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进行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后,肿瘤缓解、局部控制及其预测因素与影像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5例接受SBRT治疗的32个HCC病灶。在3年随访中根据实体瘤反应评估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寻找更多n Solid Tumors,RECIST)和改良实体瘤反应评估标准(Modified RECIST,mRECIST)分别通过MRI评价肿瘤的缓解情况。结果 mRECIST得到的局部缓解程度高于采用RECIST标准,其中两者肿瘤缓解率(Response Rate,RR)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肿瘤基线直径小于22.5 mm是RECIST的独立预测因素(ABT-263分子量PCellular immune response=0.035)。结论 SBRT是治疗无法手术的HCC的有效技术,治疗后MRI图像上产生的变化可能与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基线情况下的肿瘤大小及随访期的扩散加权强度是肿瘤RR的预测因素,可作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效果预测方法。
Author: admin
埃克替尼对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埃克替尼对一线化疗失败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20年1月青海大学附STING抑制剂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一线化疗(铂类药物联合紫杉醇或氟尿嘧啶类药物)失败的58例晚期ESCC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口服埃克替尼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及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体生存期(OS)。结果 58例接受埃克替尼治疗的晚期ESCCTau and Aβ pathologies患者中,4例(6.9%)达到完全缓解(CR), 20例(34.5%)达到部分缓解(PR),21例(36.2%)达到病情稳定(SD), 13例(22.4%)出现肿瘤进展(PD); ORR、DCR分别为41.4%(24/58)、77.6%(45/58)。所有患者中位PFS为5.6个月(95%CI:1.6~9.6),中位OS为18.5个月(95%CI:10.2~26.8)。乏力(34.5%)、恶心呕吐(29.3%)及腹泻(20.7%)是患者治疗期间最常见的不良反应。selleck NMR结论 埃克替尼对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ESCC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或可延缓肿瘤进展,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获益。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miR-93-5P介导改善肾纤维化
目的 :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外泌体(exosomes,BM-exo)中微小RNA-93-5P(microRNA-93-5P, miR-93-5P)对小鼠肾脏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模型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6只6周龄雄性Balb/c小鼠被分为假手术(Sham)组、UUO+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UUO模型)组、UUO+BM-exo治疗(BM-exo)组、UUO+BM-exo/miR-93-5P抑制剂(BM-exo/miR-93-5P抑制剂)组,每组4只。在UUO术后的第1、3、5天分别对UUO模型组、BM-exo组和BM-exo/miR-93-5P抑制剂组小鼠尾静脉注射0.1 mL PBS、200μg外泌体和200μg加入miR-93-5P抑制剂的外泌体,UUO术后7 d统一处死小鼠,收集各组小鼠的血清,检测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的表达;留取各组小鼠肾脏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验证外泌体在小鼠肾脏内的吞噬情况;HE、过碘酸Compound C临床试验雪夫(periodic acid-schiff, PAS)Canagliflozin IC50和Masson染色法评估肾组织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 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纤连蛋白(fibronectin, FN)和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蛋白表达及组织分布情况。结果:与UUO模型组比较,BM-exo组小鼠肾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改善;α-SMA、FN、E-cadherin的蛋白表达和组织分布均明显降低,BM-exo/miR-93-5P抑制剂组的变化趋势则与BM-exo组相反。结论:BM-exo通过miR-93-5P介导可显著改善UUO小鼠肾脏的纤维化。
