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双侧大结节性肾上腺增生症生物标志物的生信分析

为寻找与家族性双侧大结节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发展有关的潜在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从GEO数据库中下载GSE171558数据集,筛选受家族影响的肾上腺结节与正常的肾上腺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通过Cytoscape v3.9.1软件中的插件cytoHubba筛选出关键基因,进一步经NetworkAnalyst分析TF-miRNA共调控网络和蛋白质-化合物相互作用。共鉴定出336个DEGs,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粘附过程、细胞增殖的正调节过程和RNA加工过程等生物过程,并涉及钙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cAMP信号通路等。通过cytoHubba插件获得5个hub基因,经验证分析,多功能蛋白聚糖(Versican,VCAN)、双糖链蛋白聚糖(Biglycan,BGN)被认为是家族性双侧大结节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进一步的GSEA分析结果显示,VCAwww.selleck.cn/products/FulvestrantN主要与丁酸代谢、ECM-受体相互作用和类固醇生物合成等有关。BGN主要涉及剪接体、皮质醇的合成和分泌和类固醇生物合成等。利用NetworkAnalyst分别展示了生物标志物与miRNA和已知化合物的相互作用网络。VCAN和BGNQ-VD-Oph说明书基因可作adult medicine为家族性双侧大结节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这些基因特征和通路可能是家族性双侧大结节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者新的治疗靶点。

