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通腑针法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理气通腑针法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胃癌根治性手术患者 80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理气通腑针法治疗。比较2 组术后基本恢复情况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胃泌素 (GAS)、胃动素 (MTL)、血管活性肠肽 (VIP)、外周 T 细胞亚群 (CD3~+、CD4~+、CD4~+/CD8~+) 及自然杀伤细胞 (NK) 水平。结果:治疗后,试验组首次进食、排气、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 (P<0.05)。治疗后,2 组中医证候评分、GAS 水平均较TBI biomarker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且试验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2 组 MTL、VIP、CD3~+、CD4~+、CD4~+/C确认细节D8~+及 NK 细胞水平均较治GNE-140浓度疗前显著升高 (P<0.05),且试验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P<0.05)。2 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理气通腑针法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调节胃肠激素及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河南北部农村地区纤维蛋白原对冠心病的影响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Fg)对豫北农村地区冠心病(CHD)患者的类型及病变程度的影响。方法:从河南省心血管疾病临床数据与样本资源数据库中选择2016年1月到2018年7月行冠脉造影的2699例确认细节豫北农村地区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CHD组(1874例)和正常对照组(825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排除混杂因素,比较各组血浆Fg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HD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R确认细节OC曲线评估biogenic amineFg对CHD的诊断价值。结果:CHD组F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63.2(222.2,312.0)mg/dl比253.6(215.1,294.4) mg/dl,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Fg水平升高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2,P=0.001)。Fg>313.3mg/dl人群出现冠脉中度病变的概率是Fg<313.3mg/d人群的2.71倍(OR=2.71,P=0.001),其出现重度冠脉病变的概率是Fg<313.3mg/dl人群的1.96倍(OR=1.96,P=0.003),其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是Fg<313.3mg/dl人群的3.45倍(OR=3.45,P=0.001),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率是Fg<313.3mg/dl人群的1.51倍(OR=1.51,P=0.01)。结论:河南北部农村地区纤维蛋白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心病类型及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基于自噬相关基因构建TP53突变多发性骨髓瘤预后模型及免疫浸润细胞景观图谱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M)是第二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骨髓内浆细胞增殖紊乱。与非TP53突变的MM患者相比,TP53突变患者的总生存期较短,预后较差。自噬是一种促生存机制,通过自噬机制,MM细胞对蛋白酶体抑制剂产生耐药性,并避免有毒NSC 127716价格蛋白质的过度蓄积。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基于自噬相关基因(ARG)的预后模型,用于预测TP53突变MM患者的生存结果并绘制免疫浸润细胞的景观图谱。方法:有关TP53突变的MM患者的信息从GEO数据库下载。通过检索人类自噬数据库获得ARGs。通过微阵列数据的线性模型,对有或没有TP53突变的MM患者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进行鉴定和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用于确定独立预后ARG并构建风险特征。使用时间依赖性受试者操作特征(t-ROC)曲线来探讨预后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构建诺模图以更精确地预测5年、8年和10年总生存率(OS)的概率。此外,我们利用CIBERSORT算法探讨了TP53突变MM患者中22种免疫浸润细胞在高危组和低危组之间的分布差异。结果:三个差异表达的ARG(CASP8、MAPK8、RB1CC1)最终纳入构建风险模型。5年、8年和10年OS对应t 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确认细节别为0.735、0.686和0.662。根据中位阈值(-1.724549),MM患者被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基于ARG的风险评分模型是与OS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风险比(HR)为3.29(95%CI 2.35-4.60,P<0.001)。在22种免疫浸润细胞亚型中,13个免疫细胞在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高风险组的CD8+T细胞、γδT细胞、活化NK细胞、活化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静息肥大细胞和M0、M1型巨噬细胞的丰度低于低风险组(p值<0.05)medical audit,而记忆B细胞、浆细胞、幼稚CD4+T细胞、静息NK细胞、活化的肥大细胞在高危组中较高(p<0.05)。结论:我们建立了一个纳入三个ARGs的风险模型,表明该模型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列线图在预测TP53突变MM患者长期生存率方面效能较好。

