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自体移植术后中枢复发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背景及目的:近年来,随着免疫化学治疗的应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生存率显著改善,但仍有少数患者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继发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早期影像学检查不典型及病理学检查的有创性,导致患者早期容易漏诊和误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治疗共识,预后较差。因此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以提高对其临床诊断、预防及治疗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法:收集1例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血液科就诊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的临床资料,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selleckchem GDC-0973对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加以总结。此外,通过检索近5年来国内外中英文文献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继发中枢Hospice and palliative medicine神经系统复发的认识。结果:(1)青年女性患者,首次因月经异常在我院妇科就诊,妇科彩超提示子宫肌层11.3cm×10.0cm低回声包块,行子宫病损BYL719生产商切除术后送病检及免疫组化,考虑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完善骨髓细胞学、流式细胞学、骨髓病理学、荧光原位杂交和PET/CT等相关检查,最终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BC亚型(Ⅳ期,B组),aa IPI=3,高危组。(2)患者R-CHOP方案化疗6个疗程,定期腰椎穿刺+鞘内注射化疗药物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6个周期化疗后PET/CT提示病灶较前明显缩小、代谢减低、骨髓流式细胞学、微小残留病阴性。(3)病情缓解后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移植过程顺利,造血顺利重建,移植后+7d患者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顺利植入。(4)在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47d,患者出现顽固性颈肩痛,但颈椎和肩关节MRI检测无异常,考虑颈神经根炎、肩周炎,予以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减轻水肿、止痛及支持对症治疗,症状缓解;移植术后+89d,患者出现视物模糊、单眼复视,眼眶及颅脑MRI检测无异常,考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枢复发,给予鞘内注射化疗药物(阿糖胞苷、地塞米松)、静脉输注美罗华及支持对症治疗,症状稍减轻;移植术后+111d,患者出现口角歪斜、吐词欠清和肢体无力,继续行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改善病情,本拟采用美罗华联合B方案(大剂量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以及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治疗淋巴瘤中枢复发,但患者拒绝接受进一步治疗,最终病情加重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结论: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一种少见的严重并发症,总体预后较差。其诊断主要是基于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脑脊液细胞学和脑脊液流式细胞学等综合判断。在高危因素患者的判断方面主要是结合中枢神经系统-国际预后指数、临床指标和分子生物学等因素的综合评估。鞘注化疗药物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疗效目前存在争议,目前主流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是基于大剂量甲氨蝶呤和阿糖胞苷的全身系统性治疗。免疫调节药物、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药物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等新型药物或免疫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前景。

HER2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突变患者的肺癌驱动机制明确且部分靶向治疗有效,目前临床上已经将HER2基因作为一线治疗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靶点进行筛查。本综述重点总结HER2突变NSCLC领域的治疗策略和最新研究进展。以“HER2”“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策略”为关键词,检索2018-01-01至2023-03-31中国知网及PubMed相关文献。纳入标准:HER2突变NSCLC多种治疗方式,包含HE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抗体偶联药物(ADC)、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TKI等治疗措施;研究中报告了药物有效性、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患者治疗后疗效评价。排除标准:化疗及生物治疗的相关研究。根据药物种类对HER2突变NSCselleck合成LC的治疗进行分类,最终纳入分析文献48篇。结果表明,目前HER2突变NSCLC治疗模式主要是联合治疗,其治疗已经从非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单药靶向治疗模式向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模式转变,如ADCs或者非选择性HER2 TKI或选择性HER2 TKI或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联合应用,这些治疗模式将改变HER2突变NSCLC患者的治疗前景。提示,抗体偶联药物DS-8201(T-DXd)治疗HER2突变NSCLC疗效比抗体偶联药物T-DM1、非选择性HER2 TKI、选择性HER2 TKI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更有效,不良反应可接受;部分三代EGFR TKI也表现出了HER2突变NSCLC的治疗疗效,但Digital media目前的研究多为回顾性研究,且病例数较少。关于DS-8201在HER2突变NSCLC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仍需进VX-661纯度行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验证。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复合皮修复糖尿病患者功能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b-bFGF)+复合皮(刃厚皮+真皮支架)修复糖尿www.selleck.cn/products/mrtx849病患者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不同原因所致的糖尿病功能部位皮肤缺损创面病例6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成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采用rb-bFGF+复合皮(刃厚皮+真皮支架)修复,对照组采用中厚皮片进行修复。统计两组术后14 d获悉更多皮片成活率、创面愈合时间和手术次数,并于术后1、3和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术后6个月随访期内是否出现皮肤破溃,评估患者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皮片成活率(95.1±6.3)%较对照组(79.2±9.4)%明显升高(P<0.01),创面愈合时间和手术次数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满意herd immunity度(93.3%)明显高于对照组(60.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0.25,P=0.01)。结论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皮修复糖尿病皮肤缺损创面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复合皮修复糖尿病患者功能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b-bFGF)+复合皮(刃厚皮+真皮支架)修复糖尿www.selleck.cn/products/mrtx849病患者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不同原因所致的糖尿病功能部位皮肤缺损创面病例6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成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采用rb-bFGF+复合皮(刃厚皮+真皮支架)修复,对照组采用中厚皮片进行修复。统计两组术后14 d获悉更多皮片成活率、创面愈合时间和手术次数,并于术后1、3和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术后6个月随访期内是否出现皮肤破溃,评估患者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皮片成活率(95.1±6.3)%较对照组(79.2±9.4)%明显升高(P<0.01),创面愈合时间和手术次数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满意herd immunity度(93.3%)明显高于对照组(60.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0.25,P=0.01)。结论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皮修复糖尿病皮肤缺损创面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海藻多糖调节Nrf2通路对过氧化氢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及铁死亡的抑制作用

