哌拉西林(PIP)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在环境中滞留可能对水生态产生风险。解Calcutta Medical College离常数可以判断其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本文采用自动电位滴定法,并用3种方法处理滴定数据,测定了PIP在25℃时的解离常数(p Ka),其中一阶导数法、二阶导数法和二阶导数对pH作图法测得的p Ka值分别为3.19±0.02,3.20±0.09和3.14±0.18,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Elexacaftor作用0.68%,2.7%和5.8%。根据PIP的解离常数,可初步确定中性条件下,PIP以阴离子形式存在。采用液相色谱仪和分光光selleck合成度计测定了PIP分子在pH 3~11的形态变化,逐渐碱化过程中,在pH 3~7溶液中PIP分子没有形态变化;在pH 9~11溶液中,PIP分子降解程度随pH升高而升高;pH 11时,PIP瞬间降解。将此溶液体系酸化(pH 11~3)过程中,溶液中存在2种可相互转化的降解产物,含量随pH改变。本研究通过PIP和其它抗生素的对比,预测了PIP的水解行为。
Author: admin
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N蛋白原核表达及兔源单链抗体的制备
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eline infectcious peritonitis virs,FIPV)是一类导致猫传染性腹膜炎的高致病力、高致死率的传染病,属猫冠状病毒(Feline Coronavirus,FCo V)。随着养猫人士越来越多,对于猫的传染性疾病越来越受关注,冠状病毒检测和治疗尤其受到重视,研究猫FIPV也对以后预防动物疾病和公共卫生都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fragment variable,sc Fv)近些年广泛用于免疫学诊断、抗病毒药物靶点筛选等各个领域,筛选针对FIPV的sc Fv能为猫冠状病毒的免疫学检测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本研究体外构建出p ET-32a-FIPV-N后转化至大肠杆菌T7 shuffle感受态细胞进行原核表达,表达出可溶性的FIPV-N蛋白作为抗原免疫实验兔,经四次免疫后测得效价达到1.2×10~5。Autoimmune disease in pregnancy提取免疫后兔脾脏RNA,逆转录为c DNA,PCR扩增抗体重链可变区和SCH727965 IC50轻链可变区目的基因,继而使用SOE-PCR拼接成sc Fv基因。将sc Fv目的片段与载体p Comb3XSS相连,形成p Comb3XSS-sc Fv质粒,质粒电转至ER2738感受态细胞后,用M13K07辅助噬菌体侵染,构建出兔源噬菌体单链抗体库,库容达到6×10~8 cfu/m L。以N蛋白为靶蛋白进行淘选,将生物素化的N蛋白与链霉亲和素磁珠进行孵育结合,淘洗磁珠,并将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进行洗脱。2轮的富集筛选后phage-ELISA鉴Liproxstatin-1半抑制浓度定出11株强阳的(P/N>3)sc Fv菌株,测序结果显示成功筛出3株特异性sc Fv。选取一株测序结果成功的sc Fv克隆至真核载体p TT5-Human-Fc上转染至HEK 293F细胞系真核表达,通过Protein A纯化,获得重组Fc-sc Fv-N抗体。通过ELISA检测重组抗体亲和力,其亲和力EC_(50)为7.938 ng/m L,表明该重组抗体具有活性且亲和力良好。本研究筛选出的特异性的sc Fv可为进一步研究其对FIPV感染的抑制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前景打下基础。
中药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疗效探析
目的:研究中药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能否产生更佳的效果。方法:选取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部、初次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60名,根据是否使用中药分成两组,中药组和对照组。本研究纳入患者包括肺癌、肝癌、乳腺癌、食管癌、胰腺癌等共16种,其medical isolation中以肺癌占比最大。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瘤种、远处转移情况、ICI的使用情况、治疗线数、治疗方案、中医辨证分型及免疫部分缓解的时间并求出平均值,大于该Lorlatinib半抑制浓度平均值的记为1,小于的记为0;其余变量“是=1,否=0”。通过统计方法,对试验数据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危险因素分析、正负反馈相关分析,且对其疗效预测价值使用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中药组的免疫部分缓解时间更短(P<0.05),且对于免疫部分缓解时间呈负相关。中药组疗效预测价值的AUC值为0.6Colforsin临床试验99(P<0.05)。结论:中药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呈正相关关系。
基于“癌毒”病机理论的复肺解毒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及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概括总结传统中医对肺癌的基本理论,现代中医对肺癌的探索研究,尤其是当代“癌毒”病机理论有关肺癌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遣方用药等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客观评价基于“癌毒”病机理论创立的复肺解毒方治疗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并采用代谢组学方法探索该方的作用机制,为提高肺癌的临床疗效,完善和发展中医药关于肺癌的基本理论体系和“癌毒”病机理论在肺癌的具体应用,以及复肺解毒方的临床应用、推广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肺癌的研究文献,包括古代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总结,探讨传统中医关于肺癌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则、治法和预防调护的基本理论,综述现代中医有关肺癌临床治疗、机制探索的研究成果,探讨形成基于现代GDC-0068 NMR中医重大理论成果——“癌毒”病机理论的肺癌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遣方用药的创新成果。