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究影响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GI1)selleck抑制剂抗体脑炎复发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5月至2021年10月确诊为抗LGI1抗体脑炎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后随访至少7个月,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复发将选入病例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其中复发组12例,未复发组28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检查检验结果,对两组之间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抗LGI1抗体脑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复发组脑脊液淋巴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低于未复发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脑脊液单核细胞、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起病方式、是否重症以及基础疾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selleck激酶抑制剂tic回归分intramedullary abscess析示脑脊液单核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OR=1.231,0.800,P<0.05)是抗LGI1抗体脑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脊液单核细胞偏高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偏低是抗LGI1抗体脑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Author: admin
PD-1抑制剂在肝癌肝移植术前使用的安全性分析
目的 selleckchem Trichostatin A探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使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单克隆抗体治疗后再行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5例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行肝移植治疗并规律随访的患者临床资料与生存情况,并收集2018年以来的文献相关资料,Biotoxicity reduction重点观察急性排斥反应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5例肝移植术式均为原位经典全肝移植,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无肿瘤复发病例。8篇文献报道了38例患者,其中7例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8.42%Dorsomorphin分子量(7/38),其中2例移植物丧失导致死亡,病死率为5.26%(2/38)。2例出现肿瘤复发,复发率为5.55%(2/38)。结论 HCC患者等待肝移植手术期间使用PD-1抑制剂作为桥接治疗可使部分患者获益,但也存在少数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甚至移植物丧失导致死亡的风险。
AFP阴性肝细胞癌特异生存时间的预测模型研究
目的 探讨AFP阴性肝细胞癌(heMS-275抑制剂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患者特异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后预测模型以评估患者的特异生存时间。方法 收集SEER数据库中2006~2016年诊断的首发HCC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Sample函数将所有患者按照1∶1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索预后影响因素;利用列线图构建预测模型并selleck产品采用ROC曲线下面积和校准曲线验证模型的预测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诊断年龄>64岁、N1期和肿瘤大小>5 cm是AFP阴性HCC患者特异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手术治疗和部分淋巴结移除是独立保护因素(P<0.05)。在训练组中1、3和5年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0.761和0.781;验证组中分别为0.799、0.722和0.735。校准曲线显示,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预测1、3、5年的生存率均接近实际生存率。基于列线图进行风险分层,KM法分析结果显示,低分险组特异生存时间均明显优于高风险组(P<0.001)。结论 采用列线图构建的预后模型能有效地预测AFP阴性HCC患者的特异生存时间,可在一定程度上协助临床医生直观便捷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地进行临床决策。
基因导向的精准肿瘤学研究现状与抗肿瘤中药研发思路