MMPs家族及其相关长链非编码RNA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预后分析及作用研究

喉癌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第二高发肿瘤,其中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占病理分型的95%。随着禁烟措施的实施,近三年新发病例总人数呈小幅降低,但发病率仍较高,约占所有癌症的1%。喉癌病因复杂,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晚期生存率仍较低。因此,充分探索喉癌尤其转移性喉癌发病机制,寻找稳定、可信的喉癌治疗、预后评估靶点,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ases,MMPs)是依赖金属离子的多基因家族内肽酶,是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降解的主要水解酶,也是参与肿瘤转移的主要蛋白家族。MMPs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分泌到细胞外,在正常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数据库中用于转录组分析的MMPs家族基因有25个。针对TCGA数据库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的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前10的基因中,有6个基因都属于MMPs家族,提示MMPs家族在HNSC的发生和进展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LSCC中对这一转移相关蛋白家族进行转录组表达分析、预后相关性分析及机制研究,对于寻找LSCC特异性转移风险评估标志物、精准治疗靶点意义重大。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 RNAs)是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转录本,其构成哺乳动物大部分的转录组数据。文献报道超过一半的人类Lnc RNAs与已知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基因组位置重叠或毗邻。由于寡核苷酸序列的保守性相对较差,因此针对Lnc RNAs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功能的研究应用转化有限。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Lnc RNAs已被证明具有多种显著的生物学功能,例如,调控基因表达、保护基因组免受外源基因的影响、指导DNA合成或基因组重排等。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Lnc RNAs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喉癌中,几个关键Lnc RNAs也被发现发挥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功能,参与喉癌的发生、转移,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研究Lnc RNAs在喉癌中的表达、功能及机制,对于增加喉癌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癌症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基因表达汇编(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等公共数据库和芯片数据,分析MMPs家族和Lnc RNAs在LSCC中的表达水平,寻找LSCC相关组织特异性基因。此外,考虑到TCGA数据库具有完整的RNA-seq数据和患者生存信息,我们对TCGA数据库LSCC数据进行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最终构建基于MMPs家族和Lnc RNAs的Cox预后模型。然后,针对模型中的关键基因MMP-1和Y染色体相关Lnc RNA LINC00278,采用MTS实验、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小室和划痕实验明确其对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深入研究相关机制。具体各部分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预后分析及作用研究目的:阐明MMPs家族中与LSCC发展、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并明确关键基因MMP-1对肿瘤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用“edge R”包分析TCGA数据库中LSCC MMPs家族的差异基因;GEO数据库中用“Limma”包分别分析各个LSCC芯片数据集的差异基因,并用“Robust Rank Aggreg”包对各个数据集进行整合分析;对公共数据库和自己芯片数据的差异基因取交集,得出共同差异基因。2.根据TCGA数据库LSCC患者的生存信息用“survival”、“survminer”包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并根据结果进一步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选择AIC值最小的预后模型为最终预后模型,“Survival ROC”包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比较MMPs相关预后模型,TNM分期,临床分级等因素的AUC值判断该预后模型的性能;Cox回归分析对LSCC患者进行独立预后分析并用“rms”包构建诺模图。3.用R包“WGCNA”对提取的高/低危组差异基因和MPPs家族基因进行WGCNA分析,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4.用R包“Estimate”对转录组数据进行肿瘤间质评分、免疫评分和肿瘤纯度评分;用Ciber Sort方法对浸润免疫细胞进行评估。5.分别在Oncomine数据库和GEPIA数据库中比较MMP-1、MMP-3、MMP-8和MMP-10在不同肿瘤中表达情况,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在40对LSCC配对组织中对MMP-1、MMP-3和MMP-10进行验证,分析MMP-1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并根据q RT-PCR表达值和患者生存信息对预后模型进行外部数据验证。6.通过转染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 RNA)敲低肿瘤细胞关键基因MMP-1的表达,并用MTS实验、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小室和划痕实验分selleckchem Nirmatrelvir别检测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变化。7.用“Cluster Profiler”包对MMP-1共表达基因做KEGG信号通路富集,根据MMP-1的表达量将TCGA中111例LSCC患者分为高/低表达两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间肿瘤微环境的差异。结果:1.通过整合3个公共数据库和微阵列数据,从MMPs家族中25个基因筛选出MMP-1、MMP-3、MMP-9、MMP-10、MMP-11、MMP-12和MMP-13共7个差异基因。2.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了4个基因(MMP-1、MMP-3、MMP-8和MMP-10)的预后模型。MMPs相关预后模型(红线下面积=0.641)的AUC值高于基于TNM分期模型(蓝线下面积=0.536)、基于临床分级模型(绿线下面积=0.523)和基于男女性别模型(黄线下面积=0.374)。并且与年龄、性别、肿瘤临床分级和TNM分期等因子比较,MMPs相关预后模型是LSC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5)。3.WGCNA分析显示,MMPs相关预后模型中的4个基因(MMP-1、MMP-3、MMP-8和MMP-10)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复杂的互做网络,MMP-1与MMP-3和PRSS23高度相关,MMP-8与MMP-9高度相关;MMP-10与FN1和IL24高度相关。4.MMPs相关预后模型与肿瘤微环境调控相关,高风险组的肿瘤间质得分高于低风险组,而肿瘤纯度低于低风险组。在免疫评分这一项,虽然高/低风险组之间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但高风险组免疫评分的中位值明显高于低风险组。