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分析

目的 分析2017年云南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方法 收集云南省各肿瘤登记处上报的2017年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数据和人口资料,按照性别和年龄分层计算云南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率、中国人口年龄标化发病(死亡)率(简称中标率)、世界人口年龄标化发病(死亡)率(简称世标率)、0~74岁累积发病inborn error of immunity(死亡)率,同时分别对全省前五位发病和死亡的恶性肿瘤进一步分析。结果 云南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215.28/10万(男性227.56/10万,女性202.58/10万),中标率154.80/10万(男性164.57/10万,女性146.61/10万),世标率150.72/10万(男性162.67/10万,女性140.32/10万);恶性肿瘤发病率获悉更多在40-岁年龄组前处于较低水平,之后开始快速上升,至8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之后有所下降;发病前五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和宫颈癌。云南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133.62/10万(男性diABZI STING agonist163.62/10万,女性102.58/10万),中标率91.06/10万(男性114.85/10万,女性68.28/10万),世标率90.17/10万(男性114.40/10万,女性67.05/10万);恶性肿瘤死亡率在45-岁年龄组后快速上升,至85+岁年龄组时达到高峰;死亡前五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和乳腺癌。结论 肺癌、肝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为云南省较为严重的恶性肿瘤,应作为我省恶性肿瘤防控的重点,此外,中老年人恶性肿瘤死亡状况不容乐观,应及时掌握癌情特点,做好防控工作。

淋巴细胞在肝癌免疫系统中的空间转录分布的定量分析:一个与生存和基因表达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背景:众所周知,肿瘤微环境(TME)会影响肝细胞癌(HCC)的预后。尽管数字病理学和人工智能已被应用于现代医学和肿瘤学。但很少有定量的生物标志物被确定用于预测通过在细胞水平上对TME的自动分析来预测HCC的预后和指导治疗。方法:365例HCC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图像和临床数据来自于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并从PAIP2019(Path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Endocarditis (all infectious agents)latform)中收集了60个HCC病理图像和癌症病灶注释。基于DenseNet的HCC分割模型(F1-score,0.904)和基于Hover-Net的细胞检测模型(F1-score,0.914)。PAIP2019和MoNuSac数据集。每个TME的组织病理学图像通过分割模型被分割成两个区域。包括:1)包括基质的非肿瘤区域;2)HCC细胞集中的肿瘤区域。细胞检测模型识别图像上的单细胞,本研究指定淋巴细胞,并计算淋巴细胞与总细胞数的比率(RLTCC)。然后RLTCC与临床生存结果、HCC主要风险因素和RNA表达谱相关联。结果:肿瘤区域的RLTCC与预后没有明显关系。非肿瘤区域RLTCC(RLTCC in NT)较高的患者组比NT中RLTCC较低的患者组显示出更好的总生存率(OS),无论HCC风险因素如何,非肿瘤区RLTCC较高的患者群体比NT区RLTCC较低的患者群体的总生存期(OS)要好(中位OS=45.7 vs 18.6 month;log risk ratio=-1.6±1.1,P=0.006)。这些患者的基因表达高与癌症抗原表达有关的基因(p<0.05)(较高的基因表达+33.7%),T细胞识别癌细胞(+32.0%),T细胞启动和激活(+32.2%),免疫细胞定位到肿瘤(+31.9%),和杀死癌细胞(+24.7%)。那些有HCC病因的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在NT中的RLTCC较高(分别为17/21名患者,占81R428.0%;23/29selleck抑制剂名,占79.3%)。相比之下,有饮酒习惯的患者显示出相同的分布(26/53名,占49.1%)。B/C型肝炎组的RLTCC在统计学上高于饮酒组(p<0.05)。结论:一个数字化的预后性生物标志物,TME的非肿瘤患者中的RLTCC被确定为一个重要的预后指标,并且它被证明与T细胞介导的癌症免疫相关的RNA基因表达相关。这是一项关于系统性治疗的临床反应与数字生物标志物的关系的回顾性分析。