基E7080生产商因导向的肿瘤治疗(genome-guided oncology)是指超越了组织学病种分类和病理分型,根据肿瘤基因特征用药的一种治疗新D-Lin-MC3-DMA抑制剂理念,基于该理念的新药研发技术与临床试验设计新方法为精准肿瘤学在临床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特性为天然产物肿瘤靶向药物研发提供了丰富资源,针对精准肿瘤学特性的主方案试验设计为实现临床快速筛选有效的肿瘤靶向药物提供了可能性。合成致死策略的出现突破了以往只能针对癌基因用药,而对发生功能缺失型突变的抑癌基因无能为力的瓶颈。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测序的成本也在不crRNA biogenesis断降低,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如何跟上靶点信息的更新速度是目前关注的难题。通过整合精准肿瘤学、网络药理学、合成致死策略等创新理念与方法,进行针对合成致死互作网络的中药抗肿瘤配伍组方设计,并结合主方案试验、篮式试验、伞式试验等创新临床试验方法的改进,有可能在抗体靶向药物、小分子靶向药物之外发挥中药的独特优势,研制出相应的靶向药物应用于临床。
天然化合物通过细胞焦亡途径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细胞焦亡是由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介导,并伴随炎症反应和参与机体免疫应答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又称炎性Bioassay-guided isolation细胞死亡。细胞焦亡途径分为AZD1152-HQPA经典途径以及非经典途径。多项研究表明,细胞焦亡参与多种肿瘤疾病的发展进程,并且焦亡相关因子不仅具有化疗增敏作用及肿瘤预后指示因子的潜能,而且其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也是目前的热点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vx-661.html研究方向。天然化合物结构多样,来源广泛,具有多靶点、多通路、药理作用广泛等特点,一直是抗肿瘤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多种天然化合物被发现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焦亡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将从细胞焦亡发生的分子机制和焦亡与肿瘤的关系及天然化合物,如黄酮类、萜类、多酚类、醌类等成分靶向焦亡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天然化合物通过细胞焦亡途径抗肿瘤的后续研究提供最新思路与方向。
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按摩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康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LGK-974生产商按摩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康复的影响,以期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康复提供更为有效的促进方案。方法 选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90例,依据术后康复方案不同分为观察1、2、3组。观察1组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2组术后给予康复训练联合针灸进行干预,观察3组术后给予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按摩的综合干预方案进行干预。观察3组干预前后患侧肢体功能恢复、肌力及日常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3组患者术前患侧肩关节前屈、后伸及外展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均未恢复到术前状态,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L 318952(P<0.05);观察2组干预后患侧肩关节前屈、后伸及外展度恢复优于观察1组(P<0.05),观察3组干预后优于观察1、2组(P<0.05)。3组患者术前患侧上肢握力及握力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均低于术前,但仍dysplastic dependent pathology未恢复至术前状态,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干预后患侧上肢握力及握力体重指数恢复优于观察1组(P<0.05),观察3组干预后优于观察1、2组(P<0.05)。观察3组干预后QOL问卷量表中躯体功能评分高于观察1、2组(P<0.05),观察2组干预后评分高于观察1组(P<0.05);QOL问卷量表中心理活动及社会活动评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按摩的综合干预方案能更为有效地促进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侧肢体肌力及躯体功能。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调查及影响因素
目的 调查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97例,查阅出院病历资料,分析患者发生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的因素。结果 97例HBV-ACLF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20例(20.6%),所有患者均有咳嗽、咳痰等表现,胸部CT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可闻及肺部湿啰音8例(4Cephalomedullary nail0.0%),发热7例(35.0%),呼吸困难、胸闷5例(25.0%)。共分离出真菌31株,其中白假丝酵母菌14株(45.1%),曲霉菌属11株(35.4%)。