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宫素在剖宫产手术中防治产后出血的量效学研究及影响产后出血预防效果的回归分析

目的 研究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加速产后子宫恢复的效果及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10月临颍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剖宫产孕妇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产妇出血量及子宫复旧情况。根据产后是否出现产后出血将产妇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研究影响产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产后2小时、产后12小时、产后24小时,观察者产妇产后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产后时间的延长,两组产妇子宫均逐渐下降,观察者产后第3天及产后第5天的子宫高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80例剖宫产产妇中,有30(37.50%)例产妇初选产后出血,50(62.50%)例产妇非产后出血。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流产史为产BYL719浓度妇剖宫产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剖宫产手术,相比较于子宫体肌注20单位缩宫素联合10单位缩宫素静脉滴注,采用静脉滴注20单位缩宫素更加有利于产后子宫Knee biomechanics恢复,降低产后出血。妊娠期糖Histone Methyltransf抑制剂尿病、妊娠期高血压、流产史的产妇产后出血风险大。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7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利拉鲁肽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血糖指标、胰岛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指标以及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空腹胰岛素(FINS)高于治疗前,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FINS高vaccine-associated autoimmune disease于对照组,HOMAIR低MS-275 molecular weight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与对照组的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确切,可提MC3分子量高总有效率,降低空腹和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改善胰岛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作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联合用药方案。

NUT癌2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NUT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 收集2例NUT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行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中男女性各1例,年龄分别为23、25岁,分别位于纵隔和Impact biomechanics喉。临床表现:1例为胸痛、咳嗽、胸腔积液,1例为声嘶、饮水呛咳、活动后呼吸困难。CT分别示纵隔占位及声门上肿Rapamycin作用块。镜下见瘤细胞主要由未分化或低分化的小蓝圆细胞组成,常见肿瘤性坏死,其中位于喉的病例间质可见明显的黏液变性,小灶区域可见陡然的角化现象。高倍镜下见肿瘤细胞边界不清,小~中等大小,细胞圆形,胞质透明,细胞核染色质致密,异型性明显,核仁不明显或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常见。免疫表型:本组2例肿Talazoparib纯度瘤细胞NUT、p63弥漫一致核阳性,角化区域p40阳性,CD99、Fli-1弥漫阳性,CD45、S-100、SMA、SALL4、TDT、CD5、CD117、CD56、CgA、Syn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50%~70%。FISH检测2例均存在NUTM1基因断裂。结论 NUT癌病理形态多样,免疫表型不一,恶性度极高,易误诊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或胸腺瘤,诊断需结合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

