分。治疗期间共71例(14.9%)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恶心58例(12.2%)、腹胀13更多例(2.7%)。不良反应症状轻微,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弱。结论 司美格鲁肽可以改善T_2DM患者的代谢控制和血压、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六味地黄丸合缩泉丸治疗尿崩症的作用机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六味地黄丸合缩泉丸治疗尿崩症(DI)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和UniProt数据库获取六味地黄丸合缩泉丸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DrugBank数据库预测疾病靶点,将有效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构建韦恩图获取共同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8.2软件绘制交集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经拓扑分析得到关键靶点,并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获得六味地黄丸合缩泉丸有效成分31个,作用于185个靶点,DI靶点共897个,六味地黄丸合缩泉丸与DI交集靶点39个,主要有效成分有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薯蓣皂苷元等,关键靶点包括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Arsenic biotransformation genes1)、白细胞介素-1点击此处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PPARG)、趋化因子(CCL2)、肿瘤蛋白TP53(p53)等。GO功能富集得到1667个条目,包括生物过程1582个、分子功能78个、细胞组分7个;KEGG通路富集得到110条通路,主要涉及动脉粥样硬化信MK-2206溶解度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疟疾、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六味地黄丸合缩泉丸治疗DI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数据分析侧面印证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正确性,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参芪降糖颗粒联合磷酸西格列汀片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参芪降糖颗粒联合磷酸西格列汀片对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16例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磷酸西格列汀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比较2组空腹血糖(FBG)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的变化,检查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和一氧化氮(NPLX3397试剂O)、内皮素(ET-1)水平,同时测定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FBG、HOMA-IR较治疗前下降,Hneutral genetic diversityOMA-β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FBG、HOMA-IR低于对照组,HOMA-β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TNF-α、IL-6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MD、NO水平较治疗前升高,ET-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FMD、NO水平高于对照组更多,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芪降糖颗粒联合磷酸西格列汀片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可以有效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 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Ty G)指数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联性。方法 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243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9例,女64例,年龄(60.92±11.13)岁,均行PCI治疗并完成术后随访。根据随访期间发生ISR情况将其分为ISR组(45例)和非ISR组(198例IACS-010759使用方法)。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PCI术前和术后的生化指标。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结果 ISR组吸烟、合并糖尿病人数比例高于非I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病、体质量指数(BMI)、Gensini评分、支架植入总数、植入支架直径、植入支架长度、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病变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术前,ISR组的TC、TG、FBG和Ty G指数水平高于非I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复查造影时,ISR组Ty G指数水平和Ty G指数未达标人数比例大于非I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6.592)、合并糖尿病(OR=3.843)、复查时GSK1349572Ty G指数未达标(OR=2Genetically-encoded calcium indicators3.273)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Ty G指数升高会增加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风险,PCI术后应加强患者控制Ty G指数的管理。

分层次责任制护理管理在高血压伴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分层次责任制护理管理在高血压伴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5月本溪市中心医院的82例高血压伴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数字随机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PLX5622纯度例。对照组采sleep medicine用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采用分层次责任制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血压、血脂、糖耐量达标情况及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情况、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与1年后因高血压再住院率。结果:两组护理前血压、血脂、糖耐量达标情况及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www.selleck.cn/products/byl719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血压、血脂、糖耐量达标情况及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1年后因高血压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伴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临床治疗期间接受分层次责任制护理管理,可有效改善血压、血脂及糖耐量达标情况,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与1年后因高血压再住院率,该模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姜黄素协同米托蒽醌对小鼠TC-1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诱导作用及其作为肿瘤疫苗的潜力

目的 探讨诱导小鼠宫颈癌相关肿瘤细胞TC-1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的药物优化策略,并揭示其作为肿瘤疫苗的潜力,为诱导肿瘤细胞ICD这一新策略在肿瘤免疫干预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用不同浓度(2、10、20、35、50μmol/L)的米托蒽醌(mitoxantrone,MTX)和不同浓度(2、10、20、35、50μmol/L)的姜黄素(curcumin,Cur)处理TC-1细胞,在不同时间点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死亡情况及形态特征;检测细胞上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以定量反映TC-1细胞整体死亡情况;检测细胞上清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B1,HMGB1)浓度以考察TC-1细胞发生ICD的免疫介质释放。将50μmol/L Cur与3μmol/L MTX联合Cross-species infection左侧皮下免疫C57BL/6J小鼠,1个月后右侧皮下接种正常的TC-1细胞进行免疫挑战,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肿瘤组织中分泌IFNγ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水平和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BIBW2992溶解度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水平。结果 MTX和Cur以剂量及时间依赖性的方式诱导TC-1细胞发生死亡;50μmol/L Cur与3μmol/L MTX联合处理TC-获悉更多1细胞24 h是诱导ICD的较优条件;TC-1细胞在Cur联合MTX诱导下促进了免疫原性死亡介质ATP及HMGB1的释放;Cur联合MTX诱导TC-1细胞发生免疫原性死亡后作为疫苗免疫接种能激发小鼠产生抗肿瘤细胞免疫,并显著抑制TC-1移植肿瘤的生长。结论 Cur联合MTX能够有效诱导TC-1肿瘤细胞发生ICD,为基于ICD诱导的肿瘤疫苗等免疫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24 h血压变异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

目的 本研iCCA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究旨在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24 h血压的变异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selleck NMR。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020年10月30日在我院就诊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溶栓后每1 h测量一次血压并记录舒张压和收缩压。血压变异的评估包括:标准差(sd)、连续变异度(sv)。sv为相邻血压差值平方的均值的平方根。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定义为:溶栓后24 h内任何一次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较静脉溶栓时增加超过4分或死亡。结果 最终134例纳入分析。平均年龄(67±13)岁,女性54例(40.3%),NIHSS评JQ1细胞培养分中位数为5(3~9)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11例(8.2%)。与未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相比,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收缩压标准差(SBPsd)较大(18 vs 14,t=-2.567,P=0.011),收缩压变异度(SBPsv)较高(22 vs 17,t=-1.988,P=0.049),舒张压标准差(DBPsd)较大(13 vs 9.8,t=-2.431,P=0.016)。将血压变异相关指标(sd、sv)分别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后发现,SBPsd、SBPsv、DBPsd与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相关。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血压变异越大,越容易出现24 h内神经功能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