并且浆细胞、CD8+T细胞、滤泡辅助T细胞、静息NK细胞以及M0巨噬细胞这5种免疫细胞在高/低风险两组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5.MMP-1、MMP-3和MMP-10在HNSC中的表达较其他类别肿瘤都高。同时,40例配对组织q RT-PCR结果显示,MMP-3和MMP-10分别在34/40、31/40对LSCC组织中表达上调,MMP-1在全部配对LSCC组织中表达上调(40/40)。此外,外部独立数据集验证预测模型的一致性指数(coefficient)为0.847,并且高/低风险两组患者间生存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42)。6.MMP-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吸烟(P<0.001)、TNM分期(P<0.001)、淋巴结转移(P<0.001)和病理分化程度(P<0.001)显著相关,与患者年龄、饮酒和原发肿瘤部位无关。并且,敲低MMP-1的表达抑制了TU686细胞和Fa Du细胞的活细胞率确认细节、单克隆集落形成数目、细胞划痕距离以及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个数。7.KEGG功能富集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被显著富集;ESTIMATE计算结果显示MMP-1高表达组的肿瘤间质得分高于低表达组,而肿瘤纯度高表达组低于低表达组。虽然免疫评分在高/低表达组之间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但高表达组免疫评分的中位值明显高于低表达组;幼稚B细胞、记忆B细胞、CD8+T细胞、滤泡辅助T细胞、调节性T细胞、静息NK细胞、单核细胞、M0巨噬细胞、活化的树突状细胞以及活化的肥大细胞在MMP-1高低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第二部分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278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本部分基于Lnc RNAs构建LSCC预后模型,并针对模型中Y染色体定位Lnc RNA LINC00278(也是MMPs家族相关Lnc RNA),探讨其在LSCC中的表达及其对L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为挖掘LSCC潜在的诊断和治疗靶点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方法:1.用“edge R”包分析TCGA数据库中LSCC差异Lnc RNAs;用“survival”、“survminer”包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并根据结果进一步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选择AIC值最小的预后模型为最终预后模型;“Survival ROC”包绘制ROC曲线,比较Lnc RNAs相关预后模型、TNM分期、临床分级等因素的AUC值判断该预后模型的性能;预后模型中的Lnc RNAs最终在GEO数据库中进行表达验证。2.q RT-PCR在72对LSCC配对组织中检测LINC00278的表达,分析LINC00278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并根据q RT-PCR表达值和患者生存信息对LINC00278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3.通过MTS、克隆形成、划痕和Transwell小室实验证实过表达LINC00278对L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用裸鼠皮下成瘤模型判断LINC00278体内抑瘤作用。同时,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蛋白的表达。4.利用h TFtarget在线网站预测LINC00278的转录因子和结合位点。用p GL3-basic载体构建LINC00278启动子截短质粒和突变质粒,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染色质免疫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 IP)检测转录因子ETS1和LINC00278启动子区域的结合。结果:1.TCGA数据库中共筛选出790个差异表达的Lnc RNAs,其中上调基因665个,下调基因125个;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了包含6个Lnc RNAs的预后模型(LINC00278、MYHAS、MNX1-AS1、LINC02086、LSAMP-AS1和CASC20)。2.Lnc RNAs相关预后模型的AUC值(红色曲线下面积=0.832)显著高于按肿瘤TNM分期(黄色曲线下面积=0.614)、肿瘤临床分级(绿色曲线下面积=0.633)、患者性别(橙色下面积=0.485)、饮酒(蓝色下面积=0.421)和吸烟(粉红色下面积=0.511)的预后模型。3.在6个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genesLnc RNA中,只有LINC00278和CASC20的表达在TCGA和GEO数据库中均具有差异,并且最终选择LINC00278进行下一步研究(也是MMPs家族相关Lnc RNA)。4.LINC00278在LSCC癌组织中低表达,并且LINC00278的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P<0.001)、淋巴结转移(P<0.01)、病理分化程度(P<0.01)显著相关,与年龄、吸烟、饮酒和原发肿瘤部位没有相关性。生存分析结果显示LINC00278低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低于LINC00278高表达患者。5.过表达LINC00278抑制AMC-HN-8、TU177、TU686和Fa Du细胞的活细胞率、单克隆集落形成数目、细胞划痕距离以及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个数;LINC00278过表达组的瘤体体积和平均肿瘤重量比空载体组显著降低;并且LINC00278过表达时E-钙粘蛋白m RNA和蛋白表达均增高,而N-钙粘蛋白、β-连环蛋白、波形蛋白、Twist、ZEB1和Snail的m RNA和蛋白表达降低。6.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LINC00278启动子的Region1(第一外显子区)荧光活性最强,该区域突变质粒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较野生型质粒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低;Ch IP结果显示转录因子ETS1与LINC00278启动子的Region1结合能力最强。结论:1.MMPs家族在LSCC组织中共7个显著差异的基因,经过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后,构建了包含4个MMPs基因(MMP-1、MMP-3、MMP-8和MMP-10)的预后模型,该预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和可信度,并能参与肿瘤微环境的调控,对LSCC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2.MMP-1在LSCC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高表达MMP-1的患者OS低于MMP-1低表达患者,并且MMP-1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代表肿瘤进展程度的临床特征显著相关。同时,MMP-1促进LSCC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和肿瘤微环境有关。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了包含6个Lnc RNAs的预后模型(LINC00278、MYHAS、MNX1-AS1、LINC02086、LSAMP-AS1和CASC20),其中LINC00278和CASC20的表达在TCGA和GEO数据库中均具有差异,并且LINC00278也是MMPs家族相关Lnc RNA。4.LINC00278在LSCC癌组织中低表达,低表达LINC00278的患者OS低于LINC00278高表达患者,并且LINC00278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代表肿瘤进展程度的临床特征显著相关。LINC00278抑制LSCC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并受转录因子ETS1调控。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小柴胡汤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