基于RNA-Seq的无量山乌骨鸡肝脏组织脂代谢相关基因筛选及其表达分析

旨在通过分析不同日龄无量山乌骨鸡肝组织mRNA表达谱,挖掘肝脂代谢相关基因及其所参与的调控通路,并确定部分关键基因在肝脏发育中的表达特征。本研究采集1日龄(D1)和168日龄(D168)各3只母鸡肝组织样品,利用DNBSEQ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随机选取10个差异Genetically-encoded calcium indicators表达基因进行RT-qPCR验证。以|log_(2)FC|≥2、Q value≤0.01和差异基因KEGG分析筛选参与脂代谢的差异基因,对筛选出的脂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KEGG通路和蛋白互作分析。100只雌性雏鸡以出壳体重组间无差异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鸡,在D1、D42、D84、D126和D168共5个阶段每组随机屠宰2只健康母鸡(n=10),并提取肝组织RNA,RT-qPCR构建部分差异基因mRNA表达谱。结果,筛选出50个与脂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8个基因表达上调,12个基因表达下调。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脂质代谢、氧化还原、脂肪MLN4924半抑制浓度酸生物合成、脂肪酸代谢、胆固醇生物合成和甾醇生物合成等过程;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类固醇生物合成、脂肪酸代谢、甘油脂类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和PPAR信号通路。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SCD、ACSBG2、SQLE、HSD17B7、LCAT和LPIN1等关键蛋白基因,通过其mRNA表达量不同参与脂代谢调控。通过转录组测序挖掘出与脂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50个,且42个差异表达基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INCB018424研究购买系,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优质鸡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分子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思维导图下的分阶段家庭访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及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下的分阶段家庭访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及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分阶段家庭访视护理,观察组采用思维导图下的分阶段家庭访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控制情况、应对方式(MCMQ)评分、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QOL)评分和遵Barasertib体内医行为。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algae microbiome义(t=1.288、0.266,P>0.05);干预后,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KD025 IC50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9、2.554,P<0.05)。观察组合理饮食、规律服药、定时监测血压和科学运动等各项遵医行为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4、2.683、2.281、2.205,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MCM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6、0.028、0.146,P>0.05);干预后,观察组MCMQ中面对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回避及屈服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5、7.351、9.109,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及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7、0.245,P>0.05);干预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及QO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3、6.792,P<0.05)。结论:思维导图下的分阶段家庭访视护理可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改善遵医行为及应对方式,提升护理满意度,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对肺结核菌株表型耐药及基因突变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背景 耐药结核病是当前结核防控难点,临床上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会增加结核病的控制难度,糖尿病是否会影响肺结核菌株表型耐药,国内外研究并无统一定论。目的 探索糖尿病是否影响肺结核菌株表型耐药以及对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位点突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20NSC 12597320年在简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肺结Autoimmune haemolytic anaemia核患者357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单纯肺结核组(PTB组)216例和合并糖尿病的肺结核组(DM-PTB组)141例。两组患者的晨痰标本进行表型药物敏感试验。PTB组选择62例、DM-PTB组选择61例进行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位点突变检测。结果 两组患者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M-PTB组异烟肼耐药率高于PTB组(P<0.05)。两组患者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单耐药率以及多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M-PTB组耐多药率高于PTB组(P<0.05)。两组患者检测基因位点突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会加重肺结核患者异烟肼耐药及耐多药情况,selleck HPLC临床应该重视肺结核与糖尿病的双向筛查。

人参皂苷Rg1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大鼠肾脏自噬及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究人参皂苷Rg1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大鼠肾脏自噬及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人参皂苷Rg1(10 mg/kg)组、人参皂苷Rg1+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备脓毒症大鼠急性肾损伤模型,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结果,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白蛋白(Alb)、肾组织中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p62、自噬标志蛋白Beclin-1、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蛋白X(Bax)、细胞色素C(Cyt-C)、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Cr、BUN、ROS、MDA、p62、Cyt-C及cleaved cas-3表达升高,Alb、SOD、LC3-Ⅱ/LC3-Ⅰ比值、Beclin-1及Bcl-2/Bax比值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Rg1组大鼠SCr、BUN、ROS、MDA、p62、CytC及cleaved cas-3表达降低,Alb、SOD、LC3-Ⅱ/LC3-Ⅰ比值、Beclin-1及Bcl-2/Bax比值升高(PRA-mediated pathway<0.05);与购买Q-VD-Oph人参皂苷Rg1组比较,人参皂苷Rg1+3-MA组大鼠SCr、BUN、ROS、MDA、p62、Cvt-C及clevaved cas-3表达升高,Alb、SOD、LC3-Ⅱ/LC3-Ⅰ比值、Beclin-1及Bcl-2/Bax比值降低(P<0.05)。结论 人参皂苷Rg1可减轻脓毒症大鼠急性肾损伤,与调控自噬及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抑制selleckchem CHIR-99021肾组织细胞凋亡有关。