2、临床研究按照统一的纳入、排除等标准,纳入ⅢB/Ⅳ期NSCLC患者共108例,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均接受西医标准治疗,同期治疗组内服复肺解毒方加减治疗,对照组不用中药或类似功效的中成药,观察至12周末评价主要疗效指标,即生活质量(EORTC QLQ-LC43)的总健康状况和其它疗效指标,观察至24周末评价所有疗效指标和安全性指标,包括近期疗效、生活质量(EORTC QLQ-LC43)、中医症状积分和疗效、体力状态(KPS)评分和疗效、肺部肿瘤标志物、高凝状态和不良反应。3、代谢组学研究按照临床研究的纳入和排除等标准,纳入ⅢB/Ⅳ期NSCLC患者10例,在西医标准治疗的同期,口服复肺解毒方加减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集外周血5ml,离心分离血浆,按照标准流程,采用液质联用(LC-MS)技术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将所获数据进行谱图处理和数据库搜库,获得代谢物的定性和定量结果IACS-10759体内实验剂量,后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根据差异性代谢物的筛选标准筛选差异性代谢物,通过代谢物的富集分析,揭示代谢物相关的生物学意义。结果1、理论研究:传统中医肺癌相关的病名主要有:息积、息贲、肺咳、肺疽、支饮、肺积、劳嗽、肺花疮等。病因包括外邪侵袭、饮食所伤、情志失调、正气亏虚。病机有气机郁滞、痰瘀互结、毒邪内蕴、气阴两虚、脏腑失调。诊断强调四诊合参,注重脉诊,还需结合现代检查。辨证分型尚无统一的的标准,但有“初、中、末”和“三步骤”等规范可遵循。治则治法有扶正固本、标本兼顾,行气化痰、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破血消癥,解毒消癌、攻毒抗癌,杂合以治、各得其宜。预防调护注重治未病和调情志、以平为期等。现代中医在辨证施治、结合西医各种治疗均有“减毒增效”的作用,中医药在调节肿瘤微环境、诱导凋亡、促进自噬、阻滞细胞周期等方面发挥抗癌作用。以“癌毒”病机理论为代表的的肺癌辨证施治理论与实践是当代中医发展的优秀成果,指出“癌毒”是内外邪气酿生的可以导致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消癌解毒、扶正祛邪是肺癌治疗的根本大法,据此创立的复肺解毒方是治疗肺癌的重要处方。2、临床研究:复肺解毒方治疗ⅢB/Ⅳ期NSCLC的疾病控制率是84.6%,而对照组是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2周末、24周末的躯体、角色、情绪、社会功能和总健康状况均比对照组同期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的气促、失眠、疼痛、疲乏、恶心呕吐、便秘和24周末的食欲不振均比对照组同期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癌特异性模块中,治疗组12周末、24周末的气促、咳嗽、周围神经病、其他部位痛,24周末的咯血、手臂肩痛均比对照组同期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2周末、24周末的大多数中医症状和症状总积分均比对照组同期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2周末、24周末中医症状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2周末、24周末的KPS评分均比对照组升高,评分稳定率亦较对照组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2周末、24周末的CEA、SCC、CYFRA21-1均比对照组同期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2周末、24周末的D-D和FDP均比对照组同期降低,12周末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末的D-D和FD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有12种发生率超过10%的不良反应,治疗组除ALT、口腔溃疡、蛋白尿外,其余各不良反应均较对照组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大于Ⅰ度的不良反应中血红蛋白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口腔溃疡、恶心呕吐、腹泻、脱发、周围神经病、便秘发生率都低于对照组,大于Ⅱ度的不良反应中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脱发、周围神经病、便秘发生率亦都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Trained immunity学意义(P<0.05)。3、代谢组学研究经代谢组学检测分析,共检测出9644个非靶向峰,注释并获得592种代谢物(正离子模式),OPLS-DA模型显示复肺解毒方治疗后与治疗前的代谢物明显分离,模型中R2Y和Q2Y分别为0.923和0.374,共筛选出21种DMs,其中9种属于脂类,12种属于其它类,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8种DMs水平上调,13种DMs水平下调,富集分析表明,该方治疗后影响最为显著的DMs是脂质,主要包括:脂肪醇、脂肪酯、醌类、芳香聚酮、类固醇和甘油酯类的代谢。结论基于“癌毒”病机理论创立的复肺解毒方治疗ⅢB/Ⅳ期NSCLC疗效确切,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该方可以控制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减轻临床症状和提高症状有效率、稳定或改善体力状态评分和提高体力状态评分稳定率、降低NSCLC敏感的肿瘤标志物、改善高凝状态及减轻化疗等的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该方调节体内代谢谱和内环境,调控差异性代谢物,显著影响脂质代谢,包括脂肪醇、脂肪酯、醌类、芳香聚酮、类固醇和甘油酯类等物质的代谢有关。
