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PC1介导巨噬细胞极化调控骨质疏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由于骨吸收增强、骨形成减弱造成骨稳态失衡而引发的骨量进行性丢失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骨组织微结构受损、骨脆性增加和易引发骨折。研究发现巨噬细胞极化诱发的慢性炎症可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成骨细胞活性减弱,在OP的病理进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随着我国老龄化人NVP-TNKS656临床试验群日益增加,预计到2050年OP患者将达1.2亿,髋部骨折患者1年内致死率达20-24%,致残率高达40%。与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相悖的是,目前OP的治疗手段仍然有限,挖掘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寻找新的药物已经迫在眉睫。研究发现经典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nonical channels 1,TRPC1)在骨组织的多种细胞中表达,其介导的Ca~(2+Alisertib试剂)相关通路与骨骼疾病进程紧密相关。且有实验证实,细胞质内的[Ca~(2+)]i升高可促进巨噬细胞向M1极化。然而尚未有研究报道TPRC1是否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参与OP发生发展。本研究以TRPC1为切入点,从动物、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阐明TRPC1调控OP发生的作用和分子机制,以期为抗OP药物研发提供新靶点和理论依据。【方法】选用C57BL/6J小鼠和TRPC1 knockout(Trpc1~(-/-))小鼠构建摘除双侧卵巢(OVX)诱发的OP模型,提取C57BL/6J小鼠和Trpc1~(-/-)小鼠原代骨髓巨噬细胞诱导其极化构建巨噬细胞极化模型。Micro-CT分析测定股骨干骺端骨量及骨小梁微结构变化,评价TRPC1对OP的作用;骨组织病理学检测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数量并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确定TRPC1对骨吸收和骨形成的作用;荧光共定位检测TRPC1在OP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寻找TRPC1主要的效应细胞;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在组织和细胞水平探究TRPC1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以确证TRPC1介导巨噬细胞极化调控OP;采用双波长离子影像实验、Western blot、核浆分离Carcinoma hepatocelular、免疫荧光和Elisa等方法,进一步在细胞水平上探究TRPC1调控巨噬细胞内Ca~(2+)水平,影响细胞极化的分子机制。【结果】1.TRPC家族中TRPC1在OVX小鼠骨组织中表达升高且变化最显著。2.TRPC1敲除小鼠的骨量增加、骨小梁数量增加、骨小梁间距减小,且TRPC1敲除可逆转OVX引起的骨量下降、骨组织微结构受损。3.TRPC1敲除可抑制OVX引起的骨形成减弱和骨吸收增强。4.TRPC1主要表达和分布于OVX小鼠骨组织巨噬细胞中。5.TRPC1敲除可逆转OVX引起的巨噬细胞M1极化增多、M2极化减少。6.TRPC1敲除可抑制LPS/IFN-γ诱导的巨噬细胞M1极化,促进IL-4诱导的巨噬细胞M2极化。7.TRPC1敲除抑制LPS/IFN-γ诱导的巨噬细胞Ca~(2+)内流增加,抑制Ca N/NF-κB信号通路激活诱发的巨噬细胞M1极化,并抑制巨噬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结论】本研究发现,TRPC1可通过促进巨噬细胞的Ca~(2+)内流,影响胞内Ca~(2+)水平,而激活Ca N/NF-κB信号通路,促进骨髓巨噬细胞M1极化,增强骨吸收、抑制骨形成,导致骨稳态失衡,促进OP发生。通过敲除TRPC1,可降低OVX诱发巨噬细胞内高钙水平,从而抑制Ca N/NF-κB信号通路,减缓OP的发生。以上研究结果提示,TRPC1有望作为OP治疗的潜在靶点,通过抑制其功能而减缓OP的作用机制也可能成为此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新策略。

麝香保心丸通过调控miR-144-3p/SLC7A11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INCB28060小鼠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ontrol组、I/R组、I/R+麝香保心丸组、I/R+铁抑素-1(Fer-1)组,每组5只。对照组及I/R组给予生理盐水2 mL/d灌胃,I/R+麝香保心丸组给予麝香保心丸150 mg/(kg·d)灌胃,I/R+Fer-1组大鼠腹腔注射1 mg/(kg·d)Fer-1,5 d后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control组仅开胸后缝合。再灌注24 h后检测大鼠心功能以及外周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T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的病理情况。结果:麝香保心丸及Fer-1均可改善模型大鼠心功能,降低外周血CK-MB、LDH、肌钙蛋白T水平(P<0.05),下调心肌miR-144-3p,提高SLC7A11蛋白及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表达水平(P<0.05)。HE染色提示Fer-1或麝香保心丸预干预可以减轻I/R心肌细胞排列混乱,缩小细胞组织间隙。结论:麝香保心丸可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miR-144-3p/SLMesoporous nanobioglassCBucladesine使用方法7A11信号通路,减轻心肌细胞铁死亡有关。