前哨淋巴结冰冻切片检查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SLN)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在乳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腋窝淋巴结临床检查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在行乳腺Taurine说明书癌根治性手术前用1%亚甲蓝2ml示踪并成功检出SLN,术中确定并单独活检SLN,所有的SLN均行术中冰冻切片,同时术后对SLN常规石蜡切片检查,对于冰冻切片阴性SLN同时连续切片检查,从而评估冰冻切片检查SLN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石蜡切片检查结果为诊断SLN转Intrathecal immunoglobulin synthesis移的金标准,连续切片结果为诊断SLN微转移的金标准。结果 30例患者冰冻切片SLN的阳性率为20%(6/30),石蜡切片SLN的阳性率为20%(6/30),连续切片后SLN结阳性率为33.33%(10/30)。冰冻切片检查对SLN转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对宏转Telaglenastat移和微转移诊断的总敏感性和特异性为60%和100%。结论冰冻切片检查对诊断乳腺癌SLN是否转移特异性较高,是一种较为可靠而快速的方法。
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原发病变安全性和短期预后的比较
目的 比较药物涂层球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冠状动脉原发病变患者中的安全性和短期预后。方法 连续纳入2021年3—10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人民医院确诊为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行PCI治疗的冠状动脉原发病变患者67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DCB组(30例)和DES组(37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后即刻及随访时的最小管腔直径(MLD)和晚期管腔丢失(LLL)。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2种治疗方法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影响。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2组患者随访6个月时的无MACE生存率。结果 靶血管特征中,DCB组分支血管病变的比例高于DES组,DCB直径小于DES直径[30.0%(9/MLN4924化学结构30)比10.8%(4/37)、(2.5±0.4)mm比(3.1±0.4)mm]driving impairing medicine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CB组术后即刻MLD小于DES组、LLL优于DES组[(2.5±0.4)mm比(3.1±0.4)mm、(-0.07±0.08)mm比(0.11±0.0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结果显示,无论未校正或经校正后的模型,对于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采用DES及DCB治疗,随访期间发生MACE的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CB组与DES组在随访期间无MACE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0.812,P=0.368)。结论 对于接受PCI治疗冠状动脉原发病变的冠心病患者,DCB治疗与DES治疗同样安全有Tamoxifen分子量效、短期预后相似。
动态增强MRI检查与超声检查乳腺肿瘤的临床诊断比较
目的:比较动态增强MRI检查和超声检查在乳腺肿瘤诊断上的临床价值Belnacasan配制。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内于我院接受检查和治疗的68例乳腺肿瘤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动态增强MRI检查,且均经手术病理确诊,Compound C比较超声检查与动态增强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并对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结果:68例乳腺肿瘤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35例确诊为乳腺癌,33例确诊为乳腺良性病变。经超声检查确诊61例,诊断准确率为89.71%,误诊4例,误诊率为5.88%,漏诊3例,漏诊率为4.41%。经动态增强MRI检查,68例患者均确诊,与病理的诊断符合率为100.0%。动态增强MRI与超声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在病灶形态、边缘、强化特membrane biophysics征和TIC分型上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乳腺癌患者的形态以分叶状和不规则形状为主,边缘呈现出毛刺和不规则,TIC分型以Ⅲ型为主,强化特征多表现为不均匀强化,而乳腺癌患者的早期强化率相对较高,但峰值强化率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乳腺肿瘤的临床诊断上,动态增强MRI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并且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差异明显,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辅助和指导,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风险,因此,动态增强MRI检查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武汉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葡萄糖负荷后血糖、胰岛素及C肽水平差异性分析