目的: 基于网GSK2118436细胞培养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方法探究小柴胡汤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对小柴胡汤的化学成分和靶点进行筛选,并通过Uniprot数据库将靶点转化为相应的Gene Symbol,从GeneCards数据库检索乳腺癌疾病基因,运用Cytoscape 3.9.0构建小柴胡汤化学成分-靶点的网络图,再通过STRING 11.5数据库获得交集基因的蛋白互作(PPI)网络,运用插件CytoNCA筛选核心靶点,通过DAVID6.8数据库对交集基因进行了GO和KEGG富集分析,并对具有高拓扑分析度值的化Empagliflozin临床试验学成分和靶标进行了分子对接。结果: 获得小柴胡汤化学成分165个,乳腺癌疾病靶点筛选后保留950个,Infection prevention交集靶点118个,经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其主要生物功能是药物反应、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和DNA模板转录的正调控等。富集主要集中在癌症途径,分子对接显示山柰酚与AR结合最佳。结论: 小柴胡汤治疗乳腺癌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汉黄芩素,主要通过HSP90AA1、AR、ESR1等靶点发挥治疗作用。

参竹降糖方对气阴两虚型高血糖大鼠免疫内分泌及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参竹降糖方对气阴两虚型高血糖大鼠免疫内分泌及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根据基础血糖值将SD大鼠分为空白组、复合模型组、阳性药组,以及参竹降糖方高、中、低剂量组共6组Immediate access,每组15只。采用力竭游泳、甲状腺素(thyroxine, T4)皮下注射、连续高脂饲料合并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 STZ)注射复合因素造模。造模同时灌胃给药33天,阳性药组予十味消渴胶囊1.32 g/kg,参竹降糖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参竹降糖方混悬液7.5 g/kg、2.5 g/kg、1.25 g/kg,空白组不做处理,模型对照组给予同体积溶剂。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清肝糖原、肌糖原、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三磷酸腺苷酶(adenosine triphosphatase, ATPase)免疫及代谢相关指标水平;ELISA法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睾酮(testosterone, T)、雌二醇(estradiol, E2)激素水平及骨骼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炎症因子含量;比色法检测骨骼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氧化应激水平;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 InsR)、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RepSox试剂ate1,IRS1)、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 PI3K)、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参竹降糖方各剂量组大鼠血清FFA、E2、TSH,骨骼肌MDA、IL-6、IL-1β、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肝糖原、肌糖原、IgG、IgM、T、ATP、ATP酶和骨骼肌SOD、GSH-PX,以及InsR、IRS1、PI3K、GLUT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ABT-263生产商(P<0.05,P<0.01)。结论 参竹降糖方能够改善气阴两虚型高血糖大鼠糖脂代谢,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骨骼肌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恢复骨骼肌胰岛素信号通路的传导,缓解胰岛素抵抗,达到调控血糖血脂稳定的作用。且可通过健脾益气养阴生津,调节能量代谢、免疫功能、激素分泌等多个环节,达到综合治疗的目的。