魔芋葡甘聚糖水解产物对过度训练小鼠肠道菌群功能及运动表现的影响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经酶水解的不同分子量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 KGM)对过度训练引起的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失调的调节保护作用,及对运动表现的促进作用。研究方法:将KGM以不同浓度甘露聚糖内切酶水解至不同分子量产物KGM-e1和KGM-e2,购买7-8周龄的野生型(Wildtype, WT)C57BL/6雄性小鼠30只,随机分至5组,每组6只。使用标准饲料(AIN-93G)进行喂饲,自由饮水进食。适应性饲养7 d后开始为期6周的实验期。各组处理如下:(1)空白对照组:无运动,无KGM;(2)过度训练组:过度训练,无KGM;(3)过度训练+未降解KGM组;(4)过度训练+KGM-e1;(5)过度训练+KGM-e2。KGM、KGM-e1及KGM-e2以5 g/L的浓度添加至饮水中,每两天进行更换,干预时间6周。所有小鼠在训练或运动能力测试前(对照组)均进行5天跑台适应性训练,跑台速度10米/分钟,训练时间10分钟/天。过度训练方案如下:(1)第1周,60%力竭速度(exhaustion velocity, EV),30分钟/天,1组/天;组间恢复时间24 h;(2)第2周,60%力竭速度,坡度14%,45分钟/天,1组/day;组间恢复时间24 h;(3)第3周,60%力竭速度,坡度14%,60分钟/天,1组/天;组间恢复时间2购买Tezacaftor4 h;(4)第4周,70%力竭速度,坡度14%,60分钟/天,1组/天;组间恢复时间24 h;(5)第5周,75%力竭速度,坡度14%,75分钟/天,1组/day;组间恢复时间24小时;(6)第6周,75%力竭速度,坡度14%,75分钟/天,2组/天,组间恢复时间4小时。非抗凝血经离心分离得血清用于测定短链脂肪酸、运动生化等相关指标。新鲜血清BYL719体内实验剂量、粪便样本和肠道内容物用于短链脂肪酸测定,剩余样本于-80℃保存至使用。粪便样本用于菌群结构分析。使用Tiangen 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菌群DNA,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进行16S r DNA测序分析。使用R软件和QIIME对测序结果进行物种注释分析,Alpha多样性及Beta多样性分析,系统进化分析,关联性统计分析,功能预测分析等。血清短链脂肪酸测定,采用气相色谱联合火焰离子检测法(GC-FID)进行分析。SCFAs标准品包括乙酸,丙酸,正丁酸,异丁酸,正戊酸及异戊酸。收集小鼠各肠道部位,测量记录各部位长度及重量。肠道组织形态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肠道组织经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后分别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实验,使用Leica显微系统获得图像进行盲法评估。研究结果:1)酶解显著降低了KGM的相对分子量,将未处理KGM的分子量从×108数量级分别降至×106和×104道尔顿,但主链结构无明显改变。2)实验结束时,与对照组相比,其余四个运动组的小鼠体重均有一定增加。与过度训练组和未水解KGM组相比,添加酶水解KGM(KGM-e1和KGM-e2)的两组体重增加更多。3)实验结束时,过度训练组小鼠最大瞬间上肢抓力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添加KGM,KGM-e1和KGM-e2均可显著增加最大瞬间上肢抓力,其中KGM组和KGM-e1组较KGM-e2增加更多,达到与对照组持平。过度训练组小鼠的最长跑步时间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而添加KGM,KGM-e1和KGM-e2均可显著增加最长跑步时间,其中KGM组较KGM-e1组和KGM-e2增加更多,超过对照组水平。4)最后一次训练三天后测定血浆中肌酸激酶(CK)活力、游离血红蛋白(FHb)和尿素氮(BUN)浓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过度训练引起CK活力显著升高,添加KGM,KGM-e1和KGM-e2均可显著降低肌酸激酶活力,但三种干预物组间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过度训练引起FHb浓度显著增加,添加KGM,KGM-e1和KGM-e2均可显著降低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其中KGM-e1和KGM-e2较KGM组降低更加明显。与对照组相比,过度训练引起尿素氮浓度显著降低,这可能与机体蛋白合成超量增加有关,而仅KGM组BUN较过度训练组显著升高。5)肠道组织学结果显示,过度训练可引起肠道长度增长。与对照组相比,过度训练组的小肠和大肠长度均有显著增长。添加KGM,KGM-e1和KGM-e2则减少了由过度训练引起的肠道增长。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H&E)结果显示,过度训练导致结肠细胞炎性浸润增加,添加KGM、KGM-e1和KGM-e2均可显著改善过度训练引起Hereditary anemias的组织炎性变化。6)肠道内容物菌群结构分析结果显示,过度训练显著改变了肠道菌群组成和代谢功能。7)测定小鼠粪便和血浆中短链脂肪酸浓度的结果显示,过度训练及不同分子量的魔芋多糖添加对粪便和血浆中短链脂肪酸的浓度影响不同。一方面,过度训练可显著增加粪便中乙酸、丙酸、丁酸和总短链脂肪酸的浓度,但添加KGM、KGM-e1和KGM-e2均未进一步增加单个或总的短链脂肪酸浓度。另一方面,过度训练未显著增加血清中单个或总的脂肪酸浓度,但添加KGM显著增加了乙酸和总的脂肪酸浓度。研究结论:过度训练可引起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失调,并且引起运动表现下降,不同分子量的魔芋葡甘聚糖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改善作用,并提升了小鼠运动表现,并且具有更高分子量的魔芋葡甘聚糖显示出的效果更佳。该研究为魔芋葡甘聚糖作为运动营养补充剂用于调节运动员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和促进运动表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应用依据。

胱硫醚γ裂解酶/硫化氢下调诱导平滑肌细胞铁死亡是高静水压引起平滑肌细胞新表型转化的机制

研究背景:血管壁承受的机械力包括平行于血流的剪切力、周向的牵张力和垂直管壁的静水压力。这些生物力学的改变参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发病和发展。剪切力发生改变(如层流变成湍流)可诱导内皮功能障碍,参与血管舒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和血管炎症等。牵张力改变可调节血管张力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功能(如凋亡、增殖和迁移),参与血管重塑。静水压力是血管壁扩张的重要动力,其改变也可诱导内皮功能损伤,参与高血压发病。我们前期工作通过单细胞测序,发现高静水压力(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HHP)可诱导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分化为炎症亚群(表达CXCL2、CXCL3和CCL2等分子标记物)和内皮功能抑制亚群(表达AKR1C2、AKR1C3和PEDF等分子标记物),但其分子机制尚未明确。