中医院与西医院呼吸科抗生素处方率匹配分析

目的:分析中医院与西医院呼吸科抗生素处方率匹配情况。方法:研究检索国内外的五个数据库,对建库以来至2021年7月所发表的所有关于呼吸科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的文献,匹配中西医医院的区域、级别、整改时间、地点,了解中西医医院抗生素处方率匹配情况。结果:根据搜索对策本次研究共搜索了10 291篇文章,从文章中筛选并且删除了7 210篇文章;另外在Trichostatin A体内实验剂量阅读标题和摘要时,下载了剩下的共715篇文章,最后确定并选择了256篇文章作为分析的目标,除了明显不相关的文章,采纳文献256篇,传统20篇,236篇。其中,华东106篇,华中63篇68个,西部68个,北部19个。由4个直辖市、21个省和4个自治区组成。三级医院169家,二级医院26家,时间跨度27年(1997—2021年),病房数据196条,临床数据38条,呼吸综合数据23条。医院报告显示,纠正前116张,纠正后56张,纠正后15张。第4条中修改的纠正前、纠正中、纠正后的信息,必须提前同时提交;第三条修改后的资料应同时提交。对提交临床使用的文章,前20、10、5条经整改后予以纠正。同时,在整改前报告第2条数据,在第1条后报告整改数据。报告全篇、前7条、前10条、后5条和前1条,并报告整改情况。整改前、整改中、整改后同时上报,其余相同。华东地区三级医院整改前、整改期间90%、59%、31%的处方率,西医院整改后为92%,分别为87%和74%。整改后,二级医院处方率分别为70%和62%。可以看出,中西医医院抗生素处方率呈下降趋势,中药处方率普遍低于西药处方率。此外,三级医院中中心医院和西区医院的校正数据分别仅为92%和94%。西区三级医院抗生素处方整改前纠正率分别为95%和92%,西医院抗生素处方纠正率为92%和85%,预纠正率为92%和97%。仅在东北医院改革acute otitis media的二级数据中,该医院和西医院分别为81%和85%。在中西药处方率校正前,整改率分别为49%和55%,中西药处方率为67%,西药处方率为48%。整改管理前后,中部地区中医处方改良率分别为86%和80%,西部地区中药Cobimetinib采购方剂改良率分别为74%和88%。结论:东、中、东北地区医院呼吸科抗生素处方率低于西部地区医院;西部地区三级医院病房抗生素处方率比西部医院高,门诊处方率无明显规律性。

石松生物碱lyconadins A-C和倍半萜类echinopines A-B、pleocarpenene、pleocarpenone的合成研究

中环化合物,特别是一类含有七元碳环的化合物是天然产物和小分子药物的重要结构单元。这类天然产物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广泛的生理活性,受到化学家们的青睐。七元碳环由于其特殊的环系结构,传统的构建方法常常会面临不利的熵应变与焓应变,而且通常以并环、桥环甚至跨环的形式存在于天然产物中,使得分子结构更加复杂性,空间结构更加拥挤和高度官能团化。因此,如何简洁高效地构建含七元碳环的化合物,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为,选取含有七元碳环天然产物石松生物碱lyconadins A-C、倍半萜类echinopines A-B、pleocarpenene和pleocarpenone为合成目标。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三章:第一章:天然产物中七元碳环的构筑方法及其在全合成中的应用(综述)在本章,我们首先简要介绍了含七元碳环天然产物的分离与结构特点,然后按照构环策略不同,对其在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进行描述。第二章:石松生物碱lyconadins A-C的全合成研究在本章,我们首先简要介绍了石松生物碱lyconadin的分离、结构特点以及相关合成背景。设计了一条以碱促进的扩环反应为关键步骤的合成路线,实现了环张力较大的顺式5/7环的构建,为后期这类天然产物的合成研究奠定了基Mycobacterium infection础。第三章:倍半萜类天然产物pleocarpenene和pleocarpenone的全合成获悉更多及echinopines A-B的核心5/7环系的构筑在本章,我们首先简要介绍了echinselleckopine和愈创木烷倍半萜的分离、生源合成假说以及相关合成背景。基于上述分子骨架的特点,我们发展了一条利用瞬态保护的方法通过碱促进的扩环反应快速构建了愈创木烷类倍半萜的分子骨架。我们应用此方法,高效地完成了plecarpenene和plecarpenone的全合成及echinopine倍半萜的核心5/7环系的构筑。