乳腺癌MRI动态增强征象与免疫组化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癌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征象与免疫组化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肿块型乳腺癌(浸润性,非特殊型) 186例,所有病例术前行磁共振检查,根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对肿块影像学征象进行分类,术后对病变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情况,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病变磁共振特征与免疫组化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肿块的边缘不规则是ER表达阴性的预测因子(P=0.04);肿块内部环形强化是PR表达阴性的预测因子(P=0.03);肿块大小与HER-2表达呈正相关(P=0.02),边缘不PD-0332991分子式规则是HER-2表达阳性的预测因子(P=0.03); Kauthentication of biologicsi-67表达与肿块大小呈正相关(P=0.01),与肿块边缘及内部强化方式呈负相关(P=0.04、P=0.01)。结论 乳腺癌磁共振征象与免疫组化selleck合成各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总结不同免疫组化指标表达的影像学表现,为从术前影像角度分析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提供理论基础。

CXCL12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的表达特征及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CXCL12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的表达特征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UALCAN数据库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中CXCL12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利用TCGA数据库获取肾透明细胞癌中的CXCL12基因、BMP家族基因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筛选肾透明细胞癌中CXCL12高表达组/低表达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分析,获得相关信号通路。结果 CXCL12基因及相应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呈低表达(P <0.000 1);CXCL12基因高表达患者总体生存率和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均高于CXCL12基因低表达患者(P <0.05);CXCL12高表达组的上调基因主要集中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相关的信号通路中Ischemic hepatitis;进一步发现CXCL12与4个BMP家族基因(BMP6、 BMPR2、 BMP2K、 BMPR1A)呈正相关(P <0.000 1),且这4个BMP家族基因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Belnacasan溶解度存率均增高(P <KD025临床试验0.05)。结论 CXCL12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疾病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BMP家族基因密切相关。

夏枯草对乳腺疾病作用机制概述

夏枯草是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传统药食两用植物。夏枯草具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等功效,其味辛、苦,性寒Swine hepatitis E virus (swine HEV),归肝、胆经,为常用的清热药,自古便在乳腺疾病的治疗中多有应用。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乳腺疾病逐渐成为女性最主要的健康问题。中医所述乳痈、乳癖、乳岩等病皆属于现代乳腺疾病范畴,且认为肝经与之最为密切。www.selleck.cn/products/Taurine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夏枯草含有萜类、酚酸类、黄酮类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抑菌、调节激素、抗肿瘤等作用。夏枯草通过抑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以起到抗乳腺炎的作用,干预雌激素受体的作用效果或调节血脂水平以治疗乳腺增生,通过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调控乳腺癌细胞的分裂等多种方式MRTX849核磁协同作用发挥治疗乳腺癌的效果。在查阅夏枯草相关文献时,发现夏枯草往往通过多途径、多靶点调控发挥药理作用,但大部分的研究并未明确其发挥药效的具体靶点,有待后续深入研究。该综述对夏枯草治疗各类乳腺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总结,为夏枯草在临床上发挥更加广泛的治疗作用及其治疗乳腺疾病作用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山核桃饼粕生物活性肽的制备与活性研究