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非程序性细胞死亡,Aβ pathology其特征为铁过载、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积累、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和线粒体收缩。铁死亡是由胱氨酸/谷氨酸反转运系统(cystine/glutamate antiporter system,Xc-系统)功能障碍、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消耗和谷胱甘肽依赖的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失活引发的。谷胱甘肽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由半胱氨酸合成,并依赖于GPX4氧化为氧化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 Oxydized,GSSG)。同时,GPX4还在辅助因子GSH的存在下将细胞毒性脂质过氧化物(Cytotoxiclipid Peroxide,L-OOH)还原为低毒醇类L-OH。因此,GPX4/GSH是铁死亡的重要调节系统。过多的铁沉积诱导铁死亡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重组人GPX4和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可以逆转部分心血管损伤(如心肌梗死)。这些研究表明铁死亡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胱硫醚-γ-裂解酶(Cystathionine γ Lyase,CSE)内源性产生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是L-半胱氨酸生成(GSH前体)的关键酶RSL3试剂。H2S可促进GSH合成、清除ROS、抑制GPX4活性和维持Xc-系统稳定性,以减轻结肠癌细胞的铁死亡。那么VSMC内源性CSE/H2S是否调节VSMC铁死亡,进而参与HHP诱导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新的表型转换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应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on rat,SHR)作为血管壁高静水压的动物模型,采用高静水压力培养VSMC作为细胞模型,观察VSMC新的表型改变及其铁死亡的相关性,进而通过敲除CSE或给予H2S供体,探讨其是否参与高静水压诱导的VSMC铁死亡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免疫荧光检测高血压患者及自发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on rat,SHR)主动脉 GPX4、CXCL2 及 AKRIC2 的表达。使用特定的静水压力装置对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进行静水压培养,检测铁死亡相关指标。使用铁死亡诱导剂及抑制剂处理高静水压培养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荧光染色检测铁死亡相关指标及CXCL2、AKRIC2的表达。高静水压下培养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检测CSE/H2S的表达,使用H2S供体处理细胞检测铁死亡相关指标。并构建CSE全身敲除老鼠,提取原代平滑肌细胞,检测WT及KO平滑肌细胞铁死亡指标。最后检测硫氢化钠(Sodium hydrosulfide hydrate,NaHS)和铁死亡诱导剂(1S,3R)-RSL3(RSL3)共处理高静水压下小鼠平滑肌细胞的铁死亡相关指标。研究结果:我们发现GPX4(铁死亡的核心调节因子)在SHR大鼠和高血压PS-341溶解度患者主动脉中表达显著下调,且与平滑肌细胞新型表型升高密切相关。原代培养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给予高静水压(200 mmHg)及正常压力(100 mmHg)处理,高静水压增加了 VSMC铁负荷、ROS产生和脂质过氧化;铁死亡标志分子如 Cyclooxygenase-2(COX-2)、Transferrin Receptor(TFRC)、Acyl-CoA Synthetase Long 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和 NADPH Oxidase 1(NOX1)的表达显著上调。同时,给予铁死亡抑制剂Fer-1可阻断HHP诱导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炎症(CXCL2表达)表型和内皮功能抑制(AKR1C2表达)表型。反之,铁死亡诱导物RLS3则增加了 HHP诱导的CXCL2和AKR1C2的表达。在机制上,HHP抑制主动脉平滑肌细胞CSE/H2S系统,进而降低GSH含量;补充H2S供体(NaHS)可提高主动脉平滑肌细胞GSH水平,减轻铁沉积、ROS和脂质过氧化产生,进而减轻HHP和RSL3诱导的铁死亡。研究结论:本研究证实,HHP通过下调主动脉平滑肌细胞CSE/H2S水平,引发GSH水平降低,导致铁死亡,从而导致VSMC炎症和内皮功能抑制表型的发生。本工作阐明了铁死亡在HHP诱导的VSMC新型表型转换中的重要调节作用,同时也解释了生物力学改变通过诱导平滑肌细胞铁死亡,进而引发血管炎症和限制血管舒张,从而加剧血管损伤(如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机制。我们的研究还揭示了 ROS-GSH-iron-铁死亡信号级联在CSE/H2S心血管保护中的新途径。

不同分子亚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叶酸受体1、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的表达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叶酸受体1(FOLR1)、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2年2月郑州LY294002研究购买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且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分子分型的1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140例子宫内膜癌、27例非典型增生及1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FOLR1、PSMA的表达情况。结果:FOLR1、PSMA在正常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癌组织中表达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LR1在子宫内膜癌4种分子亚型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3)。PSMA在肿瘤细胞及肿瘤特异性血管、新生血管中均表达,在无特定分子特征型(NSMP)中过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PSMAgenetic accommodation表达与癌组织学类型、FIGO分期、ER及PR表达显著相关(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OLR1与PSMA表达呈正关联更多(r_S=0.170,P=0.045)。结论:FOLR1、PSMA可促进子宫内膜癌进展,且在子宫内膜癌恶性转化中相互协同。