紫贻贝(Mytilus edulis)蛋白计算机模拟消化物活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贻贝(Mytilus sp.)是我国常见的养殖贝类之一,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然而,我国目前贻贝产品仍以活鲜品为主,产品单一,资源利用不足。对紫贻贝(Mytilus edulis)蛋白进行模拟消化获得寡肽(二肽至五肽),通过PeptideRanker活性评分以及理化性质分析,从这些寡肽中筛选出9条具有潜在研究价值的多肽。通过ADMET分析和BIOPEP-UWM生物活性预测,发现其中7条寡肽具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抑制活性,7条寡肽具有二肽基肽酶-IV(dipeptidyl peptidase-IV, DPP-IV)抑制活性。Inflammation and immune dysfunction通过SwissDock和iDPPIV-SCM进一步筛选,确定QYGGR和HMR分别具有最优的ACE和DPP-IV抑制活性。通过分子对接发现,QYPLX5622配制GGRCX-5461分子式和ACE以及HMR和DPP-IV能够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其CDOCKER能值分别为-156.078和-92.410 kcal/mol,其中QYGGR通过与ACE分子中的8个氨基酸残基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抑制。HMR通过与DPP-IV S1中的5个,S2中的3个以及S3中的1个氨基酸残基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抑制。该研究结果为紫贻贝营养价值的阐释以及紫贻贝来源的生物活性肽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准噶尔盆地砂砾岩储层压裂液损害及保护措施
针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区上乌尔禾组砾岩储集层压裂开采过程中储层损害等问题,在分析准噶尔盆地砂砾Lorlatinib岩上乌尔禾组玛湖1井区储集层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压裂液破胶液与地层水流体配伍性及固相颗粒堵塞评价、储层敏感性评价、毛细管自吸及黏土矿物水化膨胀评价实验,分析了储层损害的主要因素;对防膨抑制剂,仿生双疏压裂液助排剂进行了优选;此外,还建立了储层敏感性损害智能化定量预测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砂砾岩上乌尔禾组玛湖1井区储层损害主要因素是蒙脱石吸水膨胀损害、强毛细管自吸损害、固相颗粒堵塞损害、水敏和弱酸敏性损害。优选出的4%聚醚胺抑制剂膨胀量在1.28 mm,2%仿生双疏助排剂的助排效率在88.54%以上;2%聚醚胺和2%双疏压裂液体系的岩心自吸量为1.38 mL,膨胀量为1Etoposide作用.42 mm,返排率达到86.2%;建立的储层敏感性损害智能化定量预测技术的immediate weightbearing预测精度在85%以上,形成了一套适合准噶尔盆地玛湖砾岩储集层保护体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IL-34水平变化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IL-34水平变化与患者肺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CPLX4032OPD患者106例,分为COPD急性加重组(57例)和COPD稳定组(49例)。另选取体检健康者50例纳入对照组。采集血清样本,分别检测3组血清样本中IL-34的表达及肺炎衣原体特异性IgG、IgM、IgA抗体滴度,同步测定COPD患者肺功能,分析IL-34表达变化及其与COPD患者肺功能的关系。结果 与COPD稳定组及对照组相比,COPD急性加重组血清IL-34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COPD稳定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COPD稳定组比较,COPD急性加重组患者急性肺炎衣原体感染率均明显升高(P<0.05);与COPD稳定组及对照组比较,COPD急性加重组血清IgA、IgG抗体滴度明显较高(P<0.05),COPD稳定组与对照组血清IgA抗体滴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COPD急性加重组、COPD稳定组及对照组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COPD急性加重组患者FEV1、MMEF%pred、FEV1%pred、FEV1/FVC%明显低于COPD稳定组及对照组,且COPD稳定组microbiome composition低于对照组(P<0.05);IL-34表达与COPD患者FEV1%pred、FEV1/FVC及MMEF%pred呈负相关(P<0.05),而与血清IgA抗体滴度呈正Liraglutide使用方法相关性(P<0.05);IL-34诊断COPD急性加重组的曲线下面积为0.841(95%CI:0.753-0.982),诊断敏感度为92.07%,特异度为85.63%;IL-34诊断COPD稳定组的曲线下面积为0.769(95%CI:0.685-0.935),诊断敏感度为88.73%,特异度为79.45%。结论 IL-34在COPD患者血清中表达上调,且其表达水平与COPD患者肺功能相关,可能是COPD临床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新指标。
柴胡皂苷A抑制链脲佐菌素联合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氧化应激和自噬损伤