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患者与未感染患者年龄、性别、凝血酶原时selleck产品间、并发中毒性鼓肠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侵入性操作、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并发肝肾综合征、28 d死亡、总胆红素、白蛋白、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广谱抗生素应用时间>2周(OR=10.236,P<0.001)、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减少(OR=10.165,P<0.001)、接受侵袭性操作(OR=9.934,P<0.001)、住院时间长(OR=9.143,P<0.001)是HBV-ACLF患者发生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BV-ACLF患者发生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以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这与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因素相关,因此对真菌感染高Adavosertib小鼠危群体应予以密切关注,重视诊疗操作规范性及病室环境,以减少此类感染事件发生。
NGB通过调节PINK1改善MPTP诱导的帕金森小鼠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
背景:帕金森病(PD)是第二个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全世界有600多万人患有PD。PD主要病理改变是神经元内以α-Synuclein(α-Syn)聚集为主的路易小体形成,以及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DA)神经元的进行性丢失,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和自噬功能障碍参与了 PD的发病[1]。在遗传性和散发性帕金森病中,线粒体复合体Ⅰ(MCI)功能障碍是DA神经元凋亡和丢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而PINK1介导的Parkin依赖的线粒体自噬参与线粒体的质量控制。NGB是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元的内源性携氧蛋白,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NGB减少CytC和ROS的产生,并参与了线粒体介导的细胞死亡信号转导,抑制糖氧剥夺诱导的原代小鼠皮层神经元的凋亡。然而,NGB对PD是否PEG300核磁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以及NGB如何调控线粒体功能仍有待进一步阐明,这将有助于理解NGB的神经保护机制,以及开发靶向NGB的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药物。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MPTP诱导的亚急性PD小鼠模型来探究NGB对PD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明确其潜在机制。首先,我们在造模后检测小鼠运动功能评分(爬竿实验Turn-time、Total-time及滚轴实验Latent time)、黑质DA神经元凋亡和数目,纹状体区及中脑腹侧被盖区TH蛋白表达情况,并在造模后第15天,25天,38天检测NGB、PINK1、MCI核心亚单位NDUFS2和TH蛋白的变化。随后,我们诱导小鼠脑细胞过表达NGB,观察PD小鼠的神经功能、黑质的DA神经元凋亡和数目、纹状体和中脑腹侧被盖区TH蛋白表达、黑质和纹状体的PINK1、p-Parkin、NDUFS2、线粒体释放CytC、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c-Caspase9Bioactivity of flavonoids/Caspase9、凋亡执行蛋白 c-Caspase3/Caspase3,以及 α-Syn 聚集的变化,并观察敲低PINK1与NGB的相互作用及PINK1对NGB的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最后,我们在PD小鼠脑细胞过表达PINK1,观察对小鼠神经功能、黑质 DA 神经元凋亡和丢失、p-Parkin、LC3、NDUFS2、CytC、c-Caspase9/Caspase9、c-Caspase3/Caspase3、α-Syn 聚集的影响,PINK1 与 NDUFS2 的共定位关系,以及MPTP诱导对PINK1的影响,免疫共沉淀检测PINK1与NDUFS2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结果:MPTP诱导损害小鼠运动功能,增加中脑黑质区DA能神经元凋亡,使其数目明显减少,并减少纹状体及中脑腹侧被盖区TH表达;MPTP诱导后,黑质的NGB和PINK1表达水平在早期(15d)升高,后期(38d)降低,NDUFS2、TH表达持续降低。NGB过表达改善小鼠爬竿实验Turn-time、Total-time和滚轴实验在滚轴上持续运动时间,减少黑质TH+DA神经元凋亡,增加其数量,增加纹状体、中脑腹侧被盖区TH蛋白表达,减少Caspase9、Caspase3激活及CytC释放,增加PINK1、p-Parkin和MCI核心亚单位NDUFS2表达,减少α-Syn单体和多聚体表达;PINK1与NGB有相互作用,敲低PINK1抑制NGB的神经保护作用。过表达PINK1 改善小鼠神经功能(Turn-time、Total-tSAHA浓度ime、Latent time),减少黑质TH+DA神经元凋亡,增加其数量,激活Parkin、LC3,上调NDUFS2表达,反馈性抑制NGB表达,抑制Caspase9和Caspase3的激活、CytC的释放,减少α-Syn单体和多聚体表达。PINK1与NDUFS2共定位,MPTP诱导后PINK1在黑质区细胞质内聚集,PINK1与NDUFS2具有相互作用。结论:我们的数据表明:NGB对MPTP诱导的亚急性PD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调控PINK1的表达,以激活PINK1-Parkin通路依赖的线粒体自噬,直接作用并上调MCI核心亚单位NDUFS2的表达,最终改善线粒体功能,减少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盐酸右美托咪定小剂量持续静脉泵入预防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应激性溃疡的效果