山核桃饼粕作为山核桃加工的副产物,并未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然而山核桃饼粕含有较高营养价值的蛋白质,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活性肽来源。根据多肽得率、总抗氧化能力和分子量分布,从四种常见蛋白酶中选出hepatitis-B virus复合蛋白酶为最佳蛋白酶并通过响应面优化确定最佳水解工艺为55℃,pH 7.7,酶浓度3900 U/g和2 h。山核桃饼粕蛋白水解物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分别为0.249 mg/mL和0.362 mg/mL。经复合蛋白酶水解后所得多肽分子量主要集中在<3 kDa范围,含量达到94.03±0.41%。HPLC分析结果显示,多肽的疏水性氨基酸含量较高。FTIR与XRD结果显示,α-螺旋和β-转角分别从29.49%和24.9%下降到20.31%和15.16%。β-折叠、β-反平行和无规则卷曲分别从24.23%、7.72%和13.66%增加到33.45%、9.30%和21.79%。超滤果显示,分子量(MW)<3 kDa的组分抗氧化能力最高。通过凝胶色谱和LC-MS/MS从中分离鉴定出6个肽段,其中VYGYADK和VLFSNY表现出最强的抗氧化能力。氨基酸替换实验结果表明,VYGYADK发挥抗氧化的关键氨基酸是Tyr。分子对接结果表明,VYGYADK和VLFSNY可以与KeaIACS-010759p1蛋白的Kelch区域结合。细胞活力结果显示VYGYADK和VLFSNY对H2O2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500-2000 μM)。同时,VYGYADK和VLFSNY显著降低了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增加了 SOD和CAT的活性。对超滤所得的三个组分>10 kDa,3-10 kDa和<3 kDa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3 kDa组分NSC 119875小鼠显示出最高的抑制活性,在3 mg/mL时抑制率达到47.90%。都其进行序列鉴定后利用Peptide Ranker网站和Autodock Vina对所得多肽进行筛选并将多肽与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进行分子对接,以最低结合能为指标,筛选出四条可能具有降血糖活性的多肽,分别为PWLYFI、HAFFPL、WIFWVGP 和 QFPEW。PWLYFI、WIFWVGP 和 QFPEW 均表现出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其中PWLYFI的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率最高,在1 mg/mL时达到57.17± 6.32%和51.71±2.76%。

保乳手术联合放射疗法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评价

目的:研究保乳手术联合放射疗法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效果及有效率。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期间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4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Lapatinib供应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保乳手术治疗,为对照组患者实施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调强放疗同步补量技术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术后3年复发率、术后3年转移率和术后5年生存率进行比较;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放射性皮肤损伤情况与美容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后3年复发率、转移率以及术后5年生存率相比,差异不显著(P> 0.05);观察组患者的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的美容效果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biorelevant dissolution0.05)。结论:保乳手术联合放射疗法于乳腺癌治疗中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有效率较高,相比之下,调强放疗同步补量技术的放射性不良反应发生风PF-6463922纯度险更低,安全性高,有广泛应用于乳腺癌临床治疗中的价值。

靶向DNA损伤应答在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小细胞肺癌(SCLC)是高度恶性肿瘤,具有增殖速度快、早期转移及预后差的特点,5年生存率仅7.2%。DNAselleckchem损伤应答(DDR)是机体在面对DNA损伤及复制应激时,通过激活细胞周期检查点、阻滞细胞周期来促进DNA损伤修复,避免未修复的DNA损伤诱导程序性死亡的过程。SCLC具有突变负荷高、基因组不稳定的特征,普遍存在p53及RB1功能失活,致使细胞周期G_1/S检查点缺陷,因而更加依赖后续的S、G_2/M检查点进行周期阻滞和DNA损伤修复以确保基因组的稳定性及染色体的正确分离。因此,在基于致DNA损伤的PEG300分子量放化疗应用背景下,抑制周期检查点以促进周期进程、增加DNA损伤及抑制DNA损伤修复成为SCLC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就靶向DDR及其通路关键分子(PARP、ATR、CHK1/2、WEE1、Agenetic reversalTM、Aurora A)抑制剂在SCLC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SCLC的治疗策略提供思考。

晚期胆囊癌肝转移转化治疗后R0切除一例

目的 通过循证医学为一例肝转移的晚期胆囊癌(selleck HPLCgallbladder cancer,GBC)患者定制治疗方法。方法 对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PLX33972021年8月收治的1例晚期GBC伴肝转移、肝门部及胰头后多发淋巴结转移患者评估病情,根据患者基本情况、基因检测结果,结合国内外医学文献资料、多学科MDT讨bacterial microbiome论,确定转化治疗方案,实施根治性手术切除。结果 经3周期GEMOX方案(奥沙利铂100 mg/m~2 d1+吉西他滨1 000 mg/m~2 d1+d8,21 d/周期)化疗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特瑞普利单抗240 mg,21 d/周期)后,影像学复查达到部分缓解,存在R0切除可能。进行GBC根治性手术(胆囊切除+肝方叶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达到R0切除。患者至今随访9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对于晚期GBC病例,在评估不可切除后,可尝试化疗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进行转化治疗,然后再实施根治性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