目的 研究海藻多糖调节Nrf2通路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及铁死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H2O2诱导法建立心肌细胞损伤模型,设置正常对照组、氧化损伤组、海藻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海藻多糖各剂量组分别加入0.3、0.6、1.2 mg/ml的海藻多糖,阳性对照组加入50μmol/L的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继续培养72 h,使用噻唑蓝比色(STM2457分子式MTT)法测定H9C2细胞存活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H9C2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H9C2细胞Fe2+、活性氧(ROS)、丙二醛(MDA)、4-羟基壬烯醛(4-HNE)、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及H9C2细胞上清液LDH、肌酸激酶(CK)水平,流式细胞法测定H9C2细胞凋亡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测定H9C2细胞Nrf2、GPX4及HO-1 mRNA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H9C2细胞Nrf2、GPX4及HO-1蛋白水平。结果 与氧化损伤组比较,海藻多糖各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H9C2细胞存活率、GSH水平,H9C2细胞Nrf点击此处2、GPX4及HO-1 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H9Cembryo culture medium2细胞Fe2+、ROS、MDA、4-HNE水平、LDH漏出率、上清液LDH及CK水平,H9C2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海藻多糖能够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氧化损伤,改善H9C2铁死亡,抑制H9C2心肌细胞死亡,其机制可能与调节Nrf2通路有关。

灰葡萄孢BcPDR1与MAPK途径基因BcBMP1和BcBMP3的关系

为了确定灰葡萄孢致病基因BcPDR1与病菌MAPK途径基因BcBMP1和BcBMP3之间的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Symbiont interaction,分析BcPDR1基因突变体中BcBMP1、BcBMP3的表达情况以及BcBMP1、BcBMP3基因RNAi突变体中BcPDR1的表达情况此网站;在突变体ΔBcpdr1背景下,构建了BcBMP1和BcBMP3过表达的菌株ΔBcpdr1/BcBMP1-OE和ΔBcpdr1/BcBMP3-OE,并对过表达菌株的表型特征和致病能力进行分析。结果发现,BcPDR1基因突变体BCt89和ΔBcpdr1中BcBMP1、BcBMP3的表达水平显著优于野生型菌株和回复菌株,BcBMP1、BcBMP3基因RNAi突变体中BcPDR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过表达菌株ΔBcpdr1/BcBMP1-OE和ΔBcpdr1/BcBMP3-OE的菌落形态、菌丝形态、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均与突变体ΔBcpdr1表现明显的不同,而更接近野生型BC22。结果表明,灰葡萄孢BcPDR1与BcBPORCN抑制剂MP1、BcBMP3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BcPDR1负调控BcBMP1、BcBMP3的表达,而BcBMP1、BcBMP3正调控BcPDR1的表达。