目的 分析右美托咪定对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影响,以及预防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应激性溃疡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收治的7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配方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观察组)39例和生理盐水安慰剂组(对照组)37例。入院后所有患者均购买Telaglenastat接受单侧扩大翼点入路去骨瓣减压手术,观察组术后给予0.1μg/(kg·h)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持续静脉泵入;对照组术后给予生理盐水4 mL/(kg·h)持续静脉泵入。检测并比较术后第1、3、5、7天血清胃泌素水平,并比CL 318952较两组术后消化道出血外情况。结果 对照组术后第3、5、7天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15,P<0.001)。两组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术后第3、5、7天高于术后第1天,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2.24,P<0.001),且存在交互作用(F=5.477,P=0.001)。76例患者大便潜血阳性率为35.53%,对照组大便潜血阳性率、肉眼血便发生率分别为48.65%、29.73%,观察组大便潜血阳性率、肉眼血便发生率分别为23.08%、7.Prostate cancer biomarkers69%,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1,P=0.020;χ~2=4.266,P=0.039)。结论 小剂量静脉应用盐酸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血清胃泌素水平,有效预防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应激性溃疡。
利用猪全基因组CRISPR敲除文库筛选PDCoV感染相关的宿主因子
猪δ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是猪肠道冠状病毒家族中的新成员,主要引起新生仔猪腹泻、呕吐、脱水甚至死亡,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除了感染猪,PDCoV还可以感染鸡、火鸡、小鼠和牛。最近,有研究报道从急性发热性疾病患儿的血浆样本中分离到PDCoV,说明PDCoV还可以感染人。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病毒,目前对PDCoV的感染、致病和免疫机制的研究尚不深入,没有用于预防PDCoV感染的商品化疫苗,也没有用于治疗PDCoV感染的特效药物。因此,深入研究PDCoV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筛选与病毒感染相关的宿主因子,发掘潜在的抗病毒药物靶标,对有效控制PDCoV感染及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猪全基因组范围的single-guide RNA(sgRNA)慢病毒文库,对PDCoV感染相关的宿主因子进行了筛选,并对其中的两个分子TMEM41B(transmembrane protein 41B)和SLC35A1(solute carrier family 35 member A1)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猪全基因组CRISPR敲除文库筛选PDCoV感染相关的宿主因子将两个猪源sgRNA慢病毒文库(A库和B库)分别接种稳定表达Cas9的LLC-PK1细胞系,经嘌呤霉素筛选,获得两个全基因组敲除的LLC-PK1细胞库(LLC-PK1 GeCKO细胞库)。将PDCoV以0.1 MOI的剂量分别接种两个LLC-PK1 GeCKO细胞库,对存活的细胞扩大培养后再用PDCoV进行第二轮感染,如此共进行五轮感染。分别提取不接毒的空白细胞、第二轮和第五轮感染后存活细胞的基因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根据测序结果选取从A库、B库筛选到的相同基因中排序前50的基因进行验证。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构建分别敲除这50个基因的LLC-PK1多克隆细胞系,接种PDCoV后通过细胞病变观察和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发现TMEM41B、SLC35A1、SNX10(sorting nexin 10)、VOPP1(vesicular overexpressed in cancer pro-survival protein 1)、PCSK6(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6)敲除后对PDCoV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以敲除TMEM41B的作用最为明显,而SLC35A1是唾液酸(Sialic acid,SA)的转运体,考虑到糖受体在冠状病毒感染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选择TMEM41B和SLC35A1进行了深入研究。2.TMEM41B在PDCoV增殖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在证实敲除TMEM41B抑制PDCoV的增殖后,进一步对敲除TMEM41B的LLC-PK1多克隆细胞系进行亚克隆,获得了敲除TMEM41B的LLC-PK1单克隆细胞系(TMEM41B-KO)。用PDCoV感染该细胞系后,通过空斑实验、TCID_(50)测定或RT-q PCR检测,发现敲除TMEM41B主要影响PDCoV感染周期的复制阶段。