复杂肽基核苷类抗生素Miharamycin B及其生源前体的全合成

Miharamycins(MIHs)和amipurimycin(APM)是两种具有相似结构的肽基核苷类抗生素,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日本科学家分别从Streptomyces novoguineensis和Streptomyces miharaensis的发酵物中分离得到。鉴于该类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抗真菌活性,尤其对稻瘟病有突出的治疗作用及新颖的九碳糖骨架,因而引起了众多合成小组的兴趣。其中俞飚课题组于2019年完成了amipurimycin的首次全合成,唐功利和刘鸿文课题组于2019-2021年间分别报道了miharamycins和amipurimycin的生物合成路径。鉴于该类分子突出的生物活性以及新颖的骨架,引起了本课题组对其合成的研究兴趣。本论文首先概述了Achmatowicz重排及其在生物活性小分子中的合成应用,其次详细介绍了miharamycins及其生源前体的全合成工作。该论文共包括以下两章:第一章:Acredox biomarkershmatowicz重排及其在生物活性分子合成中的应用(综述)Achmatowicz重排可以将糠醇类化合物转化为二氢吡喃酮缩醛(也称为吡喃酮糖)类化合物。本章简要概述了Achmatowicz重排反应及其机理,并列举了该反应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实例,最后对该反应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前景做了简要的展望。第二章:肽基核苷类抗生素miharamycin B及其生源前体的不对称合成首先详细介绍了miharamycins和amipurimycin的分离、鉴定及合成背景,随后详细介绍了miharamycin B及其生源前体的不对称合成工作。本合成路线采用从头合成糖的策略,巧妙利用了Achmatowicz重排,成功构建了3’-支链糖。随后通过选择2-氨基-6-氯嘌呤衍生物作为亲核试剂,在钯催化下立体及区域选择性的实现了N-糖基化,并利用立体选择性双羟化和NSC125066溶解度区域选择性分子内S_(N2)反应PLX5622细胞培养构筑了天然产物中的四氢呋喃环骨架。最终,分别以20和18步实现了miharamycin B及其生源前体的首次全合成。本论文研究工作对复杂肽基核苷类抗生素miharamycins家族的合成及Achmatowicz重排反应在生物活性分子合成中的应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四川省2017—2020年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四川省2017—2020年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数据,研究该项目的筛查效果,为工作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提升农村妇女健康水平。方法 对各项目县筛查信息直报系统上报的数据进行逐级审核,汇总2017—2020年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数据,对检出结果采用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7selleck—2020年,乳腺癌检查项目共计筛查农村妇女1 726 827人,检出乳腺癌前病变100人,检出率为5.79/10万;检出乳腺癌547人,检出率为31.68/10万;不同年度乳腺癌前病变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99,P>0.05)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而乳腺癌检出率的差异有寻找更多统计学意义(χ~2=4.041,P<0.05)。乳腺癌及癌前病变人群中,不典型增生中40~49岁者占比最高,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中50~59岁者占比最高,上述四种情况在不同年龄间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33.748~249.443,P<0.05);该人群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为主,不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在不同文化程度间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1.096~335.621,P<0.05)。2018—2020年,四川省上报乳腺癌个案450例,获得TNM分期334例。早期诊断者共223人,三年平均早期诊断率为66.77%(223/334)。结论 四川省乳腺癌检查项目早诊率达到国家要求,对乳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起到很好作用。40~59岁及文化程度较低的妇女人群需要重点关注;组织病理检测工作有待改进;基层医疗保健机构TNM分期知识有待提高;乳腺癌筛查延长了项目地区妇女生存期。