目的 探讨柴胡皂苷A(saikosaponin A,SSA)对糖尿病大鼠肾保护效应及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法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SSA灌胃进行干预。用尿液化学分析仪测量尿液中微量白蛋白和肌酐的水平,HE和Masson染色法观察肾脏的组织学改变情况,试剂盒法检测肾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MDA、NO和GSH的水平及SOD活性,电镜观察肾小球基底膜以及足细胞形态,免疫荧光购买Barasertib染色观察肾小球中足细胞自噬相关蛋白p62和LC3 IITohoku Medical Megabank Project分布,Western blot法分析肾组织中p62和LC3 II/LC3 I水平。结果 糖尿病大鼠尿液中微量白蛋白和肌酐水平增加,肾小球硬化,肾小管扩张,肾小球基底膜增厚,部分肾小球、肾小管及间质发生纤维化;肾组织中MDA和NO水平升高,GSH水PF-03084014配制平和SOD活性下降;足细胞足突变形并不同程度融合,p62阳性足细胞增多,LC3 II阳性足细胞减少;肾组织中p62蛋白表达升高,LC3II/LC3 I比值下降。SSA干预可显著减轻上述变化。结论 柴胡皂苷A可减轻糖尿病肾损伤,该作用可能与其降低氧化应激和抑制自噬损伤有关。
黑色素瘤相关抗原A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黑色素瘤相关抗原A家族(MAGE-As)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及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重巢式PCR法检测106例乳腺癌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MAGE-As m RNA的表达水平,并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法,鉴定该家族成员MANoninvasive biomarkerGE-A1、A2、A3、A4和A6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106例乳腺癌组织蜡块中MAGE-As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分析外周血中MAGE-As mRNA表达与其相应肿瘤组织中MAGE-As蛋白的表达的相关性。结果:MAGE-As mRNA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阳性表达率为40.5%(43/106)。MAGE-A1、A2、A3、A4和A6的表达率分别为10更多.3%(11/106)、19.8%(21/106)、15.1%(16/106)、13.2%(14/106)和5.7%(6/106),MAGE-As表达率的顺序为A2>A3>A4>A1>A6。MAGE-As mRNA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MAGE-As mRNA表达水平与其相应肿瘤组织中蛋白水平的表达呈正相关(r=0.368,P<0.01)。MAGECobimetinib溶解度-As各亚型(MAGE-A1、A2、A3、A4和A6)阳性表达率与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相关(P<0.01);MAGE-As表达及淋巴结转移可作为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MAGE-As可能作为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其表达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相关。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MAGE-As检测可作为监测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基于血清学指标原发性肝癌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目的 研究临床常用血清学指标在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预测价值,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2年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Enasidenib试剂的2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所有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原发性肝癌分为合并肝癌组(n=114)和单纯肝硬化组(n=114),收集患者influenza genetic heterogeneity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WBC)、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 GG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白蛋白(albumin, ALB)、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胆碱酯酶(choline esterase, CHE)、血清Na、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甲胎蛋白(alpha-fetal protein, AFP),比较两组上述指标水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预测指标,通过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该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GGT/ALT、PIVKA-Ⅱ、AFP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预测指标,ROC曲线分析显示风险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 UC)为0.958(95%CI:0.933~0.983),敏感度为92.1%,特异性为91.2%。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Trichostatin A核磁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有助于临床医生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甄别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