在此基础上,通过IFA或直接荧光观察的方式检测了敲除TMEM41B对其它几种病毒增殖的影响,发现敲除TMEM41B显著抑制猪新型甲型冠状病毒(SADS-Co 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鼠肝炎病毒(MHV)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增殖,但对伪狂犬病毒(PRV)、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和猪轮状病毒(Po RV)的增殖无明显影响,说明TMEM41B可能是一个泛冠状病毒宿主因子。TMEM41B是一种定位于内质网的多重跨膜蛋白,为了确定其发挥作用的关键结构域,在预测与分析TMEM41B的结构域和跨膜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系列截短突变体(分别缺失NTD、VTT、TM6、CTD、TM6+CTD)的真核表达质粒,分别转染TMEM41B-KO的LLC-PK1细胞,通过RT-q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缺失VTT、TM6和TM6+CTD的突变体不能恢复PDCoV的感染,说明VTT结构域和第6个跨膜区(TM6)是TMEM41B促进PDCoV感染的关键结构域。由于缺失TM6的突变体表达量较低,不能排除其对PDCoV增殖的影响是因其表达量较低所致。因此,根据各突变体对PDCoV增殖的影响,选择selleck产品缺失TM6+CTD的突变体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分子模拟证实缺失TM6+CTD不影响TMEM41B的VTT结构域,于是在TMEM41B-KO细胞系的基础上构建了稳定表达e GFP、TMEM41B-WT或TMEM41B△(TM6+CTD)的细胞系,同时构建了精准缺失TMEM41B TM6+CTD的LLC-PK1细胞系。用PDCoV感染后通过IFA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PDCoV不能在表达TMEM41B△(TM6+CTD)的TMEM41B-KO细胞系上增殖,也不能在精准缺失TMEM41B TM6+CTD的LLC-PK1细胞上增殖,说明TM6+CTD是TMEM41B促进PDCoV增殖的关键结构域。诱导自噬和维持胞内脂滴稳态是目前已知的TMEM41B的主要生理功能,进一步分析发现缺失TM6+CTD并不影响TMEM41B诱导自噬和维持胞内脂滴稳态的能力,说明缺失TM6+CTD可能不影响TMEM41B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了检测鼠源TMEM41B TM6+CTD结构域对MHV增殖的影响,构建了精准缺失TMEM41B TM6+CTD的L929细胞系,并通过IFA、TCID_(50)和Western blot检测了MHV的感染情况,结果发现MHV不能感染TMEM41B-KO和精准缺失TMEM41B TM6+CTD的L929细胞。上述研究结果说明TMEM41B的TM6是其促进PDCoV以及其它冠状病毒增殖的关键结构域。3.SLC35A1在PDCoV增殖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SLC35A1是细胞表面唾液酸(Sialic acid,SA)合成通路中的关键分子之一。为了研究SLC35A1在PDCoV增殖中的作用,对此前获得的敲除SLC35A1的LLC-PK1多克隆细胞系进行了亚克隆,建立了敲除SLC35A1的LLC-PK1单克隆细胞系(SLC35A1-KO),同时构建了敲除SLC35A1的IPI-FX细胞系。通过WGA-Binding实验对获得的细胞系及野生型细胞表面的STaurine细胞培养A进行检测,发现敲除SLC35A1后LLC-PK1和IPI-FX细胞表面SA的含量均显著降低,说明敲除SLC35A1影响细胞表面SA的合成。IFA和TCID_(50)检测发现PDCoV在SLC35A1敲除细胞中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说明SA可促进PDCoV的感染。进一步检测发现SA主要促进PDCoV感染细胞的吸附阶段,而胰酶可促进PDCoV对SA的利用。随后比较了不同猪肠道冠状病毒对SA的依赖性,发现TGEV、SADS-Co V对SA的依赖程度与PDCoV相似,而PEDV不同毒株对SA的依赖性存在差异,变异毒株AJ1102高度依赖SA,但经典毒株JS2008的感染不受SA的影响。为了确定PDCoV结合SA的关键区域或氨基酸位点,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了PDCoV S蛋白中与SA结合的潜在区域或氨基酸位点(160-169 aa、H148、T182),利用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构建了S基因160-169aa突变(rPDCoV Sα-mut(aa160-169))、H148点突变(rPDCoV S H148A/D/K)、T182点突变(rPDCoV S T182A)的重组病毒,将拯救的重组病毒分别感染WT和SLC35Abioheat transfer1-KO的LLC-PK1细胞,发现rPDCoV S H148A/D/K、rPDCoV Sα-mut(aa160-169)与rPDCoV WT一样,对WT LLC-PK1细胞的感染率明显高于SLC35A1-KO的LLC-PK1细胞,而rPDCoV S T182A对两种细胞的感染率无明显差异,且显著低于rPDCoV WT对WT LLC-PK1细胞的感染率,说明PDCoV S蛋白H148或160-169aa突变不影响PDCoV与SA的结合,而T182突变影响PDCoV与SA的结合,是PDCoV与SA结合的关键氨基酸位点。鉴于SLC35A1调控SA合成,SA又是影响PDCoV吸附的辅助受体,而氨肽酶N(amino peptidase N,APN)是目前已报道的PDCoV的另一辅助受体,为了比较APN与SA在PDCoV感染中的作用,构建了SLC35A1和APN双敲除的LLC-PK1细胞系(SLC35A1+APN-DKO)。用PDCoV分别感染WT、SLC35A1-KO、APN-KO和SLC35A1+APN-DKO的LLC-PK1细胞,通过IFA检测PDCoV在不同细胞系上的感染效率,结果发现同时敲除SLC35A1和APN对PDCoV感染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单独敲除SLC35A1,而单独敲除APN对PDCoV感染的影响最小,说明SLC35A1是PDCoV感染相关的重要宿主因子,SA是PDCoV的辅助受体,并且其在PDCoV感染中的作用强于A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