银耳多糖的提取优化、体外模拟消化特性及酵解规律研究

银耳是一种药用和食用菌类,经济价值高、营养丰富,并有润肺养胃、滋补生津的作用。科学研究已经证实,银耳中所富含的多糖成分是一类极为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常服用银耳多糖对预防肿瘤等各类病症都有着很明显的疗效。在当前,银耳多糖的提取技术和消化吸收特性阐述相对较少,对其开发利用有一定影响。本论文通过对银耳多糖进行微波辅助提取优化,并研究银耳多糖的体外模拟消化特性;进一步探究了银耳多糖的体外酵解特性及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微波辅助提取银耳多糖本文采用单因素试验技术并结合响应面试验分析来优化银耳多糖的提取条件,从而确定了微波辅助提取银耳多糖的提取工艺技术条件,为微波功率502.98 W,提取时间6.45 min,液料比60.42 m L/g。在这个条件下,银耳多糖的最大提取率为30.09%。结果显示,微波辅助提取银耳多糖的模型在本研究中是准确和充分的。本实验研究结果为银耳多糖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2.银耳多糖的体外模拟消化特性本研究通过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实验,探讨了体外Tezacaftor浓度模拟唾、胃、肠消化过程中银耳多糖理化性质的变化,以了解其潜在消化吸收机制。结果表明,银耳多糖在消化过程中无显著变化,不能被消化降解,主要表现为还原糖、总多糖含量、总糖醛酸含量无显著变化,分子量和表观粘度趋于稳定,单糖组成和摩尔比没有明显改变,并且红外光谱BMS-354825体内实验剂量特征也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银耳多糖的潜在消化吸收机制,为进一步开发银耳多糖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提供理论基础。3.银耳多糖的体外酵解特性及其对人体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本文通过体外模拟粪便发酵实验,研究了不被消化的银耳多糖在人体粪便培养物中的酵解特性,以及其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和短链脂肪酸产生的作用。结果表明,Biodata mining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银耳多糖的发酵率不断增加,最终发酵率为53.76%;还原糖含量随发酵时间先增加再降低;银耳多糖的总糖和糖醛酸含量、分子量、表观粘度随发酵时间增加而显著降低;银耳多糖的单糖组成类型在体外粪便发酵过程中是稳定的,但在粪便发酵过程中单糖摩尔比发生明显改变;此外,粪便发酵后,有益菌群如腔隙杆菌属、拟杆菌属和考拉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在发酵过程中,银耳多糖还能够促进短链脂肪酸的生成。研究结果阐明了银耳多糖潜在的发酵机制,并且银耳多糖具有显著的肠道菌群调节作用。

黄芩苷调节METTL3/m~6A/HKDC1轴和p-JAK2/STAT1/CASP3通路抑制T2D诱导肝癌的相关研究

目的 研究黄芩苷在2型糖尿病(T2D)诱导产生的肝细胞癌中的抑制作用及黄芩苷在肝细胞癌基因RNA m~6A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构建高浓度葡萄糖下的细胞培养模型和T2D诱导产生的肝癌模型。使用质谱技术(MS)和定量PCR(q-PCR)检测黄芩苷调节的己糖激酶结构域蛋白1(HKDC1)基因的表观遗传学改变(DNA 5mC和RNROCK抑制剂A m~6A)。使用选择性PCR研究METTL3基因调控的m~6A(2854位点),体内测试其他3种黄芩苷类似物(黄芩素、汉黄芩苷和汉黄芩素)对肿瘤的影响,同时验证相关的RNA m~6A机制。结果 黄芩苷和HKDC1抗体在体外和体内均能抑制T2D诱导产生的肝肿瘤生长。当暴露于高糖浓度时,黄芩苷调节肝癌细胞中的METTL3/HKDC1/JAK2/STAT1/CASP3通路;3种黄芩苷类似物均可调节HKDC1的m~6A(2854位点)并抑制bacterial co-infectionsT2D诱导的肝肿瘤。结论 黄芩苷通过调节METTL3/m~6A/HKDC1轴抑制T2D诱导的肝癌进展,这可能支持其在预防和治疗T2DABT-263分子式诱导的肝癌方面的潜在应用。