阿仑膦酸钠功能化修饰的磷脂酰乙醇胺PEG活性脂对小鼠骨质疏松治疗效果和机制的研究

背景:骨质疏松是以骨量下降,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折易感性增加为主要特点的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肢体乏力、腰背酸痛、全身骨痛和脊柱变形等。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最严重并发症,往往会导致患者活动受限,生活质量下降,预期寿命缩短,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世界范围内有2亿多的骨质疏松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剧,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临床中常见的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人退变性骨质疏松都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与雌激素缺乏有关,属于高转换型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骨吸收和骨形成均增快,但骨吸收相对更快,骨转换平衡被打破,引起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与退变性因素有关,属MC3于低转换型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骨吸收与骨形成均减弱,但骨形成相对更弱,成骨细胞不能修复破骨细胞造成的骨丢失,最终导致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后骨脆性增加,容易导致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等部位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阿仑膦酸钠(ALN)作为第三代双膦酸盐类骨吸收抑制剂,是治疗骨质疏松的常用药物,有片剂和针剂两种剂型。目前ALN片剂应用最广泛,但是其口服要求比较严格,生物利用度仅为0.7%,而且容易引起许多与消化道相关的不良反应~([1])。ALN针剂又因其药物代谢速度快,半衰期短,肾脏毒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它的临床普及~([2])。目的:为了解决ALN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磷脂酰乙醇胺PEG活性脂进行ALN功能化修饰制备出4种多功能聚合物。通过去卵巢(OVX)小鼠骨质疏松模型对多selleck化学功能聚合物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探究多功能聚合物在骨质疏松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实验方法:(1)将二肉豆蔻胺磷脂酰乙醇胺PEG活性脂(DMPE-PEG-NHS)、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PEG活性脂(DOPE-PEG-NHS)、二棕榈酰基磷脂酰乙醇胺PEG活性脂(DPPE-PEG-NHS)和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PEG活性脂(DSPE-PEG-NHS)分别进行ALN功能化修饰,制备出4种具有高细胞膜亲和性、长循环特性、骨靶向性和良好生物安全性的多功能聚合物,并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探究其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影响。(2)选用6~7个月龄BALB/c小鼠制备骨质疏松模型,利用骨密度(BMD)检测、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成像(Micro-CT)分析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来验证小鼠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是否成功。然后按照预定时间点对小鼠进行分组治疗,并使用BMD检测、Micro-CT分析、组织病理学检查、蛋白免疫印记实验(WB)、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三点弯曲力学实验等检测方法评价多功能聚合物对OVX小鼠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最后,通过小鼠体重监测、warm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血常规分析和重要脏器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来评价多功能聚合物的生物安全性。(3)对小鼠股骨组织进行代谢组学检测,筛选出骨质疏松发病和治疗过程中涉及的显著性差异代谢物并进行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KEGG代谢通路分析,从小分子代谢产物水平探究多功能聚合物治疗小鼠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及结论:利用ALN对磷脂酰乙醇胺PEG活性脂进行功能化修饰成功制备出4种多功能聚合物。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多功能聚合物能促进成骨细胞增值和矿化;而且较比ALN能更显著的抑制破骨细胞形成,降低破骨细胞活性。在OVX小鼠骨质疏松模型中,多功能聚合物能够部分逆转小鼠骨质疏松性骨流失,具有比ALN更强的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换率和提高骨骼生物力学强度的作用。