淫羊藿素与焦脱镁叶绿酸-a自组装纳米药物通过诱导细胞自噬促进肿瘤光动力疗效的研究

自噬 (autophagy) 经常发生在细胞遭受氧化应激 (oxidative stress) 后, 通过吞噬受损结构并降解成营养物质, 从而降低氧化损伤, 促进癌细胞存活并降低光动力治疗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的治疗效果。然而PS-341 IC50过度激活自噬能促进细胞发生凋亡, 本研究使用光敏剂焦脱镁叶绿酸-a (pyropheophorbide-a, Ppa) 产生大量的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ROS) 达到杀伤癌细胞的效果, 同时通过联用自噬诱导剂淫羊藿素 (icarisonosensitized biomaterialtin, Ica) 过度激活自噬, 使其对癌细胞的保护转变为促进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进而达到提高PDT的效果。本研究利用Ica与Ppa间的相互作用力, 成功构建了具有稳定性好、载药量高等特点的自组装纳米药物IP。其中, 该纳米药物合成方法简单, 通过药物自身作为载体, 将Ica与Ppa的载药量 (loading capacity, LA) 分别提升至83.53%和16.45%, 且不引入纳米载体潜在的生物安全性隐患。与游离Ppa相比, 自组装纳Imidazole ketone erastin浓度米药物IP在细胞摄取和ROS产生等方面展现出优越性能。此外, 自组装纳米药物IP能通过激活肿瘤细胞发生自噬, 进而逆转PDT诱发的保护性自噬并促进细胞凋亡和抗肿瘤协同, 显著提高PDT的抗肿瘤活性。

二甲双胍对不同亚型乳腺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究二甲双胍对不同亚型VX-765体内实验剂量乳腺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影响。方法 选取2000年1月—2019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乳腺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组(335例),随机选取同期就诊的乳腺癌非糖尿病患者为非糖尿病组(18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根据糖尿病组是否口服二甲双胍将患者分为二甲双胍组(169例)与非二甲双胍组(166例),应用Kaplan-Meier法比较各组中不同亚型的乳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alviral immunoevasion, OS)。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糖尿病组患者较非糖尿病组确诊年龄更大,绝经后患者比例更高(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Ki67与患者OS和DFS有关,绝经状态为影响DFS的独立因素。生存分析显示非二甲双胍组1年、3年、5年、10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1.5%、83.3%、81.1%、64.3%和97%、88.9%、85.1%、72.1%。明显低于二甲双胍组与非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16例乳腺癌患者中,Luminal型乳腺癌、HER2阳性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分别为299例、141例、76例。在Luminal型乳腺癌中,三组患者OS和DFS曲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ER2阳性乳腺癌中,二甲双胍组与非糖尿病组OS与DFS均高于非二甲双胍组患者(P<0.05);在三阴性乳腺癌中,二甲双胍组DFS明显优于非二甲双胍组(P<0.05)。结论 二甲双胍可以显著改善三阴性、HER2阳性Tofacitinib乳腺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预后。

6个山黧豆品种的β-ODAP含量与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及其关系分析

山黧豆(Lathyrus spp.)种质资源评价与筛选长期聚焦于获得低β-N-草酰-L-α,β-二氨基丙酸(β-N-寻找更多oxalyl-L-α,β-diaminopropionicacid,β-ODAP)含量或低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品种。为了研究β-ODAP含量与蛋白酶抑制剂活性之间的潜在关系,该研究利用SDS-PAGE、酶活检测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家山黧豆(L.sativus)、扁荚山黧豆(L.cicera)等6个山黧豆品种的蛋白酶抑制剂活性、β-ODAP含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山黧豆品种的醇溶蛋白和可溶蛋白电泳图谱呈现出显著的差异。(2)不同山黧豆种子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介于100~190 TIU之间,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活性介于5~9 CIU之间。(3)β-ODAP含量与丝氨酸乙酰基转移酶活性Medical toxicology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可达0.76,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山黧豆转录组数据(SRP145030)中的β-ODAP生物合成关键基因与Bowman-Birk蛋白酶抑制剂(Bowman-Birk in更多hibitor, BBi)基因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分析山黧豆β-ODAP和BBi生物合成的调控与平衡,改善山黧豆的含硫氨基酸水平等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