鹿茸糖肽颗粒的制备工艺和质量研究

目的:本课题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酶解法提取鹿茸多肽的工艺条件,以鹿茸中多糖和多肽提取物为原料,依据响应面设计的原理优化鹿茸糖肽颗粒的制备工艺,以提高鹿茸多糖和多肽提取物的提取效率和有效部位制剂的利用率。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鹿茸糖肽颗粒中鹿茸多糖和鹿茸多肽进行含量测定,应用柱前衍生化法对鹿茸糖肽颗粒中鹿茸多糖的单糖组成及单糖含量进行测定,利用三(羟甲基)甲基甘氨酸-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Tricine-SDS-PAGE)技术和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HPGFC)对鹿茸糖肽颗粒中鹿茸多肽的分子量分布情况进行测定,从而为鹿茸糖肽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以鹿茸为原料,利用本课题组前期优化出的提取鹿茸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进行鹿茸多糖的制备,再采用酶解法对提取多糖后剩余的药渣中的鹿茸多肽进行提取,采用正交试验法对酶解体系的反应时间、加酶量、p H三个因素进行优化,利用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以鹿茸多肽中分子量低于30 k Da的色谱峰面积占比为评价指标,筛选出酶解法提取鹿茸多肽的最佳工艺条件,再经超滤膜对提取的鹿茸多肽进行纯化,得到小分子鹿茸多肽,经过冷冻干燥处理后得到冻干粉,作为后期研究的原料。2.以鹿茸多糖提取物和鹿茸多肽提取物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以颗粒成型率、流动性、溶化率和吸湿率的综合评分值为评价标准,优化混合辅料比例、辅料用量及乙醇浓度三个制备工艺参数,为鹿茸糖肽颗粒的制备工艺及其质量控制研究奠定基础。3.将鹿茸糖肽颗粒中的鹿茸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后,经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试剂进行柱前衍生化后进行HPLC分析,测定鹿茸糖肽颗粒中鹿茸多Adezmapimod溶解度糖的单糖组成及单糖的含量;再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鹿茸糖肽颗粒中鹿茸多糖的含量。4.将鹿茸糖肽颗粒中的鹿茸多肽进行分离纯化后,应用对分离胶浓度进行优化后的三(羟甲基)甲基甘氨酸-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Tricine-SDSPAGE)和对流动相和检测波长进行优化后的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HPGFC)两种方法对鹿茸糖肽颗粒中的鹿茸多肽的分子量分布情况进行测定;再采用福林酚法测定鹿茸糖肽颗粒中鹿茸多肽的含量。结果:1.通过正交试验法,以鹿茸多肽中分子量低于30 k Da的色谱峰面积占比为评价指标,对酶解法提取鹿茸多肽的酶解体系的反应时间、加酶量、p H三个因素进行考察,得出最合适的酶解法提取鹿茸多肽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为2 h,加酶量为3.5%,p H为8。2.采用响应面法,以颗粒成型率、流动性、溶化率和吸湿率的综合评分值为评价标准,优化混合辅料比例、辅料用量及乙醇浓度三个因素,得出鹿茸糖肽颗粒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辅料比例为0.36,辅料用量为3,乙醇浓度为50%,即混合辅料的组成为糊精:微晶纤维素=0.36,混合辅料用量为主药用量的3倍,润湿剂乙醇的体积分数为50%,所制得的颗粒临界相对湿度为76.8%。3.对经PMP试剂进行柱前衍生化后的鹿茸糖肽颗粒中的鹿茸多糖进行HPLC分析,得出组成鹿茸多糖的单糖按照含量由高到低顺序分别是葡萄糖>盐酸氨基葡萄糖>核糖>甘露糖>半乳糖,其中葡萄糖为鹿茸糖肽颗粒中多糖的主要组成单糖;甘露糖、核糖、盐酸氨基葡萄糖、半乳糖四者含量较为接近。