此外,代谢组学为骨质疏松发病和治疗过程中骨代谢的变化提供了有意义的探索。在多功能聚合物治疗骨质疏松过程中涉及到的显著差异性代谢物有肌酐、丝组二肽和异亮氨酰脯氨酸等,富集到的显著性差异代谢通路有组氨酸代谢通路和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通路。代谢组学证明多功能聚合物通过调控显著性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表达逆转了骨质疏松后的骨代谢紊乱。综上所述,多功能聚合物可以有效逆转OVX小鼠骨质疏松性骨流失,促进骨质疏松后骨再生和重塑,在小鼠骨质疏松治疗中展现出比ALN更优的治疗效果。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单剂量应用抗凝药物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单剂量应用抗凝药物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发生VTE及术区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5年06月至2022年01月于我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295例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抗凝方案的不同分为多剂量组及单剂量组。多剂量组: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第一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mg,之后每天口服利伐沙班10mg,1次/d,持续10d;单剂量组: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第一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mg。两组患者均在术后行下肢功能锻炼。各组根据翻修原因进一步分为无菌翻修亚组及感染翻修亚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VTE发生率、术区并发症发生率、隐性失血量、术后输血率、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其它不良事件。此外,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人工髋关节翻修Y-27632术后发生VTE及术区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剂量组与单剂量组的患者在术后VTE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单剂量组的术区并发症发生率(P=0.002)、隐性失血量(P=0.015)、术后输血AZD9291纯度率(P=0.028)、引流管留置时间(P=0.002)均显著低于多剂量组。在感染翻修亚组中,多剂量组与单剂量组在隐性失血量及术后输血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剂量应用抗凝药物(OR=2.887,P=0.002)及高体质指数(body masdiabetic foot infections index,BMI)(OR=1.086,P=0.037)是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发生术区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相较多剂量药物抗凝方案,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单剂量应用抗凝药物联合下肢功能锻炼不仅可以有效预防VTE,同时减少了术区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了隐形失血量、术后输血率及引流管留置时间,可作为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预防VTE的新策略。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自体移植术后中枢复发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背景及目的:近年来,随着免疫化学治疗的应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生存率显著改善,但仍有少数患者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继发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早期影像学检查不典型及病理学检查的有创性,导致患者早期容易漏诊和误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治疗共识,预后较差。因此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以提高对其临床诊断、预防及治疗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法:收集1例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血液科就诊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的临床资料,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selleckchem GDC-0973对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加以总结。此外,通过检索近5年来国内外中英文文献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继发中枢Hospice and palliative medicine神经系统复发的认识。结果:(1)青年女性患者,首次因月经异常在我院妇科就诊,妇科彩超提示子宫肌层11.3cm×10.0cm低回声包块,行子宫病损BYL719生产商切除术后送病检及免疫组化,考虑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完善骨髓细胞学、流式细胞学、骨髓病理学、荧光原位杂交和PET/CT等相关检查,最终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BC亚型(Ⅳ期,B组),aa IPI=3,高危组。(2)患者R-CHOP方案化疗6个疗程,定期腰椎穿刺+鞘内注射化疗药物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6个周期化疗后PET/CT提示病灶较前明显缩小、代谢减低、骨髓流式细胞学、微小残留病阴性。