目的 探讨武汉地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葡萄糖负荷后,血清中血糖(PG)、胰岛素(INS)及C肽(CP)水平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湖北省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191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malaria vaccine immunity的非糖尿病患者7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空腹8~10 h后,5 min内寻找更多口服75 g葡萄糖,收集并比较所有研究对象空腹及葡萄糖负荷后0.5、1、2、3 h时的PG、INS、CP水平。根据T2DM不同疾病进展将研究组患者分为T2DM无并发症组(144例)和T2DM伴并发症组(47例),同时将对照组中21例诊断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作为糖尿病前期组,比较三组间各检测指标是否存在差异性。另根据不同并发症将T2DM伴并发症组的患者分为周围神经病变组(11例)、视网膜病变组(9例)、酮症酸中毒组(8例)、大血管病变组(9例)、糖尿病性肾病组(10例),比较五组间各检测指标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 研究组空腹PG、0.5h PG、1h PG、2h PG、3h PG均高于对照组,0.5hINS、1h INS、2h INS、0.5hCP、1h CP、2h C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2DM无并发症组、T2DM伴并发症组空腹PG、0.5h PG、1h PG、2h PG、3h PG均高于糖尿病前期组,0.5hINS、1h INS、0.5hCP、1h CP、2h CP均低于糖尿病前期组,T2DM伴并发症组2h INS低于糖尿病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视网膜病变组1h PG低于酮症酸中毒组,1h CP、2h CP低于大血管病变组;大血管病变组2h PG低于酮症酸中毒组;周围神经病变组空腹PG、0.5h PG、2h PG、3h PG高于大血管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Z-VAD-FMK)。结论 T2DM患者葡萄糖负荷后CP的分泌在不同的并发症间存在差异,糖尿病早期即存在INS和CP分泌延迟和代偿性分泌增多。
丁烯基多杀菌素合成关键调控基因及代谢网络优化研究
丁烯基多杀菌素(butenyl-spinosyn)是由须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pFer-1体内ogona)经好氧发酵产生的具有杀虫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和anti SMASH分析,发现须糖多孢菌包含32个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其编码的代谢物产生竞争性干扰。因此,通过删除其他非必需基因簇来减少代谢竞争,促进丁烯基多杀菌素的生物合成是一种可行的研究策略。然而,须糖多孢菌具有复杂的遗传背景和代谢网络,从其基因组中筛选可以精简和优化的目标基因簇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须糖多孢菌的三个非靶标聚酮化合物基因簇进行敲除,成功构建了S.pogona-Δclu4、S.pogona-Δclu13和S.pogona-Δclu22三株工程菌。HPLC分析表明,S.pogona-Δclu13表现出较强的丁烯基多杀菌素生产能力,其产量相比于野生型须糖多孢菌提高了4.06倍。为了研究S.pogona-Δclu13促进丁烯基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原因,分析了基因簇clu13中的52个编码基因,发现其包含一个聚酮合酶RppA-L的编码基因,推测其能竞争性利用辅酶A前体,从而干扰丁烯基多杀菌素的生物合成。通过工程菌S.pogona-ΔrppA-L的构建,证实了rppA-L的缺失促进了丁烯基多杀菌素的生物合成,但是增幅不大,说明该基因不是影响丁烯基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基因簇clu13中所有基因的转录丰度后,发现其中包含了一个潜在的调控因子Sp1764,其在基因簇clu13中具有较高的转录丰度。在须糖多孢菌中抑制了sp1764的基因表达后,丁烯基多杀菌素的产量相比野生型菌株提高了3.15倍,说明该基因的缺失是S.pogona-Δclu13中引起丁烯基多杀菌素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对野生型须糖多孢菌和S.pogona-Δclu13进行了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从中鉴定到一系列参与生长发育和丁烯基多杀菌素生物合成调控的基因发生了表达变化。为了优化丁烯基多杀菌素生物合成代谢网络,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较多影响丁烯基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蛋白与氨基酸代谢相关,此外,还有一系列潜在的调控因子也发生了表达变化。本研究首先对蛋白质组中鉴定的潜在调控因子Reg和表达下调的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BccA进行了研究,将这两个蛋白在野生型须糖多孢菌中进行了过表达。结果显示,S.pogona-Reg和S.pogona-BccA中丁烯基多杀菌素的产量相比野生型菌株分别提高了2.16倍和0.77倍。上述结果表明,蛋白质组学数据能有效鉴定调控丁烯基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调控因子,同时也证实了氨基酸代谢与丁烯基多杀菌素生物合成具有密切的联系。KEGG分析表明,氨基酸降解能够合成丁烯基多杀菌素所需的辅酶A前体。