基于居民营养监测的高血压与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相关性的队列研究

目的 了解高血压与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相关性,为评估高血压疾病负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2006年天津市慢性病示范社区基线调查、2010年天津地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5年天津地区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状况监测中共9 868名调查对象纳入队列,以当年调查资料为基线,随访结局数据来自2PF-02341066纯度006—2019年天津市死因监测系统死因数据。应用Microsoft ASaliva biomarkerccess软件进行2个数据库之间相同身份证号的匹配查询,将2个数据库进行横向合并,获得队列随访资料。该研究的随访人年从研究对象完成基线调查的时间开始算起,到最早出现任意原因死亡或2019年12月31日为止。平均随访时间为7.15年。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与血压正常组比较,高血压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性别、年龄、城乡、文化程度、高血压家族史、吸烟、饮酒、体质指数、糖尿病和血脂异常10种因素后,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组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较高(HR值分别为1.49、1.85),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35~59岁高血压组的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最高(HR值分别为1.66和3.67),60~74岁高血压组全因死亡的风险升高(HR=1.34),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18~34和75岁及以上年龄组高血压与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可PF-07321332临床试验明显增加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35~59岁年龄组死亡风险最高。

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结节患者脂代谢、IGF-1及HbA1c水平与结节性质的关系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甲状腺结节患者脂代谢指标、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与结节性质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确诊的T2DM合并甲状腺结节患者90例,根据甲状腺结节的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组70例、恶性组20例。检测两组患者脂代谢指标、血清IGF-1、Hb A1c水平;采用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TI-RADS)对90例患者进行评价,采用Pearson法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与TI-CL13900RADS评分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节恶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良性组和恶性组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蛋白、总蛋白、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测定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患者的血清HDL-C水平低于良性组患者,血清IGF-1、Hb APD0325901试剂1c、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水平均高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恶性组患者的TI-RADS评分高于良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I-RADS评分与HDL-C呈负相关(r=-0.551,P <0.05),TI-RADS评分与IGF-1、Hb A1c、Tg Ab呈正相关(r=0.574、0.428、0.447,P <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T2DM合并甲状腺结节患者HDL-C水平降低、IGF-1增高、Hb A1c增高、Tg Ab增高是结节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T2DM合并甲状Tubing bioreactors腺恶性结节患者较良性结节患者血清HDL-C水平降低,IGF-1、Hb A1c、Tg Ab水平增高,血清HDL-C、IGF-1、Hb A1c、Tg Ab水平变化与T2DM患者甲状腺结节恶性程度(TI-RADS评分)有关。

ABCG2过表达促进HDAC泛抑制剂帕比司他治疗抵抗

目的:探究帕比司他和多药耐药(MDR)相关的ATP结合盒亚家族G成员Ⅱ(ABCG2)的相互作用。方法:通过MTT细胞增殖及耐药逆转实验、Western bloGSK J4t实验、同位素标记的药物蓄积实验、ATP酶活性实验、计算机辅助分子对接模拟探究ABCG2对帕比司他耐药的作用。结果:细胞增殖活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在抗肿瘤药物诱导的和转染ABCG2的肿瘤MDR细胞中,帕比司他的增殖抑制活性受限,并且已报道的ABTissue biopsyCG2转运蛋白抑制剂可上调上述细胞模型对帕比司他的敏感性。机制研究表明,帕比司他显著抑制ABCG2介导的药物外排功能,并反过来影响其他ABCG2底物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此外,帕比司他显著上调ABCG2蛋白的表达水平,介导肿瘤细胞对ABCG2底物药物的抵抗力增强。ATP酶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帕比司他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激活ABCG2的ATP酶活性。计算分子对接分析与ATP酶实验结果相结合,提示帕比司他与ABCG2的药物结合空腔相互作用,表现为ABCG2的活性底物。结论:帕比点击此处司他可与ABCG2相互作用,而ABCG2转运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会减弱其在肿瘤细胞中的治疗效果。