(3)病情缓解后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移植过程顺利,造血顺利重建,移植后+7d患者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顺利植入。(4)在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47d,患者出现顽固性颈肩痛,但颈椎和肩关节MRI检测无异常,考虑颈神经根炎、肩周炎,予以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减轻水肿、止痛及支持对症治疗,症状缓解;移植术后+89d,患者出现视物模糊、单眼复视,眼眶及颅脑MRI检测无异常,考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枢复发,给予鞘内注射化疗药物(阿糖胞苷、地塞米松)、静脉输注美罗华及支持对症治疗,症状稍减轻;移植术后+111d,患者出现口角歪斜、吐词欠清和肢体无力,继续行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改善病情,本拟采用美罗华联合B方案(大剂量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以及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治疗淋巴瘤中枢复发,但患者拒绝接受进一步治疗,最终病情加重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结论: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一种少见的严重并发症,总体预后较差。其诊断主要是基于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脑脊液细胞学和脑脊液流式细胞学等综合判断。在高危因素患者的判断方面主要是结合中枢神经系统-国际预后指数、临床指标和分子生物学等因素的综合评估。鞘注化疗药物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疗效目前存在争议,目前主流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是基于大剂量甲氨蝶呤和阿糖胞苷的全身系统性治疗。免疫调节药物、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药物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等新型药物或免疫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前景。

HER2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突变患者的肺癌驱动机制明确且部分靶向治疗有效,目前临床上已经将HER2基因作为一线治疗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靶点进行筛查。本综述重点总结HER2突变NSCLC领域的治疗策略和最新研究进展。以“HER2”“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策略”为关键词,检索2018-01-01至2023-03-31中国知网及PubMed相关文献。纳入标准:HER2突变NSCLC多种治疗方式,包含HE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抗体偶联药物(ADC)、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TKI等治疗措施;研究中报告了药物有效性、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患者治疗后疗效评价。排除标准:化疗及生物治疗的相关研究。根据药物种类对HER2突变NSCselleck合成LC的治疗进行分类,最终纳入分析文献48篇。结果表明,目前HER2突变NSCLC治疗模式主要是联合治疗,其治疗已经从非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单药靶向治疗模式向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模式转变,如ADCs或者非选择性HER2 TKI或选择性HER2 TKI或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联合应用,这些治疗模式将改变HER2突变NSCLC患者的治疗前景。提示,抗体偶联药物DS-8201(T-DXd)治疗HER2突变NSCLC疗效比抗体偶联药物T-DM1、非选择性HER2 TKI、选择性HER2 TKI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更有效,不良反应可接受;部分三代EGFR TKI也表现出了HER2突变NSCLC的治疗疗效,但Digital media目前的研究多为回顾性研究,且病例数较少。关于DS-8201在HER2突变NSCLC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仍需进VX-661纯度行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验证。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复合皮修复糖尿病患者功能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b-bFGF)+复合皮(刃厚皮+真皮支架)修复糖尿www.selleck.cn/products/mrtx849病患者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不同原因所致的糖尿病功能部位皮肤缺损创面病例6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成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采用rb-bFGF+复合皮(刃厚皮+真皮支架)修复,对照组采用中厚皮片进行修复。统计两组术后14 d获悉更多皮片成活率、创面愈合时间和手术次数,并于术后1、3和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术后6个月随访期内是否出现皮肤破溃,评估患者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皮片成活率(95.1±6.3)%较对照组(79.2±9.4)%明显升高(P<0.01),创面愈合时间和手术次数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满意herd immunity度(93.3%)明显高于对照组(60.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0.25,P=0.01)。结论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皮修复糖尿病皮肤缺损创面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