除了BccA,根据蛋白质组学还筛Drug incubation infectivity test选出了潜在调控丁烯基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两个蛋白MmsA(丙二酸半醛脱氢酶)和PaaF(烯酰-Co A水合酶),分别构建了2株过表达工程菌S.pogona-MmsA和S.pogona-PaaF。结果表明,S.pogona-MmsA中丁烯基多杀菌素产量相比野生型菌株提高了0.84倍,但是S.pogona-PaaF中产生了一种未知的代谢产物,而丁烯基多杀菌素的产量降低了81.1%。支链氨基酸降解能够产生大量的辅酶A前体,为了促进该代谢过程,本研究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了相应的氨基酸,并进行了丁烯基多杀菌素产量和辅酶A前体浓度的测定。结果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的丙酰-Co A和甲基丙二酰-Co A促进了丁烯基多杀菌素的生物合成,而超过限度后,这两个前体会产生反馈抑制,导致丁烯selleck NMR基多杀菌素的产量降低。在S.pogona-Δclu13的差异蛋白质组学中,BccA蛋白的表达下调,而Mms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为了进一步优化丁烯基多杀菌素生物合成代谢网络,将S.pogona-Δclu13作为优势底盘菌株,分别在其中过表达bcc A和mmsA基因。结果表明,相比于野生型菌株,两株工程菌中丁烯基多杀菌素产量分别提高了6.4倍和10.1倍。通过基因组精简结合多组学分析,本研究成功挖掘了几个调控丁烯基多杀菌素产量的关键基因,发现了氨基酸降解途径与丁烯基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密切联系,并通过组合优化策略改善了丁烯基多杀菌素的合成代谢网络,构建了两株极具生产潜力的工程菌。这项研究为构建优势底盘菌株和优化天然产物的代谢网络提供了研究基础,拓展了氨基酸降解和前体供应在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中的研究思路,也为筛选关键基因以及高效构建生产菌株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某三甲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6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使用抗凝药物分为抗凝组与未抗凝组,分别为254、512例。比较抗凝组与未抗凝组患者一般资料,将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NSC 127716凝治疗的影响因素,根据房颤血栓危险度(CHA2DS2-VASc)评分将766例患者分为脑卒中风险高危组(585例)、中危组(112例)、低危组(69例),分析比较不同风险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情况。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抗凝组年龄≥75岁、合并冠心病、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史、使用抗血小板、钙离子拮抗剂、Bioethanol production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占比均显著低于未抗凝组,持续性心房颤动、左室射血分数(LVEF)≤40%、有导管射频消融(RFCA)手术史及使用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利尿剂、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未抗凝组(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性心房颤动、有RFCA手术史及使用β受体阻滞剂、ACEI/ARB、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均是提升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率的影响因素(OR值=3.231、3.514、1.656、1.892、2.022,均P<0.05),年龄≥75岁、合并冠心病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为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率的影响因素(OR值=0.605,0.548,0.048,均P<0.05);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患者抗凝药物使用比例分别为BLZ945化学结构67.01%(392/585)、66.96%(75/112)、65.22%(45/69),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率不高,且存在抗凝不合理的情况,年龄≥75岁、合并冠心病、抗血小板药物为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临床可据此对有以上特征的患者进行关注,进行及时、有效、合理的抗凝治疗,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外消旋雌马酚及其对映异构体的肿瘤预防研究进展
雌马酚是黄豆苷元的代谢产物,是大豆异黄酮及其代谢产物中抗氧化活性最强的一种,有2种对映异构体。大豆异黄酮的抗肿瘤效应取决于其代谢产物雌马酚。但雌马酚及其对映异构体对各类肿瘤的预防效应尚不统一、其背后的机制还不明确。对雌马酚和肿瘤结局的观察性研究提示,饮食习惯(大豆的摄入量)、雌马酚表型和种族可能是影响结局Impoverishment by medical expenses异同的主要原因。获得足够量S型和R型雌马酚致癌作用的动物研究Laduviglusib试剂和直接解决雌马酚对映异构体对肿瘤风险中间生物标志物影响的人类干预研究可能有助于进一步确定雌马酚生产者的影响表型和雌马酚本身的作用机制。但可以肯定的是,大豆异黄酮的代谢产物雌马酚,具有比前体物更高的抗肿瘤活性、抗肿瘤靶点广、毒性低,在保护人类健康和预防疾病方面有不容小觑的作用。后续的研究要进一步探索不同种族、雌马酚不同表型及不同剂量等因素对肿瘤发生风险的影响,为雌马CL13900抑制剂酚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