多轮发酵豇豆泡菜中生物胺变化规律及其菌株产胺特性研究

泡菜具有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等特点,但在其制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生物胺污染问题,导致食用安全隐患。为充分掌握泡菜发酵过程中生物胺变化规律,提升传统泡菜食用安全性,本文以豇豆为原料,采用新制泡菜液自然发酵和卤水接种发酵两种制作方式进行连续多轮发酵,对其生物胺含量及相关理化特性进行测定分析,通过选择培养基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对泡菜中产生物胺菌株进行筛选,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Ferrostatin-1试剂行鉴定,并探究高产胺菌株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产胺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两种泡菜中有机酸、游离氨基酸、生物胺等理化成分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每轮发酵结束时,总酸含量随发酵而不断累积,且卤水发酵泡菜(BFP)高于自然发酵泡菜(NFP),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5 mg/kg,NFP中微生物数量比BFP更高。利用HPLC检出4种有机酸,包括草酸、酒石酸、乳酸和柠檬酸,乳酸含量最高,BFP有机酸含量在前3轮发酵中较高,而NFP则在后5轮发酵中更高。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出15种游离氨基酸,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异亮氨酸和赖氨酸是泡菜中含量最高的5种氨基酸,BFP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NFP。利用HPLC测出4种生物胺,分别为色胺、腐胺、组胺和亚精胺,腐胺和组胺含量最高,其中BFP生物胺平均含量为224.45 mg/kg,远高于NFP的91.46 mg/kg,NFP中组胺含量随发酵逐渐降低,BFP则呈相反的趋势,NFP生物胺含量随发酵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BFP生物胺含量则较为稳定,在206.92~244.61 mg/kg间波动。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两种泡菜中组胺含量与有机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而与游离氨基酸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2、从泡菜发酵过程中,共筛选26株具有产胺能力的菌株,经16S r RNA技术鉴定,分别为10株肠杆菌(Enterobacter sp.)、4株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2株勒克氏菌(Leclercia sp.)、2株莱略特菌(Medial extrusionLelliottia sp.)、1株假柠檬酸盐杆菌(Pseudocitrobacter sp.)、1株泛菌(Pantoea sp.)、5株魏斯氏菌(Weissella sp.)、1株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sp.)。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发现乳Ipatasertib抑制剂酸菌生物胺产量很低,而肠杆菌科的菌株具有很强的产胺能力,总产胺量都远高于1000 mg/L,腐胺和尸胺是主要产胺种类,同时也证实了微生物产生物胺具有菌株特异性。3、为探究不同环境因子对产胺菌株产胺能力的影响,挑选5株具有不同产胺特性的高产胺菌株(C3、C6、C7、C16、C19)分别在不同p H(3.5、4.5、5.5、6.5)、不同盐度(2%、4%、6%、8%)和不同温度(10℃、20℃、28℃、37℃)下0.5%氨基酸肉汤中培养48 h,测定培养液中生物胺的含量。结果发现,pH值和盐度可以显著影响菌株产胺含量,菌株产胺能力受温度影响相对较小,当p H低至3.5或盐度升至8%时,大部分菌株几乎无法产生物胺。综上所述,豇豆泡菜在多轮发酵过程中具有较高含量的生物胺,平均含量超过了100 mg/kg,且BFP相较于NFP更高。肠杆菌科菌株是泡菜中具有很强的产胺能力的微生物,通过调整培养环境可以显著影响其产胺能力,p H和盐度的作用最为明显。因此,本研究加深了对传统泡菜发酵过程中生物胺的认识,并对泡菜中生物胺的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短期厌氧处理对蓝莓贮藏品质的影响

蓝莓是杜鹃花科越橘属的小型浆果,新鲜果实外表为深蓝色且有一层浓浓的白霜,含水量高,酸甜适口,且富含花青素等多种酚类物质,因其有独特的营养价值而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但蓝莓容易软化而导致腐烂,食用价值大大降低,因此如何延缓蓝莓的劣变、保持其新鲜度对蓝莓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试验以蓝莓为研究对象,在1℃冷藏条件下,用N2和Ar对“蓝丰”蓝莓进VX-661 IC50行24 h短期厌氧处理,以空气处理作为对照,研究了 N2和Ar对蓝莓品质(包括颜色、外观、质地、失重、可溶性固形物(TSS)、果胶)与采后生理(呼吸代谢、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系统等)的影响。结果表明Ar厌氧处理可以通过降低蓝莓的呼吸速率,延缓软化,维持较好的质地和感官品质,延长了果实货架期。本试验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短期厌氧处理对蓝莓采后品质的影响在整个贮藏期间,Ar厌氧处理的蓝莓直到贮藏virological diagnosis结束仍保持较好的外观,软化现象不明显,总色差最低(4.62),硬度较高(0.79 N),尤其第50 dAr处理组的硬度比对照组和N2处理组分别高42.30%和16.30%,坏果率(21.30%)和TSS含量(5.40%)均保持较低的水平,并可以显著抑制原果胶的降解,将可溶性果胶含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货架期可延长至60 d;对照组的蓝莓从第40 d开始出现果蒂塌陷现象,果肉发生明显软化,整个贮藏期间TSS含量都最高,外观品质最差,保鲜效果不好;N2厌氧处理的蓝莓外观品质与Ar厌氧处理相比较差,但要优于对照组。(2短期厌氧处理对蓝莓采后生理的影响对照组在第40 d进入呼吸高峰,厌氧处理组均在第50 d出现,其中对照组呼吸高峰为81.50 mgCO2/kg/h,而N2和Ar厌氧处理呼吸高峰分别为74.79和62.97,对照组峰值分别是其他两组的1.10倍和1.29倍,说明厌氧处理对呼吸作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延缓了呼吸高峰的出现。活性氧的产生是一种典型的氧化胁迫反应,厌氧处理可以通过降低呼吸速率来减少活性氧的产生,且N2和Ar处理组的活性氧含量均低于对照组,Ar处理使活性氧含量处于最低水平,并且可以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抗氧化物酶活性,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由于厌氧处理对活性氧产生抑制作用,因此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相对对照组较少,同时减少了抗氧化物质(总酚、类黄酮、花青素)的损失,其中Ar处理效果最佳,N2处理次之。对照组的乙醇PD0325901体外和乙醛含量均在第40 d达到峰值(404μg/g、124μg/g),显著高于厌氧处理组,对蓝莓细胞和组织造成毒性损伤。降低了关键酶丙酮酸脱羧酶(PDC)和乙醇脱氢酶(ADH)活性,Ar处理效果显著于其他组,抑制乙醇积累,并减少了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延缓蓝莓果实的成熟,保持果实品质。综上,我们的研究证明了短期厌氧处理可以通过降低蓝莓的呼吸速率,延缓脱水和腐烂,维持较好的质地和感官品质,延长了产品的货架期,而且Ar厌氧处理效果优于N2处理,这对蓝莓的采后生理和品质的保持有着积极的影响。