男性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对前臂骨密度的影响及其与体质量指数的交互作用

目的 探讨男性体检人群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 SUA)水平对前臂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的影响及SUA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对BMD影响的交互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年度体检的50岁及以上的2270名男性。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非优势侧前臂桡骨远端1/3处BMD值Cadmium phytoremediation,计算T值,根据T值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SUA水平在正常范围者按四分位分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r428.html为Q1~Q4组,高于正常范围者为Q5组。探讨各组SUA变化及与BMD的关系,分析骨量异常的影响因素,建立相乘和相加效应模型分析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骨质疏松组SUA水平低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Q1~Q5组BMD值、T值、骨量减少患病率、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BMD值、T值均与SUA呈正相关性(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SBP)、患有高血压与骨量异常的风险呈正相关性,BMI、SUA与骨量异常的风险呈负相关性(P<0.05)。SUA与BMI对骨量影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RERI、Enasidenib小鼠AP和S的估计值(95%CI)分别为-0.114(-0.622,0.394)、-0.177(-0.980,0.627)和1.475(0.189,11.485)。结论 在50岁以上的男性体检人群中,年龄、SBP、患有高血压是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BMI、SUA是骨量异常的保护因素。BMI与SUA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29例子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子痫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合理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住院分娩的29例子痫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子痫asymptomatic COVID-19 infection患者29例,年龄18~50岁,其中72.4%(21/29)年龄为21~34AG-221岁,24.1%(7/29)年龄≥35岁。79.3%(23/29)的患者系自然妊娠,单胎妊娠占比93.1%(27/29)。55.2%的患者以头痛头晕为首要症状,其余较常见的前驱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胸闷憋气。子痫可发生在产前、产时或产后。子痫发作前硫酸Crizotinib化学结构镁的使用比例为48.3%,绝大多数子痫患者发病时出现意识改变,其中意识丧失、意识不清分别占72.4%(21/29)、24.1%(7/29)。同时血压、心率的升高也较为常见。分娩孕周在34周及以上者共15例(51.7%),2例患者因病情严重于孕中期进行引产。新生儿结局方面,39.3%(11/28)为小于胎龄儿,Apgar评分1min或5min≤7分占比17.9%(5/28),新生儿NICU入住率为72.4%(21/29)。结论 子痫患者的发病年龄、前驱症状、发病时机均呈多样性,规范使用硫酸镁对于子痫的治疗及预防子痫复发至关重要,加强孕期及分娩后对患者的宣教有利于早期发现、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子痫相关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避免严重不良结局的发生。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肾损伤的关系研究

背景急性缺血性脑脑卒中(AIS)是全球范围内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急性肾损伤(AKI是AIS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同型半胱氨酸(Hcy)可能是导致肾损伤和加速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关于HBiodiverse farmlandscy与AKI关系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在AIS患者中。目的 探讨AIS患者Hcy水平与AKI的发生关系,为AIS人群AKI的防治提高新思路。方法 选择2018年01月~2021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患者1202例,根据患者血浆Hcy水平分为Hcy正常组、轻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组和中重型HHcy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y分别作为连续变量与分类变量对AIS后发生AKI的影响,采用亚组分析探讨各亚组人群中Hcy与AKI的关系,采用限制MC3立方样条回归探索Hcy与AKI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AY-73-4506.html果 1202例AIS患者中150例(12.48%)发生了AKI。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调整混杂变量后Hcy每升高1μmol/L,AIS后发生AKI的风险增加1.035倍(95%CI:1.019~1.052);以Hcy正常患者为参照组,轻型和中重型HHcy患者发生AKI风险分别增加1.770倍(95%CI:1.150~2.724)和2.927倍(95%CI:1.671~5.126)。亚组分析显示无论作为分类变量还是连续变量,Hcy对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卒中病史的人群发生AKI的影响都较无基础疾病的患者更为显著。限制立方回归显示Hcy与AKI发生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关联,且呈上凸型曲线。结论 AIS患者中Hcy无论作为连续变量还是分类变量都是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监测患者Hcy水平有助于早期识别并预防AKI,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