苯酚-硫酸法以葡萄糖标准品为对照,测得鹿茸糖肽颗粒中鹿茸多糖的含量为31.02 mg/g。4.Tricine-SDS-PAGE法最佳分离胶浓度为12%,以对照品Marker为对照品,测得鹿茸糖肽颗粒中鹿茸多肽的分子量主要分布在25 k Da左右、48 k Da左右、63~75 k Da及100 k Da左右;优化检测条件后的HPGFC法以牛血清白蛋白、卵清蛋白、胰岛素和杆菌肽为对照品,测得鹿茸糖肽颗粒中鹿茸多肽的分子量主要集中在22~29 k Da,峰面积约占总峰面积的77.0%,还有部分分布在9 k Da左右,峰面积约占总峰面积的18.7%。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接近。福林酚法以牛血清白蛋白标准品为对照,测得鹿茸糖肽颗粒中鹿茸多肽的含量为146.6 mg/g。结论:1.酶解法提取鹿茸多肽的最佳工艺为:在体系pH为8的条件下,加入3.5%的碱性蛋白酶,酶解2 h。此条件可有效降低鹿茸多肽的分子量并提高鹿茸多肽的提取率。2.鹿茸糖肽颗粒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混合辅料的组成为糊精:微晶纤维素=0.36,混合辅料用量为主药用量的3倍,润湿剂乙醇的体积分数为50%,制得的颗粒符合相关规定,此条件可作为鹿茸糖肽颗粒的制备工艺。3.鹿茸糖肽颗粒中鹿茸多糖的单糖Naporafenib化学结构组成按含量高低顺序分别为葡萄糖>盐酸氨基葡萄糖>核糖>甘露糖>半乳糖,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含量测定的相关要求。苯酚-硫酸法测得鹿茸糖肽颗粒中鹿茸多糖的含量为31.02 mg/g,且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含量测定要求。可作为鹿茸糖肽颗粒中鹿茸多糖的含量测定及质量控制方法。4.Tricine-SDS-PAGE法测得鹿茸糖肽颗粒中鹿茸quality control of Chinese medicine多肽的分子量主要分布在25 kDa左右、48 k Da左右、63~75 k Da及100 k Da左右;优化检测条件后的HPGFC法测得鹿茸糖肽颗粒中鹿茸多肽的分子量主要集中在22~29 k Da,峰面积约占总峰面积的77.0%,还有部分分布在9 k Da左右,峰面积约占总峰面积的18.7%。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接近。福林酚法测得鹿茸糖肽颗粒中鹿茸多肽的含量为146.6 mg/g,且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含量测定的相关要求,可作为鹿茸糖肽颗粒中鹿茸多肽的含量测定及质量控制方法。

红仁核桃分离蛋白酶解多肽及其降血脂功能研究

红仁核桃是近年来栽培的核桃新品种,富含蛋白质和多种营养素,具有降血脂等多种保健功能。本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碱性蛋白酶酶解红仁核桃分离蛋白的工艺参数,以高血脂SD大鼠为模型,分别以红仁核桃多肽的低、中、高剂量(200、400、800 mg/(kg·BW))饲喂大鼠,测定大鼠体重、脏器重量和血清指标,并进行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红仁核桃分离蛋白最优酶解条件为:酶解pH 9.0,底物浓度4.0%,酶加入量4.0%,酶解温度55.0℃,在此条件下水解度(DH)达到6.96%。用红仁核桃分离蛋白酶解产物灌胃SD大鼠后能显著减缓大鼠体重、肝脏、肾脏和附睾脂肪组织重量的增加(P< 0.05),显Microtubule Associat抑制剂著降低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含量、甘油三酯含量、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动脉粥ribosome biogenesis样硬化指数(P< 0.05),防止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红Z-VAD-FMK配制仁核桃分离蛋白酶解产物多肽具有较好的降血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