R-spondin2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机制及其对骨骼系统的影响

R-spondin2(Rspo2)是蛋白家族RSPOs成员之一,其可以通过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4/5(Leucine-richrepeat-containingGprotein-coupledreceptor4/5,LGR4/5)、细胞表面跨膜E3泛素连接酶ZNRF3/R寻找更多NF43(zinc and ring finger 3/ ring finger protein 43)、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s,HSPGs)和含GTP酶激活蛋白质1的IQ基序(IQ motif -containing GTPase-activating protein 1, IQGAP1)来调控Wnt/β-连环蛋白(catenin)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目前研究最广泛且与基础骨生物学直接相关的信号通路,该通路中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对骨的调控产生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Rspo2可以通过Wnt/β-catenin对成骨细胞(osteoblast)、破确认细节骨细胞(osteoclast)和软骨细胞产生作用,并参与一些骨骼疾病如脊柱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发生发展,因此对Rspo2的研究可能会成为骨相关疾病新的治疗方向。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就Rspo2的结构和主要功能、Rbio-analytical methodspo2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相关机制及其对骨骼系统的影响作一综述,以期为骨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甘肃与欧洲、北美啤酒大麦品种农艺及品质性状比较分析

为全面评价引进的欧洲、北美啤酒大麦种质在甘肃省的育种潜力,选取来自欧洲、北美的26份啤酒大麦及甘肃省自育的7份啤酒大麦种质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鉴定了33份材料的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来源的参试品种间在农艺性状上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欧洲啤酒大麦品种间差异最大,其次为北美啤酒大麦,甘肃啤酒大麦品种间差异较小。参试品种间产量性状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欧洲啤酒大麦和甘肃啤酒大麦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北美啤酒大麦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北美二棱啤酒大麦平均产量最高,其次为欧洲啤酒大麦、甘肃啤酒大麦、北美多棱啤酒大麦。参试品种中,甘啤7号产量最高,为9364.28 kg·hm~(-2),其次为甘啤6号(9269.03 kg·hm~(-2))、MERIT (9 223.32 kg·hm~(-2))和Z090M066M (9143.31 kg·hm~(-2))。参试品种间蛋白质含量、千粒重、饱满度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甘肃啤酒大麦的千粒重最高,其次为北美啤酒大麦;欧洲啤酒大麦的饱满度最高,其次为甘肃啤酒大麦。麦芽品质方面,北美啤酒大麦麦芽的水分、蛋白质含量、浊度和细粉浸出物较低,但可溶性氮、库值含量、α-氨基Desiccation biology氮、α-淀粉Antineoplastic and I抑制剂酶和糖化力较高;甘肃啤酒大麦麦芽的水分、蛋白质含量、浊度、细粉浸出物、β-葡聚糖含量较高;欧洲啤酒大麦品种的β-葡聚糖含量较低。综上所述,欧洲、北美和甘肃啤酒大麦品种互有优劣,在选育啤酒大麦新